136书屋 > 其他 > 大学(全集)全文阅读 > 第6章 经述(4)

第6章 经述(4)


  修己安人或修齐治平,是儒家治国哲学的基本条件。人作为历史的存在、道德的存在,参与天地化育、社会改造,就需要孜孜不倦的自我省察及努力。那么如何去做呢?从哪里做起呢?从“格物”做起,从“致知”做起。“格物致知”,不仅要推究事理,扩充知识,更要摒除物欲,回归本真,从而使自己的行为得正。

  【史例解读】

  家不齐,如何治国

  王举正,字伯仲,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宋仁宗时任给事中、参知政事。岳父是宰相陈尧佑,“荣盛无比”。妻子凭借娘家势力,对王举正蛮横不敬。当时,御史台推荐李徽之做御史,李徽之是王举正朋友的女婿,王举正认为李徽之不合格,就以给事中的职责驳斥对李徽之的推荐。李徽之因此怀恨并且控告王举正说:“妻悍不能制,如谋国何?”意思是说你连家里的老婆都管不了,如何能够治理好国家呢?王举正听到了,不得不自动要求离职,以礼部侍郎职衔出任许州。

  正心能够治国

  杨云翼(1170-1228),字之美。祖籍赞皇檀山村(今属河北赞皇)。杨云翼生于世宦之家,自幼天资颖悟,刚学会说话就能“画地作字,日诵数千言”。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杨云翼得中状元,授官承务郎,应奉翰林文字。此后官至礼部尚书兼侍读。杨云翼天性雅重,自律极严。他交友重义气,为朋友死生祸福在所不辞。对国家之事,他知无不言,且极具远见。杨云翼博学多才,对历法、医药、经学均有研究,著作除文集外,尚有《续通鉴》《周礼辨》等。他是金朝杰出的人物之一,《金史》将他与赵秉文誉为“金士巨擘”。正大五年(1228)去世,谥赠“文献”。

  杨云翼为官期间,金朝已由盛转衰,内外交患。外与西夏对峙,由攻转守,受到侵吞的威胁;东部边界蒙古人虎视眈眈,时时存在被进攻掳掠的危险;又与南宋时和时战。内部吏治腐败,权臣专擅,矛盾重重,党争纷纷;国内横征暴敛,国力亏损,民不聊生,灾乱迭起。面对如此艰险的时局,他忧虑在心,勉力支撑,直言劝谏,不避权势,遂以刚正不阿享誉内外。同代人赞其“宏衍博大”“中朝第一”。

  泰和年间,金兵频繁用兵南方。杨云翼对于这种穷兵黩武、不顾国家大局的祸国之举,极力反对。他从天时、地利、人和及历史发展的轨迹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利害得失,坦诚直言:“国家之虑,不在于未得淮南之前,而在于既得淮南之后……”后来,金兵南伐大败,几至全军覆没,宣宗愧言无面目见云翼。

  杨云翼为官清正,办案理事依据律令,不受上司甚至皇帝干扰、阻挠。一次,河朔边境的百姓因被蒙古骑兵追杀,被迫泅渡黄河进入南宋。后来这些百姓回到金国后,朝廷欲依法处决,云翼极力谏止,他说:“法所重私渡者,在于防止奸细混入,今平民百姓为兵所迫,奔入于河,只为逃生。如果使民不死于敌,而死于法,那么以后就只有屈从敌人一条路了。”这番话使宣宗幡然醒悟,百姓得以生还。

  哀宗即位后,杨云翼升任礼部尚书兼侍读。在讲授《尚书》时,杨云翼对皇上说:“帝王的学问不必拘泥于章句之义,只要把握治理国家的要点和关键就行了。例如任贤去邪,如果处理得好,天下就会大治;处理得不好,天下就会大乱。有的人虽然说话不顺你的心,但却是深含哲理的忠言;有的人说的话,虽然听起来很舒服,但却损害了你的志气。诸如此类,关键在于使自己的心正、意诚,那么,问题就自然迎刃而解了。”

  杨云翼患有风湿病,遇到风雨阴湿天气就疼痛难忍。皇上很关心他的病情,并亲自询问治好这种病的药方。杨云翼于是借医寓理,回答说:“只是先把心治好而已。心中没有病,邪气自然平息。治理国家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君王先把自己的心放正,行为正派,那么正气就树立起来了,朝廷百官就没有人敢于作奸犯科,天下百姓也就自然安居乐业了。”皇上豁然明白。

  杨云翼不仅政声卓著,练达吏事,直言敢谏,且文名大盛,与文人名士交往甚广,经常推荐贤才,鼓励后进。元好问曾盛称杨云翼云:“唯其视千古而不愧,是以首一代而绝出。”

  诚信,不战而屈人之兵

  鲁僖公二十五年(前634),晋国攻打一个小国原国。原因是原国不愿臣服于他,而且不断地挑衅,制造事端。晋文公为平息动乱,完成霸业,决定讨伐原国。

  晋文公在战前亲自部署作战方案,并在出发前说:“根据我们国家的实力,我们能够速战速决。以七天为期,降服原国。”晋文公命令部队携带七天的粮食,说七天打不下来就撤军。可是,到第七天原国还是没有投降。原国的将士在强大的晋国面前,虽然伤亡惨重,给养不足,陷于困境,但人人英勇顽强,死守城池。

  七天的期限已经到了,晋文公面临两种选择:一是继续打下去直到胜利;二是遵守诺言,撤兵。晋文公派往原国的间谍回来报告说,原国正在准备投降。于是军队统帅请求,等原国投降后再撤。虽然,再坚持攻打,原国很快就会攻克,可是晋文公不顾这种情况,还是下令撤退。晋文公说:“信用,是立国的根本,百姓靠它来生存。如果为了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百姓失去了依靠,那我们是得不偿失的。”虽然晋文公没有用武力征服原国,但是他言而有信的名声传到了周围许多国家。第二年,晋文公又发兵攻打原国,这次他没有告诉士兵期限,而是说:“我们必须坚持到底,达到彻底征服原国的目的后再返回。”

  原国人听到这个消息,知道晋文公不达目的不会罢休,于是战争没有打响就宣布投降了。另外一个不肯投降的卫国也投降了,不久其他国家纷纷投降,推举晋文公做了霸主。

  修身诚意的车夫

  晏子做齐国宰相时,一次坐车外出,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偷地看她的丈夫。

  她丈夫替宰相驾车,头上遮着大伞,挥动着鞭子赶着四匹高头大马,神气十足,洋洋得意。

  不久车夫回到家里,妻子就要求离婚,车夫问她离婚的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过六尺,却做了齐国的宰相,名声在各国显扬,我看他外出,志向思想都非常深沉,态度是那样谦逊,常有那种甘居人下的态度。而你身高八尺,才不过做人家的车夫,看你的神态,趾高气扬,却自以为挺满足,因此我要求和你离婚。”从此以后,车夫就谦虚恭谨起来。

  晏子发现了他的变化,感到很奇怪,就问他,车夫也如实相告。

  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典句札记】

  此句讲的是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上自天子,下到平民,一切都要以修身为做人处世的根本。

  人在呱呱坠地的那一刻,从生命个体来说,都是平等、无差别的。但是,后来由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身教育等诸多外因的影响,人就有了差距,甚至天壤之别。有的人衣食无忧,有的人穷困潦倒;有的人名位显赫,有的人平庸无奇;有的人挥金如土,有的人身无分文。古往今来,莫不如此。

  如果我们未能富贵名显,甚或处于庸碌穷困之中,不必怨天尤人,也不必自叹凄凉。而应以乐观的心态面对身边的一切,积极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并凭借自身的努力去追求,去奋斗。即使不能成就一番事业,我们也会因此而自豪,因为我们是实实在在地活着,我们的行为合乎社会的规范,我们的人格是能够站立的,我们没有做出有愧于天地良心的行为。

  【史例解读】

  修身是唯一的根本

  公孙龙,相传字子秉,赵国人(今邯郸),战国时期哲学家。公孙龙曾与赵惠文王论偃兵。

  有一次,赵惠文王谓公孙龙说:“我致力于消除兵患,已经几十年了,可是还没有成功,战争消除不了吗?”公孙龙说:“消除兵患的根本,在于兼爱天下的心思。兼爱天下不可能用虚名做到,一定要有实际。现在蔺、离、石归属了秦国,你就穿上了丧服,束着头发;向东攻打齐国得到了城邑,你就设宴庆祝;秦国得到土地,你就穿上丧服;齐国失去土地,你就加餐庆祝。这不是兼爱之心啊!这就是不能成功消除战争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