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大秦帝国的野蛮成长全文阅读 > 第11章 春秋:走进新时代(5)

第11章 春秋:走进新时代(5)


  “桓公年纪大了(当时桓公已经七十多岁),对王室又有功劳,加赐一级赏格,就不用下跪受胙了。”但是桓公却说:“天子的威严,遍布天下,我怎么敢忘了礼数。这可有损天子的威严啊!”于是下拜,然后才登台接受了赏赐。公元前648年,管仲受桓公之命平定戎患。至此,周襄王的王位彻底巩固。襄王对管仲很是感激,要以上卿礼待管仲,管仲连忙推辞道:“我不过是一个小官,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何况还有中央驻齐国特派员国、高两位大人出力呢!”最后接受了下卿礼回去了。

  正是靠这样的以身作则,以政治手段为主,军事手段为辅,齐桓公才将黄河下游东部一带和黄河中游南岸的诸侯国组织成了一个强大的联盟。实际上,齐国称霸除了提高了自己的政治地位和声誉以外,并没有得到多少看得见的实惠。相反,还损失了很多利益。如果站在功利的角度看,这是得不偿失的。和后来的晋文公称霸不同,齐桓公称霸,各同盟国并不向霸主纳贡送礼,相反,齐桓公还经常回赠归附的诸侯国。靠信义结交,以武力示威,正是齐国称霸的秘诀。所以孔子又点评说:“晋文公狡诈而不正直,齐桓公正直而不狡诈。”而各诸侯国之所以归附齐,也正是因为此。

  自齐桓公以后,诸夏同盟虽然并非铁板一块,但却真正做到了对外一致,最起码在文化上是如此。自此以后,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在中原地区有所发展,必须参加到诸夏会盟中来,遵守他们之间的国际约定,认同他们所标榜的文化,否则就是寸步难行。晋国如此,楚国如此,后来的秦国也是如此。晋是一个靠兼并强大起来的国家,只是他一直没有参加诸夏会盟,所以一直被排斥在外,势力无从向东伸展。

  直到了晋文公,才积极地参加诸夏会盟,再加上攘夷有功,得以称霸。楚国,自认为是流氓国家,开始的时候天真地认为拳头能解决所有问题,结果北上屡屡受阻,碰得头破血流。到了后来才学乖,不再耍流氓了,要求加入诸夏同盟。于是,诸夏的范围越来越大,最后只剩下一个秦国了。

  历史的诡异之处在于,那些文化上先进的国家,总是被文化上落后的国家所征服。比如,齐的文化水平远高于晋,晋的文化水平远高于楚,楚的文化水平远高于后来的秦。但结果是:晋取代齐成为了霸主,楚取代晋成为了霸主,而后来的秦又把这些文化上先进的国家统统灭了。但征服者可不能沾沾自喜,当他们取得胜利的时候,恰恰也是被先进文化同化的时候。接受这种同化,就能逐步站稳脚跟,拒不接受,就会惨遭淘汰。秦帝国的灭亡正好证明了中国文化的这种稳定性,或者说顽固性。

  争霸的味道变了

  桓公死后,他的五个儿子为了争夺领导人宝座而争斗不息,齐国和诸夏同时失去了重心。抵抗外患的重任于是落在了后起的晋国肩上。至于晋国强盛的原因,是一个很复杂问题,又因为和本书的主人公秦国有着极深的渊源,我们将在后面详谈。

  晋国取代齐国称霸,表面上看起来还是“尊王攘夷”,但内在的味道已经变了。

  齐桓公、管仲还有承担历史使命和文化使命的自觉,但到了晋文公,“尊王”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政治作秀,而所谓的“攘夷”,除了扫除自身发展的障碍和祸患之外,更多的则是仗着声势扩大自己的影响。

  晋国的称霸开始于晋文公重耳,契机就在于太叔带之难。前面说到,周惠王想废掉太子郑,立自己爱妃生的儿子丰子带为太子。但齐桓公带领维和部队立挺太子,维护礼法。周惠王软了,只能将太子扶正。后来襄王即位,太叔带不服,于是联合了一些大臣,向狄国借兵,夺了王位。周襄王只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他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发兵打仗。这个时候,晋和秦站了出来,表态愿意出兵勤王。晋文公怕功劳被秦夺走,抢先一步发兵,护送襄王回到成周,并把狄人打跑了,又杀了太叔带。晋文公勤王有功,名声大振,成为中原霸主。

  尊王让晋国得到了周王室的认可;可只有攘夷事业干得出色,才能在诸夏各国中间树立威信。攘夷,仍然是要北击戎狄,南克荆楚。对晋国来说,北击戎狄,是他分内的事,是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因为弥漫在晋国四周的,都是戎狄的势力。

  正如晋自嘲的那样:“居深山之中,戎狄以为邻。”戎狄南下骚扰,首当其冲的就是晋国。不把他彻底消灭,国家就无法正常地发展。而且打败戎狄,还可以开疆拓土,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所以,晋抵御戎狄,并与诸夏会盟,是有自己的算盘的。

  开始的时候,晋对山戎采取了主动进攻的方式,打算凭借武力一举将山戎灭掉。可是这种做法效果不太好,因为山戎是以游牧为生的,打的就是游击战,来了就抢,抢了就跑,又有高山密林作掩护,实在难以剿灭。公元前633年,晋国把自己的军队改编成步兵,分三路向山林中的山戎发动了进攻,结果无功而返。公元前626年,白狄入侵晋国,被晋军打败。虽然晋在这次战役中抓住了白狄首领的儿子,但晋国也牺牲了大将元帅先轸,只能算是胜负参半。

  后来,晋悼公听取了卿士魏绛的建议,来了个“和戎”的政策。这招看似妥协,其实却是高明得很。和戎,就是招安。首先是以货易土,就是用自己的物品去交换戎狄的土地。戎狄游牧为生,土地对他们毫无用处,巴不得跟你交换。结果是,戎狄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小,离灭亡就不远了。其二,没有战争,人民安居乐业,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其三,戎狄对晋国服帖,能让晋国的四邻震动,在诸侯中所起到的威慑作用不可小视。其四,和戎,维持和平局面,军队得到休息,军备物资不需消耗,可以保存晋国的实力。其五,借鉴历史的经验,只有采用以德服人的办法,才能保持长久的安宁和睦局面。他详细地解释了和戎的益处,终于说服了晋悼公,悼公派魏绛去和戎。魏绛从国家大局出发,冲破传统偏见的束缚,积极主张和戎,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汉族争取团结少数民族的先例。和戎政策实施后大见成效,到晋悼公十二年(公元前562年),仅短短的八年时间,就争取到了晋国与戎狄和睦相处的局面。

  和戎以后,晋逐渐蚕食了肥、鲜虞、鼓、中山等国,国力逐步增强,土地越来越多。晋国在新开辟的土地上修建城郭,推行耕稼,并趁机占领了邢、卫两国被戎狄侵占的故土,势力日渐东扩,与齐接壤,成为了当时的第一超级大国。

  北边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要对付南方的楚了。对付山戎,是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南下击楚,才是霸业所系。其实,早在晋文公时代,晋就和楚结下了梁子。公元前632年,也就是齐桓公死后十一年,晋便联合宋、齐、秦与楚、陈、蔡的联军在卫国的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展开了大战。在这一战中,楚国联军败北,楚人北指的兵锋首次被挫,也成就了晋文公凌驾齐桓公的威名,但晋国和楚国持续八十多年乍断乍续的争斗也从此展开。

  到此,晋已经改变了齐桓公时代联合诸夏抗击外族的霸主形象,而是和楚国争霸。争霸的目的,不外乎扩充势力范围,争夺更多的附庸国。那些在齐桓公时代被保护的小国,现在却成了被兼并、侵吞和剥削的对象。小国在得到大国保护的同时,也要有所表示,必须定期交纳保护费。保护费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出兵,二是纳贡。出兵,就是霸主联合诸侯去打仗的时候,小国要提供一定数量的兵车帮助霸主讨伐;纳贡,就是以纳贡或纳币的形式对霸主作经济上的供应(贡是定期的进献,币是朝会庆吊的贽礼)。公元前548年,晋国执政赵文子下令减轻诸侯进贡的币,而加重待诸侯的礼时,他预料兵祸可以从此稍稍平息。可见,小国对霸主的贡赋是相当沉重的。公元前530年,郑国派人到晋国吊丧,带去作贽礼的币用一百辆车输运,一千人押送。想当年周王室全盛时期,诸侯对于天子所尽的义务也不过如此。可见霸主其实就是有实无名的小天王。

  最倒霉的是夹在当中的那些小国,比如宋和郑。投靠晋,就被楚揍;投靠楚,又被晋扁。真是苦不堪言啊!史书记载,在这期间,郑国为了自卫,为了遵循霸主的命令,以及为侵略而参加的战争在七十二次以上。宋国参战的次数在四十六次以上。其他的一些小国,所遭遇到的兵祸之惨烈,就可想而知了。在这八十余年间,楚灭了江、六、蓼、庸、萧(萧后入于宋),以及群舒;晋灭了群狄,又灭偪阳;齐灭了莱;秦灭了滑(滑后归附晋);鲁灭了邾;莒灭了曾。战火连连,民不聊生。

  伴随而来的则是,小国越来越少,大国越来越多。战国时代已经提前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