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沉冤录:全景透视晚清八大案全文阅读 > 第5章 总督自戕案:高官如何申冤?(1)

第5章 总督自戕案:高官如何申冤?(1)


  清朝嘉庆年间,两广总督吉庆在广东巡抚衙门离奇自杀身亡。从这起案件我们可以看出,清朝的官员缺乏申诉、维权的畅通渠道,使得官僚体制内部的矛盾常常难以和平解决,从而导致一些廉洁奉公的官员含冤而死,而一些品行不好的官员则浑水摸鱼,最终伤害的是官员群体的积极性,对政治发展不利。

  第一回督抚不和

  嘉庆七年(1802年)十一月二十日上午,内阁大学士兼两广总督吉庆,带着仆人前往广东巡抚衙门。广东巡抚受两广总督的管辖,两广总督为什么要屈尊去巡抚衙门呢?之前,广东巡抚瑚图礼通知吉庆说,巡抚衙门接到嘉庆皇帝的圣旨,让吉庆来接圣旨。吉庆来到巡抚衙门后,广东巡抚瑚图礼端坐在大堂之上,不行礼也不寒暄,一点儿都不客气。吉庆在大堂站定后,瑚图礼拿出上谕,大声宣读起来。

  在上谕中,嘉庆皇帝下令免去吉庆的总督职务,等候钦差大臣到来后会同瑚图礼查办。这道圣旨,对吉庆非常不利。总督接受巡抚的查办,并不多见,这说明总督已经完全失去了皇帝的信任。

  宣读完圣旨,瑚图礼趾高气扬地命令道:“来人哪!摘去吉庆的顶戴,脱去吉庆的官服,给他换上囚服。”吉庆没有反抗,被差役们抓着更衣换装。

  跟吉庆一起来的仆人们很震惊,他们不知道自己的老爷遇到了什么难题,更不知道政府高层的权力斗争情况。就在仆人们惊慌失措的时候,瑚图礼又大声吆喝起来:“罪官吉庆,接受审讯。无关人等,都给我赶出去!”差役们气势汹汹、恶狠狠地把吉庆的仆人们赶了出去。巡抚大人清场后迫不及待地开始审讯吉庆。

  吉庆的仆人们被赶到了衙门外,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没一会儿工夫,巡抚衙门的差役跑出来大喊:“你们家大人自尽了!”仆人们赶紧跟着差役跑进去,一看,自己家的老爷直挺挺地躺在地上,满脸通红,已经气绝身亡了!

  两广总督吉庆到底是怎么死的?堂堂一品大员为什么会走到今天这一步呢?这就要从吉庆到底是何许人也说起了。

  吉庆是满洲正白旗人,出身非常高贵。首先,满洲正白旗是“上三旗”之一,在八旗中地位很高;其次,吉庆的家族是正白旗中最高贵的家族:爱新觉罗。吉庆的全名是爱新觉罗·吉庆,他和嘉庆皇帝往前推五百年是一家人。吉庆有非常高贵的血统。吉庆家拥有骑都尉的世袭爵位,父亲万福,曾经外放过江宁将军。可以说吉庆是诞生在官宦世家。

  吉庆生长在这样的家庭注定要走仕途,他的人生轨迹也是这么设计的。

  吉庆年纪轻轻就进入官学读书,由官学生进入仕途,历任内阁中书、侍读、御史、副都统、兵部侍郎,升迁的速度非常快。在北京完成资历的积累后,吉庆外放地方,历任山东巡抚、浙江巡抚,在嘉庆元年(1796年)升任两广总督,其间因为镇压地方骚乱有功,加太子太保,又兼协办大学士,真正算是位极人臣。

  我们常常说,性格决定命运,而人生经历塑造性格。所以,一个人过去的经历和未来的命运有很大的关系。吉庆的经历有两个突出的特点:第一是血统高贵;第二是仕途平步青云,顺风顺水。这两个特点塑造了吉庆的性格。

  首先吉庆廉洁、清高,对钱财看得很淡,对得失也看得很淡。当时的舆论,对吉庆评价最高的就是他不贪污不受贿。他主政的浙江、广东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方,官员们稍微放纵一下,就能满载而归。但是吉庆却没拿一分一毫。据说吉庆出任两广总督后,把总督衙门后院的所有房间都封锁了起来,自己在院子里搭了三间简易房,屋子里只有一张床,一张长几,几把椅子,几本闲书。吉庆办公、会客、饮食、起居,都在这个简易房里。

  这个例子特别能说明吉庆这个人洁身自好、廉洁清高。

  其次,吉庆为人忠厚,颇有长者风范。我们来举个例子:嘉庆四年(1799年),和倒台。嘉庆皇帝公布和的二十大罪状,下发全国的总督和巡抚,让大家讨论“如何处置”和。表面上是让大家发表意见,其实是逼大家表态。直隶总督胡季堂在罪状公布四天后,就把奏折递到了紫禁城。他大骂和是“无耻小人”,罪不可恕,死不足惜,不仅要斩首,而且要“凌迟”处死,也就是千刀万剐。胡季堂是第一个表态的,其他总督和巡抚也争先恐后,都要求把和斩首。似乎把和骂得越厉害,越能和他划清界限;仿佛只有把和千刀万剐了,才能表明自己的立场。

  在嘉庆四年,处置和的话题非常敏感,涉及官员站队的大问题。说简单简单,动动嘴皮子的事情;说难也很难,皇帝想要你选的队伍不一定是你内心想站的。在所有总督中,吉庆是唯一一个没有落井下石的,他在回复给嘉庆皇帝的奏折中,虽然也骂了和,但是骂得最轻;对于如何处置和,吉庆强调依法办理,态度含糊不清。吉庆是随大溜儿,敷衍了事。

  好在嘉庆皇帝也是个忠厚长者,知道吉庆的性格就是这样,没有追究。

  说了这么多,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吉庆是一个很干净的、心态平和的人,很有“贵族”气度。而本案的另一个主角,广东巡抚瑚图礼,脾气秉性和吉庆有很大差别。我们来看看瑚图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瑚图礼和吉庆一样也是满洲正白旗人。但是瑚图礼没有吉庆那么好的政治背景,他最大的政治背景是在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考中了进士。

  有人就说了,每届录取两三百名进士,这有什么了不起的啊?要注意的是,清朝考中进士的基本上是汉族人,满族人文化程度比较低,考中进士的凤毛麟角。所以,满族进士非常宝贵。满族人当时要想当官,不是依靠家里祖宗的功劳,由朝廷直接安排工作,就是走侍卫、官学生、笔帖士等旁门左道。侍卫、官学生、笔帖士等都是朝廷为了解决八旗子弟的工作问题而特意设置的职务。满族官员遇到进士出身的官员,总有那么一点儿抬不起头的感觉。所以八旗子弟考中进士后,从皇帝到一般满族人都会捧着他们,重用他们。

  瑚图礼就是一个满族进士,考中后平步青云,扶摇直上。他在嘉庆五年(1800年),也就是考中进士当官十三年后,外放广东,署理巡抚。两年后实授。一般的汉族读书人,考中进士十三年,还是知县呢!应该说,瑚图礼升迁的速度非常快。

  瑚图礼书读得好,中过进士,按照常理来讲,应该是一个温文尔雅的人,但是他却性情暴躁。瑚图礼当官后,常常训斥下属。当时官场流传一个笑话,说瑚图礼担任巡抚的时候,有一次,一个下属来拜见他,因为某件事情受到了瑚图礼的训斥。下属诚惶诚恐,赶紧请罪,他连说:“属下糊涂该死,糊涂该死。”谁知,他越说“糊涂该死”,瑚图礼就越生气,把这个下属骂得越厉害,扬言要重罚他。最后,那个下属才知道自己不小心触犯了瑚图礼的名讳,连忙闭嘴不说话了。这场闹剧才得以收场。

  由此可以看出瑚图礼这个人的两大特点:第一是他仕途很顺利,风光得意;第二就是他有粗暴、急躁的一面。这一点和吉庆非常不一样。一个性情暴躁的巡抚和一个性情平和的总督搭班子,相互配合工作,又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清史稿》记载,瑚图礼一到广东担任巡抚,就多次和两广总督吉庆产生摩擦。冲突的核心就两个字:争权。瑚图礼在很多事情上非常有主见,而且固执己见,强硬推行自己的主张,并不照顾两广总督吉庆的利益。吉庆的级别比瑚图礼高,又是广东、广西两省的最高长官,完全可以利用权力打压瑚图礼。但是,吉庆对瑚图礼的强硬、嚣张,多次宽容不计。他是一个性情平和的人,不愿意和瑚图礼爆发冲突,所以能让的都让着瑚图礼。

  吉庆的想法是,将心比心,我好好待你,你迟早会明白我的苦心,也会好好待我的。

  但是,吉庆的退让,并没有换来瑚图礼的改弦易辙。瑚图礼反而得寸进尺,越来越嚣张。他们两个人的关系越来越紧张,闹得满城风雨。大家都知道,广州城里“督抚不和”。

  督抚不和是清朝普遍存在的现象,并不只是吉庆和瑚图礼两个人的问题,可以说是清朝政治体制的一个通病,有着深刻的制度原因。我们来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制度导致督抚不和的。

  总督、巡抚的官制都开始于明朝。朝廷派遣某个官员去某个地方巡视,解决特定的问题,叫作巡抚;派遣某个官员督察好几个地方的军政事务,就叫作总督。总督也好,巡抚也罢,一开始都类似于钦差大臣,是中央政府官员的一个临时差使。慢慢的,因为总督、巡抚在地方上的实际权力太大,地方官员都对他们唯命是从,而朝廷又觉得这种直接派人插手地方事务的管理方式更直接,更有效,就把总督、巡抚给普遍化、常态化了。

  几乎每个地方都有朝廷派下来的总督、巡抚。结果,总督、巡抚就成了最高地方长官。这是一个“差使”异化为“职务”的典型例子。

  清朝夺取天下后,在关内的十八个行省沿用了总督和巡抚制度,一般在一个省份设置一个巡抚,又在巡抚之上设置了管理一到三个省不等的总督,来镇守地方,拱卫中央。这样一来,总督和巡抚管辖的范围就是重叠的。

  从根本上来说,管辖重叠就会产生矛盾,发生冲突。清朝有关总督、巡抚的职权设计进一步恶化了吉庆和瑚图礼的关系。

  《清史稿·职官志》这样记载:“总督,掌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巡抚,掌宣布德意,抚安齐民,修明政刑,兴革利弊,考核群吏,会总督以诏废置。”除了巡抚的职权规定得更详细一些以外,总督和巡抚的职权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总督和巡抚的职权大部分是重叠的,这就为两者的矛盾埋下了伏笔。

  如果总督和巡抚没有驻扎在同一座城里,矛盾还不突出。比如,两江总督管辖江苏、江西、安徽三个省,驻扎在江苏省会南京。他和驻扎在南昌的江西巡抚,虽然有管辖关系,但日常工作往来不多,所以矛盾并不突出。

  但是,江苏巡抚也驻扎在南京,他和两江总督矛盾就要大得多了。为了避免和两江总督的矛盾,后来江苏巡抚干脆把驻地转移到了苏州。

  广东巡抚的命,就没有江苏巡抚那么好了,他始终和两广总督一起驻扎在广州。有个专有的历史名词,称呼这种现象叫作“督抚同城”。凡是督抚同城的地方,总督和巡抚的矛盾就没有断过。

  我们来看两个督抚同城导致激烈冲突的例子。第一个例子就发生在两广总督和广东巡抚之间。张之洞担任两广总督的时候,广东潮州知府出缺,需要广东布政使提名一个新人选。张之洞就告诉当时的广东布政使游百川,要提名谁谁谁。游百川很为难,因为广东巡抚也跟他打了招呼,要提名另外一个人。怎么办呢?游百川犹豫再三,最后决定还是听自己直接上司的,提名了广东巡抚打招呼的那个人。

  张之洞知道后,大怒,马上把游百川叫来,一顿痛骂:“你竟然藐视我,一心向巡抚献媚,你凭什么这么做?”游百川解释说:“卑职哪里敢对总督大人不敬。只是我夹在总督和巡抚两位大人之间,很难办。按照惯例,总督大人总管军事,巡抚大人侧重于民事,我也是不得不按制办理。”张之洞更生气了。“好,既然你这么说,那你快去把依据找出来给我看!如果真的像你说的那样,我以后也就不管地方民事了。”游百川听后害怕了,赶紧回去从朝廷的各项规章制度中寻找依据。但是,他认为的总督管军事、巡抚管民事的观念是约定俗成的,并没有法律依据。游百川根本找不到正式依据,又担心又劳累,最后都吐血了。而张之洞又不断催他,逼得游百川最后办理了病退手续。从此,张之洞这个两广总督把广东的实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广东巡抚则成了摆设。

  后来,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管理湖北、湖南两个省,和湖北巡抚同城,驻扎在武汉。湖北襄阳县知县出缺,要提名新人选。张之洞就要当时的湖北布政使陈宝箴提名朱某;而湖北巡抚谭继洵则要陈宝箴提名张某。陈宝箴又遇到了游百川遇到过的难题。不过,陈宝箴是个很有性格的人,他就挂出了两块牌子,第一块说:奉总督命令,委派朱某署理襄阳知县;第二块牌子说,奉巡抚命令,委派张某署理襄阳知县。于是,舆论大哗。总督张之洞和巡抚谭继洵都埋怨陈宝箴,但也无可奈何。因为,地方州县官员的提名权,是布政使的法定权力。陈宝箴坚决不收回挂出去的两块牌子。事情彻底闹僵了,民间议论纷纷。湖北省各位道台凑在一起,大家觉得再这么闹下去,影响太不好了,就去劝陈宝箴,别这么做,撤回一块牌子。陈宝箴说:“委派署理官员是布政使的职权,但总督和巡抚大人都要干预,我身为布政使好为难!”最后,因为陈宝箴的坚持,张之洞和谭继洵不得不妥协,放手让陈宝箴委任了他中意的人选。

  因为督抚不和的问题普遍存在,所以在戊戌变法的时候,凡是督抚同城的省份,一律裁撤了巡抚。但是,吉庆和瑚图礼在戊戌变法之前,他们还得面临督抚不和的老难题。那么,他们的矛盾将如何发展,又会爆发出什么样的冲突呢?

  第二回总督自尽

  清朝嘉庆年间,两广总督吉庆在广东巡抚衙门接受巡抚瑚图礼审查的时候离奇死亡。吉庆和瑚图礼两人之前长期关系不和。因为制度的缺陷,总督和巡抚不和是清朝普遍存在的现象。

  政治的实际运转,和官员的个性关系很大。瑚图礼性格暴躁,做法强硬,和吉庆争权;吉庆个性平和,不愿意和瑚图礼正面起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