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官场 > 长辈心曲全文阅读 > 第7章 纪实——人生之路(3)

第7章 纪实——人生之路(3)


在农村劳动就是这样,有劳累的时候,也有开心的时候,还有恐惧闹心的时候。白天我是个牧羊倌,夜晚我又成了守护神,我要睡在羊圈旁边搭建的高架棚上看护羊群。按说,夏天睡在架棚上是很晾爽开心的事儿。不过这是在野外的山岭上,而且只有我一人值夜班。四周大山连绵、沟沟岔岔相通,我一个十几岁的未成年人,我的心里能不害怕吗?既怕偷羊,又怕野狼野猪伤害羊群,更害怕野兽伤害我自己。因此,我整夜都不敢合眼,而是用被单蒙着头,静静地听着周围的动静,憋闷得满身大汗。快到天亮时,我才敢进入梦乡。

在农村,常听村民们说,一年四季中整天忙忙碌碌的人,就是农民们。从我的人生经历中,确已印证了这一点。农民的劳动及人生规迹,似乎是由天神安排的。天旱时,农民就要抗旱;天涝时,农民就得排涝。该播种时,农民就得抓紧耕田整地,及时备种育苗,并要抢墒抢时进行夏耕夏种或秋耕秋种。该收获时,农民就得及时收割庄稼、采摘果实,并且尽快做好贮藏、收存等工作……即使到了寒冷的冬天,农民也不能休息,他们还得挖沟修渠、整修田边、地头、兴修水利以及维修农具、准备好开春后的粮种及育苗工作……农民手上的活儿,永远是干不完的。农民所付出的劳动是巨大的,他们的贡献又是无法估评的。每年的春节可以算作农民乃至全民族的节日,实际上农民属于没有节假日及星期天的阶层。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才是真正的大忙人。也难怪,农村的学生用那么大的毅力刻苦学习,他们的梦想就是找个有节假日的工作。

在农村干农活儿是勿须教的,全是靠自己的悟性“不学自通”的。农民有个特点,不主动去教别人干农活儿,这不是保守。除非你真的不懂,他才会详细地告诉你。因为农村人从小到大都是在不自觉中学会农活儿的,所以对别人也是抱着信任的态度。小孩子学农活儿,不要大人手把手地教,而是大人“点到为止”,小孩子也就心领神会了。这就是农民的智慧与聪明之所在。

读书使人聪颖

1955年9月新的学期开始了,我便来到了新的学校——济源一中。虽然两个多月的农村劳动很辛苦,然而考上初中的兴奋心情,依然笼罩着我的心头。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像是一道选择题,选对了,可能会平步直云;选错了,就得多走许多弯路。也许这就是哲学。宁可学而有志,不可愚昧失聪。正是无知才导致了偏见。

在高小的时候,我的学习成绩比较好,所以来到了初中,我的自信心增强了很多。相信自己,创造自己,永远比证明自己重要。入学不久,我便第一批入了团,并且当上了班干部,自然是满怀喜悦。那个年代,只要是学习好,思想好,也就自认为是又红又专了,在精神上常自以为荣的。

我们这一届的初中学生很多,共有二十五个班。每班有两个班主任。上了中学,离我们岭上老家的距离更远了,来回有六十多里路程,全靠两条腿走了。那些年,还没有公共汽车。好在我们不再往学校里背粮食了。我们上了集体户口,粮食由国家统一供给。学校食堂很大,厨房一连好几间,但是没有吃饭大厅,遇到雨雪天气,只好把饭桶提到宿舍去了。食堂做的饭,通常是稀饭或面条,不稀也不稠。以小组为单位用桶打饭,每碗三分钱。每顿我只吃两碗,有时早晨只吃一碗半,与同学分吃半碗。每月的伙食费控制在六元钱之内。我们食堂不单独做菜吃,明白地说就是不吃菜。我们那里的农村也是这种吃法。通常是在面条里放些萝卜丝或白菜丝。即使去参加全县运动会,我们吃的早饭通常是咸大米饭,饭里放些肥肉块,并不放菜。米饭比稀饭稍稠一些。

我们的初中使用上了电灯。教室很明亮。学校里有澡塘,我们可以洗澡了。我们宿舍的床是大通铺木板床,用凳子架起来的,床上铺着苇席子,比上高小时的地铺好多了。遗憾的是冬天仍然没有火炉取暖。

我们的初中校园,也是一座寺庙院,叫济渎庙。它比高小的古庙大明寺大多了。这是一座景色优美、环境幽静的精典寺庙院。供奉神像的大殿堂有好几座。古松翠柏遍及整个寺院,古树粗壮、挺拔。最大的一棵柏树叫景德挂鞭牌,直径有两米,被称为柏树王。在寺院的后院内,有两个首尾相联的大池塘,叫小北海,它有足球场那么大,都是温泉水,冬暖夏凉,一年四季水清如泉,清彻见底。到了冬季,池子里的水热气腾腾,冒着白蒙蒙的水蒸气,带给人们暖洋洋的感觉。同学们都爱在河道里洗涮。喜欢围着小北海用功、读书。与之相邻的就是我们的大操场。池塘边的几个小亭子,十分典雅,其中一个亭子叫娃娃鱼亭,但在我们上学期间,从未见到过娃娃鱼的踪影。

由于学校的环境优美、景色宜人,尤其是小北海的迷人风光,所以我们县里的领导经常来这里参观视察。河南省省长吴芝圃也来这里参观,正好我们在操场上体育课,受到了我们的鼓掌欢迎。一些东欧国家的代表团也常来参访。每年县里召开县、乡、生产队的三级干部会议,固定在我们学校举行。因为学校放了暑假,可以利用学生宿舍,安排代表们的住宿。每次举办这样的会议,我常被留在学校里做服务接待工作(免费用餐,有少量的服务费)。

我们除了正常上课之外,遇到农村抢收抢种的时候,我们学生随时就被带去附近农村里帮助劳动。在学校里,我们也要搞勤工俭学活动,比如,给县医院制作棉纤,加工苍蝇拍等。还积极地参加了全民扫除文盲运动。我们利用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到学校周围农民家里教村民识字。此外,我们还有比较大的劳动,就是帮助学校盖房子,拉石头、拉砖瓦和木料等建筑材料。当时,我们班集体拉着一辆大马车(农村的大木头轮子车),到二十多里远的太行山山脚下拉石头。我们在马车两边拴了许多根绳子。我们的班主任常老师担当架辕手,充当辕马责任。同学们在两侧和前边牵拉着绳子,大个子同学在常老师两侧协助架辕。我们车子只能沿着经常走马车的土路行驶,但道路已被轧得坑坑凹凹、高低不平,我们的车子走起来相当吃力。车轮子一歪一扭、晃晃悠悠,行驶得很艰难。我们从早晨一直走到夜晚才回到学校。当天班主任就病倒了,不少同学累病了。我的胃病犯了,再加上几个月来的严重神经衰弱,我也躺倒了。这也忙坏了学校医务室的大夫们。当然我的身体也与在农村的高强度劳动有关。上到初中以后,我们的劳动很频繁,每天的课程赶得也很紧,老师布置的作业量都很大。那时候的政治活动就是又红又专教育和成年人的反右派斗争,我以学生干部的代表身份参加的。所以精神压力很大。我的身体迅速垮了,消瘦得很明显,学校建议我去大医院检查一下。由于我哥在洛阳一高上学,吃住都方便,于是我就去了洛阳。

在洛阳医院的检查与我的实际情况是一致的。我的神经衰弱与精神过度紧张、心情烦燥有关;胃不好不跟精神紧张、过度劳累、生活不规律等因素有关。回到学校,我就积极用药物治疗。我们学生看病、吃药都是免费的。

这次去洛阳,第一次乘船过黄河,深深体会到了黄河对人们出行,所造成的影响。从我们家走到黄河码头,也只有三十多里路程,可是在河边等船,却用了大半天的时间。当天天下着小雨,等船过河的人们却十分焦急,担心黄河水瀑涨,过不去河。况且,正是在这样的天气条件下,渡船又不敢快开,原因:一是河水大,水流急,船舵难以掌控;二是天气阴沉沉的,正在下着小雨,能见度低,人的视线受影响。

当我们坐在船上时,才真正体会到了行船中的困难程度:我们的船从北岸码头起锚后,就顺水倾斜着划溜到黄河中间的河中小岛岸边,随后由船夫拉着船,沿河心岛逆水上行,这一段行程全靠船工们辛苦地拉拖。一直到绕过河心岛,又可以顺水斜着划溜到黄河南岸码头。下船上了岸,我们的心才算放下来了。难怪,我们民间流传着一首民谣:“宁翻万座山,不闯黄河滩;宁绕三天路,不淌小溪流。”从中可以看出,对过河的担心与焦虑心情。

理想使人奋进

1958年9月我考上了高中,既欣慰,又庆幸。原因是我们县也有了高中,尽管是在初中里增设的高中部,而且是隔年招生,然而却解除了我们的后故之忧,避免跑去焦作或洛阳上学了。

我们这一届招了四个班。我的中考成绩被排在了首位:数学考了100分,语文考了98分。“金子靠火来测试,勇者靠逆境来验证。”我的学习底气又充盈了。哲学家说:“没有目标而生活,恰如没有罗盘而航行。”这就是说,人活着就要有方向、有理想、有追求。我现在的目标也很明确:我要为考上大学而努力。在初中时,我们还没有开设俄语课,不过我对俄语已经有了兴趣,毕竟它是一门陌生课程。早认识、早接触,提前了解,一旦学习时,就不至于胆怯了。于是在初三时,我就开始向高中的同学学习了一些俄语单词,觉得很新奇。

进入了高中班,俄语课正式开设了。神秘感消失了,随之而来的是兴趣感浓厚了。教我们俄语课的老师姓戴,哈尔滨人,来自哈尔滨俄专。他的语音、语调非常标准,五七年被划成了右派,下放到我县一中,每月只给三十元生活费。可是戴老师的俄语水平影响很大,周围几个县的高中俄语老师,常来听戴老师的课。在课堂上,我常陪老师作互动练习。每次戴老师上课,不许学生起立。开始时,我们不习惯,时间久了,也就能够接受了。每次戴老师上课,都是提前进入教室,与同学们谈笑风声,十分融洽,大家很喜欢他。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所以我的俄语成绩一直很好,常受到戴老师的表扬,在俄语课堂上,我是“示范者”、“领跑者”。在学校举办的新年晚会上,我与苗先高同学表演了戴老师编写的“俄汉对会”节目,获得了大家的赞扬声。我们中学的文体活动还是很多的。我的耐力比较好,曾在学校运动会上取得了万米跑第二名和五千米跑的第五名(两项比赛只间隔两天)。这得益于我在农村劳动的结果。我也是学校的鼓号队成员。

1958年我国提出大跃进,大搞农业合作化运动、大搞兴修水利及大办交通。“放卫星”、“大干快上”的口号,广泛出现在全国城乡。就连看电影,也搞放卫星。那时候的电影并没有电视连续剧,一部电影只有一个多小时。为了放卫星,让我们整整看了一个夜晚。即使同学们疲倦得睡着了,但是电影照样放着,直到天明才结束。白天同学们就睡起了大觉,既可笑又荒唐!另外还有一件离奇的事情,就是让我们高中学生,每班集体创作一部小说。要求每人写五千字文稿,交到本班的《编辑小组》,这叫放创作卫星。我们利用几天的课余时间瞎编了五千字作品交了上去,就算完成任务了。至于稿子写得好与坏,没人评说,也真够可笑的了。

五八年的浮夸风很盛行,像口号喊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大标语牌子,就树立在我们县委实验田的地头上。当时我们几个学生就在县委搞的“县委小麦高产实验田”里服务。当时人们的文化水平低,科学种田技术相当缺乏,这种口号的目的是提高粮食产量。“水稻之父”袁隆平的高产稻是经过几十年的精心研究及踏实的科学实验才获得成功的。在县委试验组,我们亲眼目睹了土专家们的实验过程。虽说他们都是县里最会种小麦的能手,他们把田地平整得很好,土壤搞得很细、肥料搞得很均匀;为了高产试验田,他们大搞深翻土地、密植小麦苗,但是那时候,缺少优质化肥、更缺少科学栽种技术,这叫“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大家无论怎么下功夫,仍然没有出现高产。不得不停止了试验。随后又让我们到县委在县冶炼厂搞的“县委小高炉小组”。

当年在工业方面搞“大干快上”的人海战术。号召全民办钢铁。到处建立炼铁炉,采用土法炼钢法,目的是增加钢铁产量,因为国家建设很需要。我们由试验田转到了炼铁炉旁。这里的工人都是冶炼厂的熟练工人,可是他们只会把收集来的废旧碎铁进行冶炼加工,我们也没有见到他们炼出什么高质铁来。

另一件荒唐事儿,是在农村实行吃大锅饭,也叫吃食堂。这是以生产小队为单位成立的食堂,有专人做饭。那时候的农家饭好做,主食就是玉米面窝窝头或蒸红薯,另外就是杂粮稀饭或者杂面面条。村民吃菜很简单,就是凉拌白菜或萝卜丝。平日里是不吃肉的。饭做好以后,各家用盆子把饭打回自己家里吃。按人口多少领取。吃多吃少就是那么多。

过春节那几天,全村人在一起吃年饭(不再往家里分了)。没有数量限制,能吃多少就吃多少,吃饱为止。吃的是白色馒头,由白玉米面与白面混合在一起蒸成的。春节也吃上肉菜了:是白菜、红薯粉条与猪肉(或牛肉、羊肉)炖煮的肉菜。晚上吃的饺子也是白色混合面,馅是猪肉(或牛肉、羊肉)与萝卜剁成的馅。春节那天,吃早饭前,举行了全村群众们的新春团拜会。集体向全村老人致鞠躬礼。集体在院子里吃饭,少数的几把凳子和桌子让老人们坐,其他人就手端着菜碗,拿着馒头,蹲在墙边儿,边吃边聊着家常,倒也和睦融融,其乐无穷。

到了五九年,全部取消了吃食堂的形式。这时候,各家的小铁锅已经交公了,只得重新再买新锅。为了消灭私有制,不允许农民家里养鸡、鸭、猪、羊、牛,当然这也是怕家禽损害庄稼,况且农民也没有饲料喂养家畜,只能由生产队里分配专人统一饲养。

随着国民经济的大发展,1960年的教育事业也加快了发展步伐,其中一项新政策,就是让高二学生中的少数优秀学生报考大学。我知道这个消息后,心里异常激动。争取报考,以便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从我本人的情况来看,也有理由报考:一是学习成绩比较好;二是自己是全县八名优秀学习之一,属于又红又专的好学生;三是自己的俄语成绩突出,适合报考俄语专业。于是我就偷偷地开始高考的复习工作。我哥在开封师院上俄语大三,很快给我寄了一套高考复习材料。

过了不久,班主任闫老师通知我:全县俄语培训班在我校举办,学校决定让我参加教学工作。我趁机会向闫老师说出了我想高考的要求。随即闫老师就去请示了校长,同意我的报考要求。学校图书馆的王老师,破例让我住进了图书馆复习功课(这里的电灯不受息灯限制)。每晚我只睡三、四个小时,突击了高三的政治、语文、俄语和史地。

当年的考点是在百里外的沁阳高中进行的。我们于头一天走到那里,住在学生宿舍里。第三天考试结束后,我们连夜赶回了学校。来回都是徒步走的。那时候还没有公共汽车,只有大卡车,大家都不舍得花钱坐车。

当年,我如愿地考上了郑州大学外文系俄语专业。那年的高考,也使我成了济源一中的光荣。校长和老师们常把我当作典型宣扬,用以鼓励同学们好好学习。因为那一年,一中没有高三毕业生,我是以高二学生身份考上了河南省最高学府。

追求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