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官场 > 长辈心曲全文阅读 > 第6章 纪实——人生之路(2)

第6章 纪实——人生之路(2)


我第一次离开山岭上的家,来到二十多里远的平原地区上学,心里很不适应,非常不开心。每周日回到家里,总是拖着不想来学校。母亲知道我的心思,一直劝说着上学的好处。为了让我安心上学,每次回学校前,母亲总会想方设法地为我准备我最爱吃的菜糕:用玉米渣子或豆腐渣子同槐花或榆树花,混合在一起蒸成咸窝窝头,让我带到学校吃几天,非常可口。班里有个同学常偷走吃。母亲还用白菜芯或萝卜丝腌些咸菜,装在玻璃瓶里让我带到学校配饭吃。

家里贫寒,我和家兄都在上学。家父在忙完了庄稼活儿,常去外边做些木匠活儿和泥瓦匠活儿,为我们挣点零花钱。

白天,我们在大庙里上课,夜晚就去火神庙里睡觉。我们睡的全是地铺,满屋铺着麦秸草。下了晚自习,班主任便带领着我们去睡觉。队伍前头,提着煤油汽灯照路,同学们紧紧跟在后边,不敢掉队。因为靠后边就看不到灯光,看不清道路,容易摔跤。如果遇到下雨天,就受罪了,满身湿漉漉的,脚上全是泥水,那是最狼狈的夜晚。

我们吃饭是以班为单位,每班一个独立的小厨房,只有一小间房子。同学们在院子里的空地上蹲着吃饭。吃的主食是玉米面、红薯面、豆面及杂粮面做成的稀饭或者面条。吃的菜很简单:多是凉拌萝卜丝或白菜丝。从来不吃肉和鸡蛋。学生家里也吃不上,更不会带到学校里来。我们同学的粮食都是从家里带来的。学生带来什么面,我们就吃什么饭。吃的饭里有很多虫子,都是学生面里生的,虫子漂在碗里,看得清清楚楚,没有人说什么,怕饿肚子,照样都把饭吃进去了。

那些年代,小学还没有用上电灯。晚上上自习,学生使用自己从家里带来的小煤油灯。光线很暗,我们就用翻开的书本夹住小油灯,最亮的光线,就集中到了自己面前。不过,煤油的气味很难闻,煤油的黑烟很熏鼻子,同学们的鼻子都被熏得黑黑的,非常可笑。

刚进学校没有多久,我就不想上学了。每次回到家里,我就磨蹭着不想去学校。离开山区下到平原地方,这是我人生的第一次。从小住惯了山区,初次住在平原上,很不适应。在家里,出门看见的就是一层层的梯田,有山坳、沟谷,有一撮撮的树丛,有一个个的小村庄,觉得视野很开阔。抬头看天,感觉天很大,天空很明亮,心里十分舒畅。与此相对照的,就是学校那个平原地方,抬头看天,天显得很小。抬眼向前看,只有树、农田、民房。自己感觉是被一口大锅罩着一样难受,有一种压抑、憋闷、喘不上气来的感觉。情绪很低落。有位哲者说得好:“没有离开过故乡的人充满着偏见,而偏见则是无知之子。”批评得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对于上学,我已经失去了兴趣。看着父母亲整天地辛苦劳动,我的心里很酸楚。况且我在学校里过得也很艰苦。由于家里贫穷,上学缺这少那的,纸墨笔砚都没有钱买。看到同学们穿的用的都比自己好,觉得很自卑。离开了家人感觉很孤单,心中也缺少安全感。于是每天下课以后,我就来到南门外的墙角落里,偷偷流眼泪,望着南山岭的老家方向叹息。同班里有一个小男孩儿,他也很想家。在这里,我俩面对面地流眼泪,互不说话,只是对视着哭泣,也不用手揩眼泪,我们好像在进行流泪比赛似的。现在回忆起来,又觉得可笑,但又能够理解当时我俩的纠结心情。

那几年,我们山区的小学校本来就少,能够考上高小的学生更少。因此,在我回家的这几十里路途中,能够做伴的学生很少,即便是有几个,住的都很分散,很难同道。只有我单枪匹马地闯道了。一路上提心吊胆、胆惊受怕。这就是我不愿意上学的第二个原因。从老家到学校有二十多里的山路和河沟路。有一个坡度很陡的山沟路,几乎是垂直下去,再垂直上到地面上来。还要走过一段山岭区,途中没有人家,树木也很少,崎岖不平的小路拐来拐去。经过这些地段时,我的心神很紧张,手里捏着一把汗。要么就是走在沟河道里,两侧是陡峭的山崖,还连通着纵横交错的山沟。主河道边生长着大柳树和大杨树。山区人少,自然路上的行人也很少,再就是脑子里浮现出的神神鬼鬼传说,给我这个十几岁的少年,在心理上、精神上产生了极大压力,感到很恐怖。一路上都睁大着双眼,前后左右都不停地看来望去的,总怕有怪物或野狼、野猪出现。记得在我十一岁时,曾经单独一人去过三十里远的姥姥家,那天走的就是这一条路。那时候,我小妹刚出生,让我去报喜。大冬天刚下了一场大雪,到处是银装素裹。手中拿着一根长棍子,很兴奋。这是我人生中的首次“探险”,就有点冒险性,并不感到害怕。在姥姥家住了一宿。第二天要走的时候,身边却出现了一条大狗。山里的孩子是不大怕狗的。我就喂了它食物,便与我行影不离了,确实是件幸运的事儿。好像是天神专门给我安排好的。尽管我挎着一大篮子鸡蛋,可是一路上都十分开心,有条大狗护送,极大地壮了胆子,感到很安全。上高小以后,我很怀念那条曾经陪伴过我的“神狗”。应该说,那是一条带给我光明和希望的恩神狗!由于不想上学,终遭家父的一顿毒打。此后,我就死心塌地安心去学校了。随着学校生活的适应,再加上功课更加紧张,我的心情很快平静下来了。这也是一次心灵上的净化,也是我人生中的一次转折。没有退路可走了,只能好好地上学了,因此,学习的刻苦劲儿自然增大了。学习成绩更优秀了。期中、期末的成绩全都公布在学校布告栏里了,这对学生的激励很大。我的年级成绩排名冲到了前边,很长精神。

一个人的生活经历是无法替代的,而遭受痛苦和磨难也是一件好事,从小受些挫折则是难免的,但也是必要的。李敖先生说过,三十岁以前受受苦,后半生就再不会害怕苦了。挫折和磨难正是锻炼人的意志、增长才干能力的好机会。只有好好学习,才会明白更多道理。

我们的高小老师也是来自各个地方的。我们的班主任是延津县人,教我们体育课。刚入学时的班主任是孟县人,教我们美术课。他的绘画非常好,人像画得很逼真,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让我们很佩服,可是考上大学离开了。

升到了六年级,我们上课多是两个班合在一起,原因是老师少。我们的班主任姓闫,教我们数学课。闫老师考上了新乡师院,不久就离开我们去上大学了。可能是一种缘分吧,四年之后,闫老师大学毕业了,分配到了济源一中高中部。那年我正好考上了高中,恰好闫老师又当上了我的班主任,仍然教我们数学课。我与闫老师的再次相遇,双方都很惊喜。两年之后,正是闫老师送我考上了大学。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我考大学的那年暑假前,县教育局要在我们一中举办一期俄语老师培训班。闫老师通知我,学校决定让我参加培训。此前,我听说一个消息:国家提出,在高二学生中挑选少数学习好的学生报考大学。正好在闫老师找我的时候,我把自己的要求提了出来。闫老师说请示一下校长,当天就回话同意了。开始闫老师曾建议我报考北京的理工科院校,经过慎重分析,同意我报考郑州大学外文系,原因是我的外语一直很好。况且我曾是全县八名优秀学生之一。闫老师很信任我,曾挑选我参加了县委搞的“小麦高产实验田小组”和县委办的“炼铁小高炉组”。闫老师是我高小时的班主任,又是我高中时的班主任,并且亲自送我考上了大学,这就是我俩的师生情结,这就是我人生中与闫老师的一份缘分吧!每当我回忆起这段经历时,心里总是热乎乎的。

寄人篱下

汉俳曲

羊倌

羊鞭甩蓝天,

半山云雾韵回旋,

羊倌绿意染。

哲人卢梭说:“心安茅屋稳,胃好菜根香。失去了勇气,便也失去了一切。”

1955年我考上了初中,心里乐丝丝的。全县只有这么一所初中。当年各乡的应届高小毕业生有很多人,考学竞争相当激烈。据说是三十个中录取一个,不少农村孩子被淘汰回家种地了。我算一个幸运者,一定要珍惜这次上学机会。然而,我们家人却在我继续上学问题上犯了愁:我哥正在洛阳上高中,我刚考上了初中,也要去上学。尽管学费是免缴的,可是日常生活上的花销还是不小的,更何况,我们家里没有经济来源。此时,一贫如洗的家境步履为艰了,继续上学,实在困难了,全家人陷入了窘境。正当我们家人一筹莫展的时候,我舅父要求我去他家,他愿意支助我继续上学。几年前,我舅父曾经提出过,不过每次都遭到我祖母的反对。他把我小弟卖在了山西,已经成了我奶奶的一个心病。这次又托了几个亲戚出面说合。由于上学是一次机会,山区孩子能够考上中学的不容易,全大队只考上了两个,我是其中一个,放弃很可惜。这次我堂兄二哥没有考上初中,家人正在生着气哩。经过耐心劝解,奶奶也不反对了,她取了点私房钱偷偷塞给了我,我就到我舅家去了。

我舅家的生活条件比较好,他们村子里的经济条件也好于我们村子。我舅家有舅父母和两个姐姐,另外雇有一个长工。我去了以后,长工被辞退了。随即我就承担了长工的责任:喂牛、割草、挑水等各种杂活儿。我同几头牛住在同一个窑洞里:靠近洞门口放一张床,最里边喂着公家的几头牛,屋子中间放着水缸、牛草及牛饲料等。刚开始,最困难的劳动就是挑水。每天用水很多。因为水井在几十米深的沟底下。山路坡陡路窄,通常只能一人上下,中途没有平坦地方放水桶歇脚。起初,我挑着两桶水上陡坡非常吃力,必须咬牙坚持。开始只装半桶水,逐渐装大半桶直到满桶水。由于路途远,担一趟就是一趟,免得空遛双腿,当然也不想失面子。当时,我的个子矮,水桶必须离开地面高一些,才好上陡坡,也才会避免水桶碰撞地面。所以我就把扁担(挑水用的叫钩担)两端的钩桶铁链子,在扁担上缠绕一圈。有一次,我担着水上到一个转弯处(陡坡路是之字形)前头那只水桶碰着了地面,扁担一扬,缠绕的链子脱掉了,两只桶全漏了,身上、地上全是水,我也差点儿被甩下山去,一只水桶滚下去了。“没出息!”我狠狠地搧了自己一个耳光,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后来我就格外小心了,再也没有出现意外。要有所作为,要想有快乐,就要把忍耐坚持下去。那些年代,各地用的都是木头水桶,最好的就是松柏木。木头的水纹密度细、有韧性、密封得紧,即使在干燥的冬季,也不会开裂或漏水。缺点就是太笨重。

经常挑担子,人们也会动脑子。上年纪的人,就在手里拿一根“棍子”(俗称顶杠),长度与本人肩膀到地面的高度一样。担水时,在半路上就可以用顶杠顶住扁担(钩担),休息一下或者换一换肩膀。一般青壮年为了面子是不用的,要显示“强者风度”。

除了忙碌家里的事儿,还得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分派给我的任务就是放羊,生产队里的一百多只山羊就交给我了。只有我一个人去放牧。刚开始的头两天,心里很紧张,渐渐熟悉了,也就坦然了。山高、沟深,放羊是很辛苦的。但辛苦的报酬就是快乐、自由,并且与羊交上了朋友,又有了新的人生经历。队长让我放羊,也不问问我会不会放?这就是农村人的特点,反正任务分配给你了。其实,放羊并不是大人教的,都是从小跟着放羊人在山上玩耍时体察出来的。农家孩子知道“心领神会”这一道理,大人放羊是那样做的,轮到自己放羊时,也那样做就对了,但是要有悟性。我们的前后左右都是山,能看到人的地方很少,因为田地都在较为平坦而且有路的山坡地方。在山里放羊是需要一定胆量的,还得有掌控(管住)羊群的能力。羊群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绵羊,一类是山羊。绵羊是不会爬山的,只能在平坦草地上吃草,所以说这是平原上喂养的一种羊。山羊是在山区放牧的一种羊。这种羊喜欢爬坡登高,哪里高就往哪攀登,山崖缝里生长出来的嫩树枝、树芽都是山羊的最爱。悬崖峭壁、崎岖不平的山坳里、曲曲弯弯的沟沟坎坎,都属于危险区域,是容易丢失羔羊的地方。这一带地方,羊倌要紧紧盯住头羊。雁飞有领头雁,羊群也有个领头羊,它的脖子上挂着一个小铃铛,走起路来“叮当”作响,它走到哪儿,羊群就跟到哪儿。牧羊人随时指挥着它的行动路线与吃草范围。“牛怕聚,羊怕散”,这是放牛与放羊的不同。放羊,必须胆大心细,眼观四方,随时用眼睛的余光扫射四周,如有不守纪律的“离群山羊”,应及时吹口哨提醒它归队,或者用手中的小铲子挖一块土抛扔过去,以确保大群羊不失散。也要留心有没有羔羊掉入沟洞里或山崖下。还得时不时地往远处看一看,有没有野狼、野猪来偷袭羊群,这主要是在阴雨天或傍晚天色近暗的时候。羊群一冲散,肯定就被偷走了。所以说,放羊是相当费体力、费心思的劳动,也是体能与胆识的考验。

对于我们山区的牧羊人来说,还有一件独有的宝物,就是牧鞭。这件武器,既奇特又珍贵。它不亚于军人的手枪。牧鞭的手柄有一尺多长,而鞭绳的长度三—五米不等,以是否能够甩摆起来为限度。这是我们那里牧羊人精心制作出来的“奢侈品”。鞭绳的材料很讲究,用上等牛皮和秋麻线编织而成。要想编织得紧密、结实,就要在编织过程中,不时地蘸点水,以维持牛皮的澎涨力,增加其韧度,防止干燥后爆裂。这样的鞭子能够使用很长时间,甩打起来,鞭声很嘹亮、清脆!

一个逍遥自在的牧羊人,游荡在宽阔的山坡上。在他的头顶上,是飘浮着朵朵白云的蓝色天空;在他的身边是阳光照映在绿色草坡上的山峰倒影,这时候,羊倌会展臂甩打几下手中的牧鞭,“格格格”的鞭声在群山峻岭中回旋荡扬,闲适自得的羊倌便陶醉于自娱自乐之中!在精神更加愉悦的时候,不妨再吹几个响亮的口哨,或者开怀放声唱几段不着调的地方戏,着实惬意开心。

牧羊人除了怡然自乐之外,还有一种娱乐方式,那就是观赏山羊之间的“斛斗”,这又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山羊吃饱了草,便卧在荫晾地方休息起来,悠然自得地进行着反刍。此时,有个别的山羊却耐不住“寂寞”,便玩起了头顶头的游戏。刚开始时,两只羊只是头顶着头,轻轻地顶撞几下,似乎在做“预热准备”,逐渐地就摆出了战斗架式,开始顶撞起来。双方后退几米远,然后径直地冲向对方,发出“咣咣咣”的声音。有的羊还要后退到山坡上,以居高临下的气势,急速俯冲向前,狠顶对手,其气势之大,顶撞力之猛烈,极有观赏价值。直到一方自动败阵溜走,这场斛斗才会自动收场。这也是羊倌最为开心的娱乐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