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中华上下五千年全文阅读 > 第270章 维新变法康有为

第270章 维新变法康有为


  康有为,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人称“南海先生”。广东省南海县银塘乡人。戊戌变法的主要代表和领导者。

  康有为1858年出生在一个官僚地主家庭。他从小就喜欢读书,敏思好学,乡里人都喜欢他,称他为“康圣人”。康有为的青少年时期正是祖国遭西方列强侵略的苦难年代。国势的衰微和政治的腐败,使他产生了一种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封建文化的批判情绪。康有为认为只有改变腐败的政治局面,才能使国家富强,从而摆脱被列强欺凌的命运。但是,他从小耳濡目染的儒家思想不可能解决中国当时的问题。为此,他开始苦苦寻觅救国的真理。一个偶然的机会,康有为结识了清朝翰林张鼎华。通过张的介绍,他了解到北京已经酝酿着维新变法,并初步了解了当前的国际形势,知道西方存在着一种不同于中国的社会制度。维新变法的思想开始在年轻的康有为心中明确起来。

  1882年,康有为在北京的举人考试中落榜。虽然没有金榜题名,但是他一点也不觉得沮丧,因为沿途他看到了很多西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并把它们买了下来。拥有这么多的进步书籍,使他如获至宝。回到家后,他专心地研究起来。从此康有为的视野逐渐开阔,思想也日趋成熟。不久,他写成了《大同书》。在书中,他提出了“无有阶级,一切平等”的社会理想。

  1884年的中法战争,由于清政府的昏庸无能,使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民族的奇耻大辱,使康有为心急如焚。1888年,康有为在北京应试期间,冒着杀头的危险上书光绪皇帝,请求改良政治以挽救民族危机。康有为是鸦片战争以来提出维新变法救治中国的第一人。但在当时,这样一个无名小辈上书皇帝,不但不会有任何成效,而且只能被视为犯上作乱的狂妄举动。因此,这次上书使康有为再一次名落孙山。

  严峻的现实使康有为懂得了变法并非一件易事。他回到家乡继续为他的理想而不屈地奋斗着。他创办了“万木草堂”,为救国培育了很多人才。不久,康有为又写成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部书,为以后的戊戌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1895年初,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军队在东海和辽东被日军打得惨败。爱国将士在前线浴血奋战,清政府却派李鸿章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拱手将辽东半岛、台湾岛及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而且还要赔偿两万万两白银……消息传来,举国一片悲愤。此时,康有为正在北京投考进士。此情此景使康有为心如刀绞,他失声痛哭道:“呜呼噫嘻,万里之广土,四万万之民众,而可有此约哉!”痛定思痛,康有为决定再一次上书皇帝。

  这年5月,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邀集了在京十八省1300名举人在宣武门外松筠庵内开会。会上,康有为声泪俱下,慷慨陈词,痛诉民族危亡之势,号召大家联合上书,变法维新。大家被康有为的爱国激情所感染,纷纷推举他起草奏书。康有为连夜挥泪写成了一万八千字的《上今皇帝书》。奏书强调拒绝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和变法维新之意义,并请求皇帝鼓励人民学习先进国家和民族的科学文化,开办工厂、筑造铁路等;废除八股考试,发展教育等等。大家传阅后,群情激昂,1300多人都在上面签了字。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汉朝用公家车马接送被征举的士人,后来就用“公车”作为举人应考的代称)。5月4日,康有为率领签名的人把上书送到都察院,但是都察院的官吏却以皇帝已在和约上签字为借口而拒绝呈递,因此上书没有成功。但是,康有为领导的爱国之举轰动了北京城,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从此掀开了序幕。

  “公车上书”第二天,会试揭榜,康有为中了进士。他借机第三次上书皇帝。这次上书终于被光绪帝看到并受到其赞赏。这使康有为大受鼓舞,他第四次上书请求迅速变法。为了扩大影响,他还发起了维新派政治团体“强学会”,并创办报纸《中外纪闻》。10月间,康有为到上海创办了强学分会和强学书局,发行《强学报》。于是,维新变法运动就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展开了。1897年,德国强占我国胶州湾,民族危机日益加剧,康有为第五次上书皇帝,痛陈变法保国之大义。年轻的光绪皇帝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终于决定变法求存。

  后来,由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阻挠,变法运动失败了,但是康有为历尽艰辛向西方寻求救国道路的探索,却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