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中国历史未解之谜(大全集)全文阅读 > 第21章 文人篇——孤傲书生黯销魂(4)

第21章 文人篇——孤傲书生黯销魂(4)


  “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这就是郑板桥的“糊涂经”。它告诉我们,一个真正聪明的人,他在别人看来是糊涂的,糊涂的人其实是很聪明的。但是一个看起来聪明的人未必能达到糊涂的境界。

  古今能够成就大事的人必然会经历三个糊涂的境界。第一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思是说,那些看起来聪明的人,在世上摸爬滚打、到处碰壁,再经历了诸多困难终于取得真经,明白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道理,转而开始思考,探求糊涂对人生的益处。从郑板桥的经历我们也能看到他对这种境界的理解,他在扬州长达十年的卖画生涯对其以后的创作和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二个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个阶段是最痛苦的阶段,这种人生态度的转型所带来的痛苦是常人难以理解的。郑板桥中举后待官六年思考就是执著地在这个阶段徘徊。

  第三个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郑板桥终于达到最高的境界,他对糊涂的理解已经到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境界。随心所欲便是糊涂,这样的糊涂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糊涂了。郑板桥辞官归乡,“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就是当时对世事豁然的表现。

  世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如果事事都争强好胜、争名夺利,到头来终究会落个一场空。还不如糊涂一些,这样我们在面临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不那么认真。人生难得糊涂,糊涂了,你也就释然了。你会在糊涂中恍然大悟,会在糊涂中超越自我,会在糊涂中得到人生的真谛。

  郑板桥在山东为官时写下了“难得糊涂”的字幅,因为一向刚正不阿的他,在面对同僚的排挤和打压时,无能为力。他一面嬉笑怒骂,一面却心灰意冷。“难得糊涂”或许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体现。

  其实“难得糊涂”是一种人生阅历,只有经历过人情冷暖、岁月沧桑的人才能体会到这种糊涂的智慧。心中有大目标的人自然会“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有这样底蕴的人他们常常以平常心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他们懂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们也看透了事物、看破了人性,在纷繁复杂的世事里,能够坦然地以糊涂之心对待世界,何尝不是一种大智慧,这种智慧有另外一个名字那就是大智若愚。

  ●唐伯虎从未点秋香

  唐伯虎,又名唐寅,明朝人,此人博学多能、吟诗作画样样皆通,自称江南第一才子。我们印象中唐伯虎妻妾成群,家财万贯,少年风流,又有“唐伯虎点秋香”这样美丽的传说,那么真实的唐伯虎是不是民间传说的那样呢?

  唐伯虎出身商贾之家,其自幼聪明好学,唐伯虎的一生可谓命途多舛,在其20岁的时候父母、妹妹相继去世,家境从此衰败,幸得好友资助这才得以用心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其29岁时参加乡试以优异的成绩中得乡试一名即解元,民间有称唐伯虎为唐解元就因此而来。30岁赴京参加会试,命运又一次捉弄了唐伯虎,他无端因科考舞弊案牵连,唐寅心灰意冷誓不踏入仕途。就在人生失意的时候,他的结发妻子却是个势力之徒,眼见唐伯虎前程无望,她便提出离婚,夫妻反目。

  就在唐伯虎最绝望的时候,苏州名妓沈九娘出现了。她虽然来自烟花之地,但其渴望真爱,也仰慕唐伯虎的才气,两人相见恨晚,有情人终成眷属,但天不遂人愿,沈九娘也不久于人世,唐伯虎悲痛欲绝,发誓再不续弦。

  “唐伯虎点秋香”这个故事最早出自明代王同轨的小说《耳谈》,但是故事的主角不是唐伯虎而是苏州才子陈元超,此人性格放荡不羁,风流倜傥,无意中与秋香不期而遇,秋香对陈公子嫣然一笑,遂暗生情慷,就产生了陈元超点秋香的故事。但是到了冯梦龙的手里就成了我们熟悉的《唐解元一笑姻缘》。

  故事主角的变化,其实是有深刻的社会背景的。众所周知,唐伯虎生活在明朝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而苏州恰是各种经济、文化汇聚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上的繁荣在文化就有相应的表现,当时的中下层知识分子有着强烈的叛逆,他们期望得到精神的自由,思想的反传统,礼法的不拘束,他们更需要一个在精神上能给予他们向导的人,这样的人必须具备勇于叛逆的精神,而唐伯虎本身天然地具备这些特点,所以各种文艺作品都把一些不拘礼法、放浪形骸形象的蓝本演绎成唐伯虎的故事。

  那我们再来关注秋香:历史上却有秋香其人,也是生活在明朝中期,但是她的年龄至少要比唐伯虎大20岁,这两人之间要发生风流之事实难理解。秋香是何许人也?秋香实名林奴儿,是金陵名妓。据明代《画史》中记载:“秋香学画于史廷直,王元父二人,笔最清润。”一个是当是才子,一个是江南名妓,如果两人发生这么一个点秋香的故事,那么其爆炸性、影响力可见一斑。

  与秋香接触过的另外一个人其实和唐伯虎也有一些关系,这个人就是唐伯虎的绘画老师沈周,按年龄推算秋香和沈周这两个人倒也相仿,据《金陵琐事》记载,秋香曾拜师沈周学过画,有诗为证:临江仙题林奴儿(即秋香)山水画:“舞韵歌声都折起,丹青留下芳名。”这首诗其实也有暖昧的成分,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前尘往事成云烟消散在彼此眼前,就连说过了再见也看不见我的哀怨”。

  不管是小说笔下的陈元超变为唐伯虎还是冯梦龙的《唐解元一笑姻缘》,都是人们期望通过唐伯虎这样的具有反叛精神的青年来传递中下层知识分子渴望自由、追求个性解放、警示人们要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康有为死于何人之手

  他曾经对清末时候的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称作康圣人的康有为,又名康南海。说起康有为,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等历史事件,在毛主席的《论人民民主专政》的文章里称康有为是“先进的中国人”。时至今日,还有众多专家学者致力于研究康有为的思想和学术。

  今天我们看到的康有为的墓地是在1985年青岛市人民政府重建的墓地,但是还留有当年康圣人的墓碑,上面写着“弟子刘海粟年90岁”。而这块碑文上也写得很清楚,当时康有为的两个儿子都在上海,康有为的葬礼都是由康有为的弟子吕正文和一个称作赵公的先生来主持操办的。

  从当年康有为治丧委员会的一份名单里可以看出,这个碑文的撰写者也在这份名单之中,所以我们要找到康圣人死因之谜,这个碑文所记载的康有为之死的过程应该是比较真实可信的。但是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康有为之死呢?

  说到康有为之死,我们应该回到1923年,康有为结束了其长达20年的海外漂泊流亡的生活后第二次来到青岛,当时康有为重回青岛可以说是落叶归根,他每天的生活很悠然自得。真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也许因为有海外生活经历,他可以说是遍尝中外美食,所以他对美食有自己非常独到的见解和追求。在当年的青岛,康有为完全可以称作是天字第一号的美食家,康有为经常会时不时地光顾青岛有名的饭店,各家饭店都盼望康有为能到自己的饭店里吃饭,但是康有为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这点爱好和享受竟然会让他命丧黄泉。

  1927年3月的某一天晚上,康有为来到了当年青岛中山路附近的一家粤菜馆——英记酒楼去吃饭,康有为是广东人,在山东能吃到自己家乡菜,康有为心里也是着实地高兴,饭后他意犹未尽,他又喝了一杯橙汁……1927年3月31日的凌晨5:30分,康有为在其卧室与世长辞,享年70岁。康有为撒手人寰,却给世人留下了一个千古之谜,康有为在青岛离奇地死亡,原因众说纷纭。但是所有这些说法似乎都有一种暗示,那就是康有为是被人下毒致死的,那么究竟是什么人下毒要害南海先生呢?

  第一种说法:国民党特务下毒。这个说法来自康有为的女儿康同壁。但是迄今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个说法的真实性。

  第二种说法:慈禧太后生前派出杀手杀害康有为。据说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赏银10万两出京刺杀康有为,其中有一个叫做巫仿的杀手跟随康有为20多年一直寻找刺杀的机会,终于在青岛得逞了。

  第三种说法:日本人下毒。但是这个说法也是毫无证据。

  第四种说法:食物中毒。现在大家一致比较赞成的说法是食物中毒。根据现代医学最新的研究发现,海鲜含有比较丰富的蛋白质和钙等一些营养物质,而橙汁里面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如果这两样东西同时吃进去,会将我们身体里原本没有毒性的砷转化成对人体有害的砷,这个砷的另一个名字就是砒霜。鲁菜和粤菜都是以制作海产品著称于世的,所以在山东康有为去吃鲁菜和粤菜,他的这顿饭里应该有海产品,这样这个食物中毒的解释就非常合理了。

  康有为死亡的真正原因,一直是一个谜,但是也许我们永远也找不到真实的原因了,也许这个原因已经并不那么重要了。

  ●徐志摩留下的谜团

  你去,我也走,我们在此分手;

  你上那一条大路,你放心走,

  你看那街灯一直亮到天边,

  你只消跟从这光明的直线!

  ……

  有那颗不夜的明珠,我爱——你!

  —徐志摩去世前写给林徽因的一首诗

  你真的走了,明天?那我,那我,……

  你也不用管,迟早有那一天;

  你愿意记着我,就记着我,

  要不然趁早忘了这世界上

  ……

  但愿你为我多放光明,隔着夜,

  隔着天,通着恋爱的灵犀一点……

  以上几句是徐志摩写给妻子陆小曼的诗。

  徐志摩一生的感情生活和这两位女士是分不开的,一个是与之发生淡淡纯情的林徽因,一个是曾经的娇妻,时光匆匆走过,留下徐志摩孤独的身影。就连徐志摩的死也是和这两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时由于陆小曼在上海的挥霍无度,数次催促徐志摩回上海,两人一见面就吵架,徐志摩负气出走,为了赶上林徽因在北京做的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演讲,他搭乘一架邮政机飞往北京,后因大雾影响飞机坠机,徐志摩不幸遇难,时间是1931年11月19日。

  故事没有就这么结束,因为在这之前也就是1925年3月,徐志摩曾把一个小提箱交给了著名作家凌叔华,并说,如果哪一天我不幸去世,望凌叔华给他写一个传记,并说箱子里装的就是写传记的素材。

  那么箱子里到底装的是什么呢?我们从凌叔华写给胡适的一封信里得到这样的信息:箱里的东西不能给陆小曼看,箱子里有徐志摩的日记外加陆小曼的两本日记。徐志摩的日记里有当年和林徽因的恋情,陆小曼的日记内容却以骂林徽因的居多,令她着实为难。

  徐志摩身后留有一个箱子的消息不胫而走,人们都对箱子里的东西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尤其是这两位女士,陆小曼因为想写有关徐志摩日记集,所以急需得到第一手资料;而林徽因不想让徐的日记公开,所以她比陆小曼更想得到这个箱子。

  林徽因知道凭自己始终无法得到箱子,她便请胡适做中间人。胡适以要为徐志摩整理出书为借口向凌叔华索要箱子,凌叔华想到自己也是受亡人所托,不能随便将故人的东西转赠他人,她便把徐志摩日记中一些涉及林徽因的部分私藏起来,其余部分交给了胡适。并要求胡适把这些东西转交给陆小曼,但是胡适并没有这么照办,而是把箱子直接交给了林徽因。

  林徽因如愿得到箱子,但是她万万没有想到徐志摩的日记只有半册,她便把此事告诉胡适,胡适写信告诉凌叔华,希望她把其余部分也交给他,因为只有这样才不至于材料分散会导致研究不便,况且大家都藏一部分资料会使朋友们之间产生嫌隙。另外胡适还答应给凌叔华有关徐志摩日记的副本。在胡适的软硬兼施下,凌叔华最终还是把这些资料给了胡适。

  凌叔华最后得知自己上当受骗,就写信给胡适,“我因听说你把箱子已给林徽因,很是着急,里面有小曼的日记,是非很多,但是已经这样,就不必再说了”。

  故事的主角相继都去世了,但是徐志摩留给后人的这个箱子以及箱子里的日记最终花落谁家,却无从知晓,至今却成了一个无法解开的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