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中国历史未解之谜(大全集)全文阅读 > 第15章 武将篇——挥刀立马忠国魂(3)

第15章 武将篇——挥刀立马忠国魂(3)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雄才大略,又如瑾似瑜的人物,后人对他的评价却是越来越低。到最后却成了为一位心胸狭隘,毫无才华可言的庸才。周瑜民间的形象,一落千丈,面目全非。

  这也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东晋时期,蜀汉政权被视为封建皇权的正统,那么偏安江左、失去了半壁江山的东吴政权就遭人诟病,首当其冲的就是大将周瑜。习凿齿的《汉晋春秋》就对周瑜进行了贬低,周瑜就从英雄变成了“小人”。唐朝时期,诗词繁荣,自由的文化氛围使大量唐诗开始涉及正统之争。不论是杜甫还是杜牧,都在诗词中表现出了对蜀汉政权的偏好,在诗文中也不断地不加掩饰地调侃周瑜。此时,历史在文学之中也出现了偏差。到了宋代,文人政客间的朋党之争,使得人们在思想政治上的较量更为惊心悚目。当然,关于三国之争也没有幸免。当朱熹的理学占了历史的上风时,尊刘贬曹已经开始成了定局。为了达到尊刘的目的,那么曹魏、东吴政权自然成为贬低的对象,周瑜作为东吴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也不可幸免。在宋代民间话本《三国事略》,周瑜的形象更是不堪入目,鼠目寸光,好大喜功,心胸狭隘。到了明代,出现了举世瞩目的《三国演义》。这个演义文学将周瑜的形象完全改变。作者为了美化诸葛亮,而贬低周瑜,把周瑜这个一代名将贬低为小心眼的代名词。然而《三国演义》对人物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处理,不可当真,“三气周瑜”当然就更是毫无历史根据,历史上的周瑜最后是病逝于出征途中。此外,不论是草船借箭,还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智激周瑜、借东风等等问题,从正史考查下来,其实都与周瑜本人无关。在《三国演义》之中,周瑜作为一个配角出现,自己的人性光辉在面对主角的时候也被磨去棱角,这种演义小说的畅销也是使得周瑜遭到后世贬斥的主因。

  ●岳飞尸体“越城”而走之谜

  如果要为南宋建一座忠烈祠,那么著名爱国将领岳飞一定是稳坐其中的头把交椅。岳飞19岁投军,39岁冤死狱中,20年戎马生涯,抗击金军,保家卫国。但是,就是这样一位无私奉献的将军,却被陷害致死,直到宋孝宗年间才得到昭雪。岳飞蒙冤的21年间,岳飞埋葬于何处,人们众说纷纭。岳飞死于开封狱中,死后尸体又是如何“越城”而走的呢?

  岳飞生前一直致力于抗击金军,在军中也是身先士卒,纪律严明,多次打破金军的进攻。公元1140年,岳飞打败了金军将领完颜兀术,大破其“拐子马”军,最后金军不得不退守燕京。因此金国贵族感叹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但是,在此大胜之时,南宋高宗却因害怕岳飞会接回被金国扣留的前皇帝而影响到自己的帝位,因此连下了十二道“金字牌”命,要求岳家军撤退。最后岳飞不得不撤军,十年抗击金军的成果毁于一旦。回到开封不久,因为岳飞对前朝皇帝的忠心,已经完全触犯了高宗的底线,高宗唆使秦桧设计陷害岳飞,让岳飞冤死狱中。岳飞的儿子岳云和手下将领也在众安桥被处死。

  岳飞死于狱中,因此尸体应该是由政府处理,但是岳飞的遗骨却在狱中失踪。人们根据《朝野遗纪》记载:“狱卒隗顺负其尸出,逾城,至九曲丛祠中。故至今九曲王显庙尚灵。顺葬之北山之诳。”得出,岳飞的遗体是被一个叫隗顺正的狱卒偷偷运出来埋葬在九曲丛祠旁,隗顺正还在岳飞墓前作了标记,以便日后岳飞平反后,能够找到其尸骨迁葬。岳飞死后21年直至平冤昭雪期间,关于他所葬何处一直都有不同的说法。民间传说岳飞的遗体葬于杭州众安桥下。这里在南宋时期是闹市区,掩埋在这里很难不引起官府的注意,也不存在“越城”而走的说法,所以这个说法是不成立的。

  岳飞死后21年,许多人要求为岳飞平反,终于,在宋孝宗年间得到平反,而孝宗也给高宗留了足够的面子,假称“仰承”高宗“圣意”,给岳飞恢复官爵与名誉。官府通过隗顺正的后人找到了岳飞的遗骨,改迁至杭州西子湖畔栖霞。这才是岳飞遗体“越城”而走的真正原因。岳飞墓几经修葺,仍然保持南宋时期的建筑风格,让后世之人得以凭吊。除了岳飞墓,人们也在各地建立了岳王庙来纪念岳飞。

  岳飞之死,使得南宋最杰出的将领就此陨落,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悲痛的冤狱之一。

  ●吴三桂降清疑点颇多

  吴三桂归降清朝,使清军不费一兵一卒占领山海关,改变了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吴三桂忠明叛明,联李破李,降清叛清,因此吴三桂是大汉奸的盖棺定论,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但是,学术界对于吴三桂降清还有颇多争议。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自杀,吴三桂放弃山海关,引清兵入关击退李自成。清政府成立之后,吴三桂被封平西王,管理云南贵州地区。吴三桂也被贴了叛臣贼子的标签。

  近年来,经史学家考证,当年李自成十万大军到达山海关下,吴三桂确有向满清求援的举动,但是吴三桂是否降清,还有待商榷。

  广为传颂的“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历来被人们认为是吴三桂降清的主因。其实,吴三桂降清与否的疑点还是颇多。大多数人认为吴三桂主动投降清朝,依据主要在于:清政府成立之后,给了吴三桂王爵,昊三桂作为明将,为何会被清政府封为平西王呢?极有可能是因为吴三桂投降,献出山海关,让清军顺利通过山海关,人主中原。吴三桂的投降对清朝统一天下的大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清政府以封王来奖励吴三桂。此外,明朝灭亡以后,南明政权曾多次要拉拢吴三桂反清复明,吴三桂却采取了追杀南明永历王的举动,这无疑成为吴三桂背叛明朝的铁证。

  但是,也有不少人持相反的观点,认为吴三桂并未降清,而是形势所迫。吴三桂的确向清政府借过兵马以攻打李自成。关键在于他所借兵马的人数——一万人。为何只是区区一万人呢?难道吴三桂就能够因为多了这一万清兵就能打败李自成?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战场何等残酷,并不是区区一万人就能改变形势。况且,李自成十万大军兵临山海关下,虽然吴三桂只有五万兵马驻守山海关,但是这并不代表吴三桂怕了李自成。因为吴三桂这五万兵马都是长年南征北讨而组成的精锐之师,李自成虽然在人数上占优势,可是他的大军战斗力并不强。所以,从战斗力上来说,吴三桂的大军并不输给李自成。既然吴三桂并不害怕李自成,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向清军借兵呢?他又是如何向清军借兵的呢?这就涉及与吴三桂和清朝都有密切关系的两个人,即降清明将洪承畴和祖大寿。洪承畴是吴三桂的老上司,祖大寿则是吴三桂的舅舅。当初洪承畴降清时,被俘明军有三千人,而祖大寿降清之时,被俘明军有七千多人,两组人数相加正好是一万人。与吴三桂借兵一万正好吻合。在祖大寿与洪承畴的配合之下,吴三桂想要借得这一万人马也极有可能。然而,吴三桂真正的目的并不是借兵,而是要收回这一万兵马,并借此摆脱清军的威胁。吴三桂能想到的,多尔衮当然也能想到。即使如此,多尔衮还是必须要拉拢吴三桂。吴三桂与多尔衮商定,清军由中协入关,与吴军配合,两面夹击李自成。当战役打开之时,清军十四万支援大军却直扑山海关而来。形势对吴三桂极为不利,吴三桂不得不让出山海关。换一个角度,如果吴三桂一开始有就有意降清,那么他也没有必要向清军借兵,甚至发动对李自成的战役,最后还让本来已经落入自己圈套的李自成逃走,而害死了自己的亲人。

  其次,还有问题在于,吴三桂打退李自成的大顺农民军之后,南明小朝廷曾经为了表彰吴三桂打退李自成的功绩,特封吴三桂为蓟辽王。如果吴三桂降清,南明朝廷也不可能封赏一个背叛自己的叛将。这也说明吴三桂当年并未降清。

  从吴三桂刚直的性情来说,他也不可能降清。山海关之战,多尔衮背弃了与吴三桂的信约,让十四万大军直扑山海关而来,吴三桂与多尔衮双方已经失去信任感。因此在多尔衮执政期间吴三桂根本不可能降清。昊三桂真正降清也应该是在多尔衮去世之后。

  ●施琅是不是忠臣

  施琅,福建晋江衙口人,祖籍河南省固始县方集镇。字尊候,号琢公,生于天启元年(1621年),卒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施琅是一个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对他的认识人们往往存在这样的分歧:施琅是收复宝岛台湾,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爱国将领;他是背弃明朝,投靠清朝的叛臣。

  从小生长在海边的施琅,拥有一身技冠群雄的武功。顺治三年(1646年),施琅加入郑成功的抗清队伍,不久成为郑成功旗下最为得力的骁将。

  早年时的施琅,拥有要强的脾气性格,常与郑成功擦出不和的火花。顺治八年(1651年),施琅对郑成功“舍水就陆”、掠夺军饷的举动提出了异议,引发了彼此间强烈的不满。之后,施琅的部下曾德因犯罪而逃至郑成功处,并在郑军中得以重用。施琅不顾郑成功的意愿,杀了曾德,因而再次得罪郑成功,形成不可调和的矛盾。郑成功下令将施琅父子三人(施琅及父亲施大宣、弟弟施显)逮捕起来,投入大牢。施琅用计逃到大陆,可是其父和弟弟却惨遭杀害,施琅被迫降清,任福建水师提督,与郑成功为敌。

  康熙二十二年(1682年),施琅率领清军东征,攻克澎湖,打下台湾郑氏王朝。当时的台湾同清朝政府经过多次的谈判都没能达成一致,而施琅作为收复台湾的功臣,对完成清朝的统一起了重要的作用,也为清奠定现代中国版图,巩固和发展多民族国家作出了贡献。

  在清军入澎湖之时,有人认为施琅可以借此机会为亲人报仇,施琅却以其宽广的胸襟告之,我们的作战是为国为民,而非私事。他还示意他的手下,不能公报私仇。

  收复台湾后,朝廷内部对是否留台的问题产生了争论,在施琅等少数大臣的力争下,康熙转变了之前“弃台”的观点,认识到台湾战略地位的重要性,采纳了施琅的意见,决定留守台湾,治理台湾。

  忠,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即要尽心尽力,真实诚意,没有二心。而对辗转于明清的施琅,人们的看法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视施琅为“叛徒”,作为一个臣,他就必定要忠于其主。本是明朝将士的施琅,就得臣服于明朝,臣服于郑氏,乃至献出生命也在所不辞。台湾本是他的故土,而他却引狼入室,带领着清廷军队攻打台湾,这是对国家的不忠;明清之争乃满汉之争,施琅投身强大的清政府而欺凌弱小的台湾,是对民族的不仁;施琅进攻台湾,打倒郑氏政权,背叛了曾经的君主,是对君王的不义,由此可见是个十足的“汉奸”。

  有人追捧施琅为“民族英雄”,认为郑成功杀害其父亲和弟弟,是不义在先,那么施琅的降清也就不是不忠。而此时清朝的建立和强大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郑氏坚守的台湾与清朝政府不再是两个民族、两个帝国之间的斗争,而是关乎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问题。不管是满族还是汉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他收复台湾,是从大局出发,从整体的利益出发,他维护了中国大一统的版块,维护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所以说施琅是个忠国忠民的有功之士。也有人认为,评价施琅,不能够因为他投靠清军,就给他背上“叛臣”的罪名,而否定其作出的贡献,也不可因为收复台湾而一味将其尊奉为“忠义”的圣贤,忽视他易主的事实。

  历史已然逝去,对于施琅的评价,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结果,而施琅到底是不是忠臣,也自有后世来评说。

  ●多尔衮有无谋逆之心

  多尔衮的一生战功显赫,少年得志,而后带领满清皇权攻入北京,帮助年幼的顺治帝一统中原,开启了清皇朝入主中原的历史篇章。开国定制的多尔衮位高权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然而多尔衮正值壮年却突然发病去世,死后不久更是被朝廷全面清算、削爵、擢宗室、籍家产、罢庙享、断其后嗣、掘墓、开棺、鞭尸,这些鲜血淋漓的残杀,都是政治舞台上权力争夺的结果。

  多尔衮的一生跌宕起伏,他可谓是个文武全才,但是为何又会在争夺后金汗位之时失败,他是否有意夺取大清帝位,多尔衮与孝庄皇太后的关系为何?多尔衮也给后世留下了一个个不解之谜。

  多尔衮死后获罪,残酷而血腥的屠杀,至于多尔衮得祸的原因,史书归罪为他想当皇帝。但是乾隆帝却认为这是“诬为叛逆”。那么多尔衮是真的有叛逆之心吗?

  少年得志的多尔衮在努尔哈赤死后,与皇太极争夺后金汗位失败,其母阿巴亥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因所谓的太祖遗命而自尽殉夫。得宠于努尔哈赤的多尔衮本是最有可能继承汗位之人,却被皇太极继位,内心的不甘可想而知。多尔衮通过卓著的战功,逐渐获得了皇太极的信任,也正是通过这种信任,他开始逐渐削弱昔日曾打击他与母亲的敌对势力,等待时机,觊觎权柄。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所作的几项决定就可以看出他是否对帝位有野心。

  首先,多尔衮拥立了年仅6岁的福临继位。这是他权衡各方所作出的决定。因为皇太极死后,与多尔衮争夺帝位最大的对手就是皇太极长子豪格。综合各方面条件来说,豪格与多尔衮势均力敌,但是豪格却在争夺过程中取得了代善和济尔哈朗的支持,这给多尔衮造成了更大的威胁。权衡利弊,选择福临继位,就可以有效地阻止豪格夺得帝位,而且年仅六岁的福临,在多尔衮看来也只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可以很容易地有效地掌握。这样的做法是不得已的选择,把皇位给一个孩子总要好过给一个强劲的对手,皇位给了豪格,自己想要拿回来,几乎没有可能,然而给一个孩子,想要拿回来就容易多了。对多尔衮而言,福临也只是暂时替他保管皇位而己。他需要争取更多的时间来打击自己强劲的对手。

  其次,福临继位之后,多尔衮对小皇帝的态度也很放任。福临也无法亲政,睿亲王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多尔衮也开始逐渐培植自己的势力。一方面,多尔衮放任福临玩乐,不为他选择老师来教导,也可以说是多尔衮并不希望其成材,以此来减少福临对自己的威胁。另一方面,多尔衮也极不把小皇帝放在眼里,顺治七年,多尔衮还以自己的正妃元妃去世为由,强行要求小皇帝到摄政王府向他请安,这显然就是在向小皇帝示威。此时的多尔衮几乎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地下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