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正能量心理学全文阅读 > 第6章 控制情绪——掌握正能量(1)

第6章 控制情绪——掌握正能量(1)


  正能量心理学告诉我们,及时释放自己悲伤的情绪,是另一种内心的成熟,不去压抑、不去抵制、不去否认既成的事实,用一颗勇敢又坚强的心去面对,那么我们的人生道路才会越走越宽敞,就像歌词中唱的那样——“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今天你焦虑了吗?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失眠、血压升高、呼吸加深加快的反应,我们很不幸地被贴上了“亚健康”的标签。据国内外的研究显示,现代社会符合健康标准者仅占人群总数的15%左右。而被确诊为患病,属于不健康状态的也占15%左右。中间凸出的一大块,正是处于健康与有病两者之间的过渡状态——亚健康。

  在亚健康的群体中,焦虑人群的比例在逐年上升,焦虑似乎是不分年龄段的,任何人在任何阶段都有可能有焦虑的经历,比如说几岁大的宝宝会因为妈妈的忽然离开,而紧张焦虑、哭闹不止,不能安心和别人做游戏;十几岁的中学生,会因为第二天的期中考试,而紧张焦虑得彻夜未眠,或者面对试卷,竟然大脑一片空白;热恋中的小青年,会因为对方不接电话而紧张焦虑,担心他/她发生了什么意外,导致整个中午都魂不守舍,茶饭不思……

  其实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可能每时每刻都有人遭遇焦虑的事件,那么什么是焦虑呢?心理学家提出了这样一条定义:所谓焦虑,就是人们预感到不利情景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担忧、紧张、不安、恐惧、不愉快等的综合情绪体验。焦虑是正能量的对立面,激发我们的正能量,就需要面对焦虑,缓解焦虑。

  当然,焦虑也常常伴有明显的生理变化,尤其是植物神经活动的变化,表现为血液内肾上腺素浓度增加、心悸、血压升高、呼吸加深加快、肌张力降低、皮肤苍白、失眠、尿频、腹泻等等。乍一听,焦虑似乎还是一种很严重的病呢!

  妞妞是个可爱的小姑娘,今年4岁了,眼看都已经过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却还经常在家待着。没有办法,妈妈只能长期请假陪着她。可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经常请假也不是长久之计,妞妞的妈妈只能干着急,却没有办法。问起她为什么不把妞妞送到幼儿园去,妞妞的妈妈唉声叹气地说:“幼儿园都送过不下五次了,可每次都被妞妞撕心裂肺的哭声给拉了回来,谁能想到妞妞竟会这么黏人!”

  四岁的妞妞按理说应该已经过了黏着妈妈的年龄了,为什么会对妈妈有如此大的依赖呢?在和妞妞妈妈的详细交谈中,作者才知道,原来妞妞的爸爸妈妈一结婚就有了妞妞,当时正好处于妞妞爸爸事业的开始阶段,妞妞爸爸由于工作忙,有时一连好几天都回不了家,妞妞只能由妈妈一个人带,慢慢地,妞妞在不知不觉中就成了一只“黏黏虫”,一天到晚从不离开妈妈的左右,一会儿不见妈妈就又哭又闹,任谁拿她都没有办法。而且再加上妞妞妈妈性子比较软,每次一听到妞妞的哭喊,立马就扑过来,满足她的任何愿望,就连送妞妞去幼儿园,她都一步三回头的,最终把哭闹不停的妞妞接回了家。

  其实,类似于妞妞这样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是有很多的,出现这样的事情,很大程度上是父母一方对孩子的长期忽视,而另一方则最大限度地溺爱与娇纵。像在妞妞的亲子关系中,由于爸爸长期不在家,妞妞受到了妈妈过分地照顾和保护,缺乏必要的训练,事事依赖母亲,因而自立能力差,难以独立。

  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心理学知识,作者对妞妞妈妈提出了如下的建议:应该多让妞妞自主地活动和自由地表现;每周让爸爸抽出时间给妞妞讲些故事,或陪妞妞一起做游戏,分散妞妞对妈妈的注意力;让妞妞走出家门,和小朋友玩,或到一些儿童娱乐场所去玩,让妞妞能尽快地找到伙伴。希望妞妞妈妈能真心接受作者的建议,也希望妞妞可以尽早独立,并找到属于自己的蓝天。

  在上面这个案例中的妞妞就属于典型的分离焦虑,这种焦虑一般出现在孩子的幼年时期,由于孩子和抚养者形成了一种很强的依恋关系,当抚养者突然要离开时,孩子就会表现出比一般人更剧烈的反应。当发现孩子出现这个问题时,作为父母的双方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决心帮助孩子去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人群,而不要一味地迁就和满足孩子,这样只能让孩子受到更大的伤害。真心希望天下所有的父母用实际行动把自己身上的正能量传递给年幼孩子,最终使孩子摆脱分离焦虑,变得从容而自然。

  方女士,23岁,某中学的一名语文老师。近一年来,方女士不明原因地出现担心新婚的丈夫在上下班途中会被人抢劫或出车祸,担心身体健壮、不到50岁的父母会突然死亡的状况。以前那个开朗活泼、面带微笑的方老师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现在这个整日忧心忡忡、紧张、焦虑、坐立不安的方老师。由于每天担心焦虑的次数比较多,方女士的饮食也逐渐减少,不到一个月时间,她就瘦了20斤。

  方女士的丈夫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逢人便向别人咨询好的医院和妻子的病症。在近一年时间内,他带着妻子跑遍了北京地区多家有名的医院,到过内科(含内分泌科、呼吸科、泌尿科)、妇科、中医科、神经科和“奇难杂症”专科等科就诊,也进行过甲状腺、大脑以及泌尿生殖系统的全面检查,所有的检查均未发现方女士身体内存在任何病变。

  正当他们不知所措之时,一位内科医生提醒他们,有没有可能是心理问题,要不就去咨询一下心理医生。于是,带着将信将疑的态度,他们又一次敲开了心理医生的门。在对方女士的病情做了描述之后,经心理医生诊断,方女士是患了广泛性焦虑症。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广泛性焦虑是常见的一种焦虑形式,它以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紧张不安,同时伴有植物神经症状(如心跳心慌、多汗、口干、尿频、腹泻等)及运动性不安(如坐立不安、肌肉紧张或疼痛等)为临床特征。这种焦虑对于女性的影响是远远大于男性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

  调查研究表明,当今社会,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已经远远超出了女性能承担的范围,加之女性比男性更加柔弱和抗压能力低,长期烦躁和忧郁的情绪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排解和疏导,就会积攒成更大的问题。所谓“一根稻草也能压死一头骆驼”,往往正是发生在这种状况下。

  在方女士的案例中,心理医生发现,方女士自幼就是一个品学兼优、个性极强的女孩子,由于父母对她的要求比较高,一直把她当做一个男孩看待,从小方女士就养成了隐忍和不善表达情绪的习惯。这样一直到她进入婚姻,来自工作上和生活上的压力更大了,方女士越来越感到自己力不从心,加之她自己本来就是一个不善表达情绪的人,她的不良情绪没有向丈夫和家人倾诉、及时发泄,慢慢地,这种负面情绪就越来越多,终有一天,压垮了她。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如果没有困境和失败带给我们的伤心和痛苦,我们又怎么能体会到成功和收获带来的喜悦和幸福呢?所以焦虑和担忧是正常生活的一部分,但是过度的焦虑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在我们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及时关注我们日常的情绪和行为表现,一有问题就及时解决,以免由于我们长期处于持续性的紧张中而影响了我们正常的学习和工作。就像上述案例中的方女士,如果她能及时关注自己的情绪,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发泄出来,也不至于引发后来的心理问题。

  焦虑其实并不可怕,关键是你拿什么去面对它,如果你是一个拥有积极向上和阳光开朗心态,充满正能量的人,那么你就像那个所向披靡的奥特曼,而焦虑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顽皮的小怪兽,哪怕只是稍微看了你一眼,它就立马逃得无影无踪了。

  那么,你呢?今天你焦虑了吗?面对焦虑,你唤醒自己的正能量了吗?

  恐惧不是你的错

  为什么尽管电影院的尖叫声此起彼伏,恐怖电影的票还是会被一扫而光?为什么尽管抱着枕头,在沙发上战战兢兢地缩成了一团,依旧会探着脑袋,盯着屏幕,把恐怖片看完?为什么尽管每次告诫自己“就看这一次,就看这一次”,下次新的恐怖片出来后,依旧会拉着朋友兴冲冲地去看。

  时下,对恐怖片的热衷,似乎成了年轻一代的潮流,每逢有新的恐怖片发行,一大帮年轻人就拉帮结派地去看。不久,关于这部恐怖片的内容和细节就被讨论得沸沸扬扬。大伙好像总是乐此不疲,为什么恐怖片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呢?

  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看恐怖电影可以帮助人提升自身的抗压能力和缓解焦虑情绪。因为人在看恐怖电影时,由于受到所营造的恐怖环境的影响,很容易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此时,人体内肾上腺素的分泌会增加,随之而来的,可能还有一系列的生理反应,比如心跳加快、出汗、全身哆嗦等。

  肾上腺素能让人调动起体内所有的潜能,来应对某一高度紧张状态,因此肾上腺素水平上升后,人就会觉得自己有能力来应付这种状态下的压力。并且,恐怖片是一种比较强烈的刺激,能够快速地把人的情绪从当下的焦虑状态转移到它所制造的氛围中去。

  但是恐怖片并不是适合所有人群的,它可能只对一小部分人有效:年轻、身体好,没有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才适合看恐怖片。而往往这一类人也喜欢看恐怖片。并且,适度的恐怖是有益于我们的身心的,但当恐怖超出我们心理承受的限度时,往往会给我们带来麻烦。

  陈先生是一名国家重要机关的公务员,今年32岁,硕士学位,至今未婚。按说,以他的条件找一个女朋友应该没有问题,可他却为什么至今单身呢?在父母的百般催促之下,他到医院做了各方面的检查,检查结果表明,各项指标均正常,无奈之下,陈先生经人介绍,走进了一家心理诊所。

  原来,每次一到社交场合,陈先生总显得极度紧张,双腿发抖,额头冒汗。陈先生恐惧地回忆说:“刚开始我觉得流下来的是汗,但不一会儿,那些汗就变成血了,好多血快流成河了。”心理医生在纸上写下了“社交场合,汗变成了血”。终于,在心理医生的不断追问下,陈先生讲了如下一段童年的经历。

  小时候,陈先生是班里仅有的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老师非常器重他,有一次市里领导来他们学校检查,正好选中了陈先生所在的班级要听课。因为是临时来的,老师们没有提前做任何准备,但为了学校的荣誉,老师在上课之前悄悄把他拉到了女厕所,递给他一张纸说:“赶紧背,我一会儿上课就叫你,你一定要熟练地回答上来。”

  陈先生在这种紧张的气氛下哪里背得出来,低下头忽然又发现墙角的垃圾桶里有很多卫生纸,那些纸上有好多血。在陈先生盯着出神时,上课铃声响了,他被老师推着出了厕所,纸上的字一个也没有记住。

  然后,老师就在课上提出那个问题。而他的脑子一直还停留在女厕所那堆带血的卫生纸上,当上课老师把他叫起来时,他憋得满脸通红,一个字也回答不出来。听课的领导走了之后,那个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他,而他从此以后再也不敢在公众场合说话了。

  陈先生的症状是典型的社交恐惧症,是恐惧症中最常见的一种,这种症状约占恐惧症患者的一半左右。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对任何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强烈恐惧或忧虑的心理障碍。这种患者对于在陌生人面前讲话或可能被别人仔细观察的社交或表演场合,有一种显著且持久的恐惧,害怕自己的行为或紧张的表现会引起羞辱和难堪。严重一点的患者对参加聚会、打电话、到商店购物或询问权威人士,都感到困难。陈先生的症状显然已经非常严重了,因为影响到了他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心理医生在弄清缘由之后,就对陈先生进行了心理治疗。在治疗之后,陈先生已经可以逐渐地参加社交活动了。在一年以后,他也顺利找到了他生命中的另一半。

  心理学认为,每一个人的行为背后都会有它潜在的动机,对于恐惧症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对于恐惧,我们首先必须弄清楚我们恐惧的到底是什么,是一个具体的东西,还是我们的心魔?其实很多时候,只是我们的心魔在作怪罢了。

  牛津大学的心理学家克拉克也认为,我们之所以会患上恐惧症,是因为我们自己错误地解读了我们身体的感受,根据他的说法,那就是恐惧患者经常感觉到自己手心冒汗,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这种感觉导致了恐惧的产生,接着又引起了更大程度的生理反应,逐渐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小艾伯特实验”,就是给刚出生不久的小艾伯特呈现一只小白兔,刚开始小艾伯特是不害怕兔子的,但在以后小白兔呈现之时,实验人员总会敲打利器,发出可怕的响声,慢慢地小艾尔伯特就不敢靠近小白兔了。后来连看见有关白色的物体,比如说白色皮毛、白色胡须,小艾尔伯特都会吓得哇哇大哭。

  这个著名的实验证实了,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让人类婴儿对其本来不惧怕的物体产生恐惧感,同样,后来的心理学家也发明了通过系统脱敏的方法,让人们对本来很惧怕的事物变得不再惧怕。系统脱敏的方法主要是借助循序渐进的手段来帮助患者摆脱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