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战争史笔记:三国——隋唐(修订版)全文阅读 > 第14章 东晋的丧乱岁月(2)

第14章 东晋的丧乱岁月(2)


  桓温第三次北伐是太和四年(公元369年),讨伐前燕慕容氏。桓温经过前两次北伐,权势显赫,代晋称帝的野心开始膨胀。他想仿效当年司马氏篡夺魏国政权的做法,“先立功河朔,还受九锡”,然后代晋称帝。桓温率领五万步骑兵,讨伐东北的鲜卑族割据政权前燕。桓温进军至枋头(今河南浚县),遭到前燕将领慕容垂顽强抗击。慕容垂派遣慕容德率领一万五千骑兵据守石门(今河南荥阳西北济水渠口),切断桓温粮道和水上退路。桓温军粮断绝,只得焚烧船只,丢弃辎重,从陆路绕道东燕(今河南延津东北),经仓垣(今河南开封东北),步行七百里退至襄邑(今河南睢县西)。慕容垂作战十分狡猾,部将们急欲追杀桓温,被他制止。他率领八千骑“蹑行其后”,不即不离地跟在桓温军队后面前行,同时派遣慕容德率四千人提前到襄邑附近埋伏。几天后,桓温军队人困马乏,完全放松了戒备,只顾急于回撤。慕容垂突然下令急追,在襄邑追上桓温军队,与提前到此设伏的慕容德前后夹击,桓温大败,被歼三万余人。桓温败逃至谯国,又遭到前来支援前燕的前秦部队伏击,再次遭受重创。桓温的第三次北伐就这样以惨败告终。

  按照桓温拥有的实力,他北伐理应有所作为。但他早就有野心,想用北伐做幌子,自己做皇帝。可是他的部众都不愿这样做,上下不同心,所以他必败。这说明,一个人如果逆时事、违人心,再有权势也不行。桓温有句臭名昭著的“名言”:“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他通过三次北伐,称帝之心均未得逞。他手下有位参军郗超向他献计说,你要想提高威望,就要学西汉的霍光,把现在的皇帝废了,另立新帝,这样你就能掌控朝政了。桓温依其计,太和六年(公元371年)把在位的晋废帝司马奕废为海西公,另立司马昱为简文帝。桓温由此掌控了朝政,他希望简文帝能把帝位“禅让”给他。但由于王、谢大族的坚决抵制,桓温的称帝野心没有得逞。两年后简文帝病死,孝武帝继立。宁康元年(公元373年),桓温在抑郁中病死。

  31.淝水之战

  东晋与北方割据政权交战,最为成功的一仗是淝水[20]之战,这是东晋取得的一次最大的胜利。

  战前形势:

  北方南渡的王、庾、桓、谢“四大家族”,最后执掌东晋朝政的是谢氏。宁康元年(公元373年)桓温死,谢安执政。谢安年轻时与王羲之等名士交游,不肯做官,四十岁才应召入仕。他才干超群,成为东晋名相。谢安执政前,东晋面临的形势很严峻,“强敌寇境,疆场多虞”。谢安上台后,采取了四项重要举措。第一,他与王坦之、王彪之合作,有效抵制了桓温企图代晋称帝的野心,稳住了东晋王朝的政局。第二,他竭力调和南方与北方大族之间的关系,保持各方力量的相对平衡。第三,他推行节俭治国方针,减轻赋税,使南方老百姓得到休养生息,抑制了东晋朝廷和各级官员的奢靡之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底层百姓与朝廷的矛盾。第四,他派侄子谢玄坐镇广陵(今江苏扬州),组建了八万人的北府兵团,不久就成为抵抗北方大军进攻的精锐之师。

  这时,北方的前秦(氐族政权)已经迁都长安。前秦政权的第三代君主苻坚,是十六国割据政权中最有作为的君主之一,曾一度统一过北方。当时,有位汉族人王猛成为苻坚的主要谋士。王猛出身贫寒,但博览群书,很有才干。东晋权顷一时的“四大家族”之一桓温请他出仕,他看出桓温成不了大事,没有答应。苻坚请他出山,他觉得苻坚可以干出一番事业,答应了。他协助苻坚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政治上以严法治乱、严厉打击各种不法行为;经济上劝课农桑、休养生息、发展经济;文化上推崇儒学、广办学校。随着这些施政措施的贯彻实施,使前秦政权在较短时间内取得突破性发展,实力大为增强,先后兼并了前燕、仇池、前凉、代国等北方割据政权。其疆域东至东海,西并龟兹,南至襄阳,北至大漠,基本上统一了北方。东晋宁康三年(公元375年),王猛病故。王猛毕竟是汉族人,他临死前对苻坚留下了两条重要建言:第一,东晋虽然偏安江南,但它毕竟是“正朔相承”,不要轻易攻晋,应与它友好相处。第二,要注意前秦政权内部鲜卑族和羌族首领的离心离德倾向,防止他们反叛。

  但是,苻坚统一北方后,已经收不住追求更大功业的勃勃雄心,王猛的临终建言他已经听不进去。他认为自己“有众百万,资仗如山”,“投鞭于江,足断其流”。他下一个目标就是要一举消灭东晋,统一中国,流芳百世,功垂万代。对此,他坚定不移。

  东晋太元三年(公元378年)二月,苻坚向东晋发动了第一次试探性进攻。西线进攻襄阳、淮阳(今河南淮阳),东线进攻彭城、盱眙(今江苏盱眙)。这几个地方都是东晋的前沿战略要点。前秦军队在东线进展顺利,连克下邳、彭城。翌年三月,西线攻克襄阳,东晋襄阳守将朱序被俘,押往长安(后来在淝水之战中作为东晋军队的内应,为击败前秦军队立下大功)。五月,东线攻至长江北岸的六合(今江苏六合),大有直逼东晋都城建康之势,东晋京师震动。六月,谢玄率领东晋北府兵团在淮南组织反击,以五万人击退了前秦十万大军,初露锋芒。以谢玄为首的东晋新一代将领经受了实战锻炼,积累了经验。

  南北双方的战略筹划:

  前秦方面的筹划准备:太元七年(公元382年),苻坚调兵遣将,全面备战,准备进攻东晋。他仰仗前秦拥有九十七万精兵,认为一定能够消灭东晋,统一中国。第二年七月,苻坚正式下达了伐晋命令,规定百姓十丁抽一,扩充军队,征调公私马匹,组织起百万大军,向东晋发起了全面进攻。具体兵力部署为:(一)前锋:由苻融(苻坚弟)统领张蚝、苻方、梁成、慕容、慕容垂诸将,率二十五万大军直指东晋在北方的前沿战略要点寿阳;(二)东路:(将帅不明)以幽、冀二州兵自彭城南下;(三)中路:苻坚亲率主力,自长安出发,经项城(今河南沈丘),在前锋苻融军后面跟进;(四)西路:由龙骧将军姚苌(羌族首领)率领梁、益二州军队,自巴蜀顺江东下,直指东晋腹地。

  东晋方面的筹划准备:针对前秦军队的进攻路线和作战特点,西保荆州,东保淮南,以淮南为重点防御方向。具体兵力部署为:(一)以尚书仆射谢石(谢安弟)为征讨大都督,统率东西各路晋军;(二)以徐、兖二州刺史谢玄(谢安侄)为淮南前锋都督,率领谢琰(谢安子)、桓伊、刘牢之诸将统领八万北府兵开赴淮南前线,沿淮水一线布防;(三)以龙骧将军胡彬率五千水军自洛口(今安徽怀远西南)沿淮河西进,增援寿阳——以上为淮南方向。(四)荆州方向,以车骑将军、荆州刺史桓冲为主将,都督荆州诸军,把荆州治所撤至江南上明(今湖北松滋西),指挥所属各部镇守南平(今湖北公安东南)、江陵、夏口诸要点。(五)谢安本人坐镇京师建康,掌控中枢,决策调度。

  洛涧前哨战:

  东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九月,苻坚亲率中路大军抵达项城,苻融率前锋至颍口(今安徽颍上东),进攻寿阳。中旬,苻融攻占寿阳,俘获东晋寿阳守将徐元喜。寿阳是东晋在淮南地区的战略要点,水路交通四通八达,从这里可以直接威胁东晋广陵、建康。苻融攻占寿阳后,任命其参军郭褒为淮南太守,并立即派遣前卫将军梁成率五万兵力进军洛涧(今安徽淮南高塘湖),并在洛口(洛涧入淮口)设木栅栏截淮水,阻止东晋水军西上救寿阳。东晋担任增援寿阳任务的龙骧将军胡彬,进军途中得知寿阳已失守,停止前进,退守硖石(今安徽凤台西南)。苻融立即分兵围攻硖石。与此同时,前秦慕容垂军在江汉地区攻占了东晋的郧城(今湖北安陆)。

  东晋前线统帅谢石和北府兵团主将谢玄,率领桓伊、谢琰、刘牢之等水陆军共八万余人,开进到洛涧以东二十五里处,得知秦军梁成部队已经攻占洛涧,于是停止前进,准备就地组织防御,抗击秦军。

  这时,被前秦军队围困在硖石的胡彬军粮将尽,派人携信去向谢石报告战况说,“今贼盛粮尽,恐不见大军矣”。送信人被前秦军队抓获,苻融立即将缴获的这封信报送苻坚,并建议“宜速进众军,捉擒贼帅”。苻坚见信大喜,留下大军于项城,亲率八千轻骑急驰寿阳。这时,苻坚做出了一个非常轻率的举动,他让东晋降将朱序(原东晋襄阳守将),前去东晋军中招降前线统帅谢石。朱序五年前曾在襄阳坚守长达一年多时间,后来因为援军不至、军粮断绝,襄阳陷落,当了前秦俘虏。但朱序人在秦营心在晋,苻坚派他去招降,恰好放虎归山,给了他立功赎罪的极好机会。他见了谢石立即建议说,现在苻坚只带来八千人,假如百万秦军都开到这里,再想战胜他们将会难上加难,“今乘诸军未集,宜速击之,若败其前锋,则彼已夺气,可遂破也”。谢石听说敌方最高统帅苻坚亲自到了寿阳,心中惧怕,不敢出击。谢琰力劝谢石采纳朱序建议,果断出击,消灭其前锋。谢石这才同意派刘牢之率五千精兵出击。

  刘牢之率军西进,距洛涧十里处悄然停下。夜间突然强渡过河,一鼓作气,奋勇冲杀,秦将梁成、梁云兄弟均被斩杀于阵前,秦军大败。刘牢之分兵抢占渡口,断敌退路。秦军争相抢渡败逃,被杀被俘一万五千余人。刘牢之还缴获了秦军丢弃的大批军械装备。东晋军大获全胜,士气大振。相反,前秦军队惧敌心理陡增,沮丧之气弥漫全军,士气一蹶不振。

  战场上,有时候细节决定胜负,洛涧之战又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苻坚委派东晋降将朱序回去劝降,大错特错!苻坚犯了一个致命的战场错误。洛涧之战,东晋军仅以五千精兵战胜十倍于己的前秦军队,关键胜在三个人:朱序献计正确、谢琰竭力支持、锋将刘牢之指挥将士勇猛冲杀。

  淝水决战:

  东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十一月,东晋军队取得洛涧之战大胜后,士气高昂,乘胜前进,直逼淝水东岸。秦军最高统帅苻坚亲自登上寿阳城头瞭望,望见城郊八公山上,草木都在摇动,他怀疑满山都是东晋的伏兵(此即“草木皆兵”成语的来历),他转身对苻融说:“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苻坚心里莫名地紧张起来,他心虚了。这就是晋军在洛涧之战中大败秦军所产生的心理效应,这种心理效应在秦军最高统帅身上如此明显地表现出来,对秦军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秦军派骠骑将军张蚝渡过淝水迎战晋军,取得小胜。谢玄、谢琰不为所动,率领北府兵团主力严阵以待。张蚝退过淝水,双方隔水列阵,一场大决战一触即发。

  由于秦军沿河布阵,对岸没有空隙,晋军无法渡河。但秦、晋两军兵力相差悬殊(双方兵力对比大概是十一比一),晋军不能与秦军旷日持久地隔水对峙下去,必须争取速决。谢玄决定以计取胜。他遣使致信苻融道:“君悬军深入,置阵逼水,此持久之计,岂欲战者乎?若小退师,令将士周旋,仆与君公缓辔而观之,不亦美乎!”(《晋书·苻坚载记下》)魏晋人大概有个通病,不分场合,都喜欢玩点君子风度。苻坚和苻融老哥儿俩,看来没有读过兵法。兵者,诡道也,哪能玩君子风度?可是他们也想学这一套,竟在战场上玩起君子风度来。他俩商议说,不能让对方小看咱,说咱“不欲战”。不妨小退,让晋军渡河,待晋军渡河渡到一半时,我方铁骑发动突然袭击,不相信打不败它!于是下令秦军“小退”。

  一切都坏在这个“退”字上!秦军由于洛涧大败,对晋军已心生胆怯,这时听到“小退”的命令,士卒们争相向后奔逃,阵势立刻大乱,秦军将帅根本制止不住。朱序在阵后大喊:“秦军败啦!”秦军士卒恐慌心理陡增,部队完全失控。苻融立马道中,想要制止秦军奔逃,结果连人带马被乱军冲倒,被冲上前来的晋军当场刺杀。秦军失帅,乱上加乱,溃不成军。士兵们越逃越紧张,背后大风骤起,树木乱叫,都以为是东晋的追兵越追越近,自相践踏而死者不计其数(另一句成语“风声鹤唳”由此产生)。苻坚中流矢负伤,单骑逃往淮北。谢玄指挥晋军乘胜追击至青冈(今安徽寿县西北),收复江北战略重镇寿阳,缴获秦军大量物资和牛马牲畜。历时四个多月的淝水之战,以东晋大获全胜告终。

  东晋军队大获全胜的战报送达建康,谢安正在下围棋。他看完战报,往边上一放,不动声色,继续下棋。但对手从他的棋路、棋速上感觉到了他的情绪变化。棋毕,对方问他:“君有何喜?”谢安答:“小儿辈已破贼!”棋友和观棋者走后,谢安转身回内堂,暗自大喜,“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资治通鉴·晋纪二十七》)。

  淝水破敌之后,东晋军队乘胜全线反击,相继攻克了谯城(今安徽亳县)、黎阳、成皋等城邑,黄河以南大部分失地均被收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