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战争史笔记:三国——隋唐(修订版)全文阅读 > 第15章 东晋的丧乱岁月(3)

第15章 东晋的丧乱岁月(3)


  前秦号称“百万大军”,为何如此“不堪一击”?主要败因有以下四条:第一,苻坚统一北方后,滋长了严重的轻敌骄傲情绪。他在战略上尚不具备统一中国的条件,至少统一的条件尚未成熟,却急于把追求统一中国的理想付诸行动,这属于战略盲动。第二,他错用朱序前去东晋军中劝降,放虎归山,战场上容不得这样的轻率举动。第三,苻坚虽然统一了北方,但暂时归附前秦政权的诸多异族首领其心未服。尤其鲜卑族慕容垂、羌族姚苌等人,内心并不希望苻坚打胜这一仗,更不希望他实现统一中国的目标。他们希望苻坚失败,然后他们才有“出头之日”。因此,当秦军败乱时,他们都争相奔逃,使秦军一溃千里。第四,苻坚对王猛的临终建言不听,导致他在战略判断和战略决策上出现根本性错误。王猛死后,苻坚手下再没有能为他统观全局、出谋划策的高级智囊人物。军无谋而不胜,这是规律。

  对于淝水之战,读者不妨把它同前面讲到的曹操战胜袁绍的官渡之战做一番比较。官渡之战和淝水之战都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但两相比较,可以从双方的战略谋划、备战行动、战役进程、作战指挥、战场细节处理等诸多方面找到许多重大不同之处,可以从中得到一个重要启示:打仗绝对不是闹着玩的,没有长期的、全面周到的、精心细致的谋划和充分准备,可不能轻易出手。心存侥幸,轻易出手,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苻坚淝水之战的失败是致命的。淝水之战失败后两年,即东晋太元十年(公元385年),苻坚被羌族首领姚苌所杀,前秦帝国顷刻瓦解。原五胡贵族纷纷独立,相继出现了后燕、西燕、南燕、北燕、后秦、西秦、后凉、西凉、代国等十二个割据政权,北方重新陷入分裂。

  32.东晋内乱

  东晋取得淝水之战胜利后,很快陷入了严重内乱,导致东晋迅速走向灭亡。各种乱因,环环相扣。

  朝廷内乱:

  淝水之战胜利后,东晋收复了青、徐、兖、司诸州,一时间,似乎形势不错。但是,晋孝武帝司马曜沉湎酒色,整天醉多醒少,不理朝政。朝政大权全由其叔父会稽王司马道子一手把持,乱象开始形成。孝武帝最宠爱的张贵妃三十来岁,风韵绝佳,“宠冠后宫,威行阃内”。太元二十一年(公元396年)九月的某一天,孝武帝在殿内“妙列使乐,陪侍嫔少”,他对张贵妃说了一句笑话道,我看你有点老了,应该废了,我喜欢这些“姝少”了。张贵妃一听心惊肉跳,表面上却不露声色。孝武帝醉得像死猪似的,张贵妃命左右婢女用被子把孝武帝活活捂死在被窝里,然后重赂左右,封住口风,对外谎称孝武帝“因魇暴崩”。十四岁的太子司马德宗继位,是为晋安帝。晋安帝是个弱智儿,连寒暑饥饱都不知道。司马道子更加一手遮天,大树亲党。尚书仆射王国宝、建威将军王绪成为他的爪牙。王恭、殷仲堪两位著作郎出身的人手握重兵,镇守要地。王国宝对此不满,挑拨司马道子减削他俩的兵权。王恭是先帝孝武帝王皇后之兄、新帝晋安帝之舅,任前将军,驻兵京口。殷仲堪是荆州刺史,都督荆、益、宁三州军事,驻江陵。恰在这时,王恭、殷仲堪表请北伐。司马道子起了疑心,他们是不是听到了什么风声,想动手啊?于是就推说盛夏农忙,兴兵害农,等到秋冬再说吧。王恭知道是王国宝在捣鬼,就派密使前往江陵与殷仲堪联络,建议联手举兵,讨伐王国宝,以清君侧。于是“内外汹汹,举国不安”(《晋书·孝武帝纪》)。

  藩臣作乱:

  王恭、殷仲堪产生了举兵讨伐王国宝的想法,这时桓玄又插进手来煽风点火。桓玄是桓温之子,桓温死时他才五岁,就继承了父亲的南郡王爵位。桓玄长大后自负有才,以“雄豪”自居,但朝廷对他疑而不用,直到二十三岁才得到一个太子洗马的职位,不久出补义兴(今江苏宜兴)太守。他郁郁不得其志,登高望太湖,长叹一声,弃官而去,在荆楚间游荡多年,成了一位生事的角色。这时,他察觉王恭和殷仲堪将会有所动作,就来荆州鼓动他们起兵进攻建康,他去联络“荆楚豪杰,荷戈先驱”。于是,荆州殷仲堪和京口王恭联名上表列举王国宝罪状,领兵自京口向建康进发。司马道子吓坏了,立刻将王国宝赐死,把王绪斩于市,一场动乱暂告平息。

  但是,潜伏的危机并没有彻底解决。王国宝、王绪处死后,司马道子感到自己势单力薄,心中很不踏实,于是把谯王司马尚之和司马休之兄弟俩(均为晋宗室)纳为亲党,任命王国宝的异母弟弟王愉为江州刺史。司马道子与司马尚之“日夜谋议”,窥探四方动静。

  桓玄是个不安定分子,东晋隆安二年(公元398年)七月,他主动要求出任广州刺史。司马道子早就觉得桓玄混在江陵早晚要把水搅浑,巴不得他赶快离开。马上同意,任他为广州刺史,都督交、广二州军事。桓玄得到了朝廷的正式任命,又反悔,赖在江陵不走。这表明江陵的一潭水开始浑了,很快就要搅出水花来了。

  这时,豫州刺史庾楷也对朝廷极为不满,原因是朝廷割去豫州四郡,划归江州王愉管辖。庾楷上疏朝廷申述,江州是内地,豫州是边境(与北魏接壤),这样划地不合理。朝廷却不予理会。庾楷派儿子庾鸿到京口去找王恭说,司马尚之兄弟俩比王国宝更坏,他们想尽办法削弱方镇,培植亲党,应该趁早解决他们。

  王恭说,这好办,按照上一次的老办法,举兵进逼建康,让朝廷把他们除掉。王恭派人到江陵去同殷仲堪、桓玄一说,都同意。隆安二年(公元398年)七月,豫州、荆州、京口三方联手,再次起兵,共推王恭为盟主,上表讨伐王愉、司马尚之、司马休之三人。九月,朝廷以司马道子的儿子司马元显为征讨都督,征讨叛军。司马元显的军事指挥才能在他老子之上,他在牛渚把豫州刺史庾楷打败,庾楷单骑投奔桓玄而去。朝廷立即任命司马尚之为豫州刺史,填补庾楷败逃后的空缺。

  豫州刺史庾楷虽败,但东有京口王恭,西有江陵殷仲堪,仍可对建康形成合围。可是京口方向出了大问题:王恭的部将、北府兵的主要将领刘牢之背叛了他,拒绝起兵。原因是,朝廷总督讨伐事宜的司马元显知道刘牢之对王恭并不心服,尤其是刘牢之坚决反对再次起兵。司马元显不失时机地选派庐江太守高素(原北府兵将领,与刘牢之关系不错)去找刘牢之秘密游说,只要刘牢之配合朝廷打败叛军,将由他接替王恭的所有兵权。刘牢之允诺,与儿子刘敬宜谋划倒戈之事。王恭的参军何澹之获得了这一重要情报,马上向王恭汇报。王恭知道何澹之与刘牢之一向不和,对他的话根本不信,反而当众认刘牢之为兄,把精兵坚甲都交给刘牢之统率。王恭下令以督军颜延为前锋,与刘牢之一起向建康进兵。刘牢之一出发就把颜延杀掉了,然后命令儿子刘敬宜和女婿高雅之倒戈攻打王恭。王恭猝不及防,全军溃散,单骑走曲阿(今江苏丹阳)。王恭的故吏殷确找到一只小船,准备送王恭去投奔桓玄。小船到长塘湖(今江苏溧阳县北洮湖)被人告发,王恭被俘,押送建康,被斩。朝廷任命刘牢之都督兖、青、冀、幽、并、徐、扬、晋陵诸军事,全盘接手了王恭生前的所有兵权。

  东线的王恭已经兵败身死,西线殷仲堪的军队由杨佺期和桓玄率领的前锋已经到达石头城(今江苏南京西北),殷仲堪本部也到达了芜湖。杨佺期、桓玄上表朝廷为王恭辩护,要求诛杀刘牢之。这时,左卫将军桓脩(桓冲之子)向司马道子献了一条分化叛军诸将的策略。派遣太常、殷仲堪的叔叔殷茂前去宣诏:(一)任命桓玄为江州刺史;(二)召雍州刺史郗恢入朝为尚书,任命杨佺期取代郗恢为雍州刺史、都督梁、雍、秦三州军事;(三)任命桓脩为荆州刺史,并派刘牢之领兵护送桓脩赴任,罢去殷仲堪荆州刺史之职,责令殷仲堪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