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司马氏篡魏建西晋
司马氏“篡魏建晋”,涉及司马懿和他的两个儿子(长子司马师、次子司马昭)和一个孙子(司马炎)祖孙三代四位人物。
曹操生前没有称帝,称魏王。太子曹丕手下有位中庶子(官职名)司马懿,深得曹丕信任。曹丕称魏文帝后,司马懿任抚军将军、录尚书事。曹丕率军出征时,常把司马懿留在后方“看家”,负责“内镇百姓,外供军资”。曹丕死后,司马懿与曹真、陈群等奉诏辅佐太子曹睿继位,是为魏明帝。魏明帝在位期间,司马懿领军平定了蜀国降将孟达的叛乱,攻灭了割据辽东的公孙渊,抵挡住了诸葛亮发动的一次次北伐,威望剧升,官至太尉。魏明帝曹睿没有儿子,但有两个男孩以他儿子的名义封王,一位是齐王曹芳,另一位是秦王曹询。魏明帝的这两个“儿子”来历不明,“宫省事秘,莫有知其所由来者”(《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估计是他同辈兄弟的儿子,挂在他名下。魏明帝临终前将年仅八岁的齐王曹芳立为太子,同一天继位(没有确定帝号),有些书上称他魏齐王。大将军曹爽、太尉司马懿奉诏辅政。司马懿以太尉兼任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权倾朝野。大将军曹爽虽是皇帝本家,手中却没有多少实权,对司马懿不服、不满,奏请魏齐王曹芳升迁司马懿为太傅,明升暗降,剥夺了司马懿的实权。司马懿怨愤不已,称病不出,在暗中窥测时机,准备反扑。
魏嘉平元年(公元249年)正月,大将军曹爽和他的两位弟弟曹义、曹训陪同魏齐王曹芳到洛阳以南九十里的高平陵去祭奠魏明帝。司马懿利用其长子中护军司马师掌握的兵权,联合太尉蒋济发动军事政变,关闭城门,控制了洛阳。然后,司马懿和蒋济领兵出城,守在洛水浮桥前,上奏魏齐王曹芳,列数曹爽兄弟罪状,请求免除他们的一切职务。年少的魏齐王哪有什么判断力、决策力?大将军曹爽是个无能之辈,一时竟束手无策。大司农桓范建议他挟持魏齐王南走许昌,召集各地曹姓王的军队前来勤王讨伐司马懿,他却回答说,司马懿不就是想剥夺我的权力吗?我回去做个富家翁,落得一身轻,不也挺好吗?于是,他主动请魏齐王下诏免掉了自己的大将军职务,然后护送魏齐王进了洛阳,回到宫中。
司马懿瓮中捉鳖,把曹爽兄弟三人及曹爽党徒何晏、邓飏、丁谧、桓范等人统统处死,夷三族。参与军事政变的太尉蒋济病死后,朝廷任命王凌为太尉。王凌不满司马懿篡夺魏国天下的阴谋活动,谋立楚王曹彪,策动曹彪在淮南举兵反抗。司马懿突袭逮捕王凌,逼他服毒自杀,并将楚王曹彪擒获处死。然后,司马懿把各地的曹姓王统统集中到邺城,委派官员对他们严密监视,不准他们互相交往联络。这样,司马懿实际上已把魏国政权篡夺到手,但他没有来得及称帝就病死了。
司马懿死后,魏国的军政大权落入他的长子司马师手中。魏齐王曹芳当了十二年傀儡,连个帝号都没有。魏嘉平六年(公元254年),司马师再次下手,废黜魏齐王,另立魏文帝的孙子、十四岁的曹髦继位,同样没有帝号。据《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记载,曹髦幼年时封为郯县高贵乡公,继位后仍称高贵乡公。这就叫名不正言不顺,当个摆设而已。司马师将中书令李丰、皇后的父亲光禄大夫张缉、太常夏侯玄、仆射刘贤、黄门监苏铄等拥魏派势力统统处死,夷三族。
司马师的篡权行为激起拥魏派的极大愤怒,魏正元二年(公元255年)正月,镇东将军毋丘俭、扬州刺史文钦,在寿春起兵讨伐司马师。司马师率军东征,扬州军兵败,毋丘俭被杀,文钦与儿子文鸯逃往吴国。司马师命豫州都督诸葛诞镇守寿春。司马师平定扬州军反叛后就病死了,也没来得及称帝。
司马师死后,其弟司马昭以大将军、录尚书事的身份接掌魏国军政大权。魏甘露二年(公元257年)春,诸葛诞在扬州起兵投吴,反抗司马昭。司马昭挟持高贵乡公曹髦及太后一同出征,讨伐诸葛诞。吴国派兵前来增援,不敌。诸葛诞坚守到第二年二月,寿春被司马昭攻克,诸葛诞被杀。
至此,拥魏派的三次反抗均告失败,大势已去。高贵乡公曹髦逐渐长大,对左右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资治通鉴·魏纪九》)他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亲自发动了最后一次反抗。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五月七日深夜,曹髦命令殿中宿卫士兵和侍从官童拿起武器,在他亲自带领下冲向相国府讨伐司马昭。途中遇到司马昭的亲信、中护军贾充带领的一队禁军,双方交火。跟随贾充的太子舍人成济,看到高贵乡公亲自在指挥,急问贾充怎么办?贾充怒斥道:“司马公养着你们,还问什么?”成济上前一剑刺死了高贵乡公曹髦。
这一突发事件,司马昭也毫无思想准备,只得召集百官入朝商议,先把事态平息下去,把局面稳住再说。尚书陈泰说,只有杀掉贾充,才能平息众怒。但贾充是司马昭的忠实走狗,司马昭决不肯杀他。于是把刺死曹髦的成济当成替罪羊,推出斩首。成济临刑前大喊大骂,把司马昭的篡国野心揭露无遗。
司马昭为了遮人耳目,另立曹操的孙子陈留王曹奂为少帝,这一次给了一个帝号,称魏元帝,实际上也是被他抓在手里当傀儡。魏元帝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之礼”(《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这是皇帝赏赐给大臣的最高荣誉。
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司马昭调集十八万大军,兵分三路进攻蜀国,魏国大将邓艾出奇兵攻克成都,刘禅投降,蜀国灭亡。司马昭自恃功高,上奏魏元帝把他由晋公晋爵为晋王,封地增至二十郡;追封其父司马懿为晋宣王,追封其兄司马师为晋景王(《资治通鉴·魏纪十》注)。司马昭的这一举动,是他准备篡位称帝的前奏,但他也没来得及称帝就病死了。
司马昭死后,魏国的军政大权全部落入了他儿子司马炎手中。司马炎上任仅四个月,就预先设好圈套,逼迫魏元帝同意“禅让”皇位,自己假意“推辞”,他的亲信大臣们竭力“劝进”,一台假戏就演成了真戏。曹魏咸熙二年(公元265年)十二月,魏元帝逊位,司马炎当上了西晋第一位皇帝,是为晋武帝(《资治通鉴·晋纪一》)。
26.灭吴大战
西晋的最大历史功绩,是继魏国灭蜀之后,又消灭了吴国,终结了三国分裂局面,使全国实现了短暂统一。
西晋的灭吴之战,在战略谋划、战役准备、战役实施等几个阶段,都很成功。晋武帝司马炎,也在灭吴之战中显示了他的军事统帅才能。西晋的灭吴之战,是一次规模宏大的大兵团作战,可以作为中国古代经典战例之一来研究。
战略谋划:
最早规划灭吴大计的,是司马懿和邓艾两个人。早在魏国灭蜀之前,魏正始四年(公元243年),执掌魏国朝政大权的司马懿认为“灭贼之要,在于积谷”。他为了“广田积谷为兼并吴之计”,委派邓艾(当时是尚书郎)前往陈(今河南淮阳)、项(今河南项城)、寿春一带去实地考察,规划屯田种粮事宜,为将来灭吴之战做准备。
邓艾回来写了一篇考察报告《济河论》,文中说,当年曹操取胜的经验之一,就是屯田“积谷于许都以制四方”。将来灭吴,大军必过淮南,“运兵过半,功费巨亿,以为大役”。因此,在淮河流域屯田积谷,实为务实之举。但淮河流域上游都为丘陵,少水歉收。邓艾主张淮河上游许昌一带可以停止耕植,把水节省下来,流向东面低洼地区,可以广开河渠,引水灌溉,既积军粮,又通漕运,一举两得。他建议“令淮北屯二万人,淮南三万人,十二分休(即全年十二个月,每月都有一部分人员轮休),常有四万人,且田且守”。西起河南南阳以东,东至安徽凤阳,纵横四百余里,“水丰常收三倍于西”,除掉各种费用,每年可以储存五百万斛军粮。六七年间,可积三千万斛军粮于淮上,“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以此乘吴,无往而不克矣”(《三国志·魏书·邓艾传》)。司马懿采纳了邓艾的建议,付诸实施。
邓艾提出这一建议是在魏国后期,到西晋灭吴,其间相隔了三十二年。经过三十多年淮上屯垦积谷,为西晋灭吴积蓄了充足的军粮。只可惜,邓艾本是魏国消灭蜀国时出奇兵攻克成都、接受刘禅投降的大功臣,但司马昭对邓艾在战场上“专擅不报”不满,密令监军卫瓘去找他谈话。邓艾反驳,卫瓘觉得丢了面子,在不久镇压钟会之乱中邓艾被杀掉,他没有能活到灭吴大功告成的那一天[14]。
另一位对谋划灭吴之策立下大功的是羊祜。羊祜是蔡邕的外孙、司马师夫人的同母弟弟。十二岁丧父,跟叔父长大,“博学能属文,美须眉,善谈论”。高贵乡公时出任中书侍郎,魏元帝时封关内侯。司马炎篡魏建晋后,羊祜为中军将军,加封散骑常侍、卫将军等职。司马炎为灭吴大计,委任羊祜都督荆州军事(三国末期,魏国、吴国各置荆州,以今湖北宜城为界。魏国荆州在北,治所在今河南新野;吴国荆州在南,治所在今湖北江陵)。羊祜开府于襄阳,西晋荆州与吴国荆州接壤,羊祜胸中深藏灭吴之谋,但他治理边事却宽容仁厚,对吴人“开布大信”,吴人来去自由。他减少边兵巡戍,从而大大减少了频繁发生的边境摩擦事件,把节省下来的兵力用于屯田种粮,充实军备。羊祜在荆州任职期间,由于没有成功救援吴国西陵降将步阐,一度被降为平南将军。但他很快将功补过,抢占边境险要,新建五城,蚕食今湖北钟祥以西的吴国膏腴之地,把边境线推进到今湖北中部,吴人“来降者不绝”。
羊祜毕生为灭吴大计殚精竭虑,他生前曾多次上奏灭吴,均因朝廷内多数大臣反对,未能实施。羊祜最后病死在任所,襄阳百姓满城皆哭,在山顶建庙立碑朝拜。
羊祜临终前,推荐杜预接替他都督荆州军务。杜预既是一位统兵作战的镇南大将军,又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大学者,“博学多通,明于兴废之道”。他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是现存最早的《左传》注本。杜预的灭吴见解与羊祜完全一致,羊祜去世后,杜预成为主战派代表之一,一次又一次上疏力主灭吴。他说,眼下吴主孙皓荒淫无度,朝野莫不嗟怨,宜速征伐。一旦孙皓卒亡,或被弑,更立新主,贤明图强,文武各得其所,或迁都武昌,加强江防,修缮加固上游各城,到那时再想灭吴,将难有胜算。
益州刺史王濬,在四川任军职多年,对平定四川地方叛乱、怀柔西南“蛮夷”多有建树。朝廷将他改任为大司农,负责屯田,以安置西南“蛮夷”。羊祜非常赏识王濬的才能,在与晋武帝司马炎密议灭吴大计时提出,将来灭吴大军一旦出动,宜借长江上游之势,一日千里,势不可当。因此,必须在长江上游大造舟舰,预作准备。此事除了王濬,其他人难以胜任。晋武帝采纳羊祜建议,恢复王濬为益州刺史,负责监造舟舰。王濬组织了上万人的造船队伍,大造舟舰,编练水军。最大的舟舰长一百二十步,一次可乘载两千多人,可来回驰马,舰上“以木为城,起楼橹(箭楼)”攻敌。
杜预最后一次灭吴奏疏送达洛阳时,晋武帝司马炎正在同张华下棋。晋武帝阅疏毕,心情激动。张华乘机进言道,陛下圣明神武,如今晋朝国富兵强,号令如一。而吴主荒淫骄虐,诛杀贤能。当今讨之,可一战而定矣!晋武帝拍案而起:“打!”伐吴决心终于一锤敲定。贾充、荀勖等反战派仍然竭力反对,晋武帝大怒,贾充、荀勖等人免冠谢罪,不敢再加阻拦。
王濬在益州造了七年兵船,最早造好的船只已经开始腐烂破损,而且他已七十岁了,朝廷大臣们对灭吴之事仍在争论不休。王濬也以激烈之词上疏晋武帝,力主灭吴。他在奏疏中说:“臣作船七年,日有朽败”,“臣年已七十,死亡无日”,“诚愿陛下无失事机”(《晋书·王濬传》)。
战役部署:
西晋灭吴之战,发动于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各路大军于当年年底开始集结,以太尉贾充为统帅,冠军将军杨济为副帅。贾充是司马昭留给司马炎的遗产。当年,贾充深得司马昭宠信,领兵刺杀了魏国少帝高贵乡公,一路官运亨通,飞黄腾达。司马炎称帝后,贾充官至太尉,掌握全国兵权。司马炎早就想发动灭吴之战,贾充却认为无法取胜,竭力反对。这一次,司马炎要他当统帅,他推说自己“衰老”,不肯受命。司马炎很不高兴,下诏说,“君不行,吾便自出。”贾充这才勉强受命出征,把统帅部安到襄阳。主战派黄门侍郎张华认为灭吴必胜,司马炎让他担任节度尚书,负责“计量运漕,算定权略”。
晋军灭吴总兵力达到二十多万,兵分六路,具体作战部署如下:
第一路:镇军大将军、琅邪王司马伷(司马懿之子),率徐州诸军,自下邳(今江苏睢宁县西北)直插涂中(今安徽滁县),在江北牵制吴军行动,切断吴军江北援兵;
第二路:安东将军、扬州[15]督军王浑,自寿春南进,至巢湖北岸分兵,主力指向东南横江(今安徽和县西南);部分兵力指向西南寻阳(今湖北黄梅县北)。这一路兵力最多,达十余万人;
第三路:建威将军、豫州刺史王戎,率领豫州诸军,自安城(豫州治所,今河南汝南东南),越大别山南进,向武昌(今湖北鄂州)方向出击;
第四路:平南将军胡奋,率江夏诸军,自新野向夏口方向出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