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战争史笔记:三国——隋唐(修订版)全文阅读 > 第11章 西晋的短暂统一(2)

第11章 西晋的短暂统一(2)


  第五路:镇南大将军杜预,率荆州诸军,自襄阳向江陵方向出击;

  第六路:龙骧将军、益州刺史王濬,统领巴东监军、广武将军唐彬,自成都浮江东下,直指吴都。

  晋武帝明令规定:浮江东下的王濬军下至建平(今四川巫山县)后受荆州督军杜预节度;至秣陵[16](今江苏南京,西晋称吴都为秣陵,吴国自称为建业)受扬州督军王浑节度。这表明,西晋组织大兵团作战已有很强的计划性,已经重视在战前就明确指挥关系和协同关系,既确保战役进程中的集中统一指挥,又使各部队的交叉作战行动有序不乱。

  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正月,晋军各路大军呈“五竖一横”的进攻态势,向吴国发起全面进攻。所谓“五竖”是指:长江以北,同时有五个箭头在向南挺进,由东往西依次为:司马伷、王浑、王戎、胡奋、杜预。所谓“一横”是指:王濬率领的水军从巴蜀顺江东下,直指吴都。战场空间西起巴蜀,东至东海。这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战役规模如此宏大、作战地域如此广阔,都堪称罕见。

  战役进程:

  一、吴军慌乱抵抗

  自从孙权和名将陆抗死后,东吴国无明君,军无良将,不堪一击。晋军全面出动后,吴末帝孙皓鉴于江西[17]方向军情危急,派丞相张悌统领丹阳太守沈莹、护军孙震、副军师诸葛靓,率三万精兵开往今江苏南京以西北渡长江迎战。吴军开到牛渚(今安徽长江南岸当涂县西北二十里),沈莹建议说,晋治水军已久,吴国上流诸军素无戒备,名将皆死,必不能御,晋军必至。不如就地组织防御,若能“幸而胜之,江西自清”;如果渡江决战,一旦败绩,则大势去矣。丞相张悌说,“吴之将亡,贤愚皆知”,如不渡江,蜀地晋军顺流而下,只怕众心骇惧,士兵逃尽,无一人为国死难,“不亦辱乎”?渡江决战,“若其败丧,同死社稷,无所复恨”,云云。这时的吴国上下,已经毫无斗志可言。

  二、吴军板桥之败

  吴军三月北渡长江,至杨荷(今江苏南京以西马鞍山对岸,即安徽和县东南二十里杨和桥),与晋军第二路王浑军前锋张乔遭遇,张悌下令围攻张乔。张乔因主力未到,孤军突出,向吴军诈降,闭营不出。诸葛靓识破其诈,主张进去屠杀。张悌制止说,杀降不好,强敌在前,下令继续前进。吴军越过杨荷,进至板桥,晋军王浑主力已到,双方对峙。沈莹与丹阳太守率领吴军发起冲击,三冲不胜,反被斩杀二将,沈莹下令撤退。王浑主力乘势出击,原先诈降的张乔突然从后面杀来,吴军瞬即溃散,将帅根本无法制止。诸葛靓领几十人上前接应丞相张悌撤退,张悌哭着宁死不退,诸葛靓只得挥泪而去。走出不远,回头一看,张悌已被晋兵所杀。沈莹、孙震也都战死,吴军全军覆没,吴国大乱。王浑大军南进至长江岸边,有人劝他立刻过江围攻吴都,定能攻克。王浑作战思想保守,不敢贸然过江,在江边等待王濬统领的巴蜀水军顺江而下。

  三、西晋王濬冲出西陵峡

  顺江东下的王濬水军于二月初一攻破丹阳(今湖北秭归东),杜预从荆州派出部分兵力西上,配合王濬军攻克了荆门、夷道二城(均在今湖北宜昌附近),王濬水军冲出了长江最为险要的江段。吴军都督孙歆自长江南岸的乐乡(今湖北松滋县东)出兵西上,阻击王濬水军。杜预派出另一部分兵力,在夜间偷渡至长江南岸,在山上插旗放火,从背后袭击孙歆。孙歆大惊,发书信给吴军江陵都督伍延说:“北来诸军,乃飞渡江也。”孙歆惊慌撤退时,杜预军乘乱混进孙歆营帐,一举将他擒获,乐乡被攻克。王濬水军在江中击败吴国水军,斩杀吴军水军都督陆景。

  王濬水军顺江东下时,吴军建平太守吾彦顽强坚守,在江中设置了水下铁锥、锁江铁索等障碍物。王濬以预先制作的几十个大木筏,上面立有披铠带甲的假人,挑选水性好、能力强的士兵驾驭,冲在前面,水下的尖利铁锥都刺中木筏被拖走。又赶制出长十余丈、粗数十围的大炬,灌满油脂,挑选若干铁匠,把锁江铁索烧红、砸断。王濬水军终于冲破障碍,在荆州杜预陆军的配合下,势不可当,一连攻克了丹阳、西陵、乐乡、荆门、夷陵等沿江战略要点。

  四、杜预攻克江陵,鼓励王濬顺江直下

  二月十七日,杜预攻克江陵,斩吴军江陵都督伍延。

  王濬水军攻克西陵(今湖北宜昌)后,负责分段节度的杜预致书王濬说:“足下既摧其西藩,便当径取秣陵,讨累世之逋寇,释吴人于涂炭……亦旷世一事也。”他指示并鼓励王濬水军顺江直下,直取吴都。王濬见书大喜,立即上报晋武帝。

  五、王濬扬帆直下取金陵

  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二月,晋武帝司马炎给王濬发来诏令,决心果断,思路清晰,文采亦佳,照录如下:“濬、彬东下,扫除巴丘,与胡奋、王戎共平夏口、武昌,顺流长骛,直造秣陵,与奋、戎审量其宜。杜预当镇静零、桂,怀辑衡阳。大兵既过,荆州南境固当传檄而定,预当分万人给濬,七千给彬。夏口既平,奋宜以七千人给濬。武昌既了,戎当以六千人增彬。太尉充移屯项,总督诸方。”(《晋书·武帝纪》。诏令中有关人名:濬,王濬;彬,唐彬;奋,胡奋;戎,王戎;预,杜预;充,贾充。)

  二月十八日,王濬接到晋武帝第二道诏令,受命为平东将军,都督益、梁诸军。王濬、唐彬按原计划在荆州得到杜预万余人增援后,二月下旬会同胡奋、王戎军共八万余人攻夏口、武昌。吴国江夏太守刘郎、武昌督军虞昞向晋军投降。

  三月,王濬统率水陆联军,仍以唐彬为前锋,自武昌东下,直指吴都。当王濬统率的大军抵达秣陵西南约五十里的三达山时,吴帝孙皓派游击将军张象率万余水军迎击王濬,但吴国水军不战而降。

  西晋发动灭吴之战前,吴国交趾又发生郭马之乱,吴将陶濬领兵南下平定。他的军队刚开到武昌,就得到晋军大举东下的消息,便引兵东返。他回到建业(秣陵),吴帝孙皓召见他,问他如何抵御晋国水军东下。他回答说,晋国水军船只都小,给他两万兵,乘大船与晋水军战,可以战胜。孙皓授予他持军节钺,明日出发御敌,谁知吴国水军当夜全部逃散。

  这时,吴帝孙皓眼看晋国王濬统率的水军马上就要攻进吴都,王浑、司马伷两路大军也在吴都对岸准备过江,他知道大势已去,只得采纳光禄勋薛莹、中书令胡冲等人的建议,同时派出三批使者,分送投降书给王濬、王浑、司马伷,请求投降。

  三月十五日,王濬水军过三山(今南京西南约五十里),负责分段节度的王浑请王濬靠岸议事,王濬派使者乘小船到北岸去告诉王浑说:“风利,不得泊也。”胜利就在眼前,他哪里还肯停留半刻?扬帆直下取吴都!

  六、吴国灭亡

  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三月十五日,王濬统率的水陆军八万余人,方舟百里,鼓声大作,浩浩荡荡,开进吴都秣陵(建业)。吴帝孙皓“面缚舆榇”[18],来到王濬军门投降。王濬为他解缚焚榇,以礼接见这位亡国之君,接受他投降。王濬代表晋国接收吴国图籍,计四州(荆州、扬州、交州、广州)、四十三郡、五十二万三千户,军队二十三万。

  吴国自孙策开国,至孙皓亡国,共历五十七年。

  晋武帝对孙皓以“侯”的待遇做了安置,吴国州郡以下的官员也都留任,吴国原有的苛政予以取消,老百姓得到安抚。司马炎在这些方面做得还不错。

  自从东汉末年董卓作乱、群雄割据、三国鼎立,到西晋重新统一,经历了九十年分裂混战时期(公元190—280年)。这九十年间(其间三国鼎立局面维持六十年),群雄纷争,军阀混战,兵荒马乱,全国人口损失达五分之四还多。据史料记载,东汉汉桓帝永寿三年(公元157年),全国人口有五千六百多万;西晋重新统一时,全国人口只剩一千六百多万。

  西晋统一的时间十分短暂,更大的混战与战争灾难还在后面。

  27.八王之乱

  西晋灭吴之战打得如此漂亮,但西晋政权却是个短命政权,这是耐人寻味的。由于它本身诞生于乱中篡权,所以虽然统一了全国,却没有通过政权更迭挖掉社会动乱的根子。相反,西晋政权的产生,制造出了更多的内外动乱与战争因素。可以概括为四句话:帝君昏、大封王、削州兵、内乱起。

  帝君昏。晋武帝司马炎消灭吴国,不但没有从吴帝孙皓身上吸取教训,却照搬孙皓的办法,大选天下美女入宫,很快陷入了荒淫无度的生活。全国州郡文武官员和士族大家的女儿,统统都要由他任意挑选,他看不上的才能嫁人。吴国后宫的五千美女也统统没入晋宫。这样,晋宫后妃宫女达到近万人。晋武帝每天下朝后,乘着羊拉的小车到后宫游荡。羊车在哪里停下,他就进哪个宫室去宴饮作乐。嫔妃宫女们争风吃醋,为了吸引皇上幸临,争相在门口泼洒羊喜欢舔食的盐水,在门旁插上羊爱吃的竹叶。晋武帝如此穷奢极欲,大臣们则互相比富斗阔。太傅何曾,一日三餐花万钱;他儿子散骑常侍何劭,一日三餐花两万;尚书任恺,一日三餐花三万。石崇与王恺斗富的故事,更是荒唐至极。如此这般,这个小王朝怎能不迅速腐朽?

  从这里,可以看出历史上一些大朝代与小王朝的本质区别。大朝代,例如秦汉,凡开国之帝,生活上虽然也有荒淫的一面,但他们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开边拓疆、巩固基业上。小王朝的开国之君就完全不同,一旦政权到手,抓紧时间拼命地掠夺、享受,很快就完蛋了。

  大封王。西晋开国后,晋武帝司马炎没有吸取西汉初年刘邦大封同姓王,导致七国之乱的历史教训,先后封了五十多位司马氏同姓王。每一位王的封地都是一个“国”,遍地都是司马王。司马氏家族以外的功臣和异姓世家大族,一共封了五百多位公侯。这些王、公、侯,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贵族地主集团,国家每年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都被他们占有。“云多暗,王多乱”,内乱的根子就这样密密麻麻地种下了。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分封制是产生内乱的重要根源,这一点秦始皇早就看清楚了。但是,秦始皇开创的“废分封,置郡县”这项根本制度,却一直未能推开。在这一点上,秦以后的所有封建帝王都不及秦始皇明智。他们一次次改朝换代,但改朝改不掉贪欲,换代换不掉腐朽。政权到手,同族同宗,鸡犬升天,瓜分天下。各个利益集团之间很快争斗复起,天下复乱,政权速亡,哀莫大于此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