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战争史笔记:三国——隋唐(修订版)全文阅读 > 第12章 西晋的短暂统一(3)

第12章 西晋的短暂统一(3)


  削州兵。消灭吴国的当年,即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十月,晋武帝下了一道“裁军令”,削去州郡之兵。诏曰:“昔自汉末,四海分崩,刺史内亲民事,外领兵马。今天下为一,当韬戢干戈,刺史分职,皆如汉氏故事,悉去州郡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资治通鉴·晋纪三》)也就是说,只留中央军,不留地方军;地方只保留一百名至五十名武装官吏。交州牧陶璜上奏说,南方“群夷未服”,不能削去州郡武备。侍御史河西郭钦也上疏说,西北方向“戎狄强犷,历古为患”,如果撤了边备,胡骑“不三日而至孟津”,逼近洛阳。眼下不但不应该削去州郡兵,而应该利用灭吴之威,利用这些功勋卓著的谋臣猛将之略,“峻四夷出入之防”,这才是“万世之长策”。但司马炎早已被灭吴胜利冲昏了头脑,固执己见,对上述意见一概不听。他认为天下已经大定,为了防止东汉末年各州郡群雄并起、纷争割据的局面重演,必须坚决裁去州郡之兵。晋武帝没有记住“天下太平,忘战必危”这句至理名言。历史学家们一致认为,西晋“去州兵”是导致北方游牧民族蜂拥而入、纷纷建立割据政权的重要原因之一。

  内乱起。第一场内乱就是八王之乱。参与八王之乱的“八王”是:(一)汝南王司马亮(司马懿第四子);(二)楚王司马玮(晋武帝司马炎第五子);(三)赵王司马伦(司马懿第九子);(四)齐王司马冏(司马昭之孙);(五)长沙王司马乂(司马炎第六子);(六)成都王司马颖(司马炎第十六子);(七)河间王司马颙(司马懿弟司马孚之孙);(八)东海王司马越(司马懿侄司马泰次子)。

  八王之乱,实在太乱,需要一层层梳理才能说清。

  司马炎发动灭吴之战时只有四十五岁,年富力强。按理说,他好不容易统一了全国,完全应该在治国方面理出一番头绪来、干出一番事业来。由于荒淫过度,统一后第十年即晋太熙元年(公元290年)四月就病死了,死时五十五岁。司马炎的杨皇后(杨琼芝)比司马炎早死十六年,临终前力谏司马炎以她堂妹杨季兰为皇后,司马炎依从了她。司马炎死时,第二位杨皇后杨季兰才三十二岁。

  司马炎死,太子司马衷继位,是为晋惠帝。晋惠帝是个白痴,连后宫太监宫女们都在背后说他“蠢钝如猪”。当时全国发生严重灾荒,他听说饿死了许多老百姓,就问左右大臣道:“何不食肉糜?”

  司马炎生前,为这位白痴太子娶了一位出名的悍妇做媳妇,她就是太尉贾充的女儿贾南风。晋惠帝继位,贾南风就成了贾皇后,他的姨母兼继母杨皇后就成了杨太后。由于这类婚配都属权力交易,贾皇后的年龄不仅比晋惠帝大两岁,比杨太后也大两岁(杨太后三十二岁,贾皇后三十四岁)。

  司马炎弥留之际,指定由他叔父汝南王司马亮、岳父(杨皇后父亲)杨骏共同辅政。杨骏这个人很狡诈,他趁晋武帝昏迷,让女儿在一旁问道:“还是让父亲一个人辅政吧?”司马炎迷迷糊糊点了点头,结果遗诏上就成了杨骏一人辅政,他一人身兼太尉、都督中外诸军事、侍中、录尚书事。

  司马炎叔父司马亮遭到排斥,在门外大哭一场,连夜去了汝南。朝政大权全部落入杨太后和杨骏手中,贾皇后凶悍无比,她怎肯罢休?她决心除掉杨骏,废掉杨太后,夺回朝政大权。

  八王之乱第一个波次:贾皇后派人血洗杨宅。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她密召年仅二十一岁的楚王司马玮带兵进京,杀掉杨骏,夷三族,杨氏亲属党徒被杀几千人。杨太后被贬为庶人。贾后召回汝南王司马亮,和卫瓘两人共辅朝政。司马亮不愿做贾后的傀儡,司马玮统领禁军,也想抓权,三方出现矛盾。贾后觉得司马亮、司马玮都成了自己掌权的障碍,就使出一箭双雕之计。她先挑唆楚王司马玮杀掉汝南王司马亮。司马玮拿了惠帝的诏书,说司马亮企图废黜惠帝,他奉旨前来讨伐,把司马亮和卫瓘都杀掉了。贾皇后转过身来诬陷司马玮假传圣旨、错杀忠良,把司马玮给杀了。从此,贾皇后把朝政大权抓到手,她让张华主持朝政。张华兢兢业业,维持朝政稳定了九年。

  八王之乱第二个波次:贾皇后杀太子,赵王司马伦带兵进宫逼杀贾皇后。晋惠帝司马衷在娶贾皇后前,已和宫女谢玖生了一个儿子司马遹,聪敏机灵,惠帝继位后被立为太子。随着太子一年年长大,贾皇后日益感到威胁,一心要把太子除掉。她假装怀孕,等妹妹生下儿子后立即抱过来冒充自己所生。然后,设计将太子骗到自己住处,将他灌醉,叫他抄写一份劝父皇晋惠帝退位的信件。太子刚放下笔,她大叫一声:“来人哪,太子要谋反啦!”以信为证,将太子贬为庶人,朝廷大臣们对此愤愤不平。掌握禁军的赵王司马伦决心除掉贾皇后。他先放出风来说,宫中要迎回太子,以此为计,引诱贾皇后先出手。贾皇后果然中计,立刻派人将太子毒死。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四月,赵王司马伦联合齐王司马冏,讨伐贾皇后害死太子之罪,起兵占领内宫,强逼贾皇后当面喝下一杯金屑酒。金屑重,坠穿胃肠,贾皇后内出血而死。

  赵王司马伦自己称帝,给晋惠帝司马衷戴上一顶“太上皇”的帽子,将他软禁在金墉城(三国时魏明帝所筑,今洛阳市东北)。各地诸侯王对赵王司马伦的篡权称帝行为愤愤不平,齐王司马冏联合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三王起兵”,向洛阳进军。混战打了两个月,死了十多万人。赵王司马伦刚过了几天“皇帝瘾”,兵败自杀。晋惠帝复位,齐王司马冏辅政,大权独揽,恣肆横行,又激起众怒。

  八王之乱第三个波次:河间王司马颙、长沙王司马乂、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东海王司马越,为争抢朝政大权“五王混战”。永兴元年(公元304年),河间王司马颙联络长沙王司马乂,起兵攻打齐王司马冏。双方在京城洛阳激战三日,在京城做内应的长沙王司马乂入殿擒杀了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原先的计划是想让司马冏与司马乂在交战中两败俱死,结果司马乂擒杀了司马冏,控制了朝廷。河间王司马颙担心大权落入长沙王司马乂手中,又联合成都王司马颖攻打司马乂。这时出现了一位第三者:在洛阳城内的东海王司马越,利用夜间抓住了长沙王司马乂,将他活活烧死。这样,长沙王司马乂和齐王司马冏都死了,成都王司马颖做了丞相。但他不在洛阳待着,回到根据地邺城,遥控朝政。

  八王之乱第四个波次:东海王司马越觉得自己擒杀司马乂有大功,但是没得到什么好处,就以晋惠帝的名义讨伐成都王司马颖。但司马颖手中有二十多万军队,司马越根本打不过他,在汤阴战败,逃回东海。司马颖攻进洛阳,把晋惠帝司马衷抓到邺城。

  八王之乱第五个波次:幽州刺史王浚与司马颖有仇,他不甘心让成都王司马颖控制朝政,联合北方鲜卑、乌桓的军队攻打司马颖。司马颖兵败,挟持晋惠帝从邺城逃回洛阳。这时,洛阳已被成都王司马颖的部将张方控制,张方的军队已把洛阳抢劫一空,成都王司马颖逼迫晋惠帝西迁长安。

  八王之乱第六个波次:成都王司马颖挟持晋惠帝西迁长安时,长安已被河间王司马颙控制,他把晋惠帝接过去,控制在自己手里,独揽朝政大权。兵败而来的成都王司马颖被排斥在一边,无权过问朝政。东海王司马越对河间王司马颙也不服,光熙元年(公元306年),又联合幽州刺史王浚攻进长安。他使出离间之计,先让成都王司马颖杀掉他的旧将张方,然后将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打败,把晋惠帝迎回洛阳。不久,又把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双双抓获,押回洛阳处死。东海王司马越又将晋惠帝司马衷毒死,另立晋惠帝的弟弟司马炽为帝,是为晋怀帝。

  八王之乱前后延续了十六年(公元291—306年),至此才宣告结束,参与动乱的八王死掉了七个,只剩下东海王司马越。

  经过八王之乱这场大折腾,西晋王朝元气丧尽。

  这里涉及一个战争之外的话题:从八王之乱看司马懿家族的家德家风,实在太差!司马懿家族通过几代人的苦心钻营,终于把魏国政权篡夺到手,不能说这个家族没有“本事”。但是,司马炎创立西晋政权之后,他和他的后辈们竟没有任何“立德传世”的想法和做法,在家族内部疯狂地相互残杀起来,整个儿就像一个强盗窝子!

  28.永嘉之乱

  永嘉之乱是八王之乱的延续——由内乱演变成了外乱。

  八王之乱后,新立的晋怀帝改元永嘉。永嘉之乱是发生在永嘉年间(公元307—312年)的北方少数民族起义,最终导致西晋王朝灭亡,北方少数民族蜂拥而起建立割据政权。

  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游牧民族(五胡)陆续内迁,大致分布情况如下:

  匈奴——匈奴在东汉初分裂为南匈奴、北匈奴。北匈奴在汉和帝时期被窦宪歼灭,其残部向西迁徙至欧洲。南匈奴及其归附者陆续内迁,共有十九个种落,各自有部落,互不混杂。主要分布在今山西、陕西、甘肃西北部。其中屠各种最为高贵,统治其他种落。南匈奴历代单于与两汉皇家世代通婚,故内迁后从汉俗,改姓刘。刘姓匈奴又是屠各种中最为高贵的一支。东汉末,曹操将内迁的南匈奴分为左、右、南、北、中五部,以匈奴贵族子孙为五部帅。西晋时,晋武帝司马炎将南匈奴五部帅改为五部都尉。当时南匈奴五部的分布情况是:左部最大,一万余落,居兹氏县(今山西汾阳县);右部六千余落,居祁县(今山西祁县);南部三千余落,居蒲子县(今山西隰县);北部四千余落,居新兴县(今山西忻县);中部六千余落,居大陵县(今山西文水县)。

  羯——羯族又称羯胡,是内迁匈奴十九种落中的羌渠种的后裔,故有时又称它为匈奴别部。羯族内迁后的主要聚居地在今山西上党地区。

  氐——氐族是西部古族,西晋时分布在今甘肃、陕西、四川三省相邻地域,主要聚居地在武都(今甘肃成武县西北)。

  羌——羌族是西部古族,原居青海草原,西晋时分布在今陕西、甘肃境内。主要聚居地在冯翊(今陕西大荔县)、北地(今陕西耀县东)、新平(今陕西彬县)、安定(今甘肃泾川)等地。

  鲜卑——鲜卑族是东胡的一支,世居关外辽东、辽西地区。东汉桓帝时,鲜卑族首领檀石槐在辽东、辽西地区建立过一个很大的割据政权。檀石槐死后,部众离散,分为五部:慕容部、宇文部、段部、拓跋部、乞伏部。魏晋时,五部中的宇文部、慕容部、拓跋部先后兴起。曹魏时,宇文部最强,居辽东,其大人(首领)丘不勤曾娶魏文帝曹丕的女儿为妻。西晋初,晋武帝司马炎赐封慕容涉归之子慕容廆为鲜卑都督。初不受,经汉人鲁昌、高诩劝说后受封,迁居大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西晋内乱时,吸收大批晋朝士族和流民,经济文化都达到汉族水平。拓跋部居并州塞外,完全是游牧部落,文化最为落后。西晋末年,中原大乱,拓跋部进入并州(今山西境内)。其后,鲜卑各部纷纷西进南下,广泛分布于今辽东、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陕西、青海等地域,先后建立过各自的割据政权。

  内迁的北方各游牧民族遭到汉族地主官僚的掠夺压迫,“怨恨之气,毒于骨髓”(《晋书·江统传》),故他们利用西晋乱世纷纷起义。这些起义虽然都被西晋朝廷镇压了下去,但这场烈火已经无法彻底扑灭,终于在八王之乱期间愈燃愈烈,最终蔓延成永嘉之乱。

  永嘉之乱的前后经过是:八王之乱期间,西晋永安元年(公元304年),南匈奴贵族左部都尉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起义,西北各少数民族纷纷响应,刘渊很快攻克了太原等地。同年,刘渊在左国城称王,建立割据政权。因为南匈奴与汉朝世代和亲通婚,他们自认为是汉朝的外孙,有资格承袭汉统,故取国号汉,史称刘汉。永嘉二年(公元308年),刘渊在平阳(今山西临汾)称帝。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刘渊死,四子刘聪杀太子刘和继位。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刘聪遣部将石勒(羯族)攻克许昌,在宁平城(今河南鹿邑西南)歼灭晋军十多万人。洛阳城内发生严重饥荒,“人相食”。六月,刘聪又遣刘曜(匈奴族,刘渊侄子)攻克洛阳,俘晋怀帝司马炽至山西平阳。刘曜的军队攻克洛阳后,大肆抢掠宫中宝物,焚烧宫殿,盗掘晋陵,屠杀西晋王公贵族和城中百姓六万多人。

  刘曜又率军西进攻克长安,由于军粮不继,退出长安,掳走了八万多人。

  西晋另立司马邺为晋愍帝,还都长安。

  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刘曜再度攻克长安,晋愍帝司马邺“袒肉衔玺”向刘曜投降,西晋灭亡。

  西晋传四帝,历五十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