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国战争的历史定位
中国人对三国战争是妇孺皆知,且耳熟能详。但似乎忽略了一个重大问题:三国战争是一次什么性质的战争?它给古代中国带来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三国战争是一次分裂战争,它把古代中国拖进了将近四百年的大分裂、大混战之中。
打个比方:汉代是一块沉甸甸的汉瓦,传到汉献帝手里,他已经无力将它捧住,一失手,碎成三块。从此以后战争连着战争,这三块破瓦又被打成了一地碎渣。
三国鼎立的局面维持了六十年,再往后,越打越分裂。西晋实现了短暂统一,但很快发生了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乱得无法收拾;东晋与五胡十六国并存。两晋十六国,分裂了一百四十年。南北朝,分裂了一百七十年。从三国到南北朝,大分裂、大混战局面延续了三百七十年。如果把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战争算进去,这种大分裂、大混战局面延续了近四百年。
可见,三国战争对中国统一局面的瓦解作用是多么巨大,它所带来的战乱岁月是多么漫长。
当然,在将近四百年的大分裂、大混战时期,也有几个方面的历史进步:第一,促进了东南、西南和西北地区的开发;第二,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第三,在思想文化上冲破了汉武帝以来“独尊儒术”的僵化局面。这三条,为后来隋唐重新走向统一和开创繁荣局面,积累了多种养分。这也是历史的辩证法、战争的辩证法。
2.祸自东汉深宫出
社会矛盾积累愈久愈深,它所引发的战争,对原有社会结构产生的破坏能量也愈大。东汉末年,朝政腐败透顶,可以概括为三句话:昏君治国、外戚干政、宦官乱政。
昏君治国:
东汉末年无明君。东汉中晚期,皇帝一个个都很年轻,有好几位没有成年就死了。东汉共经历了十三朝天子,一岁至十五岁继位的有十位,二岁至三十六岁死去的也有十位[1]。这些小皇帝“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从小混在宫女和太监堆里学会了纵欲、享受、勾心斗角,也学会了贪婪。第十朝汉桓帝和第十一朝汉灵帝在位时,“后宫采女数千人,衣食之费,日数百金”,而百姓灾民塞道,朝廷和官府却不管不问(《后汉书·吕强传》)。
第十一朝汉灵帝除了荒淫,还公开标价卖官,“聚钱以为私藏”。官阶二千石的卖两千万,官阶四百石的卖四百万。甚至连朝廷的三公九卿职位也标价拍卖,“公千万,卿五百万”。地方官的标价高于京官,因为地方官更便于向老百姓直接搜刮。家庭富裕的先交钱,后上任;一时交不出钱的可以先上任,上任后要加倍交付(《后汉书·灵帝纪》)。这等于公开逼迫各级官吏去向老百姓横征暴敛。买官先得走门子,走门子先得花一笔钱。中平二年(公元185年),有位“冀州名士”崔烈,通过灵帝的奶妈“入钱五百万”,买到一个司徒职位(朝廷“三公”之一)。当年三月汉灵帝为他主持任命仪式,文武百官都出席了,汉灵帝对左右亲信说,我后悔没有慢点答应他,否则至少可以得到一千万。灵帝的程夫人在一旁笑道,崔烈是冀州名士,他怎会花钱买官?这五百万还是我说了话他才肯拿出来的,你还不满足!这话被传了出去,崔烈走皇帝奶妈和夫人的路子买官,声望大跌,从此“名士”不“名”。就在这一年,汉灵帝得的钱多得没处放,于是“帝造万金堂于西园……复藏寄小黄门、常侍家钱各数千万,又于河间买田宅,起第观”(《资治通鉴·汉纪五十》)。灵帝这样的昏君当国,天下怎能不乱?
外戚干政:
东汉皇帝大都短命,但东汉的皇后大都长寿,而且大都出身名门,有文化,有见识,有才干。一朝又一朝的“童年皇帝”继位后,都由其母亲(皇太后)临朝听政,皇太后则依靠娘家的父、兄、弟、侄等至亲来分掌朝政大权,形成强大的外戚势力。东汉的外戚势力掌控朝政,开始于东汉第三朝汉章帝的皇后窦氏。汉章帝驾崩,十岁的汉和帝继位,由窦太后[2]临朝听政。窦太后是河西五郡大将军、光武帝时期的大司空窦融的曾孙女,出身豪门,“六岁能书”,有才色,有魄力,有手腕,也很有些作为。她临朝听政期间,曾任命其兄窦宪为大将军,对长期侵扰边境的匈奴坚决反击,取得了很大胜利。但窦太后不仅重用其兄窦宪总揽朝政,三个弟弟也都同时封侯,占据要职。窦氏兄弟“横暴京师”,目无法纪,引起矛盾激化。汉和帝在宦官集团支持下诛灭窦氏势力,逼迫窦太后归政于帝。第十朝汉桓帝,十五岁继位,梁太后[3]临朝听政,梁太后之兄大将军梁冀把持朝政。梁家是东汉外戚势力的典型代表,一门出过七位侯、三位皇后、六位贵人、两位大将军,十位皇帝夫人和尚公主,卿、将、尹、校等五十七人,门生故吏遍天下(《后汉书·梁冀传》)。梁冀专权理朝二十年,先后主持冲、质、桓三帝继立(冲帝三岁夭折,质帝九岁被梁冀鸩弑,又立十五岁的桓帝)。梁冀一手遮天,“凶态日积”,最后矛盾激化。汉桓帝同样依靠宦官集团诛灭了梁家势力。梁冀被诛后,家产被变卖,所得价值相当于朝廷全年赋税收入的三分之一。
宦官乱政:
外戚干政与宦官乱政两种情况交替出现,这是东汉朝政黑暗的突出标志。宦官集团与外戚势力争权,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外戚势力与宦官集团的利益尖锐对立,宦官集团假借小皇帝的名义,策划阴谋,诛杀外戚,夺取权力。另一种是小皇帝成年后,不甘心长期被外戚势力任意摆布,暗中与心腹太监密谋策划,击败母党,从外戚势力手中夺回朝政大权。如,十五岁继位的汉桓帝,梁太后死时他已二十八岁,梁冀仍把持朝政不肯松手。汉桓帝忍无可忍,与单超、徐璜、具瑗、唐衡、左琯等五名宦官密谋策划,诛杀梁冀及其亲信党羽三百余人,夺回了朝政大权(《后汉书·桓帝纪》)。汉和帝、汉桓帝依靠宦官集团诛灭外戚势力,其中有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窦太后、梁太后都不是汉和帝、汉桓帝的亲生母亲。太监们挑拨小皇帝与皇太后的关系,激怒小皇帝对外戚势力下手,为亲生母亲报仇。宦官集团专权后,他们的贪婪比外戚毫不逊色。汉桓帝依靠宦官集团诛灭梁冀后,单超等五名宦官均封侯,世称“五侯”。单超“食二万户”,其余四人“各万余户”。诛灭了梁冀,天下盼望新政,谁知“五侯尤贪纵”。东汉中晚期,宦官集团先后五次击败外戚势力,宦官集团的家人亲朋为官者遍布州郡,“竞为虎狼,噬食小民”,“虐遍天下,民不堪命”。宦官本来都是阉人,没有生育能力,没有家小,光杆一人,老死拉倒。但汉顺帝曾下诏,允许宦官领养儿子,世袭其爵位,延续其门第(《资治通鉴·汉纪四十四至四十六》)。
以上这一切,最终都转化成了底层老百姓的深重灾难。政治黑暗,横征暴敛,连年灾荒,民不聊生,“冀州旱,人相食”。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农民,一旦被逼上绝路,只能用揭竿而起的方式来向朝廷表达民意了。东汉末年,各地小规模的农民起义持续不断,最后终于爆发了黄巾大起义。
3.宫廷血拼
黄巾大起义的第一个冲击波被镇压下去不久,汉灵帝驾崩。以何进为首的外戚势力,同蹇硕为首的宦官集团,立刻展开了一场宫廷血拼。
这是引爆三国战争的第一粒火星。
汉灵帝死于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四月,死时三十四岁,留下两位皇子,长子刘辩十四岁,何皇后所生;次子刘协九岁,王美人所生。由于汉灵帝的头几位皇子都没养活,何皇后生下刘辩后,被寄养在一位道士家中。由于成长环境不同,从小不在身边,感情隔膜,汉灵帝总觉得刘辩“轻佻无威仪”,缺少皇家气质。而王美人“丰姿色,聪明有才明,能书会计”,她生下刘协后,何皇后担心汉灵帝改立王美人为皇后,就把王美人毒死。刘协由汉灵帝母亲董太后在宫中养大,聪明机灵,深得汉灵帝喜欢。汉灵帝生前对立谁为太子一直举棋不定,临终时,他向宦官中常侍蹇硕交代,传位给次子刘协(《后汉书·灵思何皇后纪》)。
但长子刘辩有后台,何皇后之兄何进是大将军,这一关不好过。蹇硕打算先捕杀何进,再扶立刘协。他派人去请何进,说有大事同他商量。何进骑马前往。蹇硕手下有位司马潘隐,同何进有旧交,他迎门而出,用目光向何进示意大事不好,快走!何进大惊,驰马归营,立刻以大将军名义屯兵百郡邸(各地郡王在京城的住宅区),扶立外甥刘辩继位,是为汉少帝。何进的妹妹何皇后成了何太后,由她临朝听政。何进以大将军参录尚书事,控制了朝政。
蹇硕计划落空,“疑不自安”,十分紧张,连忙给宦官赵忠、宋典等人发出密信,要他们将何进“急捕诛之”。宦官中有位中常侍郭胜,与何进、何太后兄妹是同乡,来往密切。他拿了蹇硕写给赵忠的密信去向何进告密,何进抢先下手,派黄门令把蹇硕擒获杀掉。
何进的依靠力量是太傅袁隗,以及袁隗的两位侄子袁绍、袁术。袁绍劝何进趁热打铁,“尽除宦官”。何进报奏妹妹何太后,可是何进的母亲舞阳君和弟弟何苗经常接受宦官们的贿赂,母子俩劝何太后说,“大将军专杀左右,擅权以弱社稷”(《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一》)。何太后听信了母亲和弟弟的谗言,不同意哥哥杀宦官。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当年何太后下毒手鸩杀王美人,汉灵帝“大怒,欲废后,诸宦官固请得止”,何太后一直把宦官视同救命恩人。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何进“虽外慕大名而内不能断”,此话一针见血。何进是个糊涂虫,他对母亲、弟弟、妹妹的底数都没有摸透,碰了一鼻子灰。这时袁绍又给他出了一个馊主意:请河西大军阀、并州牧董卓带兵进京,以逼宫形式逼迫何太后点头同意杀宦官。
何进写信召董卓带兵入京,无异于引狼入室。主簿陈琳、侍御史郑泰、尚书卢植等强烈反对,何进不听。董卓的军队开到渑池,快到洛阳了,何进又到长乐宫去向妹妹何太后报奏诛杀宦官之事,何太后还是不同意。这时,有两名宦官张让和段珪,已经提前埋伏在长乐宫门外,要为蹇硕报仇。何进从何太后那里出来,被他们按倒杀掉。何进的部将吴匡、张玮和袁绍、袁术等听说何进被杀,带兵冲进宫去狂杀宦官,上至几十岁的老太监,下至十几岁的小太监,概杀不留。有些不长胡须的官员,也被错当宦官杀掉。一共杀掉两千多人,宫墙上溅满血污,大殿内躺满尸体,惨不忍睹。
宦官张让和段珪砍杀何进之后,劫持少帝刘辩逃到小平津(今河南孟津县西北黄河渡口),准备过黄河。尚书卢植带兵追上,张让和段珪走投无路,跳进黄河自杀。
经过这场血拼,外戚势力和宦官集团同归于尽。
浓重的血腥味激活了各地的豪强势力,他们纷纷割据称雄,混战四起,全国乱作一团。
4.群雄讨伐董卓
群雄讨伐董卓是三国战争的起点。
董卓是在浑水中摸到大鱼的第一人。他带兵快到洛阳时,得知少帝刘辩已被人挟持逃到小平津,便在途中迎少帝于北芒坂下(即北邙山),然后“带兵挟帝进洛阳”。这时,大将军何进已被宦官杀掉,朝廷命官中袁绍就成为辅佐少帝的支柱。骑都尉鲍信提醒袁绍说,董卓“有异志”,应该乘他刚进洛阳,立足未稳,将他擒获除掉。但袁绍胆小,觉得自己斗不过董卓,不敢下手。
其实,董卓开进洛阳时只带了三千步骑兵。进京后,他乘乱迅速收编了何进、何苗的部队,又买通执金吾(京城警备司令)丁原的部属吕布,将丁原杀死,收编了丁原的京城警卫军,董卓的队伍迅速扩大,再想动手除掉他就难了。
董卓是陇西人,河西大军阀。年轻时结交西羌“豪帅”,驰马射箭能左右开弓,一身武夫匪气。后来靠镇压西羌等河西少数民族起家,黄巾起义前,已官至并州刺史、河东太守。董卓在镇压黄巾起义中吃了败仗。不久,河西军阀边章、韩遂反叛朝廷,董卓与皇甫嵩奉朝廷之命领兵前去镇压,将叛军击退,董卓这才“声名鹊起”。董卓在同西羌和韩遂、马腾的作战过程中,拉起了一支汉族和西北少数民族混编的凉州兵,很有战斗力。朝廷本来想通过提拔他的职务解除他的兵权,任命他为并州牧,让他把兵权交给左中郎将皇甫嵩。但董卓的政治嗅觉很灵,他知道乱世即将来临,抓住兵权不放,自己走到哪里就把队伍拉到哪里。
董卓果断、残忍,心狠手辣。他经过一番策划,废少帝为弘农王,改立汉灵帝与王美人生的刘协为汉献帝,自任相国。在废立仪式上,太傅袁隗走上前去把少帝刘辩身上的玺绶解下来,双手捧给刘协,然后把刘辩扶下皇帝宝座,凑在他耳边轻声说:听话,转过身去,跪下,向献帝叩拜!何太后站在一旁哭泣,却不敢哭出声来。转瞬之间,天塌了,地倾了,何家的命运跌进了万丈深渊。
废立仪式完毕,董卓请何太后把一杯鸩酒喝了下去,一命呜呼。又派兵砍杀了何太后的母亲舞阳君,弃尸于林苑荆棘丛中,喂野狗。何苗已死,埋在地下,他也不放过,把何苗的棺材从地下挖出来,倒出尸骨,“支解节断,弃于道边”(《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