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全文阅读 > 第14章 尺素书(1)

第14章 尺素书(1)


  人终有一死,情终会淡漠,唯有那些共同的记忆,将永远埋藏在我们的内心深处。

  致某人

  抱歉,原谅我这么晚给你回信。最近正在搬家,家里诸事繁多,真正能平心静气用来思考问题的时间很少。环境、空间、时间,都不允许。

  言归正传。几年以前,我看过一篇非常非常“恐怖”的文章--《你想过自己注定是一个普通人吗?》。那篇文章已经“恐怖”到我甚至不敢点开里面的内容,只是匆匆扫了一眼标题就赶忙把浏览器关闭,然后从冰箱里拿出一罐冒着寒气的冰镇雪碧,张着大嘴凶猛地灌进喉咙。随着冷冽与甘甜的滋味在胸腔弥漫,我内心的灼烧感才稍稍退去。我至今也不知道那篇令自己感到无比焦虑的文章,其内容究竟写了些什么,说不定就是一篇心灵鸡汤似的治愈暖文。不过,这根本就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标题已经足够震撼人心,足够让我感到颤栗。

  我们总是认为自己和别人不同,无论是想法还是行为,或者是心智,我们认为自己都是独一无二的。可是站在如今的年纪,看看当年那些被我们认定是不同世界的人,他们和自己的差别究竟有多少?其实毫无差别,一样地上学毕业,一样地上班下班,一样地结婚生子,一样地慢慢老去。没人能跳出这个牢笼,彼此的差别无非是混得如鱼得水和撞得头破血流而已。

  我不知道你为什么总是认为自己和普通人不一样,在我看来,能够与众不同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因为许多人梦寐以求的正是此事。既然你偏执地认为自己不同于众人,那你认为自己哪里不同?是因为你有耳鸣吗?可是据我所知,我身边所有熟悉的亲人、朋友,他们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几处难以启齿的缺陷,没有人是真正健康、完整的。或者是因为你有许许多多奇怪的想法?要知道,想法不算什么,这个世界上最不值钱的就是想法,太多人空有想法,少有行动了。对于你的这一点想法,我并不能很好地理解。

  关于选择,我也曾经有过作出重要选择的经历。跟你不同的是,我并没有纠结很久,我只是问了自己三个问题:我想要什么?我还有什么?我能放弃什么?当我冷静地作出回答时,积压于心的迷茫和痛苦的雾霾,瞬间就烟消云散,一切都豁然开朗。

  你说的书,我并没有看过,不过以后我会去看。我觉得你是一个很优秀的女孩,理想主义,懂得要求自己,这是很好的,继续保持。可是理想终究是属于个人的,而现实却是集体的,除非你能脱离集体,否则永远不要拿理想的标尺去丈量集体中的个人。因为在你极度理想化的个人标尺之下,现实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不合格的。

  我曾经送给妹妹一个日记本,在扉页写下一句话送给她。现在,我想把这句话送给你:

  只有脚踏实地的人,才能伸出双手拥抱星空。

  【无收件人】

  【无落款、日期】

  求职信

  优米网,你好!

  我叫程浩,今年18岁,家住在新疆石河子市,曾经是一家网络杂志的网络编辑。

  18岁应该是一个刚进大学校园,每天往返于教室和寝室的两点一线,对自己的未来既有好奇心,又有畏惧感的年纪--但是,我和同龄人的经历,似乎大不相同;因为身体的原因,我一直不能下床行走,所以没有能够进入学校机会,也同样没有上过一天“正经课”。可是这并没有妨碍我对知识的渴求以及理想的追求,因为任何人都不能阻挡一颗对梦想执著的心。

  也许和同龄人比起来,我失去了许多选择的机会,但任何事情都具有其两面性;正因为我失去了选择的机会,使得我更加专注于把握现有的机会;正因为我失去了选择的机会,使得我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热爱的事情;正因为我失去了选择的机会,使得我有更多的精力、更好的心态,把所有事情都做得更加完美--因为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往往是我唯一能做的事情。我之所以应聘荐书频道编辑的职位,主要原因是我喜欢读书,热爱读书,而且把读书当作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从10岁起,我就开始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不论是文学、艺术、哲学、历史、人文、经济、金融,包括心理学,我都有一定涉猎,尤其是文学与历史,更是我的兴趣所在。我每天的阅读时间都超过3-4小时,每周都能读1-2本书,虽然这样的阅读效率并不算高,但我更主张“习惯性阅读”,而不是“快速阅读”。在我眼里没有“好书”与“坏书”的区别,任何知识都是可以拿来运用的,只有将知识转化为现实,才能诞生它最大的价值。

  不仅如此,我同样喜欢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喜欢进行文字创作,但是我比任何人都清楚,一个人做事情不能仅仅凭热情和爱好,他更需要的是经验和技能;而我之所以敢于求此职位,正是因为我有这样的经验:第一、我曾经在朋友开办的网络杂志里,担任网络编辑,所以对自己的文字功底、编写选题等,有一定的信心。第二、今年年初,我和朋友在点点网开了一家以推荐经典文学为主题的轻博客,在不到半年时间里,博客的固定粉丝数近20万,如今,博客每天的订阅量以及阅读量均超过1万人。虽然这些成绩并不能让我感到满足与骄傲,但它们让我明白,付出多少心血就可以创造多大价值。

  我非常喜欢优米网,因为我觉得优米网有一种集体精神、团队精神;它可以使许多年轻人油然而生一种归属感、认同感;而像这样的精神,一直是我非常渴望的。

  这是我第一次求职,如果有幸能得到这次工作机会,那它将是我第一份真真正正的工作,而优米网的格言是“与年轻人一同成长”,那我相信,我会比其他人更懂得“成长”二字的含义。

  愿优米网能成为年轻人的翅膀。

  求职人:程浩

  2011年8月31日

  致七堇年

  堇年老师:

  您好!这是我第一次写信,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文笔并不十分好的人,所以我也一直很恐惧写信,因为我觉得写信的旨意在传达,而我害怕自己表述不清,这样既耗费写信人的心力,更耗费读信人的时间。不过在长久的心理准备之后,我有信心用自己的方式,写好这一封并不算长的信。

  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程浩,出生在1993年那个很疯狂的年代,家住在《远镇》中描绘的那座城市--新疆。我一直在思考,究竟怎样地表达才能够使这段“自我介绍”显得自然而平凡,因为我的生命自始至终就充斥着文字无法表达的疯狂,不管是躯体还是灵魂。自从有了记忆以来,我一直不知道走路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像观察鸽子如何飞翔一样,观察人是如何奔跑跳跃的。后来在七岁左右的时候,我终于有所发现,原来走路从来都不属于我,就像飞翔从来都不属于我一样。如果您很好奇,我为什么不能走路?那我也无法回答您,因为我说过,我出生在很疯狂的年代,疯狂的年代自然少不了疯狂的事情,疯狂的事情是很难有合理的答案的。曾经家里人试图为我寻找一个答案,所以我在西医手下吃过药;在中医手下扎过针;在神医手下练过功;但这些事件就今天而言,它们唯一的意义就是在我今天写自我介绍的时候,多了几笔疯狂的经历罢了。

  我曾经十分渴望与别人“相同”的人。渴望在泥泞的草坪上与一群男孩子踢球;渴望在输球之后不服气地撸起袖子与对方撕扯;渴望在洁白的画布前,用绚烂的油彩勾勒出好看的线条;渴望在发亮的黑色钢琴前,用修长的十指弹奏出唯美的音符。更加渴望的是有人呼唤自己帮她拿某件东西时,自己可以微笑着把物品递到对方手里……这样的画面几乎贯穿我的整个童年,还有太多太多的渴望与我之间的距离相去甚远,只是这样珍贵的东西,在同龄人眼里却变成对生活无可奈何的唏嘘。当周围的童年玩伴被时间的大手不断地拉长、拉高、拉宽、拉壮时,我清晰地意识到“相同”对我来说,也许本身就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它不过是众多不属于我的东西里的其中之一。后来随着年纪的增长才慢慢发现,不属于我的东西真的很多。我庆幸自己没有像懦夫似的抱怨这个世界的不公,因为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天平,左侧是公平,右侧是不公平,当上帝倾向于公平之时,这个世界就已经不公平了。

  在十岁那年,机缘巧合之下,我读到了我人生中的第一本小说,那是郭敬明老师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当时是从姐姐手里借来无意翻看的,虽然它并不是什么“划时代”的文学巨著,但我依然认为:一本书对于读者的个人意义,远胜于它的自身意义与历史意义。而这本书对我的最大意义在于,是它使我爱上了阅读,并且那份热爱一直延续至今,不曾减退。如今,阅读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每天的阅读量少则数万字,多则数十万字。我能够在优秀的小说里体会到别样的人生,体会到我曾多次幻想的画面。我不需要面对时间流逝所带来的伤感,也不再需要面对疾病和伤痛所带来的折磨。我只需要明白,“选择承受苦难的人并不只有你”--这句话足矣。

  常年的阅读必然会在某一时刻爆发出对作者,亦或是对文字本身的崇拜感。

  第一次有幸拜读您的作品是在2008年的夏天,我刚从一座生活了八年的城市辗转搬去另一座曾经生活过七年的城市,个中缘由不说也罢。我那年十五岁,之前我和所有那个年纪的男孩子一样,每天像“瘾君子”似的不知疲倦地趴在互联网炮制出的尼古丁里,攫取一种刹那间的快感。但很快那种快感就到了极限。当我意识到把自己的生命浪费在连夕阳也看不到的游戏里时,我的内心忽然充满了罪恶感。我至今都难以回答,究竟是什么改变了我自己。一切就像是凭空落下的利刃,它干脆利落地将我和从前那个喧嚣迷乱的时空彻底地切断,不留一丝余地。那也是我最迷茫、最灰暗的日子。

  我是在央视的《艺术人生》节目上认识的您,当时字幕上打出您曾出版过的一系列作品,而后我便去网络上一一搜寻;在此我必须恳请您的原谅,我明白对于一个作者而言,自己的读者阅读盗版书意味着什么,因为家中时常无人,而实体书的重量对我来说又太过沉重(或许文字的厚重感便是如此吧!),无奈之下只能选择电子书,毕竟鼠标的滑轮翻起书来要轻松许多。我阅读您的第一部作品是《大地之灯》,这也是我最为钟爱的作品之一。我喜欢里面那些细腻饱满的人物,尤其是卡桑,那个无论情感还是躯体都永远处于漂泊中的女子,这可能与我对自由的崇拜有关,我从幼年起便对那些流浪的人充满艳羡,我觉得他们是象征着自由的图腾,即使生活贫穷、落魄,但生命却有着丰沛的水源,永不干涸。

  我必须承认,是《大地之灯》使我萌发了当一个作家的欲望;我也必须承认,是《大地之灯》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当一个作家的能力。此后我开始向各种悬疑、恐怖、科幻为主题的杂志社投稿,但那些稿件都无一例外的石沉大海,杳无音信。我从未想过自己应该以怎样的姿态来面对写作,是反抗这个世界自始至终伴随我的压迫?还是对这个世界未来与未知的把握?我不愿去写关于疾病的文章来换取一份同情般的发稿函,在我看来那无疑是弱者象征。我的理想是做一个善于讲故事的人,如同斯蒂芬·金、丹·布朗那样的人。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似乎总有一条难以填平的沟壑,它悄无声息地横亘在每个人脚下,表面轻掩着一层薄薄的浮土,当人们准备鼓起勇气奔跑时,地面迅速崩塌断裂,而留下的一道道触目惊心的深渊,足以让任何人望而生畏。

  2010年我删除了曾经写下的那些羞人之笔。那一年我没有再投过稿。我从没有抛弃过我的理想,哪怕它带给我的只有打击。我需要时间来调整;我需要时间来学习。曾经有朋友问我:浩子,你觉得你的劣势是什么?我告诉他:没有发表过任何文章、没有接受过任何指导、仅仅只有三年的写作经验。如今如果有人问我:浩子,你觉得你的优势是什么?那我会用相同的答案回答他。假如一个人能勇于面对他自己的劣势,那么这个劣势将会成为他最大的优势。我坚信只要我足够的努力,并且日复一日地写下去,总有一天我的作品会展现在所有人眼前。虽然我明白,努力之人很多,却不是每一个都能有所收获,但这是我的信仰。我会为这个信仰继续付出、继续坚持、继续努力,直至我精疲力竭。

  2011年我将18岁,无论是法律、心理还是责任上,这都是一个让我颇感压力的年纪,我希望在写完这封信之后,我的生活能有一个新的开始。想说的话太多,全部写下恐怕要上万字。这封信的初衷有感于美国著名探险家约翰·戈达德为自己所列的《生命清单》,我也效仿起来,其中有一条便是“给所有自己喜爱的作家写一封信”。我不确定您是否能看到这封信,即使不能,我也希望它能化作一份幸福永远地伴随您。

  愿您未来的生活一切安好。

  程浩

  2010年12月30日

  堇年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