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官场 > 张居正官场奋斗史全文阅读 > 序


出了荆州城东门,向东行至沙市西北的张家台,是著名的纪南郢都故址,再向南行,濒临江津渡,座落着一处菩提禅寺,禅寺的东边,有一座占地十五亩、四周高达三米的土筑茔墙围成的坟墓。正是盛夏,芳草凄凄,树木茂密。但酷暑炎热吓退了本来就为数不多的拜谒者。可是,这一天,一位年轻人一大早赶来,直到太阳已经落山,还迟迟不愿离去。他忽儿在墓前刻有“明相太师太傅张文忠公之墓”的石碑前伫立默想,忽儿又会一遍遍地绕墓徘徊。眼看夕阳已经收走了最后一道霞光,是不能不离去的时候了。年轻人刚走了几步,又转过身来,蹒跚着来在墓前的石制烛台前,缓缓地伏下身去,放声痛哭起来。r

这个年轻人刚刚从河南新郑来。在新郑,他四处寻找曾任大明隆庆朝首辅、张家台这位墓主--张居正的好友兼政敌高拱的墓地,可始终没有寻到确切的地点。在一个当地乡民称之为阁老坟的土堆旁,他伏地痛哭良久。这次来到张居正的墓地,他终于忍不住又一次痛哭起来。谁也不知道他为何痛哭,也不晓得他因何对高拱和张居正的墓地情有独衷。或许是过于悲伤,抑或是他已经难以抵御江汉平原酷暑的蒸烤,总之这个年轻人哭声渐弱,浑身颤抖,顺着烛台瘫倒在地。r

夜幕笼罩了墓地,年轻人在昏昏沉沉中,觉察到似乎有一个幽灵飘然而至,伏在他的耳边,低声说:“兄台,我华夏自古以来,用人行政,皆决于权势者之闪念间,纵有满腹经纶,未有提携之人,也是枉然,你就认了吧。”听了这番话,年轻人艰难地摇了摇头,从他紧咬嘴唇、面色凝重的表情可以看出,似乎幽灵的话触到了他的痛处,但摇头的动作又表明他并未认同幽灵的推测。r

幽灵又试探着说:“兄台,以鄙人的从政经历和多年反思所得结论,当国者之说辞抑或会不断变化,然则自古以来,改朝换代,旧瓶新酒,如此而已矣!”恍忽中似又看到幽灵指了指坟茔,说,“兄台当知,此墓中之人,四百余年毁誉不一,然当下已被以改革家、政治家目之,岂知他当年柄政之时,钳制言路,倚信佞幸,所黜陟多由爱憎,左右用人又多通贿赂,于贤者若掷沙遗尘而莫之恤,于佞者若嗜醴悦膻而莫之厌。多少热血正直才俊之士,只能抱恨终天,莫之奈何!忧国忧民勇于任事有运转乾坤力挽狂澜之气概的张居正辈当国尚且如此,遑论他人?”年轻人听到这里,口中喃喃:“数千年矣,数千年矣……”说着,两行泪水从他微闭的双眼中潸然而下。幽灵似乎明白了年轻人之所以痛苦的原委,慨然道:“所谓熙熙攘攘皆为利往,尘世劳攘,功利是逐,而兄台屈沉下僚,志不得酬,却意存高远,怀赤子之心,悯苍生之悲,诚属难能!如此看来,鄙人可把多年来积存之语道于兄台矣。”r

蒙蒙胧胧间,年轻人看到这幽灵席地而坐,以缓缓的语调开始了他的讲述r

…………r

年轻人一阵激动,高声的叫喊打破了墓地的死寂。几只受惊的鸟儿“扑棱棱”漫无目的地向远方飞去。天还没有亮,一丝晨曦从几丛茂密的灌木的缝隙中挣扎着透了过来。他睁开惺忪的双眼,看到墓碑时,才知道自己在墓地过了一夜。他迫不及待地环视四周,又猛地站起身,快速地绕土墓跑了一圈,四处察看。奇怪,分明有一个幽灵来向他讲述了一个遥远而又贴近的故事,如果不是自己高叫了一声,或许这故事还会讲述下去。可是,此时,幽灵已飘然不见了。r

“梦,又是一个梦。”本来就爱做梦的年轻人正自言自语间,突然一阵微风从坟墓顶端刮起,旋转着向他围拢而来,渐渐收缩,变成一缕青烟,“嗽”地钻进了他挎在身上的手提包中。年轻人小心翼翼地打开手提包,一眼就看到一沓整齐的书稿。他的手微微颤抖着,捧出书稿一看,封面上赫然写着两个大字--《人治》。r

年轻人急切地打开书稿,借着微弱的亮光,如饥似渴地看了起来,但见这书中,张居正既是主人公,又是讲述者,因为经过五百年,诸多真相早已大白,何况作为幽灵,已是无所不知,所以台前幕后,洞若观火,全篇以“全能视角”和“有限视角”浑然一体的叙事方式,以作者“我”和主人公“我”的时而合一,时而分离的双重叙事视角,缓缓展开,又加之张居正久历官场,宦海沉浮,经验何其丰富?再经五百年之观察反思,就免不得叙中有议,不时藏否裁量,如此形成文字,自然是入木三分、引人入胜。因此,读着读着,渐渐地,一幅鲜活的人治官场图景展现在他的面前。r

年轻人且喜且悲,忽儿高声大笑,忽儿唏嘘抽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