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增广贤文全文阅读 > 第5章 总序(5)

第5章 总序(5)


  对于钱财的追求应该知足常足、当止则止,对于其他事情也是一样。对于财富和荣誉要懂得适可而止,知道满足,就不会受辱,知道见好就收,就不会有危险。月满则亏,花开则谢,事情做过了头就会走向它的反面。欲壑难填,利欲熏心,为所欲为,必遭大祸。人们对名利、金钱、地位等各种欲望的追求都要有个限度,否则弓拉得太满,迟早会断掉,到时候人财两空就得不偿失了。

  三思后行脚踏实地

  【原文】

  有福伤财,无福伤己。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若登高必自卑,若涉远必自迩。三思而行,再思可矣。

  【译文】

  遇到为难时有福的人只损失钱财,没有福的人就会伤害到自己。事情出了一毫一厘的差错,离正确的目标会远离千里。如果要登到高处,必定是从低处开始,如果要走向远处,必定是先从近处起步。人们常说思考三次而后行事,其实思考两次就足够了。

  【评析】

  此篇告诉人们做事情首先要深思熟虑,接着做出周密的计划,然后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朝着目标前进。

  “三思而行,再思可矣”取自《论语》,作为一句儒家经典,是要告诫人们做事情之前先要考虑事情的可行性,以及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和影响。不论是思考两次抑或三次,总之是希望人们能够在做出决定之前慎重思考,以免因一时冲动或考虑不周而做出令自己后悔的事情。将一切可能的因素都考虑进去,做出严密周详的计划,才能保证事情的顺利进行。“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周密的部署是成功的前提和保证,正确的指导思想是必不可少的,真理和谬误之间只有一步之遥,一时的大意可能让你功败垂成、追悔莫及。

  在事情的进展当中更需要扎实的努力,“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成功是需要从头做起的,只有按部就班、锲而不舍,才能磨炼出精深的修养,成就伟大的事业。如果好高骛远,妄想一蹴而就,即便能收一时之效,绝不能成大功立大业,正是“欲速则不达”。所以,做人做事必须踏实做好基础的工作,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与“若登高必自卑,若涉远必自迩”的道理相同,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建立宏大的功业。

  事须躬亲莫怨他人

  【原文】

  使口不如自走,求人不如求己。小时是兄弟,长大各乡里。嫉财莫嫉食,怨生莫怨死。

  【译文】

  用嘴去支使别人不如自己去做,求别人办事不如自己去努力。小时候是亲密的兄弟,长大后各住他乡,互不往来。可以怨恨钱财不要厌恨食物,可以抱怨生者不要抱怨死者。

  【评析】

  “使口不如自走,求人不如求己”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要告诉人们不要什么事情都依赖别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都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要什么事情都指望他人帮你解决,何况许多事情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另一方面求人做事莫如亲力亲为,求人并不是一件让人感觉舒服的事情,它可能会为你提供一些方便,让你更快地达到目的,但是同样也是一种交换,求人的同时也需要你付出一定的代价,不管是金钱的还是感情的,这些总归让人有一些心理压力。因此,在能力所及的情况下还是事必躬亲得好,既能锻炼自己的能力又能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何乐而不为呢?

  另外,做事情不要埋怨他人,生活中总有一些事情不能如己所愿。在结果与初衷相背离的时候,不要怨天尤人,也无须悲观失望。人生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小时是兄弟,长大各乡里”,童年时形影不离的朋友如今各奔东西、形同陌路是常有之事,事与愿违也很正常,失落总是会有的,但是却没有必要失望,更不能因此而产生怨恨之心。“怨生莫怨死”应该改为“莫怨生莫怨死”,对于生者莫怀怨恨,对于死者更应如此,怨恨非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更何况逝者已没,再行抱怨不仅毫无意义,而且会显示出自己的狭隘和自私。做人应该豁达一些,生活才会舒心一些。

  人生苦短莫悲白头

  【原文】

  人见白头嗔,我见白头喜。多少少年亡,不到白头死。

  【译文】

  别人发觉自己生了白头发就生气,我见到自己生了白头发却很高兴。世界上有许多人年纪轻轻就死了,他们没有等到头发白了就离开了人世。

  【评析】

  人生苦短,上天赐予人类的时间不过短短几十个春秋,岁月常常在人们还未做好准备时,便毫无预警地爬上大家的头顶,肆意地招摇着年华的老去。从两鬓斑白到满头银丝,人们的心态也跟随着身体的变化逐渐衰老、低落,生命走到尽头的恐惧时刻啃食着人们的脑神经,生活也因此变得黯淡。其实,大可不必如此,人只要保持乐观的情绪,生活中依然阳光灿烂。作为一种自然的现象,身体的衰老虽然无法抗拒,但是人们的心态却可以不受自然规律的左右。想想那些未及白头便英年早逝的人,能够白头而亡是应该感到庆幸的。满头华发正说明了老天对自己的眷顾,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寿终正寝的幸运。就像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韵味,人生只有每一阶段都经历过才算得上完整。

  最美不过夕阳红,人通常在有了一定年纪之后,智慧和见解才会日臻成熟,做人做事各方面也才更显稳重老练,不像年少时似懂非懂、易凭一时血气之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只要拥有不老的灵魂,同样可以烈士暮年,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隔墙有耳恶事莫做

  【原文】

  墙有缝,壁有耳。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

  【译文】

  墙壁会有缝隙,墙壁后面也会有耳朵在偷听。好的事情不容易传出家门,坏事却容易传出千里。

  【评析】

  不要以为自己把事情做得很隐秘就会神不知鬼不觉,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纸里终究包不住火,任何坏事总会有暴露的一天。暗室私语,天若闻雷,欺瞒得过世人,却无法欺骗自己的内心,隔墙无耳心有耳,也许将事情败露出去的正是你自己的良心。

  至于为什么“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那可能是出于人们的两种心理。一种是因为世上好人多,做好事实属正常,没有传扬的价值,而坏事则是人们的善良无法容忍的,希望通过传扬得到共鸣,使自己的内心获得慰藉;还有一种心理是因为自私空虚之人喜欢扬恶隐善,他们以此来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以求在心理上获得满足。但是不论人们是出于哪一种心态,做坏事总是没有好下场的,也不可能瞒过众人的双眼,做人还是谨慎安分一些得好。

  君子固穷穷且志坚

  【原文】

  贼是小人,智过君子。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贫穷自在,富贵多忧。不以我为德,反以我为仇。宁可直中取,不向曲中求。

  【译文】

  做贼的人是卑贱的小人,但他们的智能却可能超过君子。有高尚情操的君子能安守贫困,卑贱的小人在贫穷时就会胡作非为。贫穷的人知足常乐,自由自在,富贵的人却有无穷的忧虑。做了好事不对我心存感激,却把我看作仇人。情愿按正当的方式取得少点儿,绝不以卑贱的方式求得多点儿。

  【评析】

  这是一个关于君子与小人、贫穷与富贵的论题。君子能安贫乐道,小人则人穷志短。同样是面对贫困,却能看出一个人的道德是否真正高尚。小人与君子的区分并不取决于他们智商的高低,小人的才智未见得不如君子,只是没有高尚的道德作为保证,一旦将这些智慧用在邪路上便会给人们带来很大的伤害。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甘贫穷,并且为了摆脱它而做出种种有违伦常、道德败坏的事情。当然追求富贵本来是一种光明正大的行为,但是如果利用的是旁门左道,那么得来的富贵也就变了质。对此,有道德、有气节的君子是不屑接受的。

  至于贫穷与富贵,要看人们用什么立场来界定,这完全是观念问题,例如安贫乐道的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或许在外人看来他是穷困的,但他自己却感到充实而富裕,原因正是其心不为贫穷所累,精神充实,内心才能常保安乐。所谓“贫穷自在,富贵多忧”,贫穷有贫穷的好处,富贵也有富贵的烦恼,财富本来是人们用于生存和生活的工具,拥有得太多反而会为其所累。生活得快乐充实而有意义是比任何财富都珍贵的。

  高瞻远瞩当机立断

  【原文】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晴天不肯去,直待雨淋头。成事莫说,覆水难收。

  【译文】

  人没有长期打算,很快就会遇到困难和问题。理解我的人能说出我心中的忧伤,不理解我的人还说我在追求什么。在晴天时不肯出行,而到出行时赶上大雨淋头。已经成为现实就不要再去劝说,已经泼出去的水绝对收不回来了。

  【评析】

  人若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要有深谋远虑的智慧、高瞻远瞩的眼界以及英明果敢的决断。做大事如果没有远见就会盲目,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是做事的原则,只有对全局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才能确定事情的发展方向。同时,也要把握好时机,当机立断才不会错过最佳的时机。关键时刻千万不能优柔寡断,所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天晴的时候犹豫不决,出门的时候遭雨淋也是在所难免的事情。一个人的发展是如此,一个国家的发展也是如此,作为国家的领导人或者心怀天下的有志者,应该为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做出正确的判断,不放过任何一个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机遇,才能使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

  当然,人的生活状态和能力水平是不尽相同的,不可能要求人人都做到深谋远虑。但是每个人至少都应该为自己的将来有一定的规划,人生如果没有远大抱负,只顾为眼前一些琐碎的小事庸庸碌碌,不去考虑自己的处境和将来的发展,那么就会被眼下这些小事带来的烦恼耗尽青春和精力,因为每天忙着生活的人往往更容易为生活所迫。

  要明哲保身勿自讨苦吃

  【原文】

  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近来学得乌龟法,得缩头时且缩头。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译文】

  招惹是非都因为讲话太多,遇到烦恼都是因为逞强出头。能忍住一时的气,就能避免百天的忧愁。近来学了一种乌龟缩头法,该缩头时就缩头。知道惧怕刑法的人每天都会过得很快乐,损公肥私的人每天都会过得忐忑不安。

  【评析】

  本段讲述的是一种功利性很强的自保哲学。告诫人们不要强出头,不要惹麻烦,不要自讨苦吃。对于身处社会之中的人们,这些处世哲学既有它的积极意义,又有它的消极色彩。

  生活中有很多是非都是因为多事而自找的,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人们往往因为管不好自己那张嘴而给自己招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逞强出头的人容易成为别人的攻击目标。规范自己的言行,懂得进退有度也是对自身的一种修炼。“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人若能忍得住一时之气,便能省去许多是非,化解许多矛盾。冲动是魔鬼,不要因为自己的意气用事而使自己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但是,这种处世哲学并不完全是真理,还需要辩证地去对待。对于一些无谓的琐事和别人的私事当然不应该多嘴出头,但是当看见别人遇到难题,而对于自己又是举手之劳时,当然不能袖手旁观,所谓“遇人痴迷处,出一言提醒之,遇人急难处,出一言解救之,亦是无量功德”。对于涉及人民利益和大是大非的问题当然更加应该冲锋陷阵。而与人发生争执,如果在不涉及原则问题和人格没有受到侵犯的前提下,能忍则忍便是一种美德。但是对于一些无耻之徒,你的忍耐在他眼里只是一种软弱的表现,你的退让只会让他得寸进尺,据理力争有时候比忍气吞声的效果要好得多。所以,对于“忍耐”这个问题应该辩证看待,情况不同,采取的方式自然就应有所差别。

  人生一世勤学须早

  【原文】

  人生一世,草生一春。黑发不知勤学早,转眼便是白头翁。月过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

  【译文】

  人只能活一辈子,草木也只能生长一个春天。年轻时不知勤奋学习,转眼间就成老年人。月亮过了每月的十五就一天比一天暗淡,人到了中年就没什么事业可谈了。

  【评析】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在《短歌行》中如此慨叹人生的短促。生命如同朝露般短暂,转瞬即逝,不会留给人们过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的去向,更不会任凭人们去挥霍。人的生命最多不过百年,而百年的时间转瞬即逝,既然有幸生存在天地之间,岂能不好好地生活,让自己的生命发光发热?若想不使人生虚度,就需要珍惜每一天的时间,通过学习不断地充实自我。

  人的一生之中最美好的时光莫过于青少年时代,这个时候人们风华正茂、春风得意,正是学习和创业的大好时机。如果错过了,等到年老体衰,记忆力减退之时再从头学起,恐怕已经力不从心了。所以,人们应该珍惜自己的青春年华,在它还属于你的时候去爱护它、善待它,那么当它离你而去时才不会使自己的内心留有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