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蛇演义》发行势头非常迅猛,让郑桐这个无名小卒瞬间成名,很多人都知道,在金庸、古龙、梁羽生、温瑞安之后,又一位开创武侠流派的作家横空出世。
郑桐居住的星光公寓随着他的出名,渐渐变得不再默默无闻。
《星岛日报》、《华侨日报》等报纸也几次三番派人前来游说郑桐跳槽,并开出了不菲的价钱,不过郑桐基于金庸、翁昌文的赏识,一一拒之门外——他可是签了合同的。
郑桐早就打定主意,弄完《龙蛇演义》之后就暂时不再写了,他的最终目标在演艺圈,多写剧本才是王道。
今年的艺员培训班已经报名不上了,他还是希望明年能够考进去,明年的艺员培训班上那可是人才济济,刘德华,吴家丽,梁家辉,徐锦江,戚美珍,张之亮等一大批牛人都在,到时候自己和他们成为同学,以后在圈里越混越好,就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了。
现在,他想写出一个好的剧本,借助自己作家的名气,一举踏入演艺圈,毕竟自己虽然认识一些名人,但还是名气不够,也许像倪匡那样,写出几个好点的剧本,会是一条捷径。
八十年代有什么好作品?
郑桐默默想着,脑海里又犹如超级电脑一般,不停地闪烁。
八十年代是发哥、成龙的时代,这个时候,七小福在李小龙去世之后,扛起了华语功夫片的大旗,《警察故事》、《快餐车》、《五福星》系列等一大批诙谐动作大片,成就了成龙接棒李小龙,振兴功夫电影的偌大名声。
至于发哥,他的《英雄本色》系列、《监狱风云》系列、《赌神》系列无一不是精品,只是现在他正当火,《上海滩》风靡香江,自己一个小小作家奉上的剧本,人家是否会看,郑桐根本没有把握。
等过两年,周润发接电影,屡接履扑,被人冠以“毒药发”之后,恐怕那时候,一本优秀的电影剧本才会引发他的兴趣。
不如先弄一下《警察故事》和《倩女幽魂》的剧本,现在正好是那些新浪潮电影牛人四处折腾的时候,自己还是慢慢来,等以后看准机会,在一个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时间找到一个合适的人,完成这些经典的电影。
还有几年的时间,《警察故事》是85年上映的,《倩女幽魂》更晚,是87年上映的。这会儿,剧本还不知道在哪里呢。
“铃铃铃……”
清脆的电话铃声响起,这个电话是前几天翁昌文派人过来装的,是为了方便催稿,郑桐正好省了一笔费用,他只把电话号码告诉了李雨桐、黄日华、翁昌文等寥寥几人,不知道是谁打电话过来。
郑桐放下笔,拿起电话。
“你好。我是郑桐。”
“阿桐,我是炳哥,谭炳文。”
电话一头传来一个粗豪的声音。
“哦,是炳哥,你好,有什么关照小弟啊?”
“是这样的,我和吴先生联系了,他说对你的剧本有兴趣,希望找个时间谈一谈。”
郑桐一愣,心道这不是瞌睡来了就有人送枕头吗?
他高兴地说道:“真是谢谢炳哥了,这恩情兄弟放在心上了。”
谭炳文暗道这小子真懂事,客气了两句,最后定好时间、地点,这才挂断了电话。
郑桐放下电话之后,在稿子上重重地写下来一个“吴思远”三个字,然后画了一个圈。
吴思远,今年三十六岁,上海人,在香港念书,66年加入邵氏公司,九年前与罗臻合导功夫片类型电影《疯狂杀手》,受李翰祥和张彻影响较大,他的成名之作《荡寇滩》打破了当年的票房记录,73年成立思远影片公司,公司以制作功夫电影为主。
当年张曼玉、王祖贤、赵文卓经典电影《青蛇》就是思远公司摄制的。这人和李小龙关系很好,无论是邵氏还是嘉禾,他都关系不错,而且善于提拔新人,被称为电影圈伯乐,大导演徐克就是他一手提拔,大力挖掘出来的。
他对新浪潮导演徐克非常欣赏,79年徐克独立执导新浪潮电影《蝶变》就是吴思远大力投资支持拍摄的,虽然票房扑街,但吴思远却没有怪他,而是鼓励他多多创新。后来影迷将《蝶变》和徐克导演的另两部《地狱无门》、《第一类型危险》合称新浪潮三大经典电影,体现了徐克推陈出新,不断探索电影拍摄手法和视觉效果的与时俱进的精神。
77年之后吴思远就退居幕后,一直从事监制的工作。
这样一个人物,郑桐倒是非常有兴趣,他迅速将手上的《警察故事》剧本扔在一边,而是沉吟了一下,提笔重新写了一个名字——《黄飞鸿》。
幽静的湾仔茶餐厅,郑桐终于看到了闻名已久的吴思远。
吴思远三十多岁的年纪,带着金丝眼镜,黑发自然垂落,面相非常斯文,带着浓浓的书卷气息。
远远的,吴思远就伸出手来,笑道:“久闻郑作家大名,今日一见,果然不同凡响。”
郑桐呵呵一笑,恭请他和谭炳文入座。
“吴先生,您太客气了,谁不知道您是影坛伯乐,自从得到你的召唤,我可是兴奋的几天没睡觉了。”
郑桐的恭维话让吴思远心里舒服,两人初次见面,相见甚欢。
郑桐又对一旁的谭炳文道谢:“炳哥,太谢谢你了。”
谭炳文摇手一笑。
吴思远坐下来,一边不着痕迹地打量对面的郑桐,一边说道:“郑作家,我拜读过你的大作,实在是让我惊叹不已,我实在是很奇怪,要不是一个精通国术的人,是绝对写不出这样的文字的,不知道我这样理解对不对?”
郑桐笑道:“我确实会一些粗浅的功夫,写书也不过是为了谋生,其实我真正的兴趣,在电影。”
吴思远感兴趣地问:“为什么?”
“因为电影是一种最体现艺术的讲故事方法,它可以叙述编剧的故事,可以叙述导演的故事,可以叙述所有参与电影的人的故事,也可以叙述代表着我们华人的故事,电影是可以无国界的把我们的文化推向世界其他民族。它是伟大的!”
郑桐说话时颇为严肃,这些话正是这几天他心里想的,而且在决定跨入电影这个行业,他就开始思考,如何把自己的理念,自己超越这个时代的东西反馈这个时代,从而推动华语电影更快发展。
既然重来一次,就不能辜负自己的先知,就不能让好莱坞专美于前,功夫片不是代表中华电影的唯一,华夏文明还有其他值得其他民族赞叹、学习的东西。
“说的太好了。”吴思远忍不住拍了一下桌子,“我在国外呆了不短的时间,说实话,现在香港电影已经陷入了一个误区,李小龙死了之后,我们的电影就‘失语’了,所以,当很多优秀的海归回香港的时候,当所谓的新浪潮电影开始的时候,我就在尽我的所能,去帮助他们,就像我公司的优秀导演徐克,虽然他的电影票房不高,但是他有一种探索的精神,我以为,只要他能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成功。”
郑桐暗中叹服,自己是因为来自未来,所以知道徐克对于华语电影有多大的影响,而现在吴思远就能斩钉截铁地肯定这个初出茅庐的徐克,不能不说,伯乐之名,实至名归。
吴思远对身旁的谭炳文道:“阿炳,多亏了你,让我认识郑先生,他可确实是个人才。”
郑桐苦笑道:“吴先生,您太夸奖了,连我的剧本都没看,你就说这话,不是给我太大的压力吗?”
吴思远诚恳地说道,“得一知己难,即使你现在没有一个好的剧本,但日后你也一定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编剧,我有这个信心。”
郑桐既觉得好笑,不过又有一些感动,吴思远这个人确实身上有一种让人信任的气质,难怪无论是以前的东家邵氏,还是与邵氏生死仇敌的嘉禾,对吴思远都评价很高。
郑桐从身旁的信封里拿出昨晚熬夜写出来的《黄飞鸿》的剧本,递给吴思远。
吴思远一看名字,登时眉头一皱。
缘何?实在是黄飞鸿太有名了,有名到N个人曾写过剧本,N个人曾演过黄飞鸿,就拿关德兴老爷子来说吧,这位老爷子就曾演过77部黄飞鸿作品,都被列入“健力士”记录,被誉为最长的系列电影。
这样的剧本,能出彩?吴思远心头产生了怀疑,不过开始他就说过,不管这一次郑桐拿出什么作品来,自己都会看看。
不过,当吴思远看过两页之后,神色立刻变了,眼睛发亮,不时地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
“好,好,就连分镜头都写好了。”
吴思远简直不知道说什么了,郑桐的剧本完全是为了电影而写,几乎不需要再修饰什么,情节精彩,个性分明,比现在的一些武侠电影,功夫电影内容丰富的多,而且带有一种悲悯的哲学思想。
“太好了,太好了,”吴思远一把将剧本拍在了桌子上,把旁边桌子上的客人吓了一跳,骂了一句痴线。
“这本剧本我要了,这样,一般一线编剧剧本酬劳是7万左右,不过您写一部书都有几十万的收入,我可付不起。”
吴思远笑了笑,“我给你十万,而且你说你想做电影,我就让你先在片场做一段时间的导演助理或是副导演,你看怎么样?”
郑桐大喜,心想吴思远果然爽快,自己做这么多,不就是为了能在拍片的时候多学习学习吗?这下好了,一举数得。
他真心实意地站起来,握住吴思远的手,道:“感谢吴先生的慷慨,谢谢。”
“不客气,以后如果还有好的作品,希望能优先考虑我们思远公司。”
郑桐点头答应,不过思远公司毕竟暂时还没有做大,自己写的《警察故事》、《倩女幽魂》、《英雄本色》可都是大制作,只有邵氏、嘉禾这样实力强大的公司才能拍出来,他可不想因为没钱,而拍出来四不像,从而毁了经典。
而《黄飞鸿》是功夫电影,虽然也讲究投资,但只要功夫精彩,情节精彩,倒是不会影响效果。
“吴先生,我希望这部电影交给徐克导演拍,主演就找一个叫李连杰的。”
“李连杰?”
吴思远疑惑地问道:“谁是李连杰,香港好像没有这号演员吧?”
郑桐浑身一震,登时想到,这时候李连杰还在那边做武术运动员呢,两年之后才跟随左派电影人张鑫炎拍摄《少林寺》,从而一举成名。
尼玛,千算万算,忘记了没有李连杰的《黄飞鸿》,那可是缺少灵魂啊。这可怎么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