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仙侠 > 笑明全文阅读 > 第1卷 第五章 一切皆在掌握中

第1卷 第五章 一切皆在掌握中


  袁崇焕把王在晋给告了,原因是袁崇焕不同意王在晋在八里铺建城的计划,袁崇焕认为此举不是很好的御敌策略。

  王在晋很愤怒,在任何时候下属把顶头上司给告了,都是违反规矩的事情,没有任何人会喜欢这样的下属,因为他们也有下属。

  王在晋因为袁崇焕的特殊,一直对袁崇焕客客气气,尽管王在晋不喜欢袁崇焕,但也没有难为过袁崇焕。可是现在袁崇焕把王在晋给告了,王在晋很愤怒,“呵呵,要是这次你告不倒我,我弄死你。”

  在军队杀人是很容易的事情,比如敲鼓聚将,三通鼓过后不到,就可以把人杀了,这是合法的,因为军令如山,一刻钟都不能耽搁。押送粮草误时可以杀人,扰乱军心可以杀人,虚报军情可以杀人,任务完成不好可以杀人。军队是特殊地方,可以特殊行事。

  在军队,上级对下级有绝对的权威,因为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任务的好坏只能由上级来评定,因为军队只能有一个声音,才能做到令行禁止,才能称得上精兵。

  袁崇焕的奏折送到京城,朝堂引发了轩然大波。

  要是别的时候,上司和下属意见不一,下属还把上司给告了,都会先把这个下属拿下。

  但这次不一样,这个下属是袁崇焕。

  朝堂上的百官大都不通军事,分不清袁崇焕和王在晋谁对谁错,就派孙承宗去山海关查探。

  袁崇焕一边处理军务,一边等待孙承宗和王在晋的谈话。

  朝堂百官大都不通军事,他们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保守方略和激进方略,他们更喜欢激进方略。他们认为明朝泱泱大国不应该怕后金这个化外蛮夷。他们不通军事,不知努尔哈赤的厉害,喜欢指手画脚,不懂装懂。相交于被动防守,他们更倾向于主动出击。

  袁崇焕认为自己的赢面有八成。等得知朝廷派孙承宗来山海关查探,袁崇焕就静静等待,袁崇焕对孙承宗不了解,只知道孙承宗后台很硬,孙承宗是天启皇帝的老师。

  袁崇焕得到消息,孙承宗和王在晋谈话不欢而散,袁崇焕笑了:“这局我赢了。”

  孙承宗不愧是后台强硬,把王在晋赶走了,自己顶了王在晋的位子。然后孙承宗就派人来找袁崇焕。

  孙承宗必须召见袁崇焕,因为是袁崇焕告的王在晋。

  袁崇焕早就知道孙承宗必定会见自己,早就准备好了,见孙承宗时,把自己的计划一一向孙承宗剖解。

  孙承宗被袁崇焕的计划给惊住了,驻守宁远,孙承宗不认为袁崇焕能守住宁远,没有人认为袁崇焕能守住宁远,因为宁远是一座孤城,是阵地最前沿。

  但孙承宗和王在晋不一样,袁崇焕既然想去,那就让他去,袁崇焕想死,我不拦着。

  袁崇焕去了宁远,带了一部分曾经安置的失业人群,这些人信任袁崇焕,更关键的是他们没有地方去,他们更希望能在山海关外建立自己的家园。明朝很大,别说几十万人,就是几百万人也能安置,但是明朝的那些房屋和地是有主的。

  宁远很破败,袁崇焕要驻守宁远,需要修筑城墙,修一座新的宁远,这个时候是很危险的,努尔哈赤要是攻打宁远,袁崇焕和他的施工队都得被努尔哈赤打包带走。

  但袁崇焕经过熊廷弼的讲解,了解努尔哈赤,努尔哈赤狂妄自大,根本不会把袁崇焕和宁远放在眼里。这个时候袁崇焕修建宁远,努尔哈赤很高兴,努尔哈赤被熊廷弼的坚壁清野给恶心坏了,一想起这些就恨熊廷弼恨得牙根痒痒。

  现在袁崇焕修筑宁远,是不是表明明朝不在执行坚壁清野,努尔哈赤很高兴,努尔哈赤盼着袁崇焕修筑宁远,根本不会出兵捣乱,万一拿下宁远后,明朝不再山海关外修筑城池,再次坚壁清野怎么办!

  至于袁崇焕修筑好宁远,努尔哈赤不担心,努尔哈赤认为,只要自己想要,自己就能出兵夺回来。

  孙承宗本来没有镇守山海关的方法,但经过袁崇焕驻守宁远的提醒,孙承宗有了想法,修筑城堡。大城堡外面是中城堡,中城堡外面是小城堡,大中小城堡一路修建,直接修到努尔哈赤家门口去,这叫以势压人,孙承宗就是这么牛。

  修筑好城堡就得有兵镇守,否则就是一座空城堡,于是孙承宗开始招兵买马,城堡多,招收的兵也多,粮草需要也多,军饷也多,兵器铠甲也多。

  从此辽响就是个无底洞,明朝一年的税收是四百万两,辽响就需要五百万两,直接把明朝拖垮。明朝为什么灭亡,答案是穷,农民受灾,明朝无力赈灾,农民活不下去了,揭竿而起,直接把明朝推翻。

  孙承宗虽然修筑城堡拖垮了明朝,但孙承宗收获巨大。孙承宗一仗未打,收复失地四百里,善战者无赫赫之战功,孙承宗是个伟人。

  善战者无赫赫之战功,那么孙武,白起,韩信,卫青,霍去病,岳飞等等战功赫赫的名将,按孙承宗的说法来看,他们就是不善战了?

  孙承宗为什么能一仗未打,收复失地四百里,那是熊廷弼和努尔哈赤两位军事大佬博弈空出来的地方,努尔哈赤并没有占领那些地方。

  努尔哈赤对孙承宗修筑城堡无动于衷,努尔哈赤很自信,让他修,修完我再夺过来。

  努尔哈赤政治上不如皇太极,但在军事上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半斤八两,皇太极能做到的事情,努尔哈赤也能做到。

  后来,孙承宗派人修筑大凌河,皇太极带兵去抗议了,施工队和救援队都被皇太极打包带走了。

  当然这个时候努尔哈赤动手的话,首先遭殃的是袁崇焕,袁崇焕修城池在最前沿。但袁崇焕有把握,努尔哈赤不会动,才会去驻守宁远,修筑宁远城池。

  孙承宗跟在袁崇焕屁股后面修筑城堡才得以太平无事。后来袁崇焕死了,孙承宗派人去修大凌河时,施工队和救援队被皇太极打包带走,孙承宗到死也不明白,为什么同是修筑城堡,差别会这么大。

  因为皇太极和努尔哈赤不一样,努尔哈赤狂妄自大,皇太极谨慎小心。皇太极统领女真人的时候,袁崇焕也曾派赵率教修筑锦州,皇太极也带兵去了,可是袁崇焕让赵率教用假议和拖住了皇太极。

  袁崇焕到了宁远后,发现宁远有人。那是因为熊廷弼撤的匆忙,并没有把所有人都带到山海关,剩下一部分人没有来得及跟随熊廷弼撤走。努尔哈赤也没有理会这些人,这些人当时都逃往各处,也没有携带多么重要的物资,关键的是这些人熟悉地形,要是打起游击来,努尔哈赤会很麻烦。

  袁崇焕收编了这些人,同时发现了一个逃兵祖大寿。

  有一个人在战场上做了逃兵,但他是为了照顾年迈的母亲。孔子知道后,夸奖了这个人。

  孔子是谁,儒家的开山鼻祖,孔子的一言一行,都被儒家奉为经典。按儒家的理论来说,一个人为了孝道,做了逃兵,并不可耻,应该值得夸奖,逃兵光荣。

  祖大寿是个逃兵,也有年迈的母亲需要奉养。

  但袁崇焕这个儒家子弟没有夸奖祖大寿,而是训斥了祖大寿。

  祖大寿反驳,当时很多人都做了逃兵,祖大寿也是无奈,再者,也不差祖大寿一人。

  袁崇焕批评,就是很多人都像祖大寿这样想,所以才会有这么多逃兵。既然做了兵,就要守护一方,守护辽东的父老乡亲。

  袁崇焕和祖大寿辩驳了半天,最后袁崇焕说服了祖大寿,祖大寿也如脱胎换骨般重获新生。

  祖大寿成了袁崇焕的第一心腹,袁崇焕的死忠。

  袁崇焕驻守宁远,修筑宁远城,孙承宗从来没有在物资,人员方面亏待过袁崇焕,粮草,武器,火枪,大炮,应有尽有。满桂,赵率教,何可纲,等等将领也都调到袁崇焕手下。

  袁崇焕也因驻守宁远有功,袁崇焕的官位也一升再升,到宁前兵备副使,再到宁前道。毕竟袁崇焕在阵地的最前沿,同时孙承宗也有些忌惮袁崇焕,毕竟孙承宗的前任离开和袁崇焕脱不了关系。

  在孙承宗的大力支持下,袁崇焕修筑宁远修的很好,很成功。袁崇焕也以法治军,训练了一支纪律严明,令行禁止的精兵。这支精兵人数不多,有一万人。

  孙承宗修筑城堡,大修特修,把城堡修到了锦州。

  袁崇焕见此,也只是摇了摇头。孙承宗太过一厢情愿,忘了过犹不及的道理。

  果然朝廷见孙承宗修筑城堡,招兵买马,太过费钱。明朝税收四百万两,辽响就需要五百万两,长期下去,明朝受不了,就下诏让孙承宗精兵简将,减少军饷。

  于是孙承宗裁剪士兵一万七千人,节省开支六十八万两。屯田五千顷,岁入十五万两。

  可是朝廷依然认为军费太高,就把孙承宗拿下了。

  接替孙承宗的人是高第,朝廷对高第下了一个命令,减少辽响。

  高第很严格的执行了朝廷的命令,高第认为防线太长,城堡太多,消耗军饷太大。就把孙承宗修筑的城堡给撤了,撤到山海关。

  那些士兵将领很欢快的撤了,他们不想驻守在这里,他们不想面对努尔哈赤。可是辽东农民撤的很痛苦,他们在这里辛苦建设,开垦荒地,建设自己的家园,现在一道命令,就要他们离开自己辛苦建设的家园,他们很心痛。

  在撤退的过程中,丢弃米栗十余万,在撤退的过程中死亡的人非常多,哭声震野,农民怨声载道。

  很多人都撤退了,袁崇焕没有撤,袁崇焕说道:“我是宁前道,必与宁前共存亡!我绝不入关,就算只我一人,也要守在此处(独卧孤城),迎战敌人。”

  宁前道者,袁崇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