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官场 > 乌海沉浮全文阅读 > 第17章 私募融资

第17章 私募融资


李战雄很快就开始了对潜在并购煤矿的考察和洽谈。其实在他眼里,蒙山市绝大多数矿都没有什么收购价值。由于历史原因,这里的大多数矿区都被分割成了像豆腐块一样的小区域,甚至边界还很不规则,仅有一平方公里的范围也可以设立一个独立的采矿权。但是李战雄不得不从这些碎块状的小矿里挑选合适的收购对象。

蒙山市大多矿区都存在历史上留下的老矿,其实对于这些煤矿而言如果是私人老板采用传统方式开采也许还有些利润,要是全部技改成机械化开采的综采矿井根本就没有任何价值,完全是一种得不偿失的亏本买卖。

由于煤炭价格的高涨,露天开采的方式被大量引入了蒙山市。这种原本对资源和环境破坏严重,而且开采成本非常高的采煤方式,在煤炭行业的暴利面前也成了快速生钱的手段。一个露天煤矿的产能完全由你投入的采掘设备来决定,这与传统井工方式开采有着本质的区别。

更有一些地方在暴利的驱使下,打着灭火工程的旗号大肆露天开采煤炭资源。这种灭火矿,不需要办理任何采矿证,也不需要向国土局缴纳资源补偿费用,更不会面临税收的监管。每年以灭火工程的名义还可以从政府领取不菲的补贴。这种工程在煤炭局长张順守手里批过不少,而他也在很多的项目中安插着自己的亲信。

李战雄当然不会沾手这种变相违规的煤矿。他心里知道这种事情迟早是要出事的。

经过一番打听,李战雄终于拿到了市里面统计的上规模煤炭企业的名单。原本排在第六位的雄海资源集团,现在被挤到了第十名。排名靠前的七家企业,规模最少都上了600万吨,而李战雄如今的四个煤矿核定产能才刚刚达到450万吨,如果想要抢进前七,至少还需要收购两座百万吨级的煤矿。

李战雄并不愿意和别人一样搞那种假整合,真挂靠。毕竟煤矿行业不比别的行业,危险系数相当高,一旦挂靠煤矿出了安全事故,他整个集团的煤矿都要受到牵连。他一边盘算着自己的现金流,一边大致圈定了几个潜在收购对象。

他准备亲自上阵一个一个的谈。但是几轮交锋下来,价格始终难以谈拢,对方的要价往往高出李战雄理想价位的一半,甚至一倍。一来他手里没有那么多钱,二来以这样的价格收购这些煤矿让他有种当冤大头的感觉。

曾经的煤矿价格于现在的价格完全没有了可比性。有些矿主过去买矿只花了数千万,现在转手就想要卖几个亿,远远超过了正常合理的回报。当然也有些矿主卖高价是被逼的,当初买矿时往往借了不少高利贷,如果煤矿一直投产不了,还不上钱,那高利贷就成了一笔沉重的负担。在蒙山市高利贷是比银行融资更方便快捷的方式,而且基本没有什么手续,有时只需要一句话写个条子就能办成上千万元的借款。当然钱来的容易,也得益于煤炭市场行情的火爆,只要是投到煤矿的,大家都不担心还不算上钱。这些高利贷最便宜的也在月息2分利,高的3分,4分也不罕见。

李战雄也曾经借高利贷临时周转过,但是绝对不会超过两个月,很快就还掉了。因为没有繁琐的手续,到账灵活快捷,也无需任何抵押物,所以这种民间借贷很受追捧。但是高利贷一旦时间长了还不上,可就比较麻烦了,1000万的高利贷如果一年还不上,第二年马上就翻翻变成了两千万。而那些曾经借高利贷买矿的人就面临着这种窘境,本来借了几千万的高利贷,利滚利两三年,马上就变成了几个亿的负担。

银行虽然可以贷到一部分款,但是自己也必须匹配至少一半的资金才行。而且银行现在主要盯着的是那些主体企业,一旦能够确定成为资源整合主体企业,马上就可以得到银行并购贷款的大力支持,而没有成为主体的企业则会被银行沦为弃儿。

李战雄思前想后,不得不把宝压在了林毅恒那帮人身上。他打定主意,听从那林、罗帮人的建议,引入私募股权融资作为自己在这场资源整合大战中的筹码。

对于林毅恒和那帮投行机构的人来说,李战雄这种观念的转变当然是件好事,而他们也无形中多揽了不少业务。

经过多轮的协商谈判,李战雄同意让出最多30%的股份给私募投资者。这30%的股份他开价20个亿。其实他并不懂什么估值一类的东西,这20个亿是他盘算着收购煤矿所需要花费的资金,如果真能有人入股20个亿,再加上他的自有资金拿下兼并重组的主体资格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接来下就是轮番接待一拨又一拨的投资人。林毅恒这帮人也还真算有本事,带来的投资人既有私募股权基金,又有知名的海外跨国公司,更有大型的国家主权基金。这些有意向投资并前来考察的人,来源也很国际化,既有大陆驻海外的分支机构,又有来自于港台的机构,还有欧美和新加坡的各类投资人。

和这些形形色色的投资人接触,也让李战雄打开了眼界,而裴守一领导的上市筹备小组的人也成为了这场社交活动不可缺少的陪客。

很多投资人派来的团队成员都很年轻,平均年龄应该都在三十多岁,偶尔会有一、两个年龄稍长的主管领导带队。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不断高涨,人民币资产也成为了外国人眼中的香饽饽。全世界的投资者都想把钱投到中国,分享这场资产升值的盛宴。

最终李战雄和投行们在众多的投资人中敲定了五家来自不同背景的机构,开始了私募融资的正式谈判。

这五家机构共同组成一个财团,以完全对等的条款进行出资。各家认购的股权份额虽然又多有少,但是相差不多。但是这些投资者的目的显然是想要通过上市套现,而并非真正的产业投资者。

投资的条件大多也是围绕着上市来展开的。如果雄海集团能够在2012年底前成功上市,并且上市后的股票市值达到投资者满意的程度,则李战雄将不必归还这笔数额巨大的融资款;如果雄海集团在2013年6月份前成功上市,则李战雄还需要支付额外20%的利息作为回报;如果雄海集团无法在2013年6月前完成上市融资,则李战雄必须按照25%的年回报率补偿私募融资投资人的损失,并且强制以当初的投资金额赎回股份。

对于这样的条件在李战雄看来还是很满意的,甚至短期内几乎没有什么资金成本,毕竟即便是无法上市强制赎回和补偿也是在两年后的事情。当然协议中最大的赌注就在于雄海集团能否成功上市。

在上市能否成功这一点上,林毅恒等人给他吃了定心丸。在他们看来雄海集团不存在能不能上市的问题,而是上市后的市值能够有多高的问题。在这帮中介机构天花乱坠般的吹捧下,李战雄答应了这些融资条款。

同时林毅恒也答应帮李战雄在徐市长那里吹吹风,暂时不要确定主体名单。

有了资金做后盾,李战雄的煤矿收购也显得底气十足了起来。在这方面他还是不得不佩服联合煤化集团的袁文志。袁文志整合煤矿的手段完全可以用快,恨,准来描述。看准一个目标煤矿,很快就开始谈判,往往对方对外报价5个亿,袁文志去谈,不但不还价可能还会加个几千万让对方马上成交。这样的魄力让李战雄不由的汗颜。这得需要多大的资金实力才能撑的起这样的大手笔。

但是李战雄心里也很清楚,所有资源行业,有资源才能有发展。只有抢夺、圈占更多的资源,才有底气和潜力。过去有些辉煌一时的资源型企业在若干年后,都可能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困境。现代开采技术的发达也已经今非昔比,原来规划年产几万吨的小矿,可能开采年限会有几百年,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几万吨的小矿变成了几十万吨的煤矿,开采年限马上缩短到了不足百年,随后大规模机械化综采的引进很多煤矿都升级成为了百万吨级的大矿,开采年限一下就缩水到了几十年。

那些俗称“挖明煤”的露天开采的小煤矿更是快生快死,一个核定120万吨的煤矿本身储量也只有几千万吨,又被矿主分割成了若干个小块转包给别人,多点开花,一年实际的产量远超300万吨,只要不到十年时间就可以达到资源枯竭。

由于煤炭市场行情的火爆,很多煤老板根本没有顾及未来的发展,超产现象非常普遍,恨不得一年把煤全部挖完走人。有些完全没有任何煤炭生产经验的企业和个人也都涌入了这个行业。

做软饮料的跑来投资煤矿,造汽车的也跑来投资煤矿;南方人组团来炒煤矿,北方人抱团集资也炒起了煤矿。

李战雄这个在煤海摸爬滚打几十年的人,现在也有些看不懂了。但是现实的冲动还是难以抑制,他不相信自己这个内行竟然干不过那些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