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源起于一次真实而深刻的心理体验。
桑耶寺,又名存想寺、无边寺,位于西藏山南地区的扎囊县桑耶镇境内,雅鲁藏布江北岸的哈布山下。它始建于公元8世纪吐蕃王朝时期,是西藏地区第一座佛、法、僧俱全的寺院,号称“西藏第一寺”。
2007年夏天,我到西藏去旅游,本来没有安排山南之行,可是在某种机缘巧合下,我来到了山南的桑耶寺。由于当时不是旅游季,游人很少,当地人也不多,来此观光的游客可以静静体会这座千年古寺。记得桑耶寺有尊高大的佛像,法相庄严。不知为什么,我被这尊佛像久久吸引,呆呆地凝望着佛的面容,不知不觉间,已是泪流满面。
恍惚之间,透过佛的那张脸,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很熟悉的世界,安详、明亮、和谐、宁静……一个念头闪过:那就是我的家!那就是我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回想自己身处的这个世界,混乱、艰辛、迷茫……刹那间,一股巨大的委屈涌上心头。我记得十分清楚,当时脑海中出现了这样一句话:“佛啊!你为什么把我放到这么一个不堪入目的地方?我要回家!”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不是一次宗教体验,因为时至今日,我尚无固定的宗教信仰。虽然在这次体验后,我也曾有意研读过一些佛教典籍,但最终还是与空门无缘。这只是一次普通人的心理体验过程。
这次心理体验深刻而富有启发性,似乎有某种东西久久地留在了心底,挥之不去,时隐时现,静静地牵引着我的思绪,生出无穷无尽的疑问:谁要回家?是我吗?我是谁?我为什么会在这里?我为什么回不了家?我在这里都干了些什么?家在哪里……心灵深处有个声音在回荡:给自己一个解释吧!给自己一个可以接受的答案吧!
然而,一旦真正进入这个问题时,才发现自己落入一个漆黑的陷阱里,里面混乱不堪,四处都是死胡同,以及各种嘲笑声,甚至还有上帝“嘿嘿”的冷笑声。于是不止一次地问自己:有答案如何?无答案又如何?可是,种子已经种在心里,它必定会发芽;漠视与阻挡,只能更加痛苦,让人惶惶不可终日。
那么该从哪里寻找答案呢?记得奥义书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弟子向老师提问什么是世界的本源。老师拿来一个苹果说:“切开看看,里面有什么?”弟子回答说:“有苹果核。”老师说:“剥开苹果核,里面有什么?”弟子回答说:“有苹果种子。”老师说:“剥开种子的皮,里面有什么?”弟子回答说:“有果肉。”老师又说:“剥去果肉,里面有什么?”……所有的答案都在因里,而不在果中。
人类就如同一颗巨大的洋葱,几万年的历史给她裹上了一层又一层外套,掩去了一切答案与真相。今天的人类与原初的人类,早已天差地别。只有当你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层层剥去葱皮的时候,才能无限接近要寻找的那个答案。
于是,我开始沿着历史的羊肠小道回溯过去,倾听原始人最真实的谈话。稍加留意,我们会经常听到原始人嘴里说着三个词:一个是“神”,一个是“灵魂”,一个是“人”。这三个概念,组成了人类早期人文活动的核心。每一个原始民族,都以这三个概念为中心,各自讲述着关于人类生命的故事,以及本族历史中有趣的事情。他们讲得是那样真诚与虔诚,容不下丁点儿的虚伪与欺骗。
如果仔细分辨一下,在原始人的脑海中,这是三个完全独立的概念,特指三个独立的对象。在他们的故事里,灵魂不是一个虚无的概念,更不是神的附属品,她原本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有无限的智慧和意想不到的能力,但也有痛心的过去与凄惨的现状。
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原始人们说着说着,概念发生了混乱。主要是“灵魂”这个词产生了巨大的歧义,它越来越空,越来越模糊,逐渐失去了原始本义,成了一个外延无限大、内涵几乎为零的概念。“灵魂”首先被歧义为“神”,神即灵魂,灵魂即神;其次它与人的意识发生了差乱,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对象,而是泛指人类的精神世界,于是有了诸如“无产阶级灵魂”“资产阶级灵魂”这样的说法。科学主义兴起之后,人们开始拒绝讨论这个概念,谁要是正经谈论这个问题,必定会招来一片嘲讽之声。
然而,也许正是因为灵魂一词的边缘化,人类对自我认识越来越混乱,渐渐迷失了自己的本性,不知自己的来处,也不知道自己的使命,更不知道自己曾经还有过一片那么美好的家园,宁可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沉浮,也不愿回归自己的家园。
于是,我决定讲一个故事,一个关于灵魂历史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梗概其实在早年出版的《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第一部、《人有两套生命系统》《人类一半是外星人,一半是地球人》中已现雏形,只是当时自己胆子还小,脸皮也薄,总是怕这怕那,没有专门从灵魂的角度进行梳理,也没有进行更深入的分析。现在年岁大了,眼看着就要成为一小堆“有机肥”了,再不与他人分享这些思考,恐怕连听别人痛骂的机会都没有了。再说,我想家了,这难道有错吗?
因此,这个故事的主要素材,依然来自于远古人类对灵魂的各种解读,再加上一些合理的推测与想象。难以想象的是,在综合了这些素材的共同点后,这个故事居然很好读,如同读一篇玄幻小说。也建议大家当一篇小说来读,这样可以减轻心理上的障碍。
我想说的是,关于这个故事,可能有无数版本,甚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版本。本书仅仅是众多版本之一,它并不否定其他版本的价值。真心希望大家都能讲述自己的那个版本,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共同踏上“回家之路”。
本书的初衷,只是为了告慰自己的心灵,而它的宗旨只有两个字:回家!
作者
2014年11月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