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2:人类灵魂来自宇宙深处全文阅读 > 第5章 地球异种(4)

第5章 地球异种(4)


  那么,什么是文化呢?又成了一个说不明的问题。据统计,有关“文化”的定义至少有200多种,大家无法对自然界中没有对比样本的文化给出一个满意的定义。文化,其实就是人类精神世界可被观察部分的模板,它就像一面镜子,将可被观察的部分映照出来,供后来的人翻检、查阅、拼接。从这个角度讲,文化的核心是主观的,它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是主观的,也就是说,人类生活在一个纯主观的世界里,与客观的自然界完全不同。

  那么,什么才是文化的本质呢?美国哲学家罗尔斯顿指出:“文化是为反抗自然而被创造出来的;文化和自然有冲突的一面。每一个有机体都不得不反抗其环境,而文化又强化了这种对抗。”换句话说,当主观的文化作用于客观的世界时,人们往往会依照主观的想法去改变客观世界,从而使文化具有了反自然的本质。

  反自然的文化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即将除人以外的一切东西都看成是人的对立面,连大自然也不例外。而且这种文化破坏力极强,它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自私,一切以我为中心,人的需要天然合理;二是暴力,为了索取不择手段。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说:“人主宰自然的狂热,是欧洲科学思维中最有破坏性的特点之一。”

  在中国,最先发现人反自然本性的人是大哲学家老子。他在《道德经》一书中明确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比如说,从西藏的拉萨到山南,一路上可以看到,许多的高山在风化,大风卷走沙砾,填满深深的峡谷,而高山正在变矮;再到内蒙古高原去看一看,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原来也有高山,但却被岁月削去了山峰,变成一片低矮的丘陵。而人类社会则恰恰相反,一旦有人出了名,一切人脉资源、成功机会、社会荣誉等等,都向之集中,造成强者恒强的局面;而那些本来就需要帮助的人,反而资源却越来越少,弱者恒弱。

  所以老子提倡“无为”,无为并不是什么事都不做,更不是成天躺下睡大觉,而是做事不强求,顺其自然,也就是“不争”,也可以理解为不做过头事。比如说,有人想摘树上的果子吃,如果摘不到那就找一棵跳起来能够得着的树,这就是“无为”。如果你非摘不可,最后将树砍倒了,这就成了“有为”。老子说“为无为,则无不治”,什么意思呢?如果你没有砍倒果树,那么第二年果子还会再熟,自然有的吃;如果你将树砍倒了,虽然一次吃个够,但第二年就只好饿肚子了。

  中国人一般从人生的智慧角度理解老子的这个观点,但李约瑟却将老子的“无为”定义为“禁止反自然的行为”,见识明显高了一头。从这个定义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一切改造自然的行为,通通都是反自然的行为。法国学者莫斯科维奇在《反自然的社会》一书里,就将破坏环境的行为直接定义为“反自然”。

  古希腊时有位哲学家,名叫普洛泰戈拉,他曾提出一个著名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我存在则万物存在;我不存在时,万物皆不存在。听听!这是何等牛气冲天!虽然本命题属于哲学上的“认识论”,但是透过这种言论,我们明显可以感受到人类是如何看待自然的。人不属于自然,相反,自然属于人类。在这种思想下,反自然那是理所当然的。

  有这种想法的人很多,因为它暗合了人类的某种心理。《吕览》里说:“天定则胜人,人定则胜天。”自然与人是对立关系,没什么道理好讲,就看谁更厉害,成者王侯败者寇。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本事越来越大,人们早就忘记了前面的那句话,只留下“人定胜天”这样一个蛊惑人心的口号。

  其实,人类不但这样去想,几千年来也一直这样去做。最典型的反自然行为就是远离自然,而这正是人类一直在做的事。

  从远古时代开始,人类用尽全部的努力,就是要将人与自然隔离开来,于是有了相对独立的村、镇,最后逐渐发展成城市。在如今的现代化城市中,我们每天都在干着与自然毫无关系的事,股票、金融、房地产、手机、互联网……通通与自然无关,但却是我们的日常生活。现在还有多少人知道星空的美丽,有多少人听到过花朵盛开时的声音,又有多少人能体会到春雨落在皮肤上的感觉……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就如同平行移动的大陆板块,相交的概率越来越小。

  如果上溯几千年,人类反自然的表现并不是很突出,那也不能否定人类反自然的本质,只是受手段的限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反自然的本质越来越明显,能力也越来越强大。比如说转基因,在自然环境下,杂交的植物是有选择权的,接受一个基因,或者不接受一个基因,完全由植物说了算,人为的杂交过程,无非是一个“劝和”的过程,最终的决定权还在于植物。但转基因却是一次完全的暴力过程,无论植物接受不接受,决定权在人类,强行将某一个基因植入其中,一派“拉郎配”的作风。可以断言,人类反自然的獠牙才刚刚开始展露。

  上面我们只是举了几个例子,意在说明人类与自然界其他物种的区别。一般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对比过程中,当区别大到找不到相似性的时候,一切对比就显得毫无意义。当一个事物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对比都找不到相似性的时候,这个事物的来历、意义就值得怀疑。人类正是这样的一个事物。虽然生活在地球上,但心理上却不属于地球。

  我们行走在天地之间,周围没有一件事物与我们(意识)相似,四周都是异样的眼神和不信任的窃窃私语。就好像是火星人入侵了地球,或者千足虫闯进了总统套间。巨大的孤独感弥漫在心底:我为什么会在这里?

  第三节 最邪恶的物种

  有这么一个故事:某动物园里一处山洞挂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世界上最丑陋、最凶恶、最残忍的动物。

  人们好奇地向前挤着,一定要亲自看一眼这讨厌的动物。可洞里黑漆漆的,从旁边什么也看不到,只有在正中间有一束灯光射向里边。等人们好容易挤到正中间才发现,洞里面只有一面大镜子,与人等高,当人站在正中时,人影恰好处于镜子的正中。原来,人类就是那最丑陋、最凶恶、最残忍的动物。

  这就是人类,很直观、很形象的人类!

  世界可以分为许多层级,每一个层级都有一些最基本的法则。比如说,在宇宙这个层级上,我们目前认识到的基本法则是引力,从奇点的形成到大爆炸,从早期的粒子汤到星云的出现,从恒星到星系,引力都是最基本的创造力量。

  那么,地球生物的基本法则是什么呢?

  19世纪中期,英国出了个达尔文,此人创造了一套生物进化的理论,号称19世纪人类三大发现之一。达尔文概括出了地球生物的基本法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从此以后,人类总是以“弱肉强食”的眼光观察世界与自身,于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出现了,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二战时的法西斯德国。希特勒认为,日耳曼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理应占有更多的资源与更大的空间,而那些劣等民族则应被消灭。在这一思想的煽动下,德国必然地走向了战争,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虽然德国最终战败了,但“社会达尔文主义”却不肯离去。在许多人看来,这个理论好啊!成功的人指着自己说:“看!适者生存。”尚没有成功的人暗暗鼓励自己:“走着瞧!总有一天我也要强食弱肉。”于是乎,人类一切不合理现象的出现,都有了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有能者吃肉,无能者喝汤,天经地义。

  判断邪恶或是善良,有时不在于他做了什么事,而在于做了这些事后心理是否平衡。心安理得做坏事的人,才是真正的邪恶。一边做着坏事,一边振振有词,那就成了邪魔。当人类高举“适者生存”大旗破坏自然、灭绝物种时,就是真正的邪魔。

  其实,所谓的主流思想,并非都是正确的思想,只是我们愿意接受或者我们只能接受的思想而已。纳粹思想曾经是德国的主流思想,但它正确吗?“适者生存”的思想也一样,我们接受它,并非因为它就是真理,而是我们愿意接受它,因为它最能煽动起我们心底隐藏的邪恶。

  实际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很可能是19世纪人类最大的谬误。如果将此论推演开来,那一定是“过度进化”,许多物种会轮番走向极致,时不时就会有某个物种异军突起,杀光它所有的猎物,最后毁灭它自己。于是乎,世界就陷入了毁灭——再生——再毁灭的反复轮回之中。可事实并非如此。

  大自然并不鼓励任何生物无限进化,只要进化到一定阶段,所有的进化程序就会停止。所以地球上有许多动物停止了进化。美国《连线》杂志曾列举了十二种“活化石”物种,在数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它们几乎未出现什么身体变化。

  1.紫蛙:1亿年前停止了进化。

  2.皱鳃鲨:3亿年前停止了进化。

  3.侏罗纪虾:6000万年前停止了进化。

  4.西伯利亚“三眼甲虫”:1亿年前停止了进化。

  5.天鹅绒虫:3.6亿年前停止了进化。

  6.鳄鱼:2.3亿年前停止了进化。

  7.鸭嘴兽:1.1亿年前停止了进化。

  8.鹦鹉螺:5亿年前停止了进化。

  9.鲎:4.5亿年前停止了进化。

  10.火星蚂蚁:1.2亿年前停止了进化。

  11.腔棘鱼:4.1亿年前停止了进化。

  12.螳螂虾:4亿年前停止了进化。

  如果以百万年为时间段来看,停止进化或者很少有进化的动物比比皆是。可是这些动物今天依然生活得很好,再生存几百万年也不成问题。像人类这样达到如此惊人程度的物种,仅此一例,要么是进化程序出了问题,要么就是另有隐情。因此,“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绝不可能是地球生物的基本法则。

  那么,地球生物有没有基本的法则呢?当然有!只是这个法则可能有点出人意料。“互惠、共存”才是地球生物的基本法则。

  千万不要小看这条法则,这才是天地间真正的大智慧,它是地球在45亿年里赋予所有生命的内在天性。只要是从属于这个系统的生命,都将自己的存在作为其他物种存在的前提与基础,这样环环相扣,最终形成一个完美的自然体系。

  有一种小蚂蚁叫牧蚁,它们会放牧一种蚜虫,因为蚜虫的排泄物(称为蜜露)含有氨基酸和糖分,这成了牧蚁额外的食物。当牧蚁饥饿时,它就会用触角去拍打蚜虫的背部,促使蚜虫分泌蜜露。在有些时候,牧蚁还会用树叶和小树枝精心地为蚜虫搭一个漂亮的小巢,每晚将蚜虫集中在小巢内。甚至在牧蚁迁移之时,也会带上蚜虫一起起程。当然牧蚁也会保护蚜虫,一旦发现有其他昆虫侵犯蚜虫,牧蚁就会对来犯者群起而攻之。

  玉米地里的牧蚁甚至会在秋天时,将玉米上的蚜虫卵收集起来,藏在地下的蚁穴中,使之冬天不被冻死。当来年春回大地时,牧蚁就会将蚜虫卵取出让其孵化,孵化后的新蚜虫又可以为牧蚁提供新鲜的蜜露了。

  榕树比较特别,其他植物都是先开花后结果,而榕树的花果则是一体的,它先长出一个花序,而花朵就开在花序里,而它的果实就是膨大的花序轴,因为表面看不见花,所以有人将它称为“无花果”。那么榕树的花怎么受粉呢?原来,当花成熟开放时,花序的顶部打开通道,让一类被称为榕小蜂的昆虫出进,为它们传粉。离开了这些昆虫,榕树就不能结果。同样,这些昆虫一生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停留在榕树的隐头花序之内,如果没有榕树,它们就不能生存。也就是说,榕树和这些昆虫相依为命,是专性的互惠关系,用专业术语来说,就是“协同进化”。

  自然界中此类例子极多,植物与动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植物与植物之间,动植物与微生物之间,都普遍存在着这一法则。非洲大陆有一种刺槐,能分泌出一种营养液,这种营养液是蚂蚁的最爱,刺槐因此吸引来大量的蚂蚁,反过来可以帮助刺槐驱赶走其他类型的有害昆虫。此外,小麦和玉米喜欢与豆类作物一起生长,牡丹喜欢和芍药一起生长,而苹果树则更喜欢和南瓜做邻居。

  当然,自然界也有弱肉强食的现象,也有自私自利的行为,比如老虎吃羊、小狗护食,但这些都是佛教里讲的“方便法”,而“互惠、共存”才是根本大法。老虎再凶猛永远也吃不尽羊,因为羊的性成熟早于虎,5到6个月就能发情,而老虎一般3岁才性成熟,即使是一胎多子,但基数也永远比羊少。而且老虎总是将那些年老、体弱的个体消除,反而维护了羊的健康发展。因此,自然界中即使是弱肉强食,也脱离不开“互惠、共存”这条总原则。

  请记住:天理无对错,稳定就好;人间有善恶,和谐就好。可惜的是,没有对错观的天道自然稳定和谐,充满善恶观的人间无时不在动荡。由此我们才可以理解以下这些话的真正含义——“道散而为德,德溢而为仁义,仁义立而道德废矣”“德衰然后仁生,行沮然后义立,和失然后声调,礼淫然后容饰”。我们今天大力提倡的仁义礼信等等,其实都是万般无奈后的权宜之计,“仁者,所以救争也;义者,所以救失也;礼者,所以救淫也;乐者,所以救忧也”。无争无失,何来仁义?多争多失,仁义又有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