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唐史全文阅读 > 第16章 贞观之治

第16章 贞观之治


  太宗一向知人善任,从谏如流。凡是中书、门下以及三品以上的官员上朝议事,都一定要派谏官参加,如有失误立刻上谏纠正。每次召见五品以上的京官,必定要查问民间疾苦和政事得失。太宗还要求大臣随时举荐贤才。当时各个大臣都有推荐,只有封德彝无动于衷,太宗问他原因,封德彝答道:“并非臣不尽心,只是直到现在臣还没发现这世上有奇才,因此不敢随便推举。”太宗脸色一沉道:“君子用人就好像打造器物,各取所长。只能说你自己发现不了,怎么能说没有人才呢?”封德彝哑口无言。

  这个封德彝的确是个庸才,专会讨好太宗,巴结王公大臣,而对同僚却极力陷害。太宗被他巧言蒙蔽,封他做了左仆射。直到他病死后才有人揭露他的恶行,说他曾经引诱太子谋害太宗。太宗大怒,追撤了封德彝的官爵。

  太宗曾经把魏征带进寝宫咨询国家大事,让他有话尽管直说,不必有所顾忌。魏征也被太宗的知遇之恩所感动,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有一天,太宗召集群臣闲谈,魏征也在旁边。太宗道:“朕听说西域有个商人,买了些精美的珠宝,怕被人偷,竟然剖腹藏到了肚子里,结果一命呜呼,有这回事吗?”众臣道:“确实有这一说。”太宗道:“人人都会嘲笑那个西域商人喜爱珠宝却丢了性命的行为,可你们想到了吗?官吏贪赃、帝王贪财,导致丧身亡国,岂不是一个道理?”

  太宗又问魏征:“君主怎样做才是明,怎样做就是暗?”魏征回答说:“兼听则明,偏听即暗。从前尧、舜明察下情,耳聪目明,所以天下归心,人民安居乐业。秦二世偏信赵高,导致家破人亡。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也惨遭杀戮。可见君主如果偏听偏信,结果必然灭亡,如果广泛采纳意见,就不会受小人蒙蔽,下情自然可以上达了。”

  魏征长相很一般,但胆略过人,经常不顾太宗的面子苦苦上谏,即使碰着皇帝生气也一定要再三剖析辩论,最后总能启迪太宗的思路。太宗有一只漂亮的鹞鸟,有一次,太宗正把鸟放在胳膊上逗着玩儿,忽然看见魏征进来,连忙把鹞鸟藏到怀里。魏征假装没看见,故意慢慢地说话,好半天才出去。太宗从怀里拿出鹞鸟,发现它竟然被憋死了。还有一次,魏征奏完国事,与太宗闲谈:“臣听说陛下要去南山打猎,装备都整理好了,怎么迟迟没去啊?”太宗微笑道:“前两天确实有这个打算,但怕你来劝阻,所以就作罢了。”魏征于是下拜道:“臣怎么敢阻止陛下呢?不过是尽责直言罢了。陛下能爱惜物力,控制私欲,这才是天下的大幸啊。”

  太宗封房玄龄和杜如晦为仆射,封魏征为秘书监,让他们参与朝政。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处事果断,二人齐心协力辅佐国事,往往能谋定之后马上执行。两人又能举荐贤才,因此唐朝的贤相,首推房玄龄和杜如晦。太宗封戴冑为大理少卿,让他审理案件,减少了许多冤狱;封孙伏伽为谏议大夫,此人也是直言不讳;封李乾祐为侍御史,此人执法刚正不阿;封祖孝孙为雅乐,使礼乐正音不乱。就这样,从贞观元年到四年,唐朝出现了太平盛世,一年里的死刑犯只有二十九人。人民丰衣足食,一斗米只卖三个大钱。社会治安太平,家家夜不闭户,人人路不拾遗,史称“贞观之治”。

  因为百姓少官吏多,太宗决定裁并州府,精兵简政。他把中国政区分为十道,即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

  这时候只有北方还被梁师都占据着,太宗派右卫大将军柴绍前去讨伐,封薛万均兄弟为副将。当时,梁师都的势力已经衰弱,多次被夏州长史刘旻和司马刘兰成出兵袭击,踏坏了大量的庄稼,而且将士离心离德,大有朝不保夕的颓势。刘旻等人又攻占了东城,步步进逼梁师都。梁师都慌忙向突厥求救,颉利可汗发兵支援,打算合兵进攻东城。两军来到城下的时候天已经快黑了,东城上既没有旗鼓,也没有守卒,好像一座空城。梁师都不免怀疑,就和突厥分兵两处扎营,打算等天亮再合兵进攻。不料到了半夜,城里突然鼓声震天,一队精兵开城杀出,带兵的将领正是刘兰成。梁师都惊慌失措,弃营逃走,突厥兵也支撑不住,相继逃去,刘兰成一阵追击,斩杀无数。颉利听说打了败仗,又发兵去救梁师都。正巧柴绍等人领兵赶到,先锋薛万均、薛万彻与突厥兵相遇后奋力杀敌,杀死几名突厥的猛将。突厥兵马大乱,大败而逃。唐军将梁师都团团围住。北方天气特别寒冷,春天仍在下雪,许多牛马都冻死了,突厥只好撤兵。梁师都孤立无助,情况万分危急。唐军围攻好几天,因为城池坚固没能攻下来,有人就提出班师回朝,薛万均道:“各位没看见城头的黑气吗?没听到城里凄凉的声音吗?有这些破亡的征兆,怎么会攻不下来?”不久,城里的粮食吃光,梁师都的堂弟梁洛仁刺杀了梁师都,投降大唐。梁师都从起兵到灭亡,历时十二年,在隋末群雄中,要算他经历的时间最长。到此,中国全境终于统一。

  太宗得到捷报后非常高兴,改称北方地区为夏州,加封柴绍为左卫大将军,薛万均为左屯卫将军,薛万彻为右屯卫将军。这时柴绍的妻子平阳公主去世,谥号为昭。柴绍回朝后,出任华州刺史,加封谯国公,不久也去世,追谥为襄公。夫妇二人功成名就,可以算是妻荣夫贵,整个唐代也没人能比得上。

  突厥强盛时,曾经统领塞外各个部落,威震边关。等到突厥分为东、西两部之后,各部落又逐渐分离,有的归了东突厥,有的归了西突厥。当时共有十五个部落,分别是:薛延陀,回纥,都播,骨利干,多滥葛,同罗,仆骨,拔野古,思结,浑斛薛,奚结,阿跌,契苾,白霫,颉利。

  这十五个部落都在塞北,后来颉利逐渐衰落,薛延陀、回纥等都叛变了他。唐朝的鸿胪卿郑元奉太宗圣旨前去探听虚实,回国后对太宗道:“突厥快要亡国了。不但各个部落离散,主仆之间各怀二心,而且庄稼歉收,人气低迷,牲畜瘦弱,都显出一种亡国的预兆,臣料想他们坚持不了两三年。”太宗频频点头。

  大臣们听了郑元的话,都劝太宗趁机出击突厥,太宗道:“朕与突厥刚刚订立盟约,现在撕毁盟约是不仁不义,还是等他们自己来寻衅吧,然后再去讨伐,那时师出有名,必定可以一举成功。”

  偏偏颉利自取灭亡。因为薛延陀、回纥等部落陆续反叛,颉利就命令突利可汗率领人马去攻击。突利却连战连败,甚至连原来的地盘都丢了不少,最后一个人逃了回去。颉利大怒,厉声斥责突利,又用鞭子抽了一顿,把他关在牢里,十多天才释放。突利从此生怨,也要反叛颉利。颉利又命令突利征兵,突利没有答复,而是派使者跑到唐朝京城,请求投降。

  颉利听说突利投降大唐,立即发兵去攻打,突利又派使者到长安请求援兵。太宗召群臣商议,太宗道:“朕与突利约为兄弟,有紧急情况不能不救,但朕与颉利也是同盟,因此进退两难,你们看怎么办才好?”杜如晦道:“臣以为应当讨伐颉利。突厥有什么信义可言?如今有机可乘,如果不出击,恐怕后悔不及呀。”太宗虽然说好,但还想再等一等,于是命令准备军需物资,观望一下再作决定。不料颉利竟来侵犯大唐边境,太宗当即派使臣到薛延陀,册封真珠可汗为真珠毘伽可汗,赐给旗鼓,让他向南攻打颉利。真珠可汗当时正被许多部落推举拥戴,欲正可汗之位,忽然接到大唐来使,非常欢迎,当时就派弟弟统特勒跟着唐朝使臣进京交纳贡品。太宗赐给统特勒宝刀和宝鞭,并当面嘱咐道:“回去后告诉你哥哥,属下如果有人犯了大罪,就用这把刀处斩,犯小罪的就用这支鞭抽打,一定要严格治军,不要放纵属下!”统特勒回去报告真珠可汗,真珠可汗欢喜得不得了,马上招集各部落人马,准备进军颉利,为大唐效力。

  颉利听到这个消息,惊恐万分,急忙向唐朝派使称臣和亲。太宗对来使道:“你们的可汗颉利与朕结成同盟,朕好意相待,始终如一。他却先支援叛贼梁师都,背弃盟约,后来带兵退去,朕还以为他自己悔悟,愿意恪守前盟,也就没再出兵讨伐。如今突利可汗上表来投降,他是诚心依附,和你们有什么关系?颉利反而去攻他,而且无端犯我边境,这是什么道理?朕正要兴师问罪,他还妄想和亲,真是可笑!你去转告颉利,想要保全性命,只能自己绑上自己来投降。”来使不敢说话,拜别太宗后,灰溜溜地回去了。

  贞观三年十一月,太宗任命兵部尚书李靖为行军总管,领兵北征。封张公谨为副帅,又任命李世绩、薛万彻等人为诸道总管,分几路进兵,共计大军十几万。大军刚出发,突利就来投降了,既而其他部落首领依次来降。于是太宗命令中书侍郎颜师古测绘全国地图,昭示后人。贞观三年冬季,户部普查人口,登记造册,总计外来归附的人口达到一百二十多万,太宗看了表册非常欣慰。贞观四年春,李靖率领三千精兵从马邑进兵,攻破了定襄,颉利仓皇逃走,突厥将领康苏密带着隋朝的萧后和杨政道投降了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