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孙子兵法大全集全文阅读 > 第20章 形篇(2)

第20章 形篇(2)


  公元前260年,在秦、赵两军对峙的长平之战中,秦国大将白起针对赵国将军赵括只知纸上谈兵、鲁莽轻敌的特点,制定了后退诱敌、包围歼灭的作战方针,全歼赵军四十余万。长平之战告捷之后,白起将秦军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攻占邯郸以西的要冲武安(今河北武安西)等地,一部分北上夺取太原郡(今山西中部地区),自己则亲自率领一部分兵力留驻上党,积极准备进攻邯郸,计划一鼓作气灭掉赵国。

  面对秦军的这样猛烈的进攻势头,引起了赵国及周围诸侯国的恐惧。赵国为了免于灭亡,便与韩国合谋,派苏代携带重宝赴秦游说秦国宰相范雎。苏代从范雎的个人利益和秦国的得失两方面来动摇其灭赵的决心,同时提出了割地求和的建议。范雎为苏代的分析所打动,便向秦王建议准许赵国割地议和。秦王听后,也觉得有理,因为秦军虽然战胜,但长平之战相持三年之久,国力消耗巨大,士卒死者过半,百姓也已贫穷不堪,再打下去对秦国也没什么好处。

  这样双方签订了停战协定,协议规定,韩国割让垣雍、赵国割让六城给秦国。

  公元前259年正月,秦军从赵国撤出。秦国撤兵后,赵王准备按照和约割让六城之地给秦国。赵国宰相虞卿却不同意割城。他说:“秦国撤兵是由于师劳兵疲,没有足够的力量继续支撑下去。现在如果把他没能攻取的土地拱手相让,这与鼓励秦国攻打赵国又有什么区别呢?如果每年割让六城给秦国,赵国的土地很快就会完全失去,而秦国的贪婪之心却无穷无尽,那时,赵国的灭亡就是必然的。”

  同时,虞卿向赵王建议:“以六城之地贿赂齐国。齐国与秦国结怨较深,齐国得到赵国的六城之地,必定愿意与赵国合力攻秦。这样,赵国虽失地于齐,然而可取秦地以补损失。到那时,秦国必定反过来向赵国求和,韩国、魏国也会尊重赵国,从而形成赵、齐、韩、魏四国的联盟。”赵王也料定秦国不会善罢甘休,便积极进行抗秦准备。

  这次赵国吸取了长平之战的教训,制定了一系列内政外交策略。对内,赵国君臣努力缓和内部矛盾,同心合力治理国家,努力发展农业生产以增强国力,抚养孤幼以增加人口,整顿兵甲以增强战斗力。同时,利用人民对秦军在长平坑杀赵军降卒暴行的愤恨,激励全国军民同仇敌忾,造成了全国上下齐心抗秦的有利态势。对外,赵国积极开展合纵活动。赵王派虞卿东见齐王,商议合纵抗秦的计划;利用魏国使者来赵国谋议合纵的机会,同魏国签订了合纵的盟约;以灵邱(今山西灵邱)作为楚相春申君的封地,结好楚国;此外,还对韩、燕两国极力拉拢。经过一系列的紧张活动,促成了反秦力量的联合,建立了反秦抗秦的统一战线。

  就这样,赵国不仅没有如约割地,反而联合各诸侯国与秦国为敌,秦昭王当然愤恨不平,勃然大怒。公元前259年9月,秦昭王派大夫王陵率兵再次攻赵,秦军很快就打到了赵国国都邯郸城下。面对秦军的兵临城下,赵国没有轻举妄动,鉴于敌强我弱的客观态势,赵国采取了坚守疲敌、持久防御、避免决战、以待外援的战略方针。

  赵国人民对秦军的残暴记忆犹新,秦军的再次入侵,更激起了赵国军民保国抗秦的决心,他们坚守邯郸,英勇作战。在坚守防御的过程中,赵国还经常派出精锐部队伺机袭击秦军,给秦军以沉重的打击。秦军进攻邯郸连连受挫。

  即便如此,秦昭王还是没有放弃攻打赵国的想法,他继续增兵换将,对邯郸发动新的攻势。经过八九个月的作战,秦军伤亡惨重,却仍然不能攻克邯郸。秦王便亲自出面,请秦将白起出山带兵攻赵。当初,秦王与辅臣商讨出兵攻赵时,白起便反对出兵,他说:“长平之战,秦国未能乘胜消灭赵国,给了赵国喘息休养的机会,使赵国得以发展生产以增强蓄积,整顿兵甲以加强战斗力,修补城池以巩固守备。目前,赵国增强了国力,全国上下也同仇敌忾,努力加强战备;赵国又与各诸侯国积极联络,联合对付秦国。此时出兵,秦国要战胜赵国是十分困难的。”战事果然像白起预言的那样,秦国贸然攻赵陷入了困境。当秦王亲自出面请白起去邯郸指挥作战时,白起坚决不从,表示“宁伏受重诛而死,不忍为辱军之将”。秦王听了勃然大怒,最后赐以利剑逼着白起自杀了。

  秦军久攻邯郸不下,处于师劳兵疲、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而赵国则在固守邯郸的同时,积极从事合纵活动。平原君赵胜率毛遂等人赴楚求援,毛遂以秦军曾经攻破郢都、焚烧夷陵、迫楚迁都的旧怨来激怒楚王,使楚王答应出兵北上救赵。除此之外,魏王也答应了救赵,并派出十万军队向邯郸进发。秦王听到这个消息后,派使者威胁魏王说:“谁要是出兵救赵,等我攻下邯郸后就调兵攻打谁。”

  魏王惧怕秦国日后报复,就命令主将晋鄙将十万大军屯驻在邺(今河北临漳),观望不前。平原君赵胜见魏军停止前进,就派人去魏国请魏公子信陵君设法说服魏王让军队救援邯郸。信陵君多次劝说魏王,但魏王仍然不肯下令进兵。信陵君无计可施,便决定带自己仅有的少量人马去和秦军决一死战。

  信陵君在临出发前遇到了好朋友侯嬴,侯嬴劝他说:“如果去硬拼,就好像把一块肉投入饿虎之口,能有什么效果呢?”他建议信陵君去向魏王的爱妃如姬求助,让如姬利用出入魏王寝宫之便,偷取魏王调兵易将的虎符,然后夺取魏主将晋鄙的兵权,带领军队去救赵。信陵君依计而行。信陵君曾为如姬报了杀父之仇,如姬便为信陵君顺利窃得了虎符。

  信陵君一得到虎符就火速赶到邺地,凭着虎符假传魏王之命,要取代晋鄙的职务。晋鄙对此表示怀疑,不肯交出兵权。信陵君不得已杀了晋鄙,夺得兵权,率领军队直赴邯郸。此时,秦军又一次向邯郸发起了猛烈的攻势,邯郸的形势危如累卵。平原君让自己的妻妾奴婢也参加到守城的劳役中,把家中的资财全部拿出来馈赠给士兵,鼓励士兵们拼死作战。平原君还招募得三千奋不顾身的勇士,拼死向秦军发起反击。

  这样秦军顿时招架不住,竟然向后退了三十里。正在这时,信陵君率领的魏军和春申君率领的楚军先后赶到,投入了战斗。秦国受到内外夹攻,最终被三国联军打败。而魏、楚、赵三国联军乘胜进至河东(今山西南),秦军被迫退回河西,放弃了以前所侵占的魏国的河东、赵国的太原和韩国的上党等大片土地,秦将王陵率一股残部逃回汾城,而另一部分秦军则被联军包围,最后投降了赵国。邯郸之战终以赵胜秦败落下了帷幕。

  在邯郸之战中,赵国多次运用了《形篇》中讲的战略战术,先是“先为不可胜”积极治国强兵,联合魏、楚、赵三国,想以合纵之术对抗秦国。再“以待敌之可胜”,抓住秦国的弱点,给与其深重的打击,导致秦军最后无力抵抗,竟一连后退三十里,败得惨不忍睹。这一战,赵国因兵法运用得到,获得“全胜”,打的非常漂亮。

  斯大林格勒战役

  想要赢的前提是不输,这句话,虽然有一点的诡辩的意味,但不失为一句真理,正如孙子所说“先为不可胜”再可“以待敌之可胜”,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就是以守为攻,战胜德军的。

  1942年6月28日,斯大林格勒战役打响,战争一开始,希特勒就大手笔的调动150了万兵力以及大量的飞机、坦克,向高加索发动猛烈进攻,以夺取丰富的石油资源和粮食,在此之后,德军又北取莫斯科,南出波斯湾。而苏军这边,因为在之前的哈尔科夫会战中失败而受到重大损失,此时无力抵挡德军的进攻,便立即开始后撤,想要采取以退为进的方式对付德军。

  希特勒把颇有秩序后撤的苏军误认为是已被打败,就胆大起来,向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两个方向同时发动进攻。为了阻止德军的进攻,苏军于7月12日组成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将下辖七个兵种合成集团军和一个空军集团军。尽管苏军竭尽全力想要凑成一只强有力的部队,但兵力还是远远落后德军。德军在该方向上作战的是“B”集团军群,由第四航空队担任空中支援。进攻过程中,又相继投入了德军坦克第四集团军、意大利第八集团军以及罗马尼亚的第三集团军、第六、第七军。所以在战争开始之际,德军兵力是苏军的1.3倍,坦克是苏军的2倍,飞机是苏军的3.6倍。

  8月23日,德军第六集团军强渡顿河后,抵达斯大林格勒市区以北的伏尔加河岸,对市区形成严重的威胁。南路进攻的德军坦克第四集团军,于8月29日进抵加夫里洛夫卡地域,威胁着担任斯大林格勒正面防御任务的苏军后方。

  9月13日,德军第六集团军和坦克第四集团军首先对城市中部和南部发起进攻。守城的苏军第六十二集团军在大量预备队的增援下,进行顽强的抵抗。德军每天出动千架次的飞机,投下一百多万颗炸弹,斯大林格勒被炸成一片废墟。但是,斯大林格勒军民冒着德军的狂轰滥炸,在废墟中与进入市区的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战斗打退了德军一次又一次的集团冲击。

  面对苏军的顽强防守,斯大林见以攻破,就又加强了兵力,从9月中旬起又在市区先后投入13个师,约17万人和500辆坦克,并调来五个受过专门巷战训练的工兵营,在几百架飞机的掩护下,昼不停地强攻。斯大林格勒的军民顽强抗击,不放弃每个街区、每幢楼房甚至每层楼、每间房的争夺,战斗空前激烈。9月14日,德军进攻马也夫高地和一号火车站时,在不到4公里宽的地域里集中了6个师,并有几百架飞机的空中支援。在不到5个小时内,火车站易手4次。德军曾一度推进至距苏军第六十二集团军指挥所仅600米处,伏尔加河的河面和所有渡口都处于德军的枪炮火力控制下。

  10月14日,德军进攻拖拉机厂和街垒工厂区,在5公里宽的地域内集中了3个步兵师和2个坦克师,出动了2000多架次飞机狂轰滥炸。苏军不少师只剩下几十个人,但仍坚守着阵地。

  就这样,德军先后向斯大林格勒调来50个师的兵力,连续进攻了4个月,始终未能拿下。但苏军这边,在靠近莫斯科和乌拉尔后方基地的部队,已经隐蔽地完成了大规模反攻的准备。11月19日两个地方的部队同时袭击了德军突出的翼侧;11月23日全面地包围了斯大林格勒的德军。

  到第二年的2月2日,德军第六集团军由于被希特勒禁止突围而遭全军覆没。德军从此永远失去德苏战了争以来的优势。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战局转折点的战例。

  其实,德军会失败,并不是因为德军实力弱,正相反,就是因为德军实力太强,所以好高骛远,一味劲头十足的进攻,致使线拉得过长,由进攻开始前800公里的战线变为2枷公里,兵站线又延长了500-800公里,距德国本土(柏林)长达3000公里。而且铁路几乎全是单线,数量也很少。所依赖的汽车运输,由于油料有限也不能满足需要,只好在被破坏的油田地带用牲畜运送石油。在这样的战线交叉状态下。德军战斗力到9月20日前后,第一梯队连人数超过60名以上的都很少,装甲师的坦克数量已减少到60~80辆以下。

  另一方面,苏军知道自己实力远不及德军,就以防守作为作战的主要方式,以守为攻,最终拖垮德军,这正是孙子在本篇开头提到的“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善攻的努尔哈赤

  “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强调想要取得胜利就要让自己的军队实力远远高于对方的实力。萨尔浒之战发生在公元1619年,这是明朝与后金政权在辽东地区进行的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战争。在这次战争中,后金汗努尔哈赤表现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他集中兵力,对明军实行各个击破的战略战术,使明军遭到惨败,自己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军事松弛,经济停滞不前,民众怨声连天,开始渐渐走向没落。明王朝为了满足自己的奢侈生活,不断加剧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经济上的剥削和政治上的压迫,因而激起了包括女真族在内的少数民族的强烈不满,因此他们发起了反抗。

  公元1616年,也就是万历四十四年,居住在我国长白山一带的女真族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将女真各部统一,建立了一个新的政权——后金。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利用女真人民对朝廷不满的情绪,积极向明辽东进行袭扰。明和后金之间的矛盾逐步激化。努尔哈赤于1618年2月召集贝勒诸臣讨论制定了夺取辽东的基本战略方针。尔后厉兵秣马,扩充军队,刺探明军军情,积极从事战争准备。经过认真准备和周密筹划,努尔哈赤开始进攻明军的军事行动。

  4月13日,努尔哈赤历数明朝对女真的七大罪状,将这七大罪状列为“七大恨”,并以其誓师,这样的做法既找到了向明朝起兵挑战的政治借口,又激起了女真人对明朝民族压迫政策的愤慨之情,为夺取胜利增添了筹码。在“七大恨”发布的第二天,努尔哈赤率步骑两万向明军发起了进攻。

  这一攻,后金长驱直入,一路顺利。

  4月15日,后金兵临抚顺城下,明守将李芳畏敌,开城投降。

  4月21日,后金军击败明军总兵张承萌部的一万援军。

  5月,攻克明军抚安堡、花包冲堡、三岔儿堡等大小堡11个。

  7月,后金军攻入鸦鹘关,攻占了清河堡。至此,原属明朝的抚顺以东诸堡,大都为后金所攻占。

  明朝廷看到辽东覆军殒将、失地丧权,非常气愤,不甘心这样的失败,于是决定发动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企图一举消灭建立不久而势力日益强劲的后金政权。明朝廷任命杨镐为辽东经略,调兵遣将,筹饷集粮,置械购马,进行战争准备。1619年2月,明各路大军齐聚辽沈。由杨镐制定了作战方案。

  杨镐的方案是:兵分四路,分进合击,直捣后金政治中心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老城),一举围歼后金军。以总兵杜松为主力,出抚顺关,从西面进攻;总兵马林会合叶赫部落的部队,出靖安堡从北面进攻;总兵李如柏领兵经清河堡,出鸦鹘关,从南面进攻;总兵刘铤会合朝鲜兵,出宽甸由东进攻;总兵官秉忠率一部驻扎辽阳,作为机动;总兵李光荣率军驻广宁,保障后方交通。杨镐本人则坐镇沈阳,居中指挥。限令四路明军于3月2日会攻赫图阿拉。

  但令杨镐没想到的是,在行动之前,计划被泄露,后金探知了明军的作战企图和时间安排,努尔哈赤于是赢得了时间,可以从容作出对策。

  本来后金的八旗兵力共6万余人,与明军相比处于劣势。但是努尔哈赤根据明军的作战行动计划,经过分析,他认为明军东、南、北三路由于道路险远,不可能很快到达指定地点。于是,决定采取“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战略,集中兵力、逐个击破进犯的明军。他把6万八旗精兵集结于赫图阿拉附近,准备首先给孤立冒进的明西路军,予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