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四川人的安逸生活全文阅读 > 第12章 下里巴人的阳春白雪(3)

第12章 下里巴人的阳春白雪(3)


  苏轼在20岁前一直在故乡眉山专心学习。公元1056年,他与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带领下来到京城同场考试,这一年顺利地考上预备考试的两兄弟,又一起参加第二年春季的科举,苏轼一举进士及第。此次科举考试的知贡举(监考官)是当时著名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及梅尧臣,欧阳修一心提倡古文,以挽救当时文坛浮华不实的流弊,当他读到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的文章时,十分惊讶,以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的作品,本来想取第一名的,考虑很久,为了避偏袒之嫌,终于取了第二名(后来原先应是第二的曾巩,反倒成了第一),苏轼的春秋对义则考了第一。殿试(皇帝亲自口试)时,他献上二十五篇进策,很得仁宗皇帝的欣赏,于是将苏轼评为翰林学士。这下京城轰动了,三苏一下子就名满天下了。欧阳修当时对人说:“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意即“我要避开他,好让他出人头地”,可见欧阳修当时拔擢后进的爱心。后来,苏轼及苏辙均拜欧阳修为师。

  关于苏东坡的传说很多。东坡最好的朋友是陈糙,当年苏东坡少壮时曾和他父亲意见不合,终致交恶。陈糙住家离歧亭不远。东坡去看过他几次,陈糙在四年内去看过苏东坡七次。由于一个文学掌故,陈糙在中国文学上以惧内之癖而名垂千古。今天中文里有“季常之痛”一个典故,季常是陈糙的号。陈季常这个朋友,苏东坡是可以随便和他开玩笑的。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直到今天,“狮子吼”还是指絮絮不休的妻子,这个名字也因苏东坡的这首打趣的诗而千古流传了。

  苏轼才高八斗,才气干云,他用生命铸就的气质高贵的文字流传千年。他的诗、词、赋、文、书法、绘画等各个方面都代表了宋时的最高水平,堪称雄视千古的一代宗师。苏轼继承了父亲苏洵和宋时文豪欧阳修的古文革新运动,清除了骈文的形式主义,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顺畅,如《石钟山记》《放鹤亭记》等与《赤壁赋》《后赤壁赋》同为传诵名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其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并致力提拔后进,黄庭坚、秦观等均出其门下。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有一天晚上,黄庭坚与苏东坡饭后闲步,但见暮霭沉金,水天一色,渔歌唱和,悠扬悦耳。于是出对道;

  晓霞映水,渔人争唱满江红。

  苏东坡稍加思索,便对道:

  朔雪飞空,农夫齐歌普天乐。

  上下句均妙在以曲牌名《满江红》《普天乐》入对,甚为自然。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苏轼的博学也表现在学术上,在经学和文艺理论都卓有建树。用现在的话说,简直就是个奇才、全才!

  这位大诗人甚至对烹饪也非常有研究,非常善于做菜,而且做菜的水平绝非一般,他尤其擅长制作红烧肉。“回赠肉”便是苏轼在徐州期间创制的红烧肉。宋神宗熙宁10年4月,苏轼赴任徐州知州。7月7日,黄河在澶州曹村埽一带决口,至8月21日洪水围困徐州,水位竟高达二丈八尺。苏轼以身示卒,亲荷畚插,率领禁军武卫营,和全城百姓抗洪筑堤保城。经过七十多个昼夜的艰苦奋战,终于保住了徐州城。全城百姓无不欢欣鼓舞,他们为感谢这位领导有方,与徐州人民同呼吸、共存亡的好知州,纷纷杀猪宰羊,担酒携菜上府慰劳。苏轼推辞不掉,收下后亲自指点家人制成红烧肉,又回赠给参加抗洪的百姓。百姓食后,都觉得此肉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一致称之为“回赠肉”。此后,“回赠肉”就在徐州一带流传,并成徐州传统名菜。

  就是这么一位大诗人、大词人,其仕途却并不顺坦。由于他对王安石的变法的某些政策不满,他成了朝中最不受欢迎的人,莫须有的“乌台诗案”,使他来到了黄州充军,过上了“谈笑皆白丁,往来无鸿儒”的孤苦生活。后来皇帝换了,他被召回京师,可是他率性直言的秉性一点都没改,又对司马光的改革指手画脚,说他的措施与王安石变法一样,都存在着致命的缺陷,这样得罪了两家最有势力的政治红人,一下子就被赶到了杭州,自此他开始了流放远地的悲苦行旅。先是被贬到了靠近契丹的北部边塞定州当知州,再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谪到了数千里外的广东英德,此时的苏轼年已六旬,但“老夫聊发少年狂”,就想在英德度过余生算了,没想到还没走到英德,又接到了新的谕旨,发配到了更远的惠阳,在惠阳呆了三年,又被赶到了当时荒无人烟的海南岛。或许这么重的刑罚只配苏轼这样的旷世奇人享用,“他把朝中的文人政客们映衬得如同跳梁小丑”。当命运有了一线转机,他已如西垂的落日,终于在1107年7月28日走完了他历尽苦难的一生,终点是在常州。

  6.蜀中才子李调元

  四川果然是人杰地灵,除了前面提到的“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苏轼外,在清代,四川又出了“一门四进士,弟兄三翰林”的李调元。李氏“一门四进士”,是指李调元父亲李化楠、李调元、李调元堂弟(调元三叔化樟子嗣)李鼎元、李骥元。李化楠不仅是绵州李氏科举入仕第一人,也是四川省罗江县自清初以来第一位进士。

  李调元,字羹堂、赞庵、鹤洲,号雨村、童山蠢翁,乾隆进士,四川罗江县人。历任广东学政,直隶通水道。著有《雨村曲话》《雨村剧话》《童山全集》等多种著作。是继司马相如、扬雄、苏轼、杨慎之后又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巴蜀文化巨人。他既是诗人,又是文学家;既是戏剧理论家,又是蜀学大师。

  孩童时代的李调元,就能吟诗作对。有一年夏天,李调元家中,来了许多客人,其中,不少是蜀中名流。有一位名流,曾听李调元的父亲说过,李调元从小就能诗善对,但持怀疑,不大相信。恰好当时,李调元站在他父亲旁边,他要当场试一试。是时,天气炎热,客人们一边摇扇,一边吸烟。这位名流,便以当时情景,出了上联,要李调元对出下联。联文是:

  吸烟摇扇,目前风云聚会。

  上联一出,客人们交头接耳,议论此联难对,李调元的父亲,也要求这位客人,改出其他好对的联。不料,李调元在稍加思考后,朗声地对道:

  屙尿打屁,胯下雷雨交加。

  联才对毕,顿时哄堂大笑。此联虽不雅,但舍此难对。满座客人都为李调元应对之快,啧啧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