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世界神秘文化全文阅读 > 第18章 对死亡的崇拜与认可——世界各地的死亡崇拜

第18章 对死亡的崇拜与认可——世界各地的死亡崇拜


  死亡是一项难以回避的问题。每一个人都必须要面对生与死。对于生,人们也都已经习惯了,可是死亡本身却是悬在人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只要不小心瞥见它,也许会惶惶不可终日,茶饭不思。但神奇的是,死亡崇拜的现象在世界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中国的死亡崇拜传统中国文化并不忌讳谈论死亡,特别是儒家思想。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孔子十分看重人的生命,但是对于死亡的崇拜也是溢于言表的。孟子继承了孔子重视死亡的传统。孟子有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孟子看来,只要是为义而牺牲的生命,都是值得敬仰和崇拜的,这种死亡比活着更有价值。而且孟子知道人难免一死,所以不必避讳谈论死,他自己也曾向往过最惊天动地的死法。显然,儒家对有意义的死亡有着独特的崇拜和认可。

  中国传统士人推崇有气节的死。为国为民,“虽千万人,吾往矣!”这种精神一直在感动世人,并激励很多人为了国家献出生命。南宋将要灭亡之际,大臣文天祥面对元朝的多次劝降,坚决不从,视死如归。他在《过零丁洋》一诗中写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露出所有有气节的人士临难赴死之心。而明朝于谦的《石灰吟》“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则昭示了文人的死亡崇拜情结,仿佛有一种巨大的精神在鼓舞着这些人不畏权贵向死而生。在国事上,统治者历来提倡“文死谏,武死战”。

  比如唐高宗时期贤相褚遂良,因为废立皇后一事,孤身死谏,从而惹怒武则天,招致杀身之祸。抗日名将张自忠,一生为国杀敌,因曾秘密主政被日军控制后的北京事务,一时被疑为汉奸。为报国雪耻,张自忠在台儿庄战役中亲自指挥将领,杀敌无数。后来在湖北襄樊遭到日军大量炮轰,最后弹尽人亡。他本可以跟随部下撤离,但是为国誓死之心已定,最终走上死亡之路。文人志士有为表忠心不惜向死的情怀,但普通老百姓却对死亡充满了敬畏之心。民间流传着许多鬼神传说,人们相信人死之后,灵魂会离开身体到处游荡,为了能够让灵魂在阴间过上好的日子,老百姓想出了很多办法,比如烧钱、房子、车子、衣服等各种纸扎用品。希望能够让灵魂到了阴间,熟悉阴间的旧鬼,贿赂一下他们,尽量忘记阳间生活,过上新的生活,同时又不留恋或者危害人间。百姓间的各种丧葬活动,本身就体现了对死者的尊重和爱戴。佛教里的七七祭,连续四十九天,希望能够安慰亡灵,保持生者与死者的联系。

  彝族的死亡崇拜

  彝族是一个不避讳死亡的民族。在彝族人原始的宗教信仰里,他们相信人是不会死的。原始的彝族人也是以氏族为单位,共同生活在一处,过着和睦的集体生活。所以在集体里他们没有个体的死亡观念。在他们的梦想中,氏族中每一个人都过着快乐的生活,氏族村落一片稻田野花,能够世世代代居住在养活他们的故土上。后来随着时代的慢慢发展,彝族人不得不面临个体的死亡这一观念,他们逐渐认识到原来死亡是难以避免的事。于是,顺着原始宗教的逻辑,他们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面对死亡的认识体系,这且认为是彝族人的死亡崇拜。在彝族人的鬼神观念里,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们认为鬼不仅可以是一种介于祖灵和活人之间游荡的魂灵,还可以是活着的人。如果哪个人活得年纪太大,明显长于周围的人,他就可能被认为是一个鬼。作为鬼,他吃了周围人的年龄,他可能被周围人认为是到了已经该死的时候,所以,死在彝族人的观念里一点也不恐怖。彝族人每逢一些节气的时候,就会举行盛大的庆典,来提醒周围的人们注意死去归祖的灵魂。在庆典里,人们仿佛看到了已故的先祖在他们的圣地——云南快乐生活的景象。人们穿着华丽的服装,举行宏大的仪式,唱歌,跳舞,其乐融融。

  这和他们的灵魂观是分不开的。

  在彝族人的灵魂观里,他们认为人有三个灵魂,人去世后,一个灵魂会回到圣地,一个灵魂会留在家中,一个灵魂会随风飘逝。回圣地的灵魂会快乐地生活,仿佛到了天堂,而那待在家中的灵魂会照顾家中的幼小,为其行善积德。所以彝族人的死亡在他们看来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彝族和别的民族不同的是,彝族的老人能够快乐地谈论死后的生活,他们认为天地和人是一体的,生死相对也成一体。所以在生者去世后,他们家人会通知所有的亲戚朋友前来送行,远近亲友也会不计距离前来会合。在葬礼上,大家有的掩面吼叫,但不流泪,有的放声歌唱。死者家属穿着盛装,仿佛要举行婚礼一样,喜庆地接受别人的庆贺。他们认为没有死亡,就不会有来世再生。这个生死循环相辅相成的观念,帮助他们能够从容面对死亡。据说有个贵妇,很想看到自己死亡时人们“欢庆”的盛大局面,于是提前宣布了自己的“死亡”,大家热热闹闹地前来,人人提着礼品,猪肉羊肉堆积如山。

  日本人的自杀崇拜

  不仅是中国人,日本人对于死亡也有类似的理解,有时他们面对死亡会表现出不可抗拒的冲动。日本人像彝族人一样,也认为生与死是相辅相成的。在他们看来,没有生就不会有死。由于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加上佛教的传入,他们也很信奉“生死轮回”,“灵魂不死”,也同样十分相信“无常”观念,认为人死后只不过是流动的生,而生也时常表现在短暂流逝的哀伤等情绪中。在宗教信仰之外,日本传统政治还造就了一种慷慨赴死的精神——武士道精神。日本的武士道由来已久,而武士道特别强调对于主人的效忠。日本著名的武士元禄忠臣藏,即素浪人,因为领主之间的仇怨,替主人杀死了对方,他在被捕时,切腹自杀。传说最早的剖腹者是大盗藤原义。989年,他被官兵围捕,为了表示自己宁死不屈的气节,便用日本军刀切开自己的腹部,挑出内脏扔向围捕他的官兵。后来在镰仓幕府时期,剖腹开始在武士中流行。到了江户时代,剖腹也就逐渐发展成了一种难以遏制的自杀仪式。剖腹的盛行其实和日本人的宗教灵魂观有很大的关系。日本人相信,人的灵魂是居住在肚子里的。

  日本人的武士刀有时候不仅是自己战场上的武器,还是结束自己生命的工具。

  日本追求唐朝的审美标准,以胖为美,传统的日本男子也很羡慕大腹便便的人,那样会被认为是人的力量强大、灵魂高贵的表现。剖腹能够向人展示他们的灵魂,可以让自己得到不朽。这是日本对死亡崇拜的典型象征。对于剖腹,日本有一整套严格的规定,这也是日本对死亡崇拜的一种极致表现。在剖腹中,分为一字切、二字切、三字切和十字切。在武士中,最后一种切法被认为是最完美高贵的。在切腹之前,武士会将准备好的钢刀或者利剑整齐地排列放好,待到切肤时用纸或者布包好刀柄。不得不承认,切腹自杀是一种极端的死亡崇拜仪式。很多人在选择剖腹自杀的时候,都会面临一些血腥残忍的问题,比如剖腹并非一刀致命,如果无法一刀致命,强烈的疼痛感就会削弱人的力量和意志,导致无法再切第二次,这个时候人将死不死又该如何。为了表现出自己赴死的决心,通常会有人辅助切腹者,如果 第一刀没有致命,辅助者便会按照之前的协定砍下切腹者的头颅。日本人剖腹自杀前,一般都会准备好纸,抒写遗言和诗歌,这些诗歌表达了他们对于人生和死亡的看法。

  其他民族的死亡崇拜

  死亡崇拜是一个国际化的概念,并不局限在某一个国家或几个民族。古印加对死亡的崇拜也可谓登峰造极,在他们所发明的二十进位的数字里,“0”就代表着死亡。在印加,每一座城市都有一条大道,名叫“黄泉大道”,在大道两旁都是墓穴。在他们看来,死亡是灵魂转世的前提。在古代文明遗迹里,埃及文明无疑是最悠久灿烂的。而古埃及金字塔的雄伟高大,狮身人面像的威严,正象征了古代的埃及法老神圣无比的权力。埃及人花费了如此巨大的代价将这些象征着永恒的石像立了起来,其目的无非是向世人展示一座规格庞大的坟墓,以及一个死人永生的神话。这无疑是死亡崇拜的一个表现,还有埃及人的木乃伊,这些用了特殊化学成分炮制的干尸,在金字塔里一放就是几千年。死亡在这里被赋予了不朽的意义。埃及干尸据说是死神阿努比斯发明的,死神阿努比斯是一个长着虎狼模样的人,特别之处就在于他拥有神权,能帮助死者通往地下世界。

  埃及人认为尸体被死神保存下来,死者就能复活。埃及金字塔里的尸体便被认为是死神采用独特的防腐方法制造的,他负责把这些尸体以及他们的灵魂护送到金字塔里,并保护其免遭他人的侵害。如果没有外界侵入,埃及人相信他们的灵魂终有一日会在死神的帮助下重回肉体,得到重生。毫不夸张地说,死神阿努比斯的存在本身就是埃及人对死亡崇拜的一个诠释。在意大利的一些古老民族里,曾经也有死亡崇拜的传统。意大利某个地区曾经有一棵神树,当地人派一位身强力壮的人负责保护它不被其他人碰到。而这个强壮的人一般就是由那些将要被执行死刑的人来担任,他们可以在神庙里和女人过夜,但是以后必须手执利斧,守卫神树,防止其他人靠近。而其他被判刑的人若是靠近,他必须誓死保卫,要和任何敢于挑战他的人厮杀,直到双方有一个人死去。而获胜者也必须再次捡起利斧,充当守卫神树的士兵。

  这个故事也表现出当地的死亡崇拜的两个方面,一是每一个死去的人都是为了神而死,另一个是即使再强大的人也有死亡的一天。就如同负责守护神树的人,他拥有强壮的体格和无穷的力量,可最后也可能会被更强大的人杀死,这就是死亡的公平性。对于死亡的崇拜,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和形式,但是当其发展出共性的时候,这种崇拜便成为世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