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世界历史未解之谜大全集全文阅读 > 第106章 文学作品中不能说的秘密(2)

第106章 文学作品中不能说的秘密(2)


  《马可·波罗游记》又叫《东方见闻录》,是距今700年前的一位名叫马可·波罗的威尼斯商人留下的一本有趣的游记,书中描绘的那个伟大而神秘的东方古国——中国。按照马可波罗的说法,他是在1271年他17岁那年,跟随父亲尼古拉和叔叔马飞阿,从意大利的威尼斯出发,途经伊拉克、伊朗和阿富汗,历经3年到达了中国与阿富汗交界的帕米尔高原,然后进入中国腹地参观旅游,直到1295年才从中国回到欧洲。这本游记的面世震惊了整个欧洲,甚至可以说它是欧洲航海运动的思想启蒙。一时之间,人们争相传阅。1492年,正是这本游记,鼓舞着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扬帆出海,踏上寻找富庶东方之路。

  在一些人将《马可·波罗游记》奉为至宝的同时,也有人怀疑《马可·波罗游记》的真实性。在当时中国和欧洲交通不畅的情况下,马可·波罗游记能否远去中国游历实在令人怀疑。正如大英博物馆中国馆馆长弗朗西斯·伍德在《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一书中,提出了她的著名质疑:马可·波罗根本没到过中国!他对中国的印象,仅限于道听途说,马可·波罗游记中记录的内容都是假的,马可波罗是一个欺骗了世界七百年的说谎者。

  关于《马可·波罗游记》真实性的争论的关键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长城

  众所周知,长城是中国最为典型的象征。而《马可·波罗游记》却始终没有提及长城的只言片语。这就引起了人们对《马可·波罗游记》的真实性的怀疑。在欧洲人眼里的长城应该是明长城,我们现在所说的长城也指的是明长城,因为它是现在保存相对比较完整的长城。但在明代以前,各个时代的长城大多残毁不全,可能马可·波罗看到的长城就是这个样子,没有引起他的注意。

  2. 中医、茶叶等中国代表物

  此外,《马可·波罗游记》也从未提起中国人司空见惯的中医、茶叶和汉字(书法)、筷子等中国典型的象征物,这也值得怀疑。但有人反驳说,那是马可·波罗在中国时主要与蒙古人相处,不了解汉族文化习惯的原因。

  但是,马可·波罗自称到过中国南方许多地区,不可能不接触汉族人,更不可能不接触中国的汉字。但也有人反驳认为,这是因为马可·波罗精通波斯语,而当时中国元朝的官方语言就有波斯语,因此他得以在中国统治阶层生活,没有学习汉语的需要。

  3.与中国的历史记载不符合

  马可·波罗游记中有着马可波罗等三人献计帮助元朝军队攻克南宋襄阳城的记载,但根据历史记载,元朝军队攻克南宋襄阳城的时候,马可·波罗一行,还没到达中国。而且,马可波罗自称在扬州生活了3年,并曾担任这里的地方官,但在扬州县志上却找不到他的名字。更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马可·波罗从未赞美过扬州,却赞美杭州为世界上最美好、最高贵的“天堂之城”。翻遍了当时所有的中国历史文献,也不曾寻得关于马可波罗一家的半点蛛丝马迹。

  有人反驳认为,《马可·波罗游记》的整理者鲁思蒂谦是位传奇小说家,他可能处于小说可读性的考虑,而虚构了某些故事情节。而马可·波罗一家之所以未能在中国历史记载中出现,是因为他们当时在中国的地位实在是微不足道,不值得记录在官方档案之中。

  总之,《马可·波罗游记》确实存在种种疑点,因此可知《马可·波罗游记》在创作过程中确实加入了一些主观虚构,但对于其真实性的争论始终没有定论。

  但丁何时开始写《神曲》的

  这是一条关于灵魂秘密成长和壮大的美好路途,是一条伟大的精神朝圣的路途。人们如此评价但丁的《神曲》带给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但同时,人们心中也存有一个疑惑:但丁究竟是何时开始写《神曲》的呢?

  当人间的美好愿望还没有成为现实的时候,当天堂的理想还停留于圣职买卖的阶段,伟大的诗人但丁已经开始不安了。欧洲大陆的天主教团的整体腐败根本无力将天国的诺言在人间兑现。最优秀的人必然很快醒悟到,抵达理想王国的道路无法由僧侣阶层来引领,而必须由一己的生命来铺就。于是就有了但丁的灵魂漫游地狱、炼狱,最后抵达光明澄澈的天堂的伟大历程,于是就有了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史诗之一——《神曲》。

  尽管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说:“对于不可知的事物,你最好的态度是保持沉默。”但对于那些精神生命强健的伟人来说,预知正是他们创作的能量所在。但丁的《神曲》正是在这个层面上产生,并且能够源源不断地涌出它的崭新意义。《神曲》告知人类的是:世界的核心秘密就是创世,而创世是永不停顿的,但但丁有幸参与了这个创世的秘密。

  那什么是但丁创作《神曲》的启发点呢?但丁在《神曲》中将这一尊贵的地位给予了古罗马最伟大的诗人之一维吉尔。这是因为维吉尔的一些诗章为他在中世纪赢得了预言家和魔术师的名声。而维吉尔在《埃涅阿斯记》中关于主人公由神巫引导游历阴间的描写,就直接启发了但丁《神曲》的创作。这无疑也是一个美好的见证:再伟大的诗人也一样需要古老文明的援助,需要借他人之筏来渡自己的人生之河。所以维吉尔被但丁视为精神的导师和智慧的海洋,帮他穿越了地狱和炼狱的昏惑、穿越人生的迷途。

  因此,在《神曲》中,但丁对维吉尔的灵魂说:

  “你是我的大师和我的先辈;

  我单单从你那里取得了

  那使我受到荣誉的美丽的风格。”

  不可否认,《神曲》以辞藻华美、想象丰富、设计巧妙、内容奇特、含义深刻的美誉而闻名于世。但是对于这部名作的写作年代,专家学者们却意见不一,看法各异。

  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薄伽丘认为,《神曲》是于1300 年开始写的,也就是在但丁被逐以前。但薄伽丘又以为,但丁被放逐之后,在整理那些未完成的旧稿时,可能又将之加以全部改写。薄伽丘的这一观点是从但丁的作品《新生》中得到暗示的。在《新生》的末尾,但丁加上了一段说明,即但丁梦见贝德丽采在天堂。这梦按照《新生》成书的年代来说,应该是1292年的事情。1310年以后,但丁再对旧稿进行整理,心情却发生改变,因此将本来预定赞颂最光荣的女性的诗篇改作对政治社会的批评作品,于是贝德丽采不再是“爱情”的化身而成了“信仰”的象征。

  有人认为,1313 年“日耳曼皇帝”亨利七世死后,但丁才动手改写《神曲》;但大多数学者认为最可靠的推断是将改写年代移至1305~1306年。对《神曲》各部分的脱稿时间也有不同意见存在。有人通过对但丁的政治主张和《神曲》内叙述的故事的研究,较肯定地认为:《地狱篇》开始于1308 年以前;《炼狱篇》则在1308~1312 年,《天堂篇》肯定是在1 3 1 4 年以后。普遍的意见认为,《地狱篇》完成于1308年,《炼狱篇》可能完成于1313年,而《天堂篇》则只不过是在但丁去世时刚刚完成的“初稿”而已。另一种说法是但丁去世的时候,《天堂篇》最后数章并未脱稿,现在我们所见的最后13章实际上是但丁的儿子约各伯续写,而冒称是但丁的手笔而已。

  由于缺乏确凿的历史证据,但丁何时写作《神曲》一谜始终没有定论,争论也将无休止地继续下去。

  莎士比亚诗中的“黑肤夫人”原型是谁

  “黑肤夫人”就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颇令世人注目的一个形象。作家笔下的“黑肤夫人”是一位绝色美女,极具诱惑力。于是,无数专家学者挖空心思,想要弄清楚这位黑眼睛、黑皮肤、黑头发的“黑肤夫人”到底和莎士比亚在现实中存在什么关系。

  莎士比亚是留给世界的重要文学遗产不仅包括他的代表作《哈姆莱特》、《麦克白》、《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等经典剧作,还有仅次于他剧作数量的众多“十四行诗”。然而,在那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等剧作家、诗人其实并不为当时的人们所重视,因此关于莎士比亚生平的资料并不多见,这就为人们研究莎氏的生平、死因、作品等问题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以十四行诗为例,最初出版是否出于莎氏本人的意愿?卷首献辞中的Mr.W.H.到底是谁?诗中的年轻朋友、情敌诗人和黑肤夫人是否实有其人,他们是谁?

  在所有这些有争议的问题中,无疑要算“黑肤夫人”这个谜最引人注目、最富浪漫色彩了。的确,这位夫人年轻、擅长音乐、黑头发、黑眼睛,甚至是黑皮肤,具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在爱情上她却不够忠实,轻浮放荡,既欺骗了自己的丈夫,又背叛了情人,暗中投入诗人的朋友、那个英俊青年的怀抱。莎氏在诗中对她寄托了很深的感情,总是萦绕在诗人的心头,对她的热情一生都没有冷却过,而是一直在塑造她的形象。在诗人的笔下,她简直成了真正的倾国倾城的绝代美人。对这样一位充满诱惑力的美人,自然引起后世研究家们的极大兴趣,并努力在现实生活中去寻找这个真人。在几百年的长期考证研究过程中,人们提出的黑肤夫人的原型人选不下七八名,但似乎还没有真正找到这位具有独特风格的女人。

  1.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18世纪的莎氏全集编者马龙认为这个“黑肤夫人”就是当时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并提出了许多论据。莎氏在不少作品中无保留地歌唱了自己的时代,并在伊丽莎白女王身上寄托了作者对贤明君主的理想。马龙的同时代人卡尔迈认为:“很明显,所有十四行诗都是写给伊丽莎白女王的。”从莎士比亚劝他的可爱的女王朋友结婚生子,以及伊丽莎白此时已超过60岁等事实都没有使诗人感到为难来看,诗人和女王的私人关系是很好的,因此女王很可能就是“黑肤夫人”的原型。但这仅仅是猜测,缺乏确凿的证据。

  2.达夫南特的母亲

  有人认为,黑肤夫人不是伊丽莎白一世女王,而应该是17世纪著名戏剧家、桂冠诗人的达夫南特的母亲。这是从1594年出版的《威罗比,他的艾薇姗》一书中得到的新线索,有人猜测达夫南特的母亲可能就是十四行诗中的迷人的“黑肤夫人”。书中的故事主要讲一个客栈老板的妻子如何拒绝许多求爱者,而只把爱托付给一位熟悉的朋友w.S.,而莎士比亚的名字正好是William Shakespeare。据传莎氏在往返斯特拉特福和伦敦的途中曾住在一个酒商开的客栈里,时间一长便成了这家人的朋友,漂亮的客栈夫人对他特别殷勤,其儿子达夫南特和莎氏也有着特殊的感情。据莎士比亚最初的传记作者奥伯雷记述,达夫南特本人在醉酒时常常在人面前暗示自己可能是莎士比亚的私生子,并以此感到光荣。为此,一些评论家就作出了上述的猜想。但后来著名的莎学评论家威尔逊提出了疑问:“达夫南特是1606年生,而事实上酒商1605年前还没有得到开业执照,这样时间对十四行诗中的事件来说是太晚了。”

  3. 玛丽·菲顿

  1890年,泰勒首先提出黑肤夫人是玛丽·菲顿这一假设,源于她和青年贵族赫尔伯特的爱情故事。泰勒先肯定莎氏的十四行诗是写给赫尔伯特的,那么“黑肤夫人”自然是菲顿了。她于1595年17岁时,成为伊丽莎白女王的一个宫女,1600年成了赫尔伯特的情人,并给他生了一个孩子,但不久即夭折。为此事,赫尔伯特被送进舰队街监狱、菲顿被开除出宫。菲顿后来的命运也很不好,先是给莱夫逊爵士生了两个私生子,后来又嫁给了泼尔摩尔船长。有人曾描绘过菲顿大胆而轻率的举动:敞开头巾,卷起衣服,拿着一件宽大的斗篷,像男人一样,大踏步走去和赫尔伯特幽会。后人肖伯纳还根据这个故事写了一个有趣的剧本《十四行诗里的黑肤夫人》来肯定这一主张。但是这一论断也受到人们的怀疑,因为十四行诗中的黑肤夫人是一个有夫之妇,而菲顿被撵出宫门后很久才正式与人结婚。更为致命的一点是,后来发现菲顿的画像是个金发碧眼白皮肤的美人,虽然她的教堂纪念碑说她是个黑种妇女。

  4.艾米丽娅·雷尼尔

  1973年1 月29日,情况又有了新的进展:英国《泰晤士报》以显著篇幅刊登了著名历史学家、莎学家饶斯的文章《终于真相大白——莎士比亚的黑肤夫人》,此文立即轰动了世界。原来饶斯在牛津波斯莱茵图书馆研究西蒙。弗芒的资料时,发现“黑肤夫人”极有可能是艾米丽娅·雷尼尔。但这种说法也存在许多疑点。

  多年以来,人们针对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的种种线索对黑肤夫人做出了许多其他的猜测:混血儿、宫妓、富商妻子……但正如20世纪初莎学专家道顿所说:“我们永远不会发现这个女人的名字。”

  普希金的《一号日记》之谜

  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的死成为世界文坛抹之不去的哀痛记忆。在他死后,他的许多手稿都收藏在“普希金博物馆”和“普希金故居”中,但记录普希金思想精粹的《一号日记》却不在其中,至今仍无下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