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世界历史未解之谜大全集全文阅读 > 第63章 被历史误读的名人们(2)

第63章 被历史误读的名人们(2)


  当时在法国上流社会,人们纷纷传言说莫里哀年轻时与玛德莱娜相爱,并生下了一个女儿弗朗索瓦兹,可是以后由于种种原因莫里哀和玛德莱娜并没有结成夫妻,于是莫里哀深感遗憾,在他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情结,最后娶了自己的亲生女儿。但这一说法难以让人信服。另一部分人声称,莫里哀并不知道弗朗索瓦兹便是自己的亲生女儿,当弗朗索瓦兹在“光耀剧团”日益走红后,莫里哀仿佛在她身上看到了玛德莱娜的影子,对她产生了爱慕之情。在莫里哀强烈的追求之下,1662年,弗朗索瓦兹与莫里哀结婚。

  许多莫里哀的戏迷认为莫里哀的妻子是阿尔芒德,她是玛德莱娜·贝亚尔的妹妹,而并非其女儿。因为在1662年2月20日,莫里哀结婚时,在圣日耳曼--奥塞尔堂区发的结婚证书和户口簿上,莫里哀妻子所用的名字不是弗朗索瓦兹,而是阿尔芒德。而且阿尔芒德在极其重要的两个证件上填写的身份都是玛德莱娜·贝亚尔的妹妹。

  但是更多的人认为莫里哀的妻子弗朗索瓦兹的确是玛德莱娜的女儿,但绝不是莫里哀自己的女儿。据说,弗朗索瓦兹是玛德莱娜20岁时与一个名叫莫德纳的伯爵的私生女,玛德莱娜将女儿托付别人抚养,自己则跟随巡回剧团演出,希望在莫德纳明媒正娶的妻子死后嫁给他。尽管伯爵夫人后来亡故,但莫德纳并没有迎娶玛德莱娜,因为伯爵不愿把贵族的姓氏让给一个女戏子。愤懑的玛德莱娜带着女儿来到里昂,参加了刚刚到达那里的“光耀剧团”。 为了不暴露自己的真实年龄和隐私,她就隐瞒了弗朗索瓦兹的真实身份,并将女儿改名为阿尔芒德,而且,在弗朗索瓦兹的两个证件上填的身份也是玛德莱娜的妹妹。这种莫名其妙改名字的事情在当时的剧团里非常普遍。莫里哀第一次见到弗朗索瓦兹时,她才18岁,莫里哀被她年轻美丽的外貌所吸引并很快坠入情网,他全然没有考虑年龄的差距和性格的差异,更没有顾忌玛德莱娜长久以来对他的情谊,却准备娶她的“小妹妹”为妻。而正在走红的弗朗索瓦兹虽然比莫里哀小二十多岁,但她从实利出发,打算牺牲自身以换取更多的利益,他们于1662年2月20日举行了婚礼。

  但是,也有人对这种观点表示了怀疑,因为在莫里哀的剧团里,像弗朗索瓦兹这样才貌出众的女演员大有人在,而莫里哀偏偏娶了曾经与他有过亲密关系的玛德莱娜的女儿,难道这仅仅是种巧合,是不是其中有一些别人不知道的秘密呢?当然,这些秘密只有当事人自己清楚。

  也许连莫里哀本人也没有想到,在他死后,有关他妻子的身世被人争论不休,从而成为文化史上的一个难解之谜。人们希望能后早日找到有价值的史料,解开这个长久的谜题。

  牛顿黑匣子里的秘密

  牛顿的名字一直是科学的代名词,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他曾经疯狂地研究过长生不老药和废金属向黄金转化的方法。他还是我们引以为豪的那个牛顿吗?

  牛顿是英国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自然哲学家,同时他也是一个神学爱好者,晚年曾着力研究神学。1727年3月20日,伟大艾萨克·牛顿逝世。同其他很多杰出的英国人一样,他被埋葬在了威斯敏斯特教堂。他的墓碑上镌刻着:让人们欢呼这样一位多么伟大的人类荣耀曾经在世界上存在。从18世纪起,牛顿开始被认为是现代科学家时代首屈一指的最伟大的人,牛顿的名字一直是科学的代名词。

  但是,牛顿的真实面貌其实并不完全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一切都源于一个神秘的箱子———牛顿的“黑匣子”,这个大箱子里,保存着许多证据,这些证据能够告诉后人,曾经占据和完全吸引着牛顿那颗热情和智慧的心灵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他没有在离开剑桥的时候销毁它们,而是把它们保存在那个箱子里。深深震惊着任何一双18或19世纪,甚至是我们现代人探索的眼睛,那里面保存着数以百万字的他未发表过的著作。这些是牛顿在整个一生中艰难地隐藏着的秘密。

  在牛顿死后,有人试图了解这个尘封的秘密。毕肖普·霍斯利奉命检查过这个箱子,并希望出版箱子里的那浩如烟海的作品,可是他看了箱子中的内容后,惊慌失措地把箱子盖盖上了,并没有公布任何的秘密。100年后,戴维·布鲁斯特再次查看了那个箱子,但他通过小心地摘录和几个严肃的小谎言便把“黑匣子”里的真相完全掩盖了,人们仍然不知道黑匣子里面到底装的是什么。

  然而,世界上没有永远的秘密,“黑匣子”里的秘密最后终于还是被解开了。人们被“黑匣子”里的东西惊得目瞪口呆,那些证据表明,牛顿当时潜心研究的不是人们一直猜测的科学探究,而是长生不老药和废金属向黄金转化的方法。秘密著作的另一大部分是他推想和求索的宇宙的秘密真相———所罗门神殿的力量,圣经启示录、丹尼尔之书和关于教会历史的数百页论述。盒子中那100万字以上的鸿篇巨制,对我们的现实和科学来说几乎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原来,晚年的牛顿开始致力于对神学的研究,他否定哲学的指导作用,虔诚地相信上帝,埋头于写以神学为题材的著作。当他遇到难以解释的天体运动时,提出了“神的第一推动力”。他说“上帝统治万物,我们是他的仆人而敬畏他、崇拜他”。这是的牛顿,已经逐渐脱离了理性科学的轨道,走向了神学的领域。

  1650 年左右,那个年代的文献还表明了牛顿对炼金术的痴迷。以出版商库珀为中心的人在尔后的 20 年里复兴了对 15 世纪英格兰炼金术的兴趣。而且在剑桥图书馆中也有着相当数目的这样的手稿表明牛顿曾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试图解读传统留下来的疑团,并留下了至少 10 万字的实验记录和手稿。

  在很早期的生活中,牛顿就在三一学院里抛弃了正统的信仰,他完全反对古代权威的解释,而认为“三位一体”的教义应该是后来伪造的。他的朋友们认为他必须从三一学院的生活中拔出脚来,否则它会很快让牛顿走向精神和健康的衰落。在朋友的劝说和自己的努力下,牛顿终于抛弃了他的那些魔法研究,开始了理性的科学研究。当他的生活转折点到来之后,他才把他的魔术之书放回盒子。

  看过“黑匣子”中的证据后,所有人都会认为牛顿不是理性时代的第一人,而是一个魔法家中的最后一个。牛顿的性格是复杂的、多疑的、隐蔽的,并且还有着深深的神经过敏,所以他整个一生都疏远女性,终生未娶。

  亨德尔为何不与女性发生“纠葛”

  亨德尔闻名于世的不仅是他杰出的音乐创作才能,不仅是他那首脍炙人口的《哈利路亚》,他一生从不与女性发生“纠葛”的“柳下惠”风格也引起了人们的种种猜测。

  亨德尔是18世纪著名的作曲家,由于他出生于德国,却最终加入了英国国籍,因此德国人说:亨德尔和巴赫都是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而英国人说:亨德尔是英国最伟大的作曲家。

  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于1685年出生于德国中部的哈雷,和他同年出生的有同时代的大音乐家巴赫。但和巴赫出生于音乐家族不同,亨德尔的父亲是萨克森公爵的理发师和外科医生,一直希望将他培养成律师,更认为音乐是卑贱的职业。但亨德尔自幼迷恋于音乐,常常背着父亲偷偷弹奏古钢琴。后来,当地的主萨克森—魏森斯菲尔大公偶然发现了小亨德尔练琴并深深为他的毅力和天分所感动,于是出面说服了老亨德尔同意他天才的儿子认真地学音乐。

  1703年,18岁的亨德尔正式开始了他的音乐生涯,他曾在意大利留学学习歌剧,最终选定在英国发展自己的音乐事业,创作出如《里纳尔多》、《女王生日颂歌》、《水上音乐》等歌剧,深受好评。1726年,亨德尔加入英国国籍,被誉为“英国民族的天才”。尽管后来随着意大利歌剧的衰落,亨德尔备受挫折,但他凭借清唱剧《弥赛亚》的创作再获成功。当1743年《弥赛亚》在伦敦上演时英王乔治二世亲临剧院,当终乐章《哈里路亚》奏响时,国王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站起来听完了全曲(《哈里路亚》要站着听作为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一直延续到今天)。为了维护《弥赛亚》的地位不因过多的演奏而受损,英王更是下旨每年只在春天演奏一次,且只有亨德尔本人才有资格指挥。1759年春,74岁的亨德尔去世,死后享受了国葬的待遇,长眠在历代国王圣贤下葬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墓地,在那里有一座亨德尔纪念像耸立至今。

  然而,让人们对亨德尔感到好奇的不仅是他在音乐上的过人天赋和杰出贡献,也不是他是德国作曲家还是英国作曲家的定论,而是亨德尔一生从不与女性发生“纠葛”的原因。

  一种观点认为,亨德尔不与女人亲近的原因可能是他性格本身的缺陷,甚至可以说是心理变态的表现。亨德尔的一生像本传奇故事那样充满了冒险,而且以好竞争与决斗出名,他曾发财、破财继而又失而复得,他脾气暴躁,易于发怒,感情强烈,但他这种强烈的情感从不用于异性,也许他了解自己的性格,因而倒颇有自知之明,“一直不曾想到过要娶老婆”。

  当时一位与亨德尔有交往的牧师史威夫特记述说:“我之所以特别尊敬亨德尔,乃是由于他纵使跟女性有过什么细微的纠葛,都从不开口。”传记家们曾提到他用双臂抱过一个女人,这是由于这位花腔女高音即库佐尼拒绝按照亨德尔的曲调唱,于是作曲家勃然大怒,举起有力的双臂抱起她(有的说他用双手抓住她的腰部),然后拖到窗口,扔出窗外,并且骂道:“从前我就知道她是一个妖怪。这次正好给她一个教训。我就是毕塞巴布,是魔鬼!”这种盛气凌人的男子,在任何女性眼中,怎能成为终身伴侣呢?他是一个冷血动物。厌恶女性的亨德尔在有关他的许多传记中,几乎不曾被暗示过他与什么女人有纠葛,他对女性魅力毫不关心,所以历史上找不到任何关于他的风流艳事的记载,此类艺术家在世界上实在为数不多。

  另一派观点认为,由于亨德尔过于关注事业,而忽略了自己在两性情感方面的需求。要知道,音乐家在当时地位很低,他父亲就曾无数次地告诫他:“如果要做一名绅士,就绝不可学拉小提琴”。而亨德尔却愿为音乐而献身,决心成名,所以他一生中为求功名而历经了各种冒险生活,有着极其强烈的向上爬的欲望。

  在歌剧衰落后,亨德尔受尽各种屈辱。但他仍没放弃努力,潜心投入清唱剧的创作中,决心以实际行动证明作曲事业会令他地位稳固并不断上升。他是如此迷恋作曲,将其整个身心融于创作,这使得他毫不关心女人和婚姻。他会在灵感迸发时一连伏案几天,最快时他在三周内就完成一部歌剧,如在创作《弥赛亚》时,当他为“他被人蔑视,被人们抛弃”这种悲伤的词句谱曲时,一位仆人发现他感动地伏在他作品上哭泣;当他写到合唱《哈里路亚》壮观的情景时,他说,“我想我的确看见整个天国和伟大的上帝本人在我面前。”在他如此炽热的宗教情感和创作热情中,女人在他心目中的位置则难以想象了。

  然而,亨德尔死后,他的音乐并没有在英国继续影响下去,却对德国和法国产生了强烈的影响。而亨德尔之所以众生不与女性发生“纠葛”,更是一个解不开的谜。

  诗人拜伦为何离开英国

  虽然内心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可是拜伦还是离开了英国,长期漂泊在外,他为何如此挣扎地在外流浪呢?

  乔治·戈登·诺艾尔·拜伦是19世纪上半叶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揭露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有力地支持了法国大革命后席卷全欧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因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