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世界历史未解之谜大全集全文阅读 > 第62章 被历史误读的名人们(1)

第62章 被历史误读的名人们(1)


  米开朗琪罗的怪癖

  米开朗琪罗的性格十分独特,给人以“怪人”的感觉。这位伟大艺术家的创作与其性格究竟是什么关系呢?是他的这种性格造就了他伟大的艺术成就吗?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出现过一位多才多艺的巨人,他不仅是伟大的雕刻家、画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家和诗人。这个人就是米开朗琪罗。他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与拉斐尔和达·芬奇并称为文艺复兴后三杰。

  1475年3月6日,米开朗琪罗生于佛罗伦萨附近的卡普莱斯,父亲是当地的一名法官,脾气爆烈,但是惧怕上帝。母亲在米开朗琪罗六岁的时候就死了。他13 岁进入佛罗伦萨画家基尔兰达约的工作室,之后又跟随多纳太罗的学生贝托多学习了一年雕塑。米开朗琪罗最初本无意做一位画家,他的志向是成为一位雕刻家,并且只在意“雕”而不在意“塑”。他创作的人物雕像气魄宏大,雄伟健壮,蕴含着无穷的力量。他的大量作品显示了在写实基础上非同寻常的理想加工,典型地象征了当时的整个时代。

  虽然米开朗琪罗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生活中的米开朗琪罗却给人以“怪人”的感觉。年轻时代的米开朗琪罗因酷爱学习而陷入了绝对的孤独。别人都把他看成一个孤芳自赏、性格乖僻、疯疯癫癫的人物。米开朗琪罗总是表现得举止粗俗,与社会格格不入,社交活动总使他感到腻烦。他只和几位严肃的人士来往,没有其他朋友。米开朗琪罗终身未娶,不少人据此推断他喜欢男人,因为他很少跟女人接触,甚至无法在有女人的屋里多停留。他的雕绘中也有女性内容,却从未涉足过娇媚的少女题材,绘制的都是丰腴、成熟的女体,呈现出接近男性的力度,据说米开朗琪罗即便在绘画女体时,用的也是男性模特。

  也有人认为他之所以终生未婚,是由于其貌不扬,导致他有很强烈的自卑情结。米开朗琪罗生平只爱过著名的德·贝斯凯尔侯爵夫人维托利亚·科隆纳,然而却是一种柏拉图式的恋爱。那时,米开朗琪罗已经67岁,科隆纳是50岁。但是科隆纳认为自己仍然属于已经死去17年的丈夫,这就注定了他们之间的交往只是一种精神上的友谊。

  米开朗琪罗在创作时也有一个怪异之处,就是需要绝对的孤独,只要旁边有一个人在场,他的情绪就会完全被扰乱。他必须获得一种与世隔绝之感,方能得心应手地工作,身边的琐事对他来说简直就是折磨。

  米开朗琪罗的记性非常好,在他塑造的成千上万的人物形象之中,他没有遗忘过一个。在他笔下,从来没有重复现象。在艺术上,他非常地追求完美,甚至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不管是什么细枝末节,他都不信任别人,连雕塑所使用的锯子、雕刀他也要亲手制作。一旦他在一件雕像中发现有错,就将整个作品放弃,转而另雕一块石头。这种追求完美的理想使他毁掉了不少成型的作品,甚至在他的才华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时,他所完成的雕像也并不多。

  二十四岁后米开朗琪罗作为雕塑家开始从事创作,制作了著名的雕塑《大卫》和壁画《圣家族》,又为教皇在梵蒂冈的西斯廷小教堂画壁画,用了四年时间凭一个人在五百多平方米的天顶上画了三百四十三人,对于如此宏大的工程,找来一些人作助手,最后中意的只有一个调制颜料干杂活的。

  米开朗琪罗的性格确实十分独特,那么这位伟大艺术家的创作与其性格究竟是什么关系呢?是他的这种性格造就了他伟大的艺术成就吗?答案无从知晓。

  哥伦布究竟是哪国人

  哥伦布开辟了新航路,为世界的广泛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一直以来,关于他的国籍却争议不断。那么,他到底是哪国人呢?

  在西班牙著名城市巴塞罗那的海滨港口广场上,有一座高达61米的圆柱形纪念碑,底座四周雕有八只神态各异的狮子,环绕柱体中部雕有五个凌空飞舞的女神,碑顶端是一尊巨大的人物雕像。这位巨人眺目远望,挥手指向大西洋。他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新航路的开辟者。

  哥伦布一生从事航海活动,他相信大地球形说,认为从欧洲西航可达东方的印度和中国。在西班牙国王支持下,1492年8月3日,哥伦布乘着“圣·玛丽娅”号帆船,从巴罗斯港出发,航行七十天,到达巴哈马群岛的圣萨尔瓦多岛,发现了美洲,他也因此成为名垂青史的航海家。

  哥伦布虽然不是西班牙人,但他当年是在西班牙国王斐迪南二世和女王伊萨贝拉的资助下开始冒险生涯的,哥伦布也为西班牙在世界航海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是西班牙的骄傲。

  哥伦布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可时至今日,他仍然是一个谜一般的人。我们不能够确切地知道他出生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出生,也不知道他在哪里去世,他究竟长得什么模样,他最初在什么地方登陆美洲……

  大多数人认为,哥伦布是意大利热那亚人,生于1451年。他的祖父乔凡尼·哥伦布住在意大利旧热那亚城以东5英里处的昆特镇,是一个经营毛纺织业作坊的手工业者。他的父亲多米尼科·哥伦布,开了一个呢绒作坊和一个小客店,是织布行会会员。1445年,多米尼科·哥伦布与一位纺织工女儿苏桑那·芳塔娜罗莎结婚,六年后,哥伦布诞生在这个家庭中。1476年,哥伦布移居葡萄牙,参加了葡萄牙对热那亚的一场海战,后来他向葡萄牙国王建议探索一条向西航行可以直通东方的新航线,但未被采纳。1485年,哥伦布移居西班牙,终于得到了西班牙王室的资助,前往东方寻找黄金,结果发现了美洲大陆。他晚年贫病交加,1506年寂寞地死去。意大利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把热那亚哥伦布少年时代住过的房屋列为文物,加以保护。

  有人却认为这些事实不能说明哥伦布是意大利人,很早就有人提出异议。哥伦布本人从未明确宣布自己是热那亚人,他没有用意大利文写下任何东西,他给弟弟和他人的信及日记都是用西班牙文写的,他喜欢用西班牙语来拼写自己的名字,也希望别人这样来拼。这些似乎证明哥伦布是一个曾经居住在热那亚的西班牙犹太人。

  1978年4月,委内瑞拉史学家马利亚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观点,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经过长期的考证以后他发现,史书上记载的这位克里斯托夫·哥伦布根本没有去过美洲,他只不过是一位在地中海从事商业航行的航海家,而到过美洲是另一位叫做克里斯托瓦尔·哥伦布,是一位道地的西班牙人,由于两人名字的发音和拼写近似,导致了长期以来人们把这两个人当作了一个人。这位委内瑞拉史学家还说,第一个踏上美洲的西班牙人应该是阿隆索·桑切斯·德韦瓦尔。他大约在1481年登上美洲,返航时在克里斯托瓦尔·哥伦布家去世。去世前,他把全部航行资料交给克里斯托瓦尔·哥伦布。当时这个哥伦布家在桑托港。直到10 年后,他才开始第一次远行,到达美洲。

  西班牙一位研究哥伦布的权威学者阿尔夫索·恩塞纳特教授称:哥伦布不是出生在公认的1451年,而是1446年,虽然出生地是意大利的吉诺阿,但他在非常年幼时全家就搬到了西班牙的伊比利亚岛,因此他实际上是西班牙人。他讲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但是不懂意大利语,后来也从未回过意大利。

  总之,关于哥伦布出身的问题仍是众说纷纭,没有一致的结论。哥伦布到底从哪里来呢?或许只有他自己知道。

  “莎士比亚”的真面目到底如何

  有人说莎士比亚的真实身份是一位女性,有人说他是伊丽莎白女王的笔名,有人说他是培根的替身,也许莎士比亚就是他本人。

  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威廉·莎士比亚他的一系列文学作品深刻而生动地反映了16世纪到17世纪英国的时代现实,集中地代表了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成就。举世闻名的《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佩斯》更是奠定了莎士比亚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巨人”地位。

  莎士比亚一生中创作了37部戏剧、154 首十四行诗和两首长诗。除了两首长诗是他生前发表的以外,其余的全部作品都是他死后由别人搜集整理后陆续问世的。最令人生疑的是,莎士比亚作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他的身世却有许多不为世人所知的地方,他本人未曾留下只字片言,有关介绍莎士比亚生平事迹的材料奇缺。当时,也没有一个人能够明确说明那些作品是演员莎士比亚创作的。于是,人们自然会提出:莎士比亚真有其人吗?

  几百年来,不断有人对莎士比亚作品提出质疑,认为以莎士比亚的平民经历,不可能对宫廷和上流社会乃至其他国家的风土人情有如此全面的了解。另外,如果莎士比亚在世时已经出名,为什么去世时竟没人关注?莎士比亚的名字发表的那些惊世之作,究竟是他本人写的,还是别人创作后用这一假托的笔名发表的。因此,不断有人被提名为“真正的莎士比亚”,其中包括剧作家弗朗西斯·培根和诗人克里斯托夫·马洛。“莎士比亚真伪之谜”是一个争论了几个世纪的未解之谜。

  在文化史界,有人认为莎剧的真正作者是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莎士比亚”只是伊丽莎白女王假借的名字。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许多主角所处的环境与女王本人颇具相似之处,女王知识广博,语词丰富多样,说话机智善辩,所以反映在莎剧作品中的单词数量达21000 多个,一般的人显然难以做到这一点。同时,在伊丽莎白女王去世的1603年以后,以“莎士比亚”为名发表的作品数量明显下降,在质量上也较前大为逊色,人们设想这些很可能是女王早期的不成熟之作,而在她死后由别人收集、整理后出版的。凑巧的是,莎士比亚第一本戏剧集的出版者潘勃鲁克伯爵夫人,恰恰又是伊丽莎白女王的挚友亲信和遗嘱执行者。这难道只是巧合吗?

  专家们认为,通观莎士比亚作品的精彩语言与丰富剧情内容,只有伊丽莎白女王才具有哪些杰作的作者所特有的广博的学识、凝练的语言和对于人们感情意志的高度洞察力。

  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莎剧的真正作者应当是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这些学者将培根的笔记内容和莎士比亚初版作品比较分析,发现两者有难以想象的相似之处。莎剧上至天文地理,外及异邦他国,内涉皇朝宫闱,通达古今,精深博大,出身卑微并且从未踏进大学门坎的普通演员是不可能写作完成的。

  莎士比亚所处时代正是英国伊丽莎白王朝政治、宗教的变化动荡时期,上流社会和达官显贵认为编剧演戏有伤风化,但是,在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仍有一些学者暗地里写戏演戏。迫于社会压力和公众的舆论指责,剧本的撰稿者就虚构了一个“莎士比亚”的笔名。在当时,弗兰西斯·培根文才出众、阅历丰富、善于思考、勤奋攻读,理所当然是这些作品的执笔人。况且这些剧本情节生动感人,全景式描绘了当时英国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时期各种社会力量的冲突,提倡个****反对封建束缚和神权桎梏,人物栩栩如生,久演不衰。这种传世之作应当出于造诣精深的哲人培根之手更合乎情理。

  莎士比亚作品的真正主人究竟是谁?是伊丽莎白女王,还是哲学家培根,或者有其他人选,众说不一。或许,这些作品就是莎士比亚自己写的,这些疑点只是后人的猜测。不管怎么样,莎士比亚作品的精彩是有目共睹的。

  莫里哀的妻子是自己的女儿吗

  有谁能够想到,曾经在戏剧舞台上驰骋一生,创作出众多喜剧角色并以自己精湛的技艺赢得观众阵阵掌声与笑声的喜剧大师莫里哀,在他死后,他妻子的身份却饱受争议,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莫里哀原名让-巴蒂斯特·波克兰,出生于巴黎富商之家,1644年首次使用艺名莫里哀。他曾享受贵族教育,但不久就宣布放弃世袭权力,从事戏剧事业。他创立“光耀剧团”,惨淡经营,曾因负债而被指控入狱。后来,他不顾当时蔑视演戏的社会风气和家庭的反对,毅然离家出走,在外漂流了十多年。最后,莫里哀作为剧团的领导人重返巴黎,此后,他一直在巴黎进行创作演出。

  1673年2月17日,莫里哀在身体非常不适的情况下,带病坚持表演自编剧目《无病呻吟》。在演出完毕后几个小时后,莫里哀与世长辞。莫里哀死后,人们对于他的讨论不仅仅是他一出出精彩的戏剧,其中更是许多关于他妻子身世的猜测,这又是为什么呢?

  据史料记载,1662年,莫里哀娶了年轻的弗朗索瓦兹·贝亚尔为妻,当时莫里哀约40岁,妻子比他小20岁。然而令人们迷惑的是,由于弗朗索瓦兹的身世非常模糊。人们始终不清楚弗朗索瓦兹到底是谁的女儿。因为莫里哀年轻时曾和贝亚尔家族的玛德莱娜·贝亚尔有过一段恋情,巴黎上流社会嫉恨莫里哀的人便诋毁他娶了自己的亲生女儿。事实的真相的确如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