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世界历史未解之谜大全集全文阅读 > 第39章 让人匪夷所思的宫廷秘闻(2)

第39章 让人匪夷所思的宫廷秘闻(2)


  俄国著名画家列宾曾创作过一幅《伊凡雷帝杀子》的油画:在灰暗压抑气氛笼罩下的画面上,奄奄一息的皇太子伊凡头无力地靠在父亲的胸前,伊凡雷帝惊恐地搂着儿子,他用一只苍老的、血管突出的手抱着伊凡的身体,另一只手紧紧按住儿子流血的伤口,试图挽回儿子的生命。但死亡的阴影已经笼罩着伊凡,他无力地支撑在地毯上,用一双绝望而宽恕的眼睛看着衰老的父亲,而伊凡雷帝的双眼中充满着悔恨,两人的眼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整幅画有着一种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它同时也记载了俄国历史上的一个传闻: 俄国沙皇伊凡雷帝盛怒之下,用铁头权杖刺中太子伊凡的太阳穴,后者最终不治而死。

  俗语说:虎毒不食子,伊凡雷帝却被怀疑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儿子。人们为什么会怀疑伊凡雷帝呢?主要是伊凡雷帝的性格非常残忍。伊凡雷帝还是个孩子时就经常把捉住的小鸟一刀一刀地杀死,或是站在高高的墙上,将手中的小狗摔死,从而发泄心中的不满。在他13岁的时候,就放出豢养的恶狗,将执掌朝政的皇叔伊斯基活活咬死,暴尸宫门。而当他刚登上皇位后,为了加强皇权,就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恐怖政策,惩罚反对皇权的大贵族,也不可避免地杀害了许多无辜的平民,用尖桩刑、炮烙、活挖人心、抽筋剖腹等酷刑处死了数万人,得到了“雷帝”的称呼。他的暴政和独裁不仅使遭到镇压的大贵族们心怀怨恨,也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反对,就连沙皇身边的人,也有“伴君如伴虎”的危机感。

  关于伊凡太子的死因有着不同的说法,最普遍的一种是:从1581年起,伊凡雷帝开始怀疑太子有夺取皇位的嫌疑,多疑的性格使这种想法日益强烈,父子关系也因为他的提防而紧张起来。11月15日,伊凡雷帝看见伊凡妻子叶莲娜仅穿一件薄裙在宫中走动,违反了俄国妇女至少要穿三件衣裙的惯例,勃然大怒,动手打了儿媳,使怀孕的叶莲娜当即因惊吓流产。太子伊凡闻讯后,对伊凡雷帝大吼大叫,这激怒了伊凡雷帝。他一边大骂“你这个可耻的叛徒”,一边举起铁头权杖向儿子刺去,正中伊凡的太阳穴,最后伊凡终因伤势过重而死去。法国传记作家亨利·特罗亚在《一代暴君——伊凡雷帝》中也记述了这一事件。

  苏联历史学家斯克伦尼尼科夫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1581年11月15日,伊凡父子虽发生激烈争吵,但父亲只是用权杖在儿子身上敲了几下,并未造成致命的伤害。太子伊凡主要因丧子和恨父所导致心理极度悲伤,以致突发癫痫病,后又继发热病死亡的。这个观点的主要论据是伊凡雷帝在1581年11月9日的信中曾谈道: “儿子伊凡病倒了,今天他仍在病中。”因此可以证明伊凡是病重而死,而非父杀。

  当然,历国历代宫廷内部都充满了血雨腥风,父子相残、兄弟反目的事情层出不穷。伊凡雷帝有没有杀死自己的亲儿子,至今尚无定论,只有让历史来慢慢寻找真实答案了。

  法国国王亨利四世死因之谜

  法国国王亨利四世在将要出征的时候被刺身亡,凶手是为了阻止一场一触即发的战争吗?显然其中有更深的政治目的。

  亨利四世是法国波旁王朝第一位国王,也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主。他原为法国南部又小又穷的纳瓦拉王国国王,是法国瓦卢瓦王室的远亲。在1562年由顽固天主教分子挑起的胡格诺宗教战争中以新教领袖的身份参战,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善于利用敌方矛盾,成为这场内战中笑到最后的人,在1589年加冕为法国国王,开始了波旁王朝。

  亨利四世结束了困扰法国多年的宗教战争。由于首领亨利公爵死去,长期在法国政坛占主导地位的吉斯家族再也不能成为和平的阻碍。法国的经济在他统治时代发展起来。亨利四世成为一个深受人民的爱戴的君主。亨利四世执政后励精图治,他加强了国王的专制权力,镇压反叛,大力发展经济。在他统治期间,法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明显提高,亨利四世也成为一个深受人民的爱戴的君主。但是,亨利四世始终有一块心病,那就是没有改变哈布斯堡王朝在西班牙、奥地利和佛兰德尔对法国形成的三面包围之势。

  1610年5 月14日,正当他准备出征与哈布斯堡王朝决一雌雄之际,在巴黎街上乘马车兜风时被一个据说有弑君狂的天主教徒刺死,落得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结局。

  亨利四世传奇的一生是同数不清的阴谋交织在一起的,人家暗算他,他也算计别人。与他打过交道的一大批法国显要如科利尼海军上将、吉斯公爵兄弟、亨利三世都先后成了各种阴谋的牺牲品,亨利四世最后也没能逃脱厄运。

  由于亨利四世是哈布斯堡王朝不共戴天的仇敌,又是在他出征前夕遇刺身亡的,所以人们纷纷议论亨利四世是所谓“西班牙阴谋”的牺牲品。但是从审问刺客的结果来看,刺杀之事似乎与哈布斯堡王朝并无关系。刺客名叫弗朗索瓦·拉瓦莱克,原是来自安古列姆城的一个狂热的天主教徒。他自称对亨利四世姑息胡格诺教派极为恼怒,多次求见国王面陈利害均遭拒绝,于是刺杀了亨利四世。后来尽管对凶手进行了多次刑讯,他仍一口咬定没有任何同谋。

  不过凶手的话毕竟不可完全相信,亨利四世遇刺的案件中有不少可疑的现象。当亨利四世的轿式马车驶过狭窄的巴黎街道时,前面突然出现几辆四轮马车堵住去路,身材高大的拉瓦莱克就是这时窜出来并顺利得手的,看来有人配合。

  如果说拉瓦莱克有同谋,那么同谋又是谁呢?这其中哈布斯堡王朝的嫌疑无疑最大。人们发现,1610年4 月底到6 月初期间的西班牙国家档案中的一些重要档案“失窃”了,这些文件无疑同西班牙的劲敌亨利四世之死有关。

  鉴于亨利四世是哈布斯堡王室的头号仇敌,因此他死于“西班牙阴谋”是完全合乎逻辑的。据亨利四世宠爱的德·维尔涅伊侯爵夫人的仆人查克林·台斯科曼透露,侯爵夫人与觊觎王位的台彼尔农公爵是这次阴谋的组织者,这伙阴谋分子一直跟马德里宫廷保持着密切联系。另外,一个叫拉德尔加大尉的人也说是西班牙王室策划了刺杀亨利四世的阴谋,他曾把危险告诉了亨利四世,但是亨利四世并没有在意。不过也有人认为台斯科曼的证词不可信,后来她也以伪证罪判了终身监禁,至于那位拉德尔加大尉写的回忆录更是有许多信口雌黄的东西。

  更令人觉得奇怪的是,对于皇帝遇刺事件,当时的法国司法机关竟没有查个水落石出,这是为什么呢?

  有人认为这是王后玛丽·美第奇的主意。原来亨利四世是个十足的好色之徒,王后深恐丈夫同自己离婚而使她失去在宫廷中的地位和影响。因此她已对丈夫不怀好感,甚至可以说盼他早死。亨利四世遇刺后,当台斯科曼声称掌握了阴谋分子的确凿证据而要求王后接见的时候,玛·美第奇却避而不见,任凭这件事情不明不白地成为历史。

  亨利四世到底是不是“西班牙阴谋”的牺牲品,四百多年年过去了,至今也没有弄清楚。

  伊凡六世遇害之谜

  尚处襁褓便被立为皇帝,自此再未见过天日,伊凡六世就这样度过了悲惨的一生,直到现在,人们也不知道是谁对他下了毒手。

  俄罗斯沙皇伊凡六世出生在不伦瑞克—沃尔芬比特,他的父亲是不伦瑞克的安东·乌尔利克,母亲是梅克伦堡女公爵安娜·利奥波德耶夫娜。1740年10月,还在襁褓中的伊凡当上了俄国沙皇。因伊凡六世才出世3 个月,便由其母摄政,总管国事。

  安娜上台后,肆意地颁布法令、任免大臣、发动战争、鱼肉百姓,招致社会各阶层的不满。无论支持伊万五世还是彼得大帝的贵族都无法忍受安娜的统治,他们联名请彼得大帝最后的继承人,伊丽莎白·彼得罗夫娜公主继位。

  1741年11月24日,俄国宫廷再次发生政变,彼得一世的女儿伊丽莎白依靠皇族和禁卫军的支持,逮捕了伊凡六世及他的父母,自立为皇,于是“执政”仅13个月的伊凡六世又成了阶下囚。为防止有人假借伊凡六世名义叛乱,伊丽莎白女皇下令将他单独看押。从此,伊凡离开父母,终日与牢房为伴。1756年,年满16岁的伊凡被秘密押送到施利色堡,编号为“一号囚徒”,并单独关押,任何人都不知道他的姓名和真实身份。奉命看守伊凡的两个禁卫军军官弗拉谢夫和车金直接向伊丽莎白女皇宣誓,每半个月还要向帝国枢密院呈报一份有关一号囚徒情况的秘密报告。

  长年的牢房生活,使伊凡的体质、心理、性格都发生的严重畸变。他头发蓬松,脸白如纸,身患多种疾病,目光呆滞。他每天除了读《圣经》和《使徒列传》以外,没有别的事可做,因此他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长大后,他不知道伊丽莎白女皇死后,彼得三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相继做了沙皇。彼得三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执政期间都曾秘密来施利色堡要塞看过他,但伊凡六世并不知道来者的身份。

  1762年叶卡捷琳娜二世登上了沙皇宝座。在彼得三世死后,她又害怕有人拥戴伊凡六世而危及她的统治,于是她亲下手谕,命令看守者弗拉谢夫和车金阻止任何未持有女皇的手谕或枢密院命令的人进入一号囚犯牢房,否则一律格杀勿论。1764年7 月5日晚,人们发现“一号囚徒”身着数剑,倒在血泊中,已死去多时。这样年仅24岁的伊凡,在度过了23年的铁窗生涯后,终于成了俄国宫廷政治的又一牺牲品。8 月17日,枢密院宣布:前沙皇伊凡六世因病去世。

  伊凡六世死于凶杀已是不可争议的事实了,可是他死于何人之手?又因何而死呢?

  有人认为是看守者弗拉谢夫和车金杀死了伊凡六世。自1756年伊凡六世被押送到施利色堡要塞,这两人就奉命看守伊凡。他们两人常年与伊凡一起住在监狱里,不能离开要塞一步,也不能与亲友见面,无异于被判处了终身监禁,只要“一号囚徒”不死,他们就永无自由之日。两人曾多次向枢密院请求调换他人,但上边除了不断给他们加官增薪外,对他们的请求置之不理。因此忍无可忍,杀死了伊凡,寻求解脱。

  也有人认为是米罗维奇少尉准备拥戴伊凡六世为沙皇发动政变,看守者被迫杀死伊凡六世。米罗维奇少尉是施利色堡要塞的驻守军官,当他了解了“一号囚徒”的真实身份后,就准备推翻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拥戴伊凡六世为王。7 月5 日晚,他带兵冲进伊凡六世牢房,发现伊凡六世已被杀死。

  可怜的伊凡六世没有真正地当过一天皇帝就这样死去了,更可悲的是他的死因永远无法查清,宫廷的斗争就是这么的可怕,伊凡六世只不过是宫廷内乱的牺牲品。

  铁面人之谜

  法国的“铁面人”是人类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谁也没有见过他的真正面目,铁面的后面究竟隐藏了一副怎样的面孔呢?

  1789年7月14日清晨,成千上万的巴黎市民拿着火枪、长矛、斧头愤怒地向巴士底狱奔去,呐喊着摧毁了巴士底监狱。在监狱的入口处,人们发现了一行字,上面写着:囚犯号码64389000,铁面人。可铁面人到底是谁?却无从考证,从此囚犯的身份成了一个永远的谜。

  1929年英国的电影公司根据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的小说《布拉热洛公爵》进行改编,首次将“铁面人”的故事搬上银幕,在当时引起了轰动。1939年和1998年美国的电影公司又两度将其搬上银幕,电视剧也是进行了多次翻拍。那么,这个神秘的“铁面人”究竟是谁呢?

  最早在作品中提到“铁面人”的是法国思想家、哲学家伏尔泰,在他的名著《路易十四时代》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述:1661年,圣玛格丽特岛上的一座城堡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那是一个身材颀长、举止典雅的年轻人。之所以说他是特殊的客人,是因为他的头上被罩着一个特制的铁皮面罩。无论是在其被秘密押解的途中,还是在被囚禁期间都被严令禁止摘掉,因此,从来没有人见到过这个年轻人的真正面目。

  在圣玛格丽特岛上关押了一段时间后,这个年轻人又被秘密押送到了巴士底狱。虽然巴士底狱是令人不寒而栗的政治犯监狱,然而在那里,年轻人却受到了特殊的待遇,生活条件良好:头等的饭菜,精美的衣着,还允许他弹奏他心爱的乐器——吉他,并且还定期为他检查身体。由于年轻人对自己的身世守口如瓶,所有的监护人员对他的了解也仅限于身材优美,皮肤略带棕色,举止文明,谈吐风趣。1703年,这个在监狱中度过了大半生的神秘人突然死去,当晚便被葬在圣保罗教区。随着他的神秘离世,他原本神秘的身世也似乎更加神秘了。

  伏尔泰的记述到此为止,此外再无更多的信息。伏尔泰还曾说过:“这个囚犯无疑是个重要的人物”,“他被送到圣玛格丽特岛时,欧洲并没有什么重要人物失踪。”以上种种对于“铁面人”的描述,为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那个神秘的“铁面人”究竟是谁呢?据说在18世纪,法国国王路易十五、路易十六都曾下令调查过“铁面人”,但调查的结果却无人知晓。只是传说路易十六曾明确表示,要严守“铁面人”的秘密。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对“铁面人”身份的猜测众说纷纭,概括出来,有以下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