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生活中的心理学全文阅读 > 第5章 决定命运的十分钟——求职心理学(1)

第5章 决定命运的十分钟——求职心理学(1)


  相信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求职成功,希望能拥有一份满意的工作。可是很多人的求职之路却走得相当艰难。一个成功的求职者,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确立自己的求职目标是必要的,同时了解用人单位的录用心理,做到知己知彼,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自信是成功的前提条件

  跟自信的人打交道,可以让人产生奋发向上的动力。自信是一种人格魅力,它是成功的源泉。

  自信,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自信,是一种信念、一种态度,即深信自己一定能办好某事,实现甚至超越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心理学上的自信是一个多维度的心理系统,是个体对自己的正面肯定和积极确认程度。

  自信是一块敲门砖,是打开陌生之门和希望之门的第一把钥匙。一个自信的人,可以带动周围的人精神焕发,这是每个成功者应该具备的内在素质,它代表着一种影响力。一个好的团体,领导者通常是一个很自信的人,这样的领导才可以带领团队超常发挥;而作为团体成员,也要时刻注意到自身气质对其他成员的影响,要以饱满自信的情绪投入到工作中去。换言之,自信也是一种气质,一种素质。

  在求职过程中,用人单位会事先在广告宣传栏上列出该职位所要求的一些硬件条件。比如学历、经验等等。自然,在前来求职的人群中,肯定有很多人符合那些条件。但是却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些单位出高薪聘请管理型人才,但是辗转多个招聘会,该职位却无人问津,许许多多的求职者远远的看看招聘要求,只是望洋兴叹而不敢向前迈出一步。同样,我们也可以从招聘现场看到:那些粗活、细活、岗位待遇相对较低的职位,比如文员职位等,却总是排成长龙。里面有各中职校学历的,更有各高校毕业的大学生。这个现象可就值得我们深思了。国家的教育差到这一地步了吗?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挤着去做文员,那国家的科技还指望谁呢?事实上,国家的教育不但没有比以前差,而是越来越进步了,教授给学生的东西涉及的面也越来越广了。可是为什么这些高校毕业生不敢面对社会的历练和挑战呢?是系统知识不扎实吗?是对信息技术缺乏接触吗?是对管理理念缺乏了解吗?都不是。他们真正缺乏的是自信心。在学校的时候他们一味的给自己的大脑灌输理论知识,缺乏社会实践,缺乏与社会和他人的接触,缺乏对社会活动规则的了解,缺乏去试一试的勇气,拼一拼的信心。

  张钰是一个大学应届毕业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面试官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需要的是有经验的,你有工作经验吗?同样的一个问题,不知道问倒了多少初出校门的年轻人。可是张钰并没有为此难倒,她做好了足够的心理准备,并确信自己一定会让面试官留下她。她很镇静的回答道:“我是应届毕业生,固然没有工作经验,但这就好像一张画纸,有工作经验的那是先前已经有人在上面泼过墨了,你要想再在上面绘出一幅图来,就必须按照先前的风格画下去,这幅画才能让人接受。可我不一样,我就是一张白纸,你可以在上面任意挥墨,你想要这幅画是什么样子就可以是什么样子……”就这样简短的几句话,短短的几分钟,让面试官不得不给这位应聘者打上满意的分数,不是因为她的经验丰富,而是被她全身上下散发出来的那种自信、坦然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征服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简单的道理,道出了自信的意义:对周围人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还有吸引力。就是她的自信,让这位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女孩敲开了她的成功之门。

  自信,可以让一个毫无工作经验的人,在求职的路上走得顺风顺水。其实,求职战术,就是一个信心战术的过程。而自信,对一个求职者的前途和命运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在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注重自信心的培养,为以后的成功做好准备。

  我们要如何才能拥有自信呢?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自信与许多行为相关联。一个人是否自信,通过一贯的行为表现的观察便能做出判断。换句话说,要建立自信就要从我们日常的一言一行开始。

  自信行为一般会表现为以下特征:

  1.敢于表达自己,克服害羞

  讨论问题时,敢于表达不同的意见,不人云亦云,敢于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供大家讨论。有的人总是怕自己的看法得不到大家的肯定,于是选择沉默。要知道你不说出自己的观点就永远没有人知道,大家不知道就不肯能对你的观点做出任何判断,自己也没有机会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对的还是错的,就没有成长的机会。所有有的时候不能顾忌太多,要勇于表达。

  2.敢于承认错误,虚心接受批评,能够不耻下问

  不以无心的错误为耻辱,以积极的心态接受老师、同学、家长乃至同事和上司对自身缺点的批评与指导,并以一种感恩的心情去慎思、采纳别人的建议和意见。对于大家的意见、批评,要虚心的接受,努力去改正,不要觉得被人发现自己的错误是一种耻辱,更不要因此失去信心,

  3.适当的时候要敢于表达消极情感

  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底线,不能什么时候都只是一味的容忍和退让,当遇到不公正的过分的待遇的时候要懂得表达。例如,敢于拒绝他人过分的请求,争取自己的权利;敢于对别人的过分行为表达自己的愤怒。

  4.努力学习和善于学习知识,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有了专业的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才能有足够的自信发表意见和见解,才有自信的硬件条件和底气。比如,你是个游戏迷,现在让你去玩过关游戏,你会信心十足。可如果让你去医院主刀,你会极力回避。原因是:你游戏时,你的潜意识记忆中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你要做的只是专注。而让你去做外科手术,在你的记忆中没有任何资料,所以要极力回避。这就是知识和经验对你产生的限制,更重要的一点是:游戏可以重来,而生命不可以,所以更需要实践能力。

  5.多参加集体活动

  闭门造车是不行的,它会让人容易脱离实际,忽略周围的人和事,容易造成孤僻。时常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对培养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有很大帮助,同时也给表达自己、承认错误等行为提供了更好的检验机会,是一块检验自身自信与否的试金石。

  克服盲目心理:不打没有准备的仗

  《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早在春秋时期,我国伟大的军事家孙子就发现了这一点:做事不能盲目,尤其在军事战役中,一定要做好各方面的充足准备,尽可能的把对方的各方面情况了解透彻。

  盲目心理,即无见识,无目的的心理状态。在心理学上定义为对涉及信息的漠视甚至无视,完全以自我意识为中心,主观臆断的决定事情的操作方法和发展方向。这样的心理容易使人脱离实际,将人带入盲区,结果往往会使事情归于失败。

  盲目的人不可能知道敌人的强弱,所以一旦敌人稍微强势一点,盲目的人往往会表现得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表现在求职过程中,就是不对招聘单位作任何的了解,直接把简历甩过去跟别人谈价钱。这对求职者来说,确是一个大忌。有可能你的条件完全符合或者差异不大,如果提前做一些准备,完全有希望得到的好工作,却很可能因为自己的盲目而失之交臂。俗话说,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王迪的专业是新闻传播学,刚进入大四的时候,班上很多同学都在说要进某某出版社、某某杂志社、某某报社。在大家的影响下,王迪也觉得自己未来的职业就应该是在这样的单位才行。于是,当发现这些单位的招聘信息的时候,王迪和他的同学门一块一窝蜂的来到报名现场投递简历,可结果几乎都是石沉大海,简历投了不少,可是连面试的机会都很少,就别说面试成功了。这让王迪和他的同学都很着急。

  指导老师在得知王迪他们的心思后,在课堂上严肃的说:“你们有这个想法是不错的,但是我在这里也给大家一些建议,既然你们瞄准了目标,下一步该着手的是对该单位作一个深入透彻的了解,比如营运方式,比如历史沿革,再比如部门结构设置以及划分设置的方法和目的,还有聘用人才的条件和方式,等等。如果你们能把相关单位的生存法则弄个清楚明白的话,那么,我相信以你们现在的水平要进去应该是不难的。但是,切记不可盲目的把简历随便一扔便想要成功,要知道:盲目瞎撞可是会让人头破血流的”。

  听了老师在课堂上的一番话,王迪很受启发。在接下来的求职中,他不在盲目的投递简历,而是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专业以及招聘单位的实际情况选择是否投递简历。这样既节省了时间,也有更多的精力去为更适合自己的岗位做准备。最终在自己的努力下,王迪还算顺利的找到了理想的工作。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不仅求职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其他任何事情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不断的给自己充电,了解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也正因为这个,我们的媒体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因为它不断为受众提供新的信息,去了解周边,了解社会。同样的,那些善于生活的人,永远都会抓紧时间抓住机会去捕捉那些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为自己所要走的每一步做好充足的准备,所以他们永远都赢在了第一线。相反,那些整天自怨自艾、自视清高的人虽然有不少也学富五车,但是他们的生活过的一塌糊涂,事业也是一片灰暗。

  一件事情,有做准备和没有做准备,其结果是的差异是非常大的。一个有发展潜力的单位,在聘用人才时,最看重的就是有备而来的应聘者。因为他们相信,懂得知己知彼的人,懂得为机会做准备的人,才是潜力型人才,才是发展型人才,才能让他们放心把单位的重任交付给他。

  善于做准备的人,做任何事情,成功率就会直线上升,反之,就会下降。善于做准备的人,能让人感受他的自信和奋发,而盲目的人却常常让人为之焦急和叹息。这也就解释了目前社会上的一种现象:面试机会多,成功率却那么低。

  要想增加自身成功的筹码,就要驱除盲目心理。但是如何才能驱除我们的盲目心理呢?

  1.要全面地认识自己。

  我们既看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又看到自己的不足。也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

  2.明确发展目标。

  找准方向对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只有方向明确了我们才知道自己要从哪里着手努力,对症下药。就拿面试来说吧,如果你事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了规划的话,接下来就只要去找相关的资料来充实自己,为以后的路打好基础。如果方向不明确,结果只会浪费的精力,落得一事无成。

  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只要你多做准备,不断完善自我,机会总是会眷顾于你的。

  半途效应:大目标,小步子

  半途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半,中途。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当人们追求一个目标做到一半时,常常会对自己能否达到这一目标产生怀疑,甚至对这个目标的意义产生怀疑,这时候的心理会变得极为敏感和脆弱,最终很可能以半途而废收场,进而导致无心继续的一种负面影响,这样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半途效应。

  大量的事实表明:在人的目标行为过程中,有一个极其敏感和极其脆弱的活跃区域。在这个“活跃区域”内,我们一定要认清事实,作出客观的判断,并要以坚强的毅力去克服在这个“活跃区域”可能出现的各种起伏情绪,稳住阵脚,勇敢的向着目标努力。

  小鹏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每到自习课,他总爱离开座位在教室里窜来窜去。后来班主任发现小鹏在每次离开座位之前,一般会在座位上待5分钟左右。班主任注意到这点之后找小鹏进行了一次面谈。班主任跟小鹏说:“如果你在晚自习课上能连续10分钟都待在座位上就可以得到一个小奖品,而且时间要从上课开始。一周以后,班主任找到小鹏告诉他做得很好,并把预先说好的礼物奖励给了小鹏。但是这次班主任要求小鹏必须连续坐在座位上15分钟才能得到奖励,而这次的奖励要比以前丰富,小鹏答应了。又过了一周后,班主任告诉小鹏做得很不错,但是接下来要连续坐在座位上25分钟才能得到奖励,而且这次的奖励更加可观。在这个阶段中,小涛表现得很好,在自习的30分钟内,小涛没有擅自离开座位一次。班主任也实现了他的承诺将奖励给了小鹏。慢慢的小鹏能在座位上上把45分钟的自习课上完了。这样逐步要求,使他不断增加耐力,逐步使他能够坚持较长时间坐到位置上。

  小鹏能成功的在教室坐住上自习课,就是班主任老师一开始给他定了这个目标,但是一步一步诱导他去完成的。试想,如果班主任不是这样一步一步的要求,而是以开始就硬逼着小鹏一节课的时间不能走动,或者对他处以体罚之类,结果肯定是刺激小鹏的反感而适得其反。因此说,有了大的目标,还需要一步一步的迈着步子去实现,却不能急于求成。

  不仅教育孩子的时候操之过急,容易引起半途效应,生活、工作中的其他事情在行动的时候不把握好分寸一恩惠引起半途效应。一般来说,导致半途效应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目标选择的合理性,目标选择的越不合理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二是个人的意志力,意志力越弱的人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

  那么,要如何才能克服这种半途效应,达到成功呢?行为学家提出了“大目标、小步子”的方法,对于防止半途效应的发生具有积极的意义。“目标”,就是我们做事要取得的成效,而大目标就是指在预计中,通过我们的行为要取得的卓越成效和结果,可以为我们带来好的收益,甚至造福他人。“小步子”,就是一步一个脚印。人们常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就是这个道理。世界上没有一步登天的事,也没有一锄便可成井的事。只有扎扎实实的把每一步走好了,走稳了,才有足够的实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就是强调要一步一个脚印,慎重对待每一个环节,只关注其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就想大踏步走向成功,这是天方夜谭的事。

  因此,要克服半途效应,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注意各方面知识的学习和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有了足够的知识和能力,我们才能正确的给自己确定宏伟目标。其次,我们从小要开始磨练自己的意志。在我们的人生当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这个时候,我们不能轻易的退缩或逃避,而是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想办法把困难和问题一个一个地解决掉。慢慢的,当我们再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可以做到信心十足、处之泰然了。

  近因效应:应变能力胜于相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