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生活中的心理学全文阅读 > 第27章 与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教育心理学(3)

第27章 与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教育心理学(3)


  同时家长不要总是对孩子有过高的要求。父母对孩子有高要求那是正常的心理,可是孩子毕竟是处于一个成长的阶段,他们各个方面的能力还在有限的,父母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不要老觉得孩子的行为是幼稚的,是错误的,不要用衡量大人的标准对待孩子。做父母的一定不要太自我,不要想当然,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面对孩子的问题的时候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也只要试着站在孩子的立场看带问题,才能更好的与孩子交流,才能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才能更有目的更有效的教育孩子。

  禁果效应:给孩子一些自由空间吧

  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了把子女培养成自己理想中的样子,很多父母都会对孩子严加管教:你应该去做什么,不应该去做什么。加上如今社会竞争的激烈,父母更生怕自己的孩子一步落后,步步落后。于是很多孩子的世界里都只有考试、上课、看书、兴趣班几乎充斥了他们全部的生活。“自由空间”对很多孩子都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

  可是,包括孩子在内的所有人似乎都有一个奇怪的心理: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就越想得到;越是不让知道的事情,就越想去探个究竟。即对某些事物,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会激发人更强烈的探究欲望,这就是禁果效应。出现这种心理效应是因为人天生就有好奇心理,当事物没有被充分的说明,而只是简单的禁止的时候,就会使人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想要去了解事情的真相,只有弄明白才能让人心理获得平衡,否则就会让人牵肠挂肚,甚至寝食难安。如果当初夏娃没有被慎重的告知树上的哪个果子是不能摘下来吃的,也许在夏娃的脑海里那就的一个普通的果子,根本就没想要去摘下来吃。

  很多家长有一个头疼的问题:越叫孩子不要去做的事情,他们却非要去做,这就禁果效应的反应。所以在管教孩子的时候,就不应该过度的限制他们的空间,不许他们做这个不许他们做那个的。当然一些原则性的东西是要坚持的,但是在不触犯原则的基础上应该给孩子多一点的自由。可是很多家长为了孩子的“好”,把孩子关在了一个自己设计的小笼子里。

  董倩和她老公有高学历的背景,老公博士她硕士,孩子出生之间他们两就设想出了他们的孩子长大后是一定绝顶聪明,有一番大作为的人物。夫妻的智商都不低,按理说生出的孩子应该更聪明,可没想到他们的孩子成绩就是不好。一直到小学三年级了,都没见什么起色。夫妻俩商量要对孩子进行严格管制了,要不他这一辈子就毁了。于是给孩子制定了一个周密的学习表,除了留出吃饭睡觉的时间,几乎就没有一点空闲了。

  于是他们的孩子不能看他喜欢的漫画,不能看动画片——那都是浪费时间;放学也不能和小朋友一块玩,得回家做作业;除了查资料不能碰电脑——互联网实在是有太多不利孩子成长的东西;周末也不能贪玩,要去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要真不是读书的料,说不定还能是其他方面的天才。董倩和她老公都想,为孩子这么细致的安排应该是没什么差错了。可没想到的是,孩子的成绩没见有多少进步,倒是与他们的隔阂好像还越来越深。一天班主任打来电话,问他们的孩子最近为什么总是迟到旷课。原来,孩子已经学会了去网吧上网,还知道了离家很近的书店有他最喜欢的漫画,还会跟的好朋友偷偷溜出学校,去跟路边的小狗玩耍…………

  把孩子管得太严,反而促使孩子走向了一个跟父母期望完全相反的方向。孩子的好奇心本来就不成年人的要强,当家长在很多事物上都贴上了“禁”的标签,反而会引起他们更强的好奇心理。所以,一定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空间。但是,给孩子自由的前提是让孩子能正确的对待自己的自由。要让他们知道在他们所处的人生阶段,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有的东西可以涉及但是不可以沉溺。不要简单的强制孩子这不能那不能,要让孩子养成正确的是非观,让他们自己能判断那些是可以做的,那些是不可以做的。

  其次,要尊重孩子的选择。有的家长在培养孩子的时候总是习惯按照自己的个人意愿,而不去考虑孩子的喜好和感受。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空间你发展。把孩子禁锢在一口小小的井里,看似很安全,可是只能让孩子成为井底之蛙,要想让孩子成为雄鹰就要让孩子有广阔的天地。

  泡菜效应:环境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父母不要以为,让孩子吃饱穿暖,供他上学,好不好就靠天分了。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长大,对一个孩子来说也是至关重要。同样的蔬菜,放在不同的水里浸泡一段时间,将它们分别煮熟,就会发现有完全不同的味道。以此我们可以推断出,人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由于长时间的接触和熏陶,在习惯、修养、性格、气质、思维方式等方面就会出现明显的差别。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泡菜效应”。因此,要想好好的培养自己的孩子,就要仔细考虑应该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水”浸泡,让孩子受什么样的环境的熏陶。可是很多父母都没有意识到环境对孩子的重要,直到孩子被“泡坏”,才知道后果的严重。

  一个品学兼优的男孩十五岁之前一直都是开朗活泼,招人喜欢的,那时他最大的梦想是做一名医生,他也这个梦想努力。可是在他十五岁的那年,父亲有了外遇,家里开始爆发战争,之后他的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再婚,

  父亲和后母经常吵架,不吵架的时候,他们会找一帮人在家打麻将,他不喜欢那样的环境,有了第一才不回家,结果在后母的煽动下被父亲痛打了一顿。十年后,母亲会到他所在的城市,她原本以为,自己优秀的儿子已经成为了当地的名医。结果,站在他面前的是一个叼着香烟、染着耀眼红头发、一脸不屑的青年。

  环境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改变一个人,如果当初家庭环境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就少了一个“坏孩子”的产生。而孟母三迁,择邻而居的态度,则成就了一个伟大的圣人。因此,作为家长就一定要认识到环境都孩子的重要性,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让他们能是一盆不错的“水”里,浸泡成“美味的泡菜”。

  那么,父母应该给孩子提供怎么样的环境?

  首先要营造和谐气氛

  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孩子的父母之间就有处理好彼此的关系。要是一个家庭里,婆媳之间勾心斗角,夫妻之间时常有矛盾都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学校也要加强老师的管理和学生的管理。同时,家长和老师与孩子建立一种平等,友好的关系,不要总是以他高高在上的姿态与孩子相处,不要总是命令、呵斥、打骂、处罚自己的孩子,要营造民主、平和、自由的氛围。

  其次在孩子的成长环境里营造健康文明的生活情趣也很重要

  家里都找不到一本健康的书,最多的活动是召集人马搓麻将,打小牌,最多的话题是研究六合彩,是赌博出老千,受这样的生活情趣熏陶的孩子就很难让他往“正道”上发展;如果学校一些赌博、早恋、黄色书刊入等等一些不文明不健康的东西存在,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古人有云“见朱者赤,见墨者黑”。而孩子,特别是年幼的孩子总是有强的模仿能力,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因此,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以为是小事就当着孩子的面说人的坏话,随地扔垃圾或者口出脏话。因此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家长和老师都要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做孩子的榜样,不要自己要求孩子做的事情,自己都不能做到

  比马龙效应:不要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在1968年的一天,美国的两位心理学家来到了一所小学,他们煞有介事的从一至六年级中各选出了3个班,并在这些学生中进行了一次“发展测试”。之后,他们用无比赞赏的口吻,把有优异发展潜能的孩子名单告诉了相关的老老师。八个月之后,这两个心理学家又回到了这所学校进行复试,结果发现,之前名单上的孩子,成绩都有显著的进步,而且这些孩子的性格也变得更加开朗,求知欲望也增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与老师的相处也特别融洽。可事实上,这只是心理学家进行的一次期待心理试验,他们提供给老师的名单只是随意抽取的。只是心理学家通过“权威性”的谎言,让老师对名单上的孩子更有信心。虽然孩子的老师并没有把名单公布出来,但是他们对孩子的信心和热情会通过眼神、笑容,说话的语气等等传达给孩子。孩子感受到了老师对自己的信心就会更自信,就会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会更努力的去学习,于是就有了很大的进步,这就是比马龙效应。

  有人说“自信心是美好生活的源头”,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它在智力体力和处事能力等等方面都起到基础的支持作用。而比马龙效应更让我们明白,孩子的自信心对他们自身的发展是多么重要。因此,不仅是在学校教育孩子的生活要给孩子自信,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要给孩子自信心。注意不要去打击孩子的自信,因为孩子的信心是非常脆弱的,是需要加倍关心和保护的。

  对自信心的打击是对心灵最残酷的伤害。所有什么时候都不要吝啬对孩子的称赞。著名的心理学家杰丝·雷尔曾经说过:“称赞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

  生活中常常有类似这样的场景:放学后,孩子兴高采烈的跑回家,眉飞色舞的告诉妈妈:“今天的课堂作业,我是第一个交的”,妈妈在一边手忙脚乱的一边做饭一边问孩子:“都做对了吗?这么高兴”“都对了啊”孩子兴奋的说“有多少个同学全对啊,就你一个吗?”。“很多同学都是全对,可是我是第一个交的”孩子强调。妈妈一边盛菜一边说不耐烦的说“行了行了,你去叫你爸爸吃饭了”,孩子低着头失落的走开。也许妈妈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严重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

  本来自己的表现让孩子更肯定自己的实力,可是妈妈的忽视会让孩子觉得那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自己并没有多厉害,并不比其他的孩子占优势。结果会是什么样了?会是孩子在保证做题质量的同时不会去追求做题速度——他已经没有了这样的动力。如果,当时孩子的妈妈能肯定孩子的成就,那就会有不一样的效果,因此,这样的情况妈妈应该跟孩子说这样的话“全对了?还是第一个完成的?宝贝你真的进步了。在努力一点下次有更多更难的题目,你就也能做得又快又好了,对不对。今天晚上做你最爱吃的荷包蛋。”给孩子这样的肯定,增加了他的自信心,孩子才有动力去更努力的去学习。

  不要孩子犯了错就时常拿出来说事,甚至在众人面前指责孩子,那样会严重伤害到孩子的自尊,打击到自信。也不要孩子干什么都阻止他,不要总对他说“这事儿你做不了,别去了”,中国的父母总是喜欢为孩子安排好一切,在他们眼里“在大的孩子,都是孩子”,于是有的家长,不管是什么时候只要自己有精力,小到孩子的穿衣戴帽,大到孩子的择业求偶,他们都恨不得能一手包办。没错,这是爱,但是是很沉重的爱。这样的爱会让孩子措施很多成长的机会,会让他们怀疑自己的能力。孩子应该放在广阔的空间里,让他们磨练,让他们成长,增加自己的信心。

  有的父母习惯用成年人的标准来衡量孩子,于是就会嘲笑孩子某些看似荒谬的语言或者行为,会无视孩子取得的在成年人看来再微小不过的成绩。可是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各个方面的能力都处于成长的阶段,在很多方面不如成年人是正常的。作为家长要对孩子每一个细小的进步都要做出肯定,以此来增加孩子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