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的发展犹如自然进化,优胜劣汰。无论商业形态如何变化,价格优势永远是促使交易发生的关键一步,犹如猛兽与生俱来的力量、速度、利齿,捍卫着其在竞争中的地位和自信。电子商务蓬勃兴起后,价格战加速白热化,无论线上线下,还是线上之间,线下之间,价格战的贴身肉搏更为血腥。
电商“吐血”,用户狂欢
2012年6月17日,这个看似波澜不惊的日子背后,正暗涌着各种辗转交替。所有的恩怨纠葛,似乎都浓缩成一个普通日子的早会布景。
早上八点半,京东商城董事长兼CEO刘强东像闹钟一样准时出现在会议室。在过去的十三年,只要刘强东没有出差,京东的早会从不曾间断。这一天,所有人都感到气氛的异样。
刘强东并不知道,同一时间,在全国各地,好几个会议室,上演着几乎相同的一幕,只不过一切是悄悄进行着的。
杭州,天气晴朗,阿里巴巴旗下B2C网站天猫公司总部,会议正白热化,窗外晴好的天空,没有预兆出他们下一步计划的来势汹汹。
南京,天气已有些许炎热,但与苏宁易购总部会议室的气氛相比,可能只是小巫见大巫。
北京,当当总部办公室的员工也许感受不到南京的天气,但紧张的心情无异,也许在某个瞬间,和竞争对手之间会有感同身受。
刘强东甚至有些迫不及待,好不容易熬到6月18日零时,他立即用兴奋的语气在个人微博上写到:祝全体朋友们生日快乐!祝网友抢得开心!他很可能从一开始就预期到这将成为他创业十三年来,最具胜利者气派的一个生日。
第二天天亮,太阳照常升起,周围世界的一切看似与往日并不不同,但对于电商,对于网购消费者,一切却远不是想象的那样——京东的生日突然成为一场竞争对手的“复仇盛宴”。
京东准备了近600万件将以半价以下价格出售的促销产品,以及6.18亿元将被免费派发出去的现金券。几家竞争对手纷纷出手。苏宁易购“超级0元购、买多少返多少!”当当网“万件商品月末清仓:图书一律3元,日用品低至一折两折,买贵了白送”;亚马逊“低价总动员,天天秒杀,百万商品2折起”;天猫的618购物狂欢节,为消费者无门槛派送价值4000万元的现金红包。从4月开始,京东、天猫、苏宁易购等七家电商公司,共投入58亿弹药进行火拼,被称为史上最大规模的价格战毫不夸张。2012年,伴随着以“618”“双十一”为标志的几回合史上最大规模的价格战,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13205亿元,同比增长64.7%。
伴随着各大电商“吐血式”促销,是消费者的购物狂欢,他们的消费理性在电商低折扣的诱惑下迅速瓦解。有些疯狂的消费者在促销日购买的商品,收了快两个月还没收完。货物堆积如山,快递员马不停蹄地送货,以至于中午连吃方便面的时间都没有,不得不改吃包子。
价格血战与苏宁崛起
越是简单的问题,越是难以解答:在利润已经比刀片还薄的商业环境中,商品凭什么还能更便宜?
对于久经沙场的老将张近东而言,这样的问题已经耳熟能详,此时电商的价格战也不过是中国商界史上的一个桥段而已。因为中国经年累月的商业格局,从来不乏价格战,它如同一道挣脱不掉的商业隐喻,从容在各个行业、时代辗转穿梭,并游刃有余。若实在要点出不同,就是旧酒还在,只是换了电子商务这个新瓶。
张近东创立苏宁电器那年,刘强东刚上高一。从苏宁崛起到纵横捭阖,再到现在“线上线下左右手互搏”的磨砺中,几乎每一天都遭遇价格战的洗礼。当然张近东也不会忘记20年前的一战成名,至今,火药味似乎都未散去。
1990年12月26日的南京宁海路,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烟雾,遍地鲜红的碎屑,张近东的新店“苏宁家电”正式开张。开门大吉的兴奋感慢慢消退,张近东也冷静下来,自己揣着十几万块钱创立的、面积200多平米的私营小店,要想生存下来,并不容易。它将要面临的对手,是营业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年营业额达数十亿元的南京八大国有商场。如何应战?
在商场中,总有些人善于从不可能的夹缝中找到可能的胜算。张近东就是这样的人。他仔细分析市场,一番思量,大胆走了一个险招:反季节订货。冬季向空调生产厂订货,厂家在淡季就可以开工,原材料、零部件的采购成本也比较低。
那时的张近东只是初出茅庐,他的苏宁也微不足道,张近东却以敏锐的直觉洞察到商业竞争中的制胜之道——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这个创新设想风险很大,如果冬天订了货,第二年夏天天气不热,空调卖不出去,苏宁必死无疑。这好像一场搭上性命,和老天爷设的“赌局”。那时的张近东比谁都关心长期天气预报。每次下订单时自己都要承受极大的压力,他需要极大的勇气和魄力,才敢在订单上签字。有一次签付给春兰5000万预付款,在支票上签字时,张近东的手不停地发抖。
张近东赌赢了天气,几个炎炎夏日让苏宁连续两年成为春兰空调全国最大的经销商。春兰的意外成功,引起标杆效应,其他厂商也希望苏宁代理自己的产品。
反季节订货使得苏宁的低成本优势凸显,这直接反映在产品的价格上。在南京地区发行量最大的纸媒《扬子晚报》上,苏宁做过这样一条促销,“炎炎烈日无须东奔西跑,买空调只需到一家”。广告中详细列出各品牌和各型号空调的批发价和零售价,开出“市场最低价”、“现货销售”等诱人条件。这种营销方式,让南京的消费者耳目一新,纷纷前往宁海路购买空调。降价的第一天,日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苏宁当年的销售额猛增到了3.02亿元。
作为搅局者,苏宁的行为必然会引起围剿。1993年5月15日,南京新街口百货、中央商场、南京家电总公司、太平商场、山西路百货大楼、鼓楼百货商店、南京商厦和家电商场八家大商场,经过商讨联合成立“南京家电拓展协调委员会”,并发布《致全国空调生产企业的公开信》,指责苏宁单方面压价倾销商品。随后八大商场又高调宣布“空调统一销售、统一维修服务和统一调换”。
张近东随之宣布全面下调空调价格,市场价最低,若市场上还有更低者“全款收购并支付差价”。八大商场不甘示弱,再次降价,苏宁再次反击。几番较量下来,苏宁销售额突飞猛进,知名度也急剧提升,而八大商场则元气大伤,门前消费者寥寥。
其实,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部分企业是靠价格战崛起的。那时候的中国人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已经获得取消各种票证束缚后的购物自由权,同时物品也愈加丰富。在消费能力受限与购物自由豁然开朗中矛盾摇摆的消费者,对价格更为敏感。而且,同等质量之下,追求低价,是消费者的本能反应。
这种原始冲动便是商家要捕获的,用户对低价的热情引爆了苏宁的发动机,给这艘小船难以想象的加速度,将笨重且行动迟缓的国有军舰远远甩在后面。随后,反季打款成为空调销售的行规,让苏宁更具价格优势的是模式的改变。苏宁下游掌握零售,上游直接打通供应商,摒弃中间批发商,降低成本,连锁销售取代百货商场,新的商业模式总是伴随着全新的优势,高效、便捷,还有更重要的特质——低价。
当年的苏宁颠覆了中国所有传统的大商场。但商业的编年史远比自然选择要残酷,新的霸主刚刚占据食物链顶端,却马上要面临新的挑战者,而且更加强势。
未战即败:实体书店的悲壮落幕
“我们城市的新华书店本来有三层楼,现在一楼二楼都被卖掉,书店在三楼的角落,每次通过狭长的楼梯上楼,墙皮剥落,日光灯忽明忽暗,除了我,看不见其他客人,好像一下子回到20年前。”
这是一位网友的文字,形象地说明了实体书店的没落。是什么样的力量,能让时光倒流?又是什么样的力量,能让人们将延续数千年的生活方式遗忘?
书籍,这个在传统教科书中被赋予“传统技艺的结晶,人类智慧的传承”的高贵气质的精神食粮,却成为电子商务向传统商务模式宣战的前沿阵地。规格统一,便于运输,信息标准,用户搜索选购非常容易,这些特点使得图书成为网上最理想的销售产品,读者也成为第一批被电商夺取的客户。
亚马逊开创电子商务的切入点是图书,李国庆也复制亚马逊的模式,创建了当当网。
1989年,李国庆从国务院政策研究中心辞职下海。在辞职下海之前,他还有一段不太“光彩”的经历。他在研究中心以主编的身份做了一套首印高达10万册的《你我他丛书》,一共9册。在那个年代,90万册显然是个天文数字,不仅坑苦了出版社,自己也欠了巨额债务。相当长一段时间,李国庆都是在卖书还债的噩梦中度过。
辞职后,李国庆开始做出版,并在小有积蓄后成立了一家名为“科文经贸”的公司,出版的图书类别包罗万象,包括科技、文化、经济和贸易等。
1996年,是李国庆的人生分水岭,这一年他去美国遇到了他的妻子俞渝——纽约州立大学MBA,在华尔街闯荡多年的投资高手;他还在美国接触到了互联网,看到亚马逊网站,亚马逊的卖书方式让他耳目一新。
1998年,李国庆与妻子俞渝回到国内,整理出一份极其珍贵的资料——中国可供书目数据单,并很快得到投资人的关注。
1999年11月,当当网上线,成为中国网上书店的先驱。李国庆向员工推荐了《亚马逊网络书店传奇》,要求员工必须学习。李国庆说,他们真正模仿亚马逊的只有两点,一是多品种战略,即让顾客有更多选择;另一个就是价格战略,样样打折,用低价让顾客在当当得到实惠。
为了争夺客户,当当网和后来成立的卓越网展开一轮又一轮价格战,每本书平均售价是实体书店的75折。电商在价格上能取得如此悬殊的优势,除了强大的资本支持,为了耗死对方而不断烧钱以外,还具有一些先天的优势。
极低或几乎为零的店铺成本,为电商轻装上阵提供了可能。李国庆为我们算了这样一笔账,“你如果在北京豪华地段租铺面的话,每天每平米是8块4,当当网只是一个网站,它的库房在北京的远郊,每天每平米只要3毛5,所以我觉得这是低价非常重要的一个实现手段”。
李国庆至今回忆起与实体店的交锋,言辞间仍不乏快意恩仇,“我刚创业的五年,实体书店根本没把我放在眼里。到第六年,实体书店开始联合抵制了。曾经我还听说有出版商说干脆联合起来把李国庆杀了”。
短短两年时间,当当网日访问量上升至75000人次,单日销售量已平均达到12万元。2004年左右,当当网的销量已经超过西单图书大厦。1998年建成的西单图书大厦,到目前累计的销售额是17亿元,2010年当当网一年的销售额达22.8亿。
新生往往伴随着消亡。电商间的价格对轰飞溅出来的弹片,让实体书店伤亡惨重。2010年7月广州三联书店结业。2011年7月,北京风入松书店倒闭。2011年10月,北京光合作用五道口店倒闭。2007年到2009年,中国民营书店减少了1万家。十年时间,民营书店倒闭一半以上。
李国庆并不认为价格战就是恶性竞争:“我说你算算我的账,光看图书我是赚钱的。既然还能赚钱,那就不算是不正当竞争了。新技术革命带来的痛苦大家都得接受,就是没有李国庆,也会有一张国庆,王国庆,所以算处的还可以。”
历史的无情似乎在东西方不存在差异,美国的实体书店也遭遇了极其相似的命运。美国的实体店,比中国的实体店更早地感受到对手的凌厉。美国的巴诺书店,拥有140多年的基业,也是全世界最大的书店,却被一家叫做亚马逊的网店在5年内轻松超越。
面对网上书店和数字出版的冲击,巴诺书店做出积极改变以扭转颓废的走势。2009年,巴诺书店正式推出电子阅读器——NOOK,进军电子书领域。但是,与亚马逊赋予强大内容含量、提供愉悦阅读体验的Kindle相比,NOOK在电子阅读方面不够专业;与拥有强大平台、包含丰富应用的IPAD相比,NOOK的娱乐特质又不够明显。
NOOK到底是一款具备电子阅读功能的平板电脑,还是一款具有平板电脑功能的电子阅读器,让消费者很是困惑。这也就注定了在Kindle和IPAD的对阵下,NOOK败战而归。
NOOK的败北,为巴诺书店的抗争之路画上了一个悲壮的句号。
其实,实体书店的衰落,只是中国传统商务没落的一个缩影。电子商务的触角无论伸到哪里,哪里就会掀起惨烈的价格战。天生的低成本优势,使得他们在价格中更无所忌惮,也更容易不断突破价格底线,从而疯狂地攫取上下游资源,并最终改变商业格局。
更残忍的说法是,电子商务甚至都没有直接进攻,轰飞溅出来的弹片就让传统商务伤亡惨重。对于传统商务来说,这是一个多么痛的生存领悟。
生死较量:京东、当当、苏宁
“你觉得我们怎么和当当、亚马逊竞争?”
“唯一的就是价格,价格如果我们在跟竞争对手相比没有优势,那么在短时间内扩张的可能性就不大。图书这块您对利润不能要求太高。”
“你觉得多少合适?”
“最好不超过5%。”
“好,我们就不要利润。”
这段对话发生于2010年北辰西路一栋写字楼的办公室里,是刘强东对新任图书销售总经理石涛的面试提问。几乎每一次价格战,刘强东都有着破釜沉舟式的勇气,他把价格战打到了极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