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全文阅读 > 第38章 附录(3)

第38章 附录(3)


  【译文】 公元前六五八年,晋国大夫荀息,建议晋献公,拿屈产所出的良马,用垂棘所出的美玉,赠送虞国,以借他的道路进兵去攻打虢国。献公说:“这是我国的珍宝,不能这样做吧?”苟息说:“若能实现向虞国借到进兵的道路,这些珍宝如同暂藏在外面的府库一样,是丢失不了的。”献公说:“虞国有个忠臣宫之奇,他一定会阻拦这桩事的。”荀息说;“宫之奇这个人很懦弱,不会强力规劝的,况且他从小在虞公身边长大,虞公把他当作亲昵的人看待,即使劝阻,虞公也不会听的。”于是派荀息向虞国借道。荀息对虞公说;“冀国大逆不道,首先侵占虞国的颠軨,再掠鄍地。虞国奋起反抗,击败冀国,这完全依靠你的英明圣德啊!现今虢国野心勃勃,不断潜派部队扰乱我南方边境,所以请借进兵道路, 以讨伐虢国。”虞公因喜得厚赂,为讨好晋国,不仅答应允许晋兵路过虞国,还提出发兵充当先头部队去攻打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公置之不理,便出动部队。

  夏天,晋令里克、荀息率军并在虞军配合下攻虢,很快占领了虢国的下阳。

  公元前六五五年,晋献公又向虞借路进攻虢。宫之奇规劝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卫屏障,虢国灭亡了,虞国也会跟着遭殃。晋国借道不可答应,如同强盗不可接近。上次借路给他已过度不当了,那能再借呢?俗估说‘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这可说明虞、虢的利害关系呀!”虞公说;“晋国与我国是一个宗族的人,那能欺凌侵害我们呢!’虞公不听宫之奇的劝阻,许诺晋国借路进攻虢国。宫之奇怕遭亡国之祸,带领着家眷逃往外国,并预言说,“虞国的灭亡等不到过年了,将同虢国同归于尽,晋国不需再兴兵黩武攻打虞国了。”

  农历八月十七日,晋兵围攻虢迁的国都上阳。

  农历十二月一日,晋消灭了虢。虢公丑逃奔洛阳。晋军回师,驻军于虞国,乘其不备,发动突然袭击,轻而易举地把虞国消灭了。

  宋楚泓水之战

  这是春秋时期宋、楚两国的一次重要战争。战前宋军已在泓水沿岸布好了阵势,在战略上处于有利地位,也握有对楚军“半渡而击”的良好战机。宋军本应乘楚军渡河混乱之际,坚决发动攻击,一举将楚军歼灭。但狂妄轻敌,愚腐无能的宋襄公,却等楚军渡河完毕,摆好阵势后才下令出击,竟被楚军大败。

  宋楚泓水之战时,宋襄公正穷兵黩武,野心勃勃地想称霸诸侯,采取“不鼓不成列”的战法,除了主要反映其讲求“仁义”、愚蠢笨拙外,还表现了他虚妄自大,骄傲轻敌的一面,结果贻误战机,招致惨败,铸成千古以来战争史上的一个大笑话。毛泽东同《论持久战》中,引用“兵不厌诈”这句成语告诫我们;“我们不是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原文】 楚人伐宋以救郑①。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②。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③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④,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⑤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者⑥,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⑦可也。”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① 公元前六三九年,宋襄公以霸主自居,邀请齐,楚两个大国在宋国的鹿上(今安微省太和县境)开会,借此来威懾小国。第二年又在盂(今河南省睢县东南)开会,想当霸主。郑国君主郑文公仍去楚国朝拜进贡,宋襄公对此怀恨,便于这年夏天率兵进攻郑国。楚是长江中游的大国,郑是楚的属国,楚国岂能容许宋国染指,于是在这年秋天,以救郑为名,出兵进攻宋国。

  ② 泓(hóng虹),水名。在今河南省柘城县北.

  ③ 咎(jiù救),罪责,憎恨。

  ④ 宋国为商纣的后裔,故谦称亡国之余.

  ⑤ 勍(qíng情),强。

  ⑥ 商(gǒu苟),老。

  ⑦ 儳(chán蝉),不整齐。

  【译文】 楚国发兵进攻宋国以救援郑国。宋襄公准备迎战。大司马公孙固规劝说:“天道抛弃商朝已经很久了,你准备振复起来,必不会成功,不如避免与楚军决战。”宋襄公不听公孙固的话。公元前六三九年农历十一月八日,宋军与楚军对峙于泓水。宋军事先完成了部署,楚军开始渡河,尚没有全部渡过。司马乘鱼建议说:“敌众我寡,乘其部队未全部渡过,应进行攻击。”襄公说:“不可。”楚军已渡过河,尚没有部署好,又建议乘机攻击。宋襄公说:“不行。”等到楚军已完全部署好了后才发起攻击,宋军惨败,襄公被击中大腿,侍从官和卫队尽被歼灭。

  战后,宋国人都埋怨宋襄公不听子鱼的话,吃了败仗。襄

  公却坚持说:“讲仁义道德的人,不忍加创于已伤的敌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人,自古用兵,敌军处在狭窄艰危的地方,就不要乘势进攻,我虽是被灭亡的商朝的后代,也不攻击还没有摆开阵势的敌人。”子鱼反驳说;“主公不懂得战争。强大的敌人,处于不利地形,又没摆好阵势,这是天老爷在帮助我们,乘此发起攻击,不是最恰当的嘛!即使这样,还怕不能取得胜利呢!况且面临着强大的军队,都是我们的敌手,就是年老的敌人,也应该俘虏他,那管他头发斑白啊!我们平日教育士兵认识败降可耻,激励士兵奋勇作战,目的是求得士兵在战场上勇敢杀敌。怎么能够对受伤还没有完全丧失战斗力的敌人,就不再打击了呢!若爱惜已受伤的敌人,就不如不伤害他,若爱惜年老的敌人,就不如干脆向敌人投降。用兵作战,在于趋利避害,敲鼓击金在于激励士气。因此,用兵应抓住有利战机,迫敌处于不利地势才行。造成声势而激起斗志,发动攻击才能胜利。”

  晋楚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是我国春秋时期晋、楚争霸中原的一次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

  战争初期,晋国居于劣势,但由于正确地分析了当时的客观形势,恰当地选择了战场,先从附从楚国战力薄弱的曹、卫两国下手,初战取胜。继之与齐、秦结盟,形成三国联军,造成了对楚之优势,掌握了主动权,使自己处于有理、有利的战略地位。然后,避开楚国锋芒,退避三舍,诱其深入,合兵突击,取得决战的胜利。

  毛泽东同志指出:“晋楚城濮之战,楚汉成皋之战,韩信破赵之战,新汉昆阳之战,哀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等……都是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而获胜。”通过这些战例,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战争双方的优劣是可以转化的。劣势之军,如能以自己局部的优势,打击敌人局部的劣势,一战而胜,再及其余,各个击破,就可以转换为全局的优势,而取得彻底胜利。

  早在涿鹿之战、牧野之战已运用过诱敌深入的战法。此役明确地提出“退避三舍”的方针,上升为理论,是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一个重要发展。

  【原文】 五年春,晋文公①欲伐曹,假道于卫,卫人弗许。还自河南度,侵曹,伐卫。正月,取五鹿②。二月,晋侯、齐侯盟于敛盂③。卫侯请盟晋,晋人不许。卫侯欲与楚,国人不欲,故出其君以说晋。卫侯居襄牛,公子买守卫。楚救卫,不卒。晋侯围曹。三月丙午,晋师入曹,数之以其不用厘负羁言,而用美女乘轩者三百人也。令军毋入僖负羁④宗家以报德。楚围宋,宋复告急晋。文公欲救则攻楚,为楚尝有德,不欲伐也,欲释宋,宋又尝有德于晋,患之。先轸曰:“执曹伯,分曹、卫地以与宋,楚急曹、卫,其势宜释宋。”于是文公从之,而楚成王乃引兵归。

  楚将子玉⑤曰:“王遇晋至厚,今知楚急曹、卫而故伐之,是轻王。”王曰:“晋侯亡在外十九年,困日久矣,果得反国,险阸⑥尽知之,能用其民,天之所开,不可当。”子玉请曰:“非敢必有功,愿以间执谗慝⑦之口也。”楚王怒,少与之兵。于是子玉使宛春告晋:“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咎犯曰:“于玉无理矣,君取一,臣取二,勿许。”先轸曰:“定人之谓理。楚一言定三国,子一言而亡之,我则毋理。不许楚,是弃宋也。不如私许曹、卫以诱之,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后图之。”晋侯乃囚宛春于卫,且私许复曹、卫。曹、卫告绝于楚。楚得臣怒,击晋师,晋师退。军吏曰:“为何退?”文公曰:“昔在楚,约退三舍⑧,可倍乎!”楚师欲去,得臣不肯。四月戊辰,宋公、齐将、秦将与晋侯次城濮⑨。己巳,与楚兵合战,楚兵败,得臣收余兵去。

  (《史记》卷三十九)

  ① 晋文公(公元前697一前622年),春秋时晋国国君,名重耳。公元前636一前628年在位。曾出奔在外十九年,由秦国返回即位。他整顿内政,增加军备,使国家强盛起来,成为霸主。

  ② 五鹿,在今河南省濮阳县东北。

  ③ 敛盂,在今河南省濮阳县东南。

  ④ 僖负羁,即厘负羁。晋文公流浪在外国时,路过曹国,曹共公很不礼貌,要看重耳胁肋。曹大夫厘负羁说:“晋国公子很有品德,又是同姓宗族,危难时路过我国,怎么能无礼貌呢?”共公不听从他的忠告。厘负羁于是私自赠送重耳吃的东西和美玉。重耳接受了吃的东西,退还了美玉。

  ⑤ 子玉,楚国令尹,当时军队的主帅。

  ⑥ 阸(è饿),困难。

  ⑦ 谗慝(tè特).奸邪。

  ⑧ 约退三舍,楚成王三十五年,晋文公流亡到楚国,楚成王问晋文公,公子若返晋国,以什么报答?晋文公回答说:“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兴兵,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古时一舍为三十里,避君三舍就是退避九十里。

  ⑨ 城濮,在今河南省范县西南。

  【译文】 晋文公五年(公元前六三二年)春,文公想攻打曹国,把军队集中在晋国和卫国边境上,向卫国借道,卫成公拒绝。晋军秘密撤回,南渡黄河,攻打曹国,进讨卫国。正月,占领卫国的五鹿。二月,晋文公和齐昭公在公在敛盂订立同盟。卫成公要求和晋国结盟,晋国不答应。卫成公想与楚国结盟,大夫元咺不赞成,要杀成公,成公逃奔楚国。卫成公往居鲁国的襄牛,由公子买防守卫国。楚国援救卫国,没有取胜。晋文公包围曹国。农历三月九日,晋军侵入曹国,指责曹侯不听信唯一的忠臣厘负羁的忠告,而重用喜欢阿谀奉承的三百个小人。晋文公禁止部队到厘负羁的宗族家里以报答其恩德。楚军包围宋国,宋国再次告急晋国。晋文公想援救宋国则要进攻楚国,而楚国曾经救济过文公,又不想讨伐,想抛弃宋国,宋国又有赠马的恩惠,进退两难。军中元帅先轸说;“活捉曹侯,把曹,卫的土地分一部分给宋国,楚国要保护曹、卫,这样势必有利于解宋之围。”于是晋文公同意了,楚成王便撤围宋部队归国。

  楚国统帅子玉对楚王说:“你以前给晋王的礼遇很厚,现今他知道楚国与曹、卫关系密切而故意去攻打,是看不起你。”楚王说;“晋文公流亡在国外十九年,长期受苦受难,最后得到返回祖国,艰险患难完全知道,能够体谅民情,是难以战胜的。”子玉请求说:“我不一定有战胜晋国而立功的把握,但愿意与晋国一战,以堵塞说闲话的人的嘴巴。”楚王很不高兴,只给他数量较少的部队。于是,子玉派宛春告诉晋国;“请允许卫侯复国,并封曹侯,楚国也就放弃宋国。”咎犯说:“子玉太蛮横,晋取得一个国家,楚取得两个国家,不能允许。”先轸说:“安定人心叫理。楚国一句话会保全三个国家,你一句话会断送三个国家,这样晋国就理屈了。如果不同意是国的意见,就是抛弃宋国。不如暗地里允许曹、卫复国, 以诱使其与楚绝交,并扣留宛春以激怒楚国,楚国必然立即兴兵,尔后可以打败楚国。”晋文公于是扣留宛春于卫国,并且私下允许曹,卫复国。曹,卫立即和楚国断绝关系。楚将得臣恼怒,即派兵攻击晋国部队,晋军后退。将士问。“为什么要退兵?”晋文公说;“早时候流浪在楚国,约定‘退避三舍’,怎能背信呢?”退至预有准备的有利战场城濮。楚军将士都想停止追击,得臣不肯。农历四月一日,宋、齐,秦、晋联军后退到城濮。农历四月三日,四国军队共同与楚军决战,楚军惨败,得臣收拾残余部队回国。

  晋楚城洑之战示意图

  七战七走

  楚国在抗击敌人入侵的战争中,处战略防御的被动地位。他们采取战役进攻,一举获胜,取得主动,但并未因胜利一味发展进攻。当发现敌主力重新集结后,灵活而迅速地实行退却,待敌疲惫骄纵之时,适时转取反攻,最后获得成功。古人虽然还不可能全面认识防御战的本质和理解积极防御的意义,但他们已朴素地认识到攻防的一般关系。

  毛泽东同志在批判消极防御时指出:“只有最愚蠢的人,或者最狂妄的人,才捧了消极防御当法宝。然而世上偏有这样的人,做出这样的事。”叛徒、卖国贼林彪极力兜售“处处设防,分兵把口”的黑货,把消极防御事为金科玉律,这是对他“常胜将军”最辛辣的自我嘲弄。

  【原文】 楚大饥,戎①伐其西南,至于阜山②,师于大林③。又伐其东南,至于阳丘④,以侵訾枝⑤。庸⑥人帅群蛮以叛楚。麇⑦人率百濮⑧聚于选⑨,将伐楚。于是申、息⑩之北门不启11,楚人谋徙于阪高。为贾曰:“不可。我能往,寇亦能往。不如伐庸。夫麇与百濮谓我饥不能师,故伐我也。若我出师,必惧而归。百濮离居,将各走其邑,谁暇谋人。”乃出师。旬有五日,百濮乃罢。自庐12以往,振廪同食。次于句澨13。使庐戢黎14侵庸,及庸方城15。庸人逐之,囚子扬窗16,三宿而逸,曰:“庸师众,群蛮聚焉,不如复大师,且起王卒,合而后进。”师叔17曰:“不可。姑又与之遇以骄之,彼骄我怒,而后可克。先君蚡冒18所以服陉隰19也。”又与之遇,七遇皆北。唯裨、鯈、鱼20人实逐之。庸人曰:“楚不足与战矣。”遂不设备。楚子乘驲会师于临品21,分为二队。子越22自石溪23,子贝自仞24以伐庸。秦人巴25人从楚师,群蛮从楚于盟。遂灭庸。

  (《左传》文公十六年)

  ① 戎,楚西、楚南一带民族。

  ② 阜山,在今湖北省房县南一百五十里。

  ③ 大林,楚地,在今湖北省荆门、当阳间之大林堡.

  ④ 阳丘,楚地,今地不详。

  ⑤ 訾枝,也是楚地,在阳丘之西北.

  ⑥ 庸,古国,在今湖北省竹山县东南,楚的附庸,后被楚所灭。

  ⑦ 麇,春秋时国名。在今湖北郧县西,后灭于楚。

  ⑧ 濮,古族名。殷、周时分布于江、汉一带。武王伐纣时,曾参与会盟。周以后分散至黔、滇、川诸省。其在滇黔地区的,因族类繁多,有百濮之称。

  ⑨ 选,楚地,在今湖北省石首县附近。

  ⑩ 申、息,都为楚所消灭的国家,在今河南省商阳,信阳一带,为楚

  国北方的屏障。

  11 北门不启,是指申、息之部队须备中原,不能撤调以御山夷、庸、麇、百濮。

  12 庐,楚地,在今湖北省当阳,远安之境。

  13 句澨(shi筮),楚的西界,在今湖北省均县西。

  14 戢(jí集)黎,庐邑之大夫。

  15 方城,在庸国之东,一称方城亭。

  16 子扬窗,戢黎的部属。

  17 师叔,楚大夫潘尪之字。

  18 蚡(fén坟)冒,名熊眴,史记楚世家谓系楚武王之兄,杜注谓系武

  王之父。

  19 陉阻(xíng xí形习),指郢楚.在今湖北省江陵县东多溪山之北。

  20 裨,鯈(tiáo条)、鱼,皆庸地,鱼即古鱼复县,在今四川省奉节县,裨。鯈俱其近地。庸人轻楚,故七遇楚师唯使此三邑人逐之。

  21 临品,楚境,在今湖北省均县境。

  22 子越,司马于良之子斗椒.

  23 石溪,入庸要道,在今湖北省均县、竹山之间。

  24 仞(rèn刃),亦入庸要道,今地不详。

  25 巴,姬姓国,子爵,今四川省巴县以北,均属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