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全文阅读 > 第6章 孙子兵法(6)

第6章 孙子兵法(6)


  孙武认为在作战过程中,如何先敌占领战场要地和掌握有利战机,是两军相争中最重要最困难的问题。为了争取有利的地位,他认为,必须懂得“以迂为直,以患为利”的原则,要“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和采取表面上不利于己的手段来欺骗迷或敌人,做到“后人发,先人至”。孙武认识到军争有利和有害的两个方面,指出“军争为利,军争为危”,强调在军争过程中还要处理好“举军而争利”与“委军而争利”的问题,既要行动迅速,又不能只顾轻装而丢弃辎重,只顾急进而把部队拖垮。他警告说,军队没有辎重就无法生存,轻率冒进,三军将领就有被俘的危险。本来,迂与直,患与利,后发与先至,彼此之间是有矛盾的,但孙武认为,只要指挥得当,就可化不利为有利。

  孙武强调,要达到争利的目的,还必须知道各诸侯国的动向,了解行军的道路和战场地形,重视使用向导,实施统一的指挥,并提出“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等行动要求,以及要很好地掌握欺诈敌人、不断“分合”变化使用自己的兵力等用兵原则,这些都是有一定价值的。

  在本篇中,孙武还提出了“治气”、“治心”、“治力”,“治变”的作战指导思想和办法,特别是他提出的“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军事名言,反映了战争指导中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孙子说的‘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就是指的使敌疲劳沮丧,以求减杀其优势。”

  但是,孙武在本篇中提出的“归师勿遏”,“穷寇勿迫”等,则是机械的,这反映了他的军事思想不彻底的一面,是其阶级局限性的表现。

  九 变 篇

  本篇主要论述根据情况灵活运用原则的问题,强调考虑问题要兼顾利害两个方面,提出了有备无患的备战思想。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①无舍,衢地②交合,绝地③无留,围地④则谋,死地⑤则战;塗有所不由⑥,军有所不击⑦,城有所不攻⑧,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⑨。故将通于九变⑩之地11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12,不能得人之用矣。

  ① 圮地:难于通行的地区。圮(pí痞),毁坏的意思。《九地篇》:“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

  ② 衢地:四通八达的地区。衢(qú渠),四通八达。《九地篇》“诸侯之地三属, 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

  ③ 绝地:指交通困难,又无水草粮食,难于生存的地区。《九地篇》:“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也是“绝地”的一种。

  ④ 围地:指地形四面险阻,出入通路狭窄的地区。《九地篇》:“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又说:“背固前隘者,围地也。”

  ⑤ 死地:指前不得进,后不得退,非死战就难以生存的地区。《九地篇》:“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又说:“无所往者,死地也。”

  ⑥ 塗有所不由:塗,通“途”,道路。这句是说,有的道路不要通过。例如,公元前154年,汉将周亚夫率军自长安出发,东攻吴、楚叛军,行至霸上(长安东)时,根据赵涉的建议,为了避开吴楚设置于銪山(今河南洛宁西北)、池(今河南渑池)之间的间谍和伏兵,改变原拟径肴、渑直趋洛阳的近便路线,而走右出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绕道一二日的远路,结果顺利地会师洛阳,并占领荥阳(今河南荥阳西南),为平定七王之乱创造了有利条件。

  ⑦ 军有所不击:有的敌军不要攻击。汉简《孙子兵法》佚文:“军之所不击者,曰:两军交和而舍,计吾力足以破共军,獾共将。远计之,有奇势……如此者,军虽可击,弗击也。”

  ⑧ 城有所不攻:有的城寨不要攻占。汉简《孙子兵法》佚文:“城之所不攻者,曰:计吾力足以拔之,拔之而不及利于前,得之而后弗能守。……及于前,利得而城自降,利不得而不为害于后。若此者,城虽可攻,弗攻也。”例如,公元617年,李渊在攻占霍邑(今山西霍县)之后,进军到龙门(今山西河津),以主力围攻河东(今山西永济)。河东隋军守将屈突通凭坚固守,李渊屡攻不下,为贯彻“乘虚入关,号令天下”的意图,便决定暂时绕过河东,直取长安,结果很快就攻下了长安,夺取了关中,河东守将屈突通被迫投降。

  ⑨ 君命有所不受:国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执行。汉简《孙子兵法》佚文:“君今有所不行者,君令有反此四变(指以上塗有所不由等)者,则弗行也。”可以看出,孙武的“君命有所不受”是有条件。

  ⑩ 九变:机变行事,灵活多变地运用原则。对“九变”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认为,九者,数之极,九变即多变;有的认为,九变,是指本篇“圮地无合”至“地有所不争”等九事,有的则认为,九变应是《军争篇》中的“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和本篇的“绝地无留”等九事,由于错简而分开了,但根据汉简《孙子兵法》“高陵勿向”等句确为《军争篇》篇末简文,故说似无根据。

  11 地:宋本《武经七书》、《太平御览》等无“地”字。

  12 五利;指“塗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译文】 大凡用兵的方法,主将受领国君的命令,征集兵员编成军队,在“圮地”上不要驻止,在“衢地”上要与邻国结交,在“绝地”上不可久留,在“围地”上要巧出奇谋,陷入“死地”就要殊死奋战,有的道路不要通过,有的敌军不要攻击,有的城邑不要攻占,有的地方不要争夺,有的国君命令可以不执行。所以,将帅能通晓九变好处的,就懂得用兵了,将帅不通晓九变好处的,虽然知道地形情况,也不能得地利。治兵而不知道九变的方法,虽然知道“五利”,也不能充分发挥军队的作用。

  【原文】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①。杂于利而务可信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③也。

  ① 杂于利害:考虑到有利有害两个方面。杂,搀杂,这里引申为“兼顾”。曹操注:“在利思害,在害思利。”

  ② 杂于利而务可信:在有利情况下考虑到不利方面,事情便可以顺利进行。务,事的意思;信,通“伸”(shán申),伸行、发展的意思。

  ③ 杂于害而患可解:在不利情况下,考虑到有利的方面,祸患就可以解除。例如,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曹操因兵少粮缺,士卒疲惫,后方不稳,处境困难,打算退保许昌。谋士荀或认为:我以“十分居一之众”的劣势兵力,阻击袁军巳打半年之久,眼下袁绍的力量已经衰竭,局面必将发生变化,正是出奇制胜的大好时机。曹操采纳荀或的意见,决心坚持危局,加强防守,不久,果然赢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译文】 明智的将帅考虑问题,总是兼顾到利害两个方面。在有利情况下考虑到不利的方面,事情就可以顺利进行,在不利情况下考虑到有利的方面,祸患就可以解除。

  【原文】 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①诸侯者以业②;趋③诸侯者以利。

  ① 役:役使,这里指役使诸侯为我效力。

  ② 业:指危险的事情。《诗经·商颂·长发》中“有震且业”和《尔雅》中“业业翘翘,危也”中的“业”,都是指的危险。

  ③ 趋:归附、依附。《荀子·议兵》:“故近者歌沤而乐之,远者竭蹶而趋之。”这里的“趋”,也是归附的意思。

  【译文】 能使诸侯屈服的,是用诸侯最害怕的事情去威胁它;能役使诸侯的,是用危险的事情去困扰它;能使诸侯归附的,是周利益去引诱它。

  【原文】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译文】 所以用兵的法则,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而要依靠自己严阵以待,充分准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进攻,而要依靠自己有使敌人无法攻破的充足力量。

  【原文】 故将有五危:必死①,可杀也;必生②,可虏也;忿速③,可悔也;廉洁④,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① 必死:这里指勇而无谋,只知死拼。《吴子·论将》:“凡人论将,常观于勇,勇之于将,乃数分之一耳。夫勇者必轻合,轻合而不知利,未可也。”也是说将帅勇而无谋,只知轻率与敌人死拼,是不可取的。

  ② 必生:临阵畏怯,贪生怕死。

  ③ 忿速:指急躁易怒, 一触即跳。忿(fèn奋),忿怒。

  ④ 廉洁:这里指廉洁好名,过于自尊。

  【译文】 将帅有五种致命弱点:有勇无谋,只知死拼,就可能被敌诱杀;临阵畏怯,贪生怕死,就可能被敌俘虏;急躁易怒,一触即跳,就可能被敌凌侮而妄动;廉洁好名,过于自尊,就可能被敌污辱而失去理智;只知“爱民”,就可能被敌烦扰而陷于被动。以上五点,是将帅易犯的过失,是用兵的灾害。军队的覆灭,将帅的被杀,都是由于这五种致命弱点造成的,这是为将帅的人不可不慎重考虑的。

  简 评

  本篇主要论述在特殊情况下的灵活处置问题,强调要善于根据情况,灵活变换战法,否则,即使熟知“地形”,也不能“得地之利”,虽知“五利”,也不能“得人之用”,这样是不可能赢得战争胜利的。

  孙武为了防止将帅因死用原则而招致失败,明确地提出了“塗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等主张,其中既包含要求将帅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置,也包含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和要有所取就必须有所不取的朴素辩证观点。孙武认识到,为了达到预期的作战目的,对那些从全局看来无关紧要的目标,则应坚决“不击”、“不攻”、“不争”。只有这样,才能达成作战行动的主要目的。

  “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是孙武在本篇中所表达的又一个重要思想。他要求将帅必须做到全面地看问题,在有利的形势下要看到不利的方面,在不利条件下要看到有利方面,这样才能趋利避害,防患未然。

  在备战思想上,孙武提出了“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的观点,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要把希望寄托在敌人“不来”、“不攻”上面,而要充分准备,使敌人无机可乘,无懈可击。显然,这种观点是积极的,有价值的。

  孙武在本篇中提出的“君命有所不受”的主张,是符合国君和新兴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夺取战争胜利为前提的;而且只是“有所”不受,不是一概而论。但是,后世有些搞分裂割据的人,往往借口“君命有所不受”而拥兵自重,闹独立性,那是对孙武本意的歪曲。

  行 军 篇

  本篇主要论述行军作战的要领和观察判断敌情的方法,并提出了“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的治军思想。

  【原文】 孙子曰;凡处军相敌①:绝山依谷②,视生处高⑧,战隆无登④,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⑤;客⑥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⑦,利,欲战者,无附⑧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⑨,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⑩,惟亟去11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12,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13而右背高14,前死后生15,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16之利,黄帝17之所以胜四帝18也。

  ① 处军相敌:处军,指行军作战中军队在各种地形上的处置要领。处,置、部署。相敌,指观察判断敌情。相,观察。《吴子·论将》:“两军相望,不知其将,我欲相之,其术如何?”共中“我欲相之”的“相”也是观察的意思。

  ② 绝山依谷:指行军通过山地,要靠近有水草的谷地。绝,横渡、穿越,这里是通过的意思。

  ③ 视生处高:居高向阳。视生,向阳的意思。曹操注:“生者,阳也。”

  ④ 战隆无登:敌人占据高地,不可仰攻。隆,高地。

  ⑤ 绝水必远水:横渡江河,要在离河流稍远的地方驻扎,这样可以有进退回旋的余地。

  ⑥ 客:这里指敌军。

  ⑦ 半济而击之:乘敌军部分已渡、部分未渡的时候予以攻击。这时敌首尾不接,行列混乱,攻击比较有利。例如,公元前506年,吴军在柏举(今湖北汉川以北)击败楚军后,乘胜追击,于清发水(今湖北安陆西的涢水)追上楚军。吴王阖庐正要下令攻击时,其弟夫概认为:困兽扰斗,何况人呢! 于是提出“半济而后可击”的建议。经阖庐同意,乘楚军部分已渡、部分未渡的混乱之际,发起攻击,大败楚军。之后,吴军连战皆捷,很快占领了楚都郢城(今湖北江陵北)。

  ⑧ 附:靠近。

  ⑨ 无迎水流:不要逆着水流在敌军的下游驻扎或布阵,以防敌人决堤淹我或顺流来攻。迎,逆。

  ⑩ 斥泽:指盐碱沼泽地带。斥,盐碱地。

  11 惟亟去:指应该迅速离开。惟,宜;亟,急。

  12 背众树:背靠树林的意思。背,背靠、依靠。

  13 平陆处易:在平原地带驻军,耍选择地势平坦、便于车战的地方。平陆,平原地带;易,平坦。

  14 右背高:一说,以背靠高地为上。右,上的意思。古时以右为上,《管子·七法》:“以炼卒精锐为 右。”另一说,指右翼要依靠高处。

  15 前死后生:前低后高。死,这里是低的意思;生,这里是高的意思。《淮南子·地形训》:“高者为生,下者为死。”

  16 四军:指上述山、水、斥泽、平陆四种地形条件下的处军原则。

  17 黄帝:即轩辕,相传为部落联盟首领。《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18 胜四帝:指战胜四方部族首领。曹操注:“黄帝始立,四方堵侯无不称帝,以此四地胜之也。”另汉简《孙子兵法》文中记载:“[黄帝南伐赤帝]……东伐[青]帝,……北伐黑帝,……西伐白帝,……巳胜四帝,大有天下。”

  【译文】 军队行军作战和观察判断敌情,应该注意:在通过山地时要靠近有水草的谷地,驻止时,要选择“生地”,居高向阳,如敌人占据高地,不要仰攻。这些是在山地行军作战的处置原则。横渡江河,要在离江河稍远的地方驻扎;如果敌军河前来进攻,不要在江河中迎击,而要乘它部分已渡、部分未渡时予以攻击,这样比较有利,如果要与敌军交战,那就不要靠近江河迎击它;在江河地带驻扎,也要居高向阳,切勿在敌军下游驻扎或布阵。这些是在江河地带行军作战的处置原则。通过盐碱沼泽地带,应迅速离开,不要停留;如在盐碱沼泽地带与敌军遭遇,那就要占领有水草而靠树林的地方。这些是在盐碱沼泽地带行军作战的处置原则。在平原地带驻军,耍选择地势平坦的地方,最好背靠高处,前低后高。这些是平原地带行军作战的处置原则。以上四种“处军”原则的好处,是黄帝所以能够战胜“四帝”的重要原因。

  【原文】 凡军好高而恶下①,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②,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③也。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④,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军行有险阻、潢井葭苇⑤、山林蘙荟⑥者,必谨复索之⑦,此伏奸之所处也。

  ① 好高而恶下:喜欢高处而厌恶低下的地方。好(hào号),喜爱;恶(wù务),厌恶。

  ② 养生而处实:军队耍驻扎在便于生活和地势较高的地方。养生,指物产丰富、便于生活的地方;实,坚实,这里指地势高的地方。

  ③ 地之助:指得自地形的辅助。

  ④ 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绝涧,指两岸峭壁,水流共间的地形。天井,指四周高峻,中间低洼的地形。天牢,指山险环绕,易进难出的地形。天罗,指荆棘丛生,难于通过的地带。天陷,指地势低洼、泥泞易陷的地带。天隙,指两山之间狭窄的谷地。曹操注:“山深水大者为绝涧,四方高中央下为天井,深山所过若蒙笼者为天牢,可以罗绝人者为天罗,地形陷者为天陷,山涧道迫狭、地形深数尺长数丈者为天隙。”

  ⑤ 潢井葭苇:指长满芦苇的低洼地带。潢(huáng黄)井,低洼地;葭(jiā家)苇,芦苇。

  ⑥ 山林蘙荟:指草木长得很繁茂的山林地带。蘙荟(yì huì义会),草木长得很茂盛。

  ⑦ 必谨复索之:必须仔细、反复搜索。复,反复,索,寻找,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