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全文阅读 > 第18章 百战奇略(3)

第18章 百战奇略(3)


  西晋凉州刺史杨欣与羌戎民族关系不和睦,被杀。因此,河西与中原断绝往来,西晋武帝时时都对西部的安全忧虑不安,临朝议政时叹息道:“哪个能为我打通凉州通道,讨伐平定羌戎呢?”朝臣没有人回答,只有司马督马隆上前奏道:“陛下如果能任用臣,臣能够讨伐平定羌戎.”武帝道:“如果能消灭此贼,我又为何不用你呢,不过不知你用什么方略?”马隆回答说:“陛下如果能任用臣,就应当任我自用方略。”武帝说:“你打算怎么做?”马隆回答:“臣请求招募勇士三千,不管他过去是干什么的,我率领他们大张旗鼓地西进,凭借陛下的威信和恩德,羌敌何愁不灭?”武帝答应了他,并任命他为武威太守。马隆立即招募勇士,其标准是力量能拉开三十六钧强弩的人,并当场立靶测试,从早晨直到中午,共招募这样的勇士三千五百人,马隆自信地说:“足够了。”于是他率领这三千五百勇士西渡武威的温水,羌首领木机能等以万的骑兵,有的凭借险阻在前面阻止马隆的军队,有的设下埋伏截断晋军的后路。马隆依据八阵图,制作了偏箱车,在开阔地布上鹿角车。道路窄狭的地方就在车上置木屋,边战边进,弓箭能射到的范围、羌兵应弦而例。马隆与羌人转战千里,杀伤敌人以千来计算马隆到武威,羌族首领猝跋韩、且万能等率万众不战而降顺,马隆前后诛杀以及投降的敌人有数万人。随后,马隆又率领羌人没骨能等的兵众与木机能大战,并击杀未机能,凉州的叛乱才平定下来。

  信 战

  【原文】 凡与敌战,士卒踏万死一生之地而无悔惧之心者,皆估令使然也。上好信以任诚,则下用情而无疑,故战无不胜。法曰:信则不欺。

  三国,魏帝自征蜀归长安,遣司马懿督张郃①诸军会雍、凉以劲卒二十万潜进,窥向剑阁。蜀相诸葛亮时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险要,其兵更下者八万②。时魏军始阵,代兵适交,秦佐城以贼众强盛,非力所制,宜权停下兵一月行,以并声势。亮曰:“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得利失信,古人所惜;去者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皆催令去。于是去者皆悦,愿留一战;征者奋勇,思致死命。相谓曰:“诸葛公之恩,死犹未报也。”临战之日,莫不拔剑争先,以一当十,杀张邻,却司马懿;一战大克,信之由也。

  ① 司马懿:(179~251年),字仲达,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三国时期著名的谋略家,初为曹操主薄。多谋略,善权变,为曹操所忌。

  张郃:(?~231年)字僬汲。三国魏河间鄚(河北任丘北)人.蜀、魏交战中受司马懿节度,追击蜀军,中箭而亡。

  ② 其兵更下者八万:蜀汉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五出祁山时,采用长史杨仪的建议,将士兵分为两部分,轮流进攻,以克服部队疲劳和粮食运输的困难.

  【译文】 凡是与敌作战,当士兵踏上九死一生之地时,就没有后悔恐惧之心,这都是诚信促使他们这样做的。将帅讲信用,而且诚心对待士兵,士兵就会毫不犹豫地拼死效力,这样才能战无不胜。兵法说:讲信用就不会受欺骗。

  三国时期,魏明帝征伐蜀国回到长安,派遣司马懿、都督张郃诸军会同雍州(今西安市西北)、凉州共20万人秘密指向剑阁(在四川省北部、嘉陵江流域)。蜀汉丞相诸葛亮当时在祁山旌旗高树,兵器锋利,守备着险要之地。蜀国部队应该轮换8万兵士.当时恰逢魏军开始布阵,蜀国轮换下的兵士也在等待交换,秦佐城看到敌人兵力众多,势力强盛,担心自己不能制胜,建议停止更换,将应该换下的兵士留一个月再走,以此壮大自己的声势。诸葛亮说:“我统帅军队以讲信用为根本,为了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失去信用,是古人量痛惜的事情。要走的人很快就会整好装。等待启程,因为家里的妻子像鹄一样伸颈站立盼望,计算着回归的日子。现吐在们虽然面临着战阵的困难,但礼义不可废置。”于是便催着他们都快点离开。这样,要走的人非常高兴,而且自愿留下再参战一次。出征者个个奋勇,决心拼死一战,大家都说:“诸葛公的恩情,就是死也报答不完。”陆战的那一天,无不拔剑争先,以一当十.结果杀了张郃,打退了司马懿,一战获得全胜,这都是讲信用的缘故啊。

  教 战

  【原文】凡欲兴师,必欲教①战。三军②之士,素习离、合、聚、散③之法,备谙坐、作、进、退④之令,使之遇敌,视旌麾⑤以应变,所金鼓⑥而进退。如此,则战无不胜。法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⑦。

  战国时,魏将吴起⑧曰:“夫人常死其所不能败其所不便⑨。故用兵之法,教戒为先。一人学战;教成十人;十人学战,教成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千人;千人学战,教成万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圆而方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后之,分而合之,结而解之,每变教习,乃授其兵,是谓将事。”

  ① 教:教育、教诲、训练。 -

  ② 三军:古时军队的统称。春秋时,大国多设中军、上军、下军三军。以中军之将为三军统帅。

  ③ 离、合、聚、散:离;疏开;合;集中;聚:密集;散:分散.

  ④ 谙(an安):熟记,熟悉。

  坐:守定,引申为不动,停止;作:振起;进:首进;退:后退.

  ⑤ 旌麾;古代用来指挥作战的旗帜.

  ⑥ 金鼓;古代作战时发出信号的器具,引中为作战信号.金:金钲;鼓;战鼓。古代军队训练或作战时,击金钲则退,擂战鼓则进。

  ⑦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引自《论语·子路》,意思是,用未受过训练的人去作战,这等于抛弃他们的生命。

  ⑧ 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卫国左氏(今山东省曹县北)人,初任鲁将,继为魏托,屡建成功,被魏文侯任命为西河守。文侯死后,遭陷害,逃到楚国,辅佐楚悼王变法,悼王死后,被旧贵族所杀。吴起著有《吴子》留传后世。

  ⑨ 便;熟悉。

  【译文】 凡是准备兴兵打仗的,必先训练部队,全军战士平时就要练习离、合、聚、散的方法,熟悉坐、作、进、退的号令,使他们遇到敌人时,能根据旗帜的指挥而采取行动,听金蚊的声音或进或退。这样就能战无不胜。兵法说:用未经训练的人去作战,这就等于抛弃他们的生命.

  战国时,魏国将领吴起说:“人往往死于他不能胜任的事情,败于他不熟悉之事。所以用兵的方法,应以教练和训戒为先。一个人熟悉学习了战法,教会十人;十个人学习了战法,教会百人;百人学习了战法,教会千人:一千人学习了战法,教会万人一万人学习了战法,教会全军。以我之近待敌之远,以我之逸待敌之劳,以我之饱食待敌之饥饿。圆阵变为方阵,不动变为振起,行进变为停止,左队变为右队,前队变为后队,分散变为集中,密集变为疏散,每一种阵法都学习了,才能授以兵器,这就是将领的任务。”

  众 战

  【原文】 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闻鼓则战,闻金则止,无有不胜②。法曰:“用众进止。”③

  晋太元时,秦苻坚进屯寿阳,列阵淝水,与晋将谢元相拒④。元使谓苻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而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战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⑤!”坚众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曰:“但却军⑥,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融亦以为然。遂麾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于是,元与谢琰、桓伊等,以精锐八千渡淝水,石军拒张蚝,小退⑦。元、琰乃大战淝水南,众军大溃⑧。

  ① 众战:指我众敌寡的情况下如何作战。首先要注意地理条件,不可在险阻之间作战,要在平易宽广之地作战。第二要能把众多的军队指挥自如,众将士能敏捷地闻鼓则战,闻金则止,也就是《司马法·用众第五》提出的“用众进止”,即指挥众多的军队能速进速止,灵活自如。并以秦苻坚以数十万骑在淝水败于只八千人的晋军的战例,着重说明“用众进止”。

  ② 闻金:听到铜锣之声。

  ③ 法曰:指《司马法·用众》。用众进止:指挥众多的军队要进则速进,要止则速止,灵活自如。

  ④ 晋太元:即在晋孝武帝时,太元八年(公元383)。苻坚:十六国时前秦皇帝,在淝水之战失败后,为羌族首领姚苌所杀。寿阳:今安徽寿县。淝水:今安徽合肥境内。谢元:即谢玄,东晋名将,宰相谢安之侄。相拒:对阵相抗。

  ⑤ 少却:稍微后退。辔(pèi):御马之用具。

  ⑥ 但却军:只管把军队退后。

  ⑦ 谢琰:东晋宰相谢安主子。桓伊:初任淮南太守,后辽豫川太守,淝水之战后,因功迁江州、荆州十郡、豫州四郡都督。石军:谢安之弟谢石所率的军队。

  ⑧ 此战例出自《晋书·谢安传》。

  【译文】凡作战,如果兵力处于我众敌寡的状况,作战时不可在险阻之间与敌交战,一定要选择开阔地进行。使士兵能听到鼓声就进军,听到锣音就停止,就战无不胜。兵法上说:“指挥众多部队,能进能止。”

  东晋,孝武帝大元八年(公元383),前秦帝苻坚率兵进寿阳。在淝水岸摆开了阵势,与晋将谢玄隔岸对阵相峙。谢玄派人对苻坚说:“君率兵长途跋涉进入我们的疆域,却临水列阵,这分明是不想同我们速战。请你们稍向后退,让我们过淝水后,双方从容周旋较量,我与各位能慢慢地骑马观战。这不是很有趣的乐事吗?”苻坚的部将都反对说:“应当在淝水阻击晋军,不能让他们军队上岸。我们兵多,他们兵少,据形势看,我们这样做是万全必胜之策。”苻坚却不在意地说:“只管退,让他们过,然而我们趁此率数十万骑兵向渡水的晋军攻击,逼敌人在水上全部歼灭之。”苻融也认为就这样。于是,就指挥军队后退,因众多的士卒在后退中大乱,竟退而不能停止。晋将谢玄与谢琰、桓伊等率领精兵八个渡过淝水。晋军都督谢石率部下攻打秦军张蚝的部队,不利,稍后退,而谢玄、谢琰仍然进兵在淝水南大战,苻坚的军队大败。

  寡 战

  【原文】 凡战,若以寡敌众,必以日暮,或伏于深草,或邀于隘路,战则必胜。法曰:“用少者务隘②”。

  《北史》:西魏大统三年,东魏将高欢渡河,逼华州,刺史王罴严守,乃涉洛,军于许原西③。西魏遣将宇文泰拒之④。泰至渭南,集诸州兵,未会。诸将以众寡不敌,且请待欢更西以现之。泰曰:“欢若至咸阳,人皆转搔扰。今其新至,可击之。”即造浮桥于渭南,军士赍三日粮,轻骑渡渭,辎重自渭南夹渭而西。十月壬辰,至沙苑,距齐军六十余里⑤。高欢率兵来会。候骑告齐兵至,泰招诸将议。李弼⑥曰:“彼众我寡,不可平地置阵。此东十里,有渭曲⑦可先据以待之。”遂进至渭曲,背水东西为阵,李弼为右拒,赵贵为左拒⑧。命将士皆偃戈于葭芦之中,闻鼓声而起。日晡⑨,齐兵至,望见军少,争进,卒乱而不成列。兵将交,泰呜鼓,士卒皆起。于谨等以大军与之合战,李弼等率铁骑横击之,绝其军二,遂大破之⑩。

  ① 本篇讲在我寡敌众的情况下的作战原则。利用天时,要在黄昏;凭借地利,或探草,或险隘;巧用智谋,或伏击,或截击。把《吴子·应变第五》中“用少者务隘”具体化,既在理论上展开,又以事例说明。

  ② 用少者:用少量兵力的将领。务,务必,一定要。隘,险隘,此处用作动词。意为选择险隘的地理条件作战。

  ③ 高欢:一名贺六浑,他依靠鲜卑武力,立北魏孝武帝,执政十六年,迁都邺城,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他死后,其于高洋代东魏称帝,改国号为齐,追尊高欢为神武帝。河,黄河。华州,今陕西大荔县。许原,故址在今陕西大荔县西北五十里。

  ④ 宇文泰:鲜卑人,执掌西魏政权,为大丞相,死后,其于宇文觉代魏称,改国号周,史称北周,追尊宇文泰为文帝。

  ⑤ 十月壬履:西魏大境三年(公元573)的十月初一。沙苑,今陕西大荔县甫。

  ⑥ 李弼:北魏时,以功拜征虏将军,后归附西魏文帝,官至太师,封赵国公。

  ⑦ 渭曲:渭水之一弯曲处。

  ⑧ 赵贵:北魏时,任镇北将军,西魏时,任为大都督,北周时,封楚国公。

  ⑨ 日哺:即下午四时左右。

  ⑩ 于谨:北魏为宇文泰之大丞相府长史,宇文觉称帝后,封晋国公。

  【译文】 凡作战,如果以少量兵力与众多的敌人作战,一定要选择日落黄昏的时刻,或者埋伏在深草丛中,或者在险隘之处截击。这样做,战必胜。吴子在兵法上说:“用少量兵力的将领务必凭借险隘。”

  《北史》中记载:西魏大统三年。东魏的将领高欢率兵渡黄河,逼近华州,由于华州刺史王黑把守严密,于是转兵涉洛水,进驻许原之西。西魏派大丞相宇文泰事兵抗击高欢军。宇文泰进至渭水南,征集诸州的军队,尚未会齐,他的将领们都认为敌众我寡,请求暂时等待高欢西进,然后察形势面决策。宇文泰说:“高欢倘若到达咸阳,民心将会动荡不安。现在乘其新来尚立足未稳,正好可以攻击他。”于是,立即在渭水上造浮桥,命令部队带三天的干粮,率骑兵轻装速渡渭水,指挥运输部队从渭水南岸沿河西进。十月初一,到达沙苑,离齐军六十余里。高欢发觉即率兵赶到,侦察的骑兵报告齐军将至,宇文泰招集将领商议。李弼说:“敌众我寡,不可在平地设阵交战,此地往东十里的地方,有渭水弯曲,可先占据,在此等待齐军。”于是,宇文泰率兵进至渭水的这一弯曲处,背靠渭水自东向西列阵,李弼部为右翼。赵贵部为左翼,命令土兵都把武器放在芦苇中,一听到鼓声就立即奋起出击。黄昏,齐军到达这里,见酉魏军少,都争着上前,至使队伍棍乱面不能组成战斗队形。两军即将交战,宇文泰鸣鼓,士卒跃起出击。骠骑大将军于谨率主力与高欢军正面对阵,李弼从右翼,赵贵从左翼夹击,将敌军截为两段,一举大败高欢军。

  爱 战

  【原文】 凡与敌战,士卒宁进死,而不肯退生者,皆将恩惠使然也。三军知在上人爱我如于之至,则我之爱上也如父之极。故陷危亡之地,而无不愿死以报上德。法曰:“视民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②”。

  战国魏将吴起为西河守,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乘骑,亲裹赢粮③,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④,起为之吮。卒母闻而哭之。或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也?”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⑤,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予,妾不知其死处矣。是以哭之。”文侯以吴起用兵廉平⑥,得士卒心,使守西河,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⑦。

  ① 本篇讲仁爱治军。上下级的关系,应当是上爱我如子,下则爱上如父。只有建立在互爱的基础上,在战场上,士卒才能奋战而置生死于不顾。并以《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事例进行具体解说。

  ② 视民如爱子,故可以与之俱死: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之,指代将领俱,一同。

  ③ 赢,置“盈”;赢粮,装满干粮。

  ④ 疽(jū):毒疮。

  ⑤ 踵:脚跟;旋踵,旋转脚跟,向后退。

  ⑥ 文侯:战国时魏文侯,他任用贤能,实行改革.奖励耕战,兴修水利,使魏国成为当时的强国。

  ⑦ 西河:今陕西东都黄河西岸地区。诸侯,春秋时分封的各诸侯国国君。

  【译文】 凡与敌人作战,士卒能够宁前进而死,也不后退而生的原因,全是将领仁爱待将士的结果。众将士知道将帅爱护他们如同爱子之无微不至,那么,将士爱将帅也会像对自己的父亲一样地至真至诚。所以,士兵在陷入危难之地的时候,没有不以拚死奋战来报效将帅的恩德的。兵法上说:“将领对待士卒如同对待自己的爱子,士卒就能与将领同生死,共危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