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三十六计·孙子兵法全文阅读 > 第69章 九地篇(2)

第69章 九地篇(2)


  在敌国境内进行作战的一般规律是:深入敌国的腹地,我军的军心就会坚固,敌人就不易战胜我们。在敌国丰饶的田野上掠取粮草,全军上下的给养就有了足够的保障。要注意休整部队,不要使其过于疲劳。保持士气,积蓄力量,部署兵力,巧设计谋,使敌人无法判断我军的意图。将部队置于无路可走的绝境,士卒就会宁死不退。士卒既宁死不退,那么,他们怎会不殊死作战呢?士卒深陷危险的境地,心里就不再存有恐惧;无路可走,军心自然就会稳固;深入敌境,军队就不会离散。遇到迫不得已的情况,军队就会殊死奋战。因此,这样的军队不须整饬就能注意戒备;不用强求就能完成任务;无须约束就能亲密团结;不待申令就会遵守纪律。禁止占卜迷信,消除士卒的疑虑,他们就至死也不会逃避。我军士卒没有多余的钱财,这并不是他们厌恶钱财;我军士卒置生死于度外,这也不是他们厌恶长寿。当作战命令颁布之时,坐着的士卒泪沾衣襟,躺着的士卒泪流满面。把士卒投置到无路可走的绝境,他们就都会像专诸、曹刿一样的勇敢。

  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使部队自我策应如同“率然”蛇一样。“率然”,是常山地方的一种蛇,打它的头部,尾巴就来救应;打它的尾巴,头就来救应;打它的腰,它的头尾都来救应,试问:“可以使军队像‘率然’一样吧?”回答是:“可以。”那吴国人和越国人是互相仇视的,但当他们同船渡河而遇上大风时,他们相互救援,配合默契就如同人的左右手一样。所以,想用把马并缚在一起、深埋车轮这种显示死战决心的办法来稳定部队,那是靠不住的。要使部队能够齐心协力奋勇作战如同一人,关键在于部队管理教育有方,要使优劣条件不同的士卒都能够发挥作用,根本在于恰当地利用地形。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能使全军上下携手团结如同一人,这是因为客观形势迫使部队不得不这样。

  在指挥军队这件事情上,要做到考虑谋略沉着冷静而幽邃莫测,管理部队公正严明而有条不紊。要能蒙蔽士卒的视听,使他们对于军事行动毫无所知;变更作战部署,改变原定计划,使人无法识破真相;不时变换驻地,故意迂回前进,使人无从推测我方的意图。将帅向军队赋予作战任务,要像使其登高而去掉梯子一样,使军队有进无退。将帅率领士卒深入诸侯国土,要像弩机发出的箭一样一往无前。要烧掉舟船,打碎锅子,以示死战的决心。对待士卒,要能如驱赶羊群一样,赶过去又赶过来,使他们不知道要到哪里去。集结全军官兵,把他们投置于险恶的环境,这就是指挥军队作战的要务。九种地形的应变处置,攻防进退的利害得失,全军上下的心理状态,这些都是作为将帅不能不认真研究和周密考察的。

  在敌国境内作战的通常规律是:进入敌国境内越深,军心就越是稳定巩固;进入敌国境内越浅,军心就容易懈怠涣散。离开本土,越入敌境进行作战的地区,叫做绝地;四通八达的地区,叫做衢地;进入敌境纵深的地区,叫做重地;进入敌境浅的地区,叫做轻地。背有险阻面对隘路的地区,叫做围地。无路可走的地区,叫做死地。因此,处于散地,要统一军队的意志;处于轻地,要使营阵紧密相连;在争地上,要迅速出兵抄到敌人的后面;在交地上,就要谨慎防守;在衢地上,就要巩固与诸侯列国的结盟;遇上重地,就要保障军粮的供应;遇上圮地,就必须迅速通过;陷入围地,就要堵塞缺口;到了死地,就要显示殊死奋战的决心。所以,士卒的心理状态是:陷入包围就会竭力抵抗,形势逼迫就会拼死战斗,身处绝境就会听从指挥。

  因而,不了解诸侯列国的战略意图,就不要预先与之结交;不熟悉山林、险阻、沼泽等地形情况,就不能行军。不使用向导,就无法获得有利的地形。这些情况,如有一样不了解,都不能成为称王争霸的军队。凡是称王争霸的军队,进攻敌国,能使敌国的军民来不及动员集中;兵威加在敌人头上,能够使敌方的盟国无法配合策应。因此,没有必要去争着同天下诸侯结交,也用不着在各诸侯国里培植自己的势力;只要伸展自己的战略意图,把兵威施加在敌人头上,就可以拔取敌人的城邑,摧毁敌人的国都。施行超越惯例的奖赏,颁布不拘常规的号令,指挥全军就如同使用一个人一样。向部下布置作战任务,但不说明其中的意图。动用士卒,只说明有利的条件,而不指出危险的因素。将士卒投置于危地,才能转危为安,使士卒陷身于死地,才能起死回生。军队深陷绝境,然后才能赢得胜利。所以,指导战争这种事,在于谨慎地观察敌人的战略意图,集中兵力攻击敌人之一部,千里奔袭,擒杀敌将。这就是所谓巧妙用兵,实现克敌制胜的目标。

  因此,在决定战争方略的时候,就要封锁关口,废除通行符证,不允许敌国使者往来,要在庙堂里反复秘密谋划,作出战略决策。敌人方面一旦出现间隙,就要迅速地乘机而入。首先夺取敌人的战略要地,但不要轻易与敌约期决战,要灵活机动,因敌变化来决定自己的作战行动。因此,战斗打响之前要像处女那样显得深静柔弱,诱使敌人放松戒备。战斗展开之后,则要像脱逃的野兔一样行动迅速,使得敌人措手不及,无从抵抗。

  [原典讲解]

  在《孙子兵法·九地篇》中,孙子认为交战双方必然依据一定的地形。这一篇主要论述的是在不同的地形下,采取怎样的方式等问题。本篇名为“九地”,其中有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和死地。孙子极其细致地分析了这九种不同种类的地形,从战略战术的实施上,提出了精辟的论点,即散地不宜作战,交地行军不能间断,争地不宜进攻,衢地应结交诸侯,重地应获取粮物,圮地应迅速通过,围地应设计谋略,死地应拼死一战。总之,就是强调因地用兵。孙子关于地形的论述,开了后世兵家研究军事地理的先河。

  接着,孙子在本篇里又谈到,善于用兵的人,能够从各个环节上瓦解分化敌人,使自己的军队协力齐心勇往直前。这就要求将领在任何场合下都做到冷静而沉稳,有条不紊,机动灵活,了解敌方情况而又不被敌人所了解。应当了解九种战略地形的变化和士兵的心理状态,全面考虑自身所处的环境及各有关方面的情况,才能有效地打击敌人,消灭敌人。

  二、要点精析

  兵之九地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高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地”。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主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孙子兵法·九地篇》

  孙子说,根据用兵的原则,把在战略上因位置和条件不同,对作战将发生不同影响的地区,可以分为“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诸侯在自己属地境内与敌军作战的地区,叫做“散地”。进入别国境内不远的地区,叫做“轻地”。我军占领以后有利,敌军占领以后也有利的地区,叫做“争地”。我军可以去,敌军也可以来的地区,叫做“交地”。在各诸侯国相互交界处,先到达就可以与周围较多诸侯国结交而取得多助的地区,叫做“衢地”。进入敌境深远,背后有敌人众多城邑的地区,叫做“重地”。山岭、森林、险隘、水网、沼泽等行走困难、难于通行的地区,叫做“圮地”。入口道路狭窄险厄,而退归的道路又遥远绕行,敌人用少量的兵力就可以攻击我多数兵力的地区叫做“围地”。迅速奋勇作战就能生存,不奋力激战就会灭亡的地区叫做“死地”。因此,处于“散地”上,就不宜交战;在“轻地”上不宜停留;遇到“争地”不要去攻打已经先行占领了的敌人;处于“交地”,则应该加强部队之间的联系,不要前后断绝;在“衢地”上,则应该加强外交活动,迅速与诸侯国结交;而深入“重地”,就要注意掠夺粮草物资;处于“圮地”,要迅速地通过;陷入“围地”,则要巧运谋计脱险;到了“死地”,就要殊死奋战,死里求生。

  孙子论述了作战中能够遇到的九种不同地区的地理条件,即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及针对不同地形,应该制定的切合实际的战略战术原则。

  公元755年,安禄山叛唐。唐玄宗不察敌情,在灵宝之战中,强迫主帅哥舒翰过早地实施战略反攻,被安军诱入“围地”,以致失败,就是违背作战原则的一例。

  当时,安禄山在攻占洛阳后,威胁着唐王朝的京都长安。但唐玄宗急于平叛,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兵力,在各方征兵尚未聚齐,战斗力薄弱的情况下,不听主帅哥舒翰的“退守潼关,待安军兵疲力弱时,再进行反攻”的建议,下令尽快出击。于是,唐军从潼关进入灵宝和安军相遇。这里南面依山,北临黄河,中间是七十余里的狭长隘道,在这里作战,乃是兵家所忌。安军故意在正面布置了一支军容不整的部队,而把主力埋伏在险隘的道路上。唐军以为自己是以众击寡,所以不加戒备,长驱直入,被诱入了狭道。这时,安军从高处投下来木石,唐军拥塞在隘路上,兵力无法施展,进退两难,伤亡很大。安军趁机从唐军的后侧进行冲击,使唐军首尾惊乱、践踏奔逃,掉入黄河的不计其数。这时,安军则全线出击,十几万唐军几乎全军覆灭。哥舒翰被俘,要地潼关失守。安军向西挺进,攻陷了长安。唐玄宗逃往四川。

  潼关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又是长安的天然屏障,是一个“我得亦利,彼得亦利”的“争地”。而唐玄宗却不知兵法,致使唐军陷入了“围地”,失去“争地”,导致惨败,是值得引以为戒的历史教训。

  知地则兵

  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达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衢地”,吾将固其结;“重地”,吾将继其食;“绝地”,吾将进其涂;“围地”,吾将塞其阙;“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孙子兵法·九地篇》

  孙子说,凡是在敌国境内作战的规律是:越深入敌境,士兵就越专心作战,而越离国境不远,士兵的意志就越难以专一,而容易散逃。军队离开了自己的国土,越过边境去和敌军交战的地区,叫做“绝地”;四通八达的地区,叫做“衢地”;深入敌境心腹的地区,叫做“重地”;进入敌境内不远的地区,叫做“轻地”;背后地形险要,城堡紧固,而前面道路狭隘的地区,叫做“围地”;无处可去,没有退路的地区,叫做“死地”。

  因此,在“散地”作战,就要统一士兵的战斗意志;在“轻地”作战,就要保持好部队间的联络和部署;在“争地”作战,就要趋赶后面部队快速进军,急速切断敌军的后路;在“交地”作战,就要谨慎防守;在“衢地”作战,就要与邻国结成巩固的联盟;在“重地”作战,我军要从敌国不断补充军粮;在“绝地”作战,我军要迅速通过;在“围地”作战,我军要堵塞住可以突围的缺口;在“死地”作战,就要向全军展示拼死战斗的决心。

  所以,士兵们的心理是,被围困了就会坚决抵抗,迫不得已时就会拼死搏斗,深陷在危险的境地就会服从指挥。

  调动军队进入敌境,会遇到各种不同的地理条件和士兵们在不同的地理条件下产生的不同的心理状态。把这些地理条件和士兵们的心理状态,与实行正确的军事指挥结合起来,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战略战术。比如:和敌人在自己国内的“散地”上作战,士兵们容易逃散还乡,所以要统一士兵的意志;在进入敌国不远的“轻地”上作战,士兵有轻易返回故国之心,所以要加强队伍的前后联系和管理;在深入到敌国的“重地”上作战,士兵会不惜性命,奋勇杀敌,所以要因粮于敌,保证队伍粮草供给,保持士气,不要过度疲劳,以积蓄和提高军队的战斗力,等等。这些论断是孙子的“知地”论在战争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孙子所提出的这些论断,不应机械地理解。如“散地无战”中的“无战”,并非一定不打,它是指对于优势的来犯之敌,不应采取攻势,而应该采取守势作战为主,要避免过早决战,等待时机逐步消灭敌人。抗日战争中,我军民采取的坚壁清野、游击战争等等,都体现了这一谋略。

  投三军以险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九地篇》

  孙子说,将帅的处事,要冷静沉着以致幽深莫测,要能严己律军而有条不紊。要善于蒙蔽士兵们的耳目,使他们对于军事行动与作战计划毫无所知;战斗任务的更改和作战计谋的变化,要使他们识不破内情;转移驻地,迂回进军,要使他们推断不出意图。将帅让部下去执行任务,要象攀登到高处就抽去梯子那样,使他们可进而不可退;将帅指挥部队深入诸侯境地以后,要像拨动弩机射出箭矢一样,使他们可往而不可返。烧掉渡河的船只,砸毁做饭的军锅,驱赶士兵就像驱赶羊群一样,赶过去,赶过来,使他们不知道要到哪里去。聚集全军的士兵,使他们置身于只能前进,不能后退的危险境地,使他们不能不拼命作战去取胜,这才是将帅的责任。九种不同地形下作战方法的变化,能屈能伸地利用各种情况,对各种官兵心理状况的掌握,这些都是将帅不能不加以认真考察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