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三十六计·孙子兵法全文阅读 > 第30章 作战篇(1)

第30章 作战篇(1)


  一、原典精读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①,驰车千驷②,革车千乘③,带甲④十万,千里馈粮⑤,则内外⑥之费,宾客之用⑦,胶漆之材⑧,车甲之奉⑨,日费千金⑩,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注释]

  ①用兵之法:法,规律、法则。②驰车千驷:战车千辆。驰,奔、驱的意思,驰车即快速轻便的战车;驷,原指一车套四马,这里作量词,千驷即千辆战车。③革车千乘:用于运载粮草和军需物资的辎重车千辆。革车,用皮革缝制的篷车,是古代重型兵车,主要用于运载粮秣、军械等军需物资。乘,辆。④带甲:穿戴盔甲的士兵,此处泛指军队。⑤千里馈粮:馈,馈送、供应。意为跋涉千里辗转运送粮食。⑥内外:内,指后方;外,指军队所在地,即前方。⑦宾客之用:指与各诸侯国使节往来的费用。⑧胶漆之材:通指制修弓矢等军用器械的物资材料。⑨车甲之奉:泛指武器装备的保养、补充开销。车甲,车辆、盔甲。奉,同“俸”,指费用。⑩日费千金:每天都要花费大量财力。金,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一金为一镒(二十两或二十四两),千金即千镒,泛指开支巨大。举:出动。

  [原文]

  其用战也胜①,久则钝兵挫锐②,攻城则力屈③,久暴师则国用不足④。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⑤,则诸侯乘其弊而起⑥,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⑦。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⑧。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⑨。故不尽知⑩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注释]

  ①其用战也胜:胜,取胜,这里作速胜解。意谓在战争耗费巨大的情况下用兵打仗,就要求做到速决速胜。②久则钝兵挫锐:言用兵旷日持久就会造成军队疲惫,锐气挫伤。钝,疲惫、困乏的意思。挫,挫伤。锐,锐气。③力屈:力量耗尽。屈,竭尽、穷尽。④久暴师则国用不足:长久陈师于外就会给国家经济造成困难。暴,同“曝”(pù铺),露在日光下,文中指在外作战。国用,国家的开支。⑤屈力殚货:殚,枯竭。货,财货,此处指经济。此言力量耗尽,经济枯竭。⑥诸侯乘其弊而起:其他诸侯国便会利用这种危机前来进攻。弊,疲困,此处作危机解。⑦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意谓即便有智慧超群的人,也将无法挽回既成的败局。后,后事,此处指败局。⑧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拙,笨拙,不巧。速,迅速取胜。巧,工巧,巧妙。此句言用兵打仗宁肯指挥笨拙而求速胜,而没见过力求指挥巧妙而使战争长期拖延的。⑨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长期用兵而有利国家的情况,从未曾有过。⑩不尽知:不完全了解。害:危害,害处。

  [原文]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①,粮不三载②;取用于国③,因粮于敌④,故军食可足也。

  [注释]

  ①役不再籍:役,兵役。籍,本义为名册,此处用作动词,即登记、征集。再,二次。意即不二次从国内征集兵员。②粮不三载:三,多次。载,运送。即不多次从本国运送军粮。③取用于国:指武器装备等从国内取用。④因粮于敌:因,依靠、凭藉。粮草给养依靠在敌国就地解决。

  [原文]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①,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②,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③。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④。百姓之费,十去⑤其七;公家之费⑥,破车罢马⑦,甲胄矢弩⑧,戟楯蔽橹⑨,丘牛大车⑩,十去其六。

  [注释]

  ①国之贫于师者远输:之,虚词,无实义。师,指军队。远输,远道运输。此句意为国家之所以因用兵而导致贫困,是由于军粮的远道运输。②近于师者贵卖:近,临近。贵卖,指物价飞涨。意为临近军队驻扎点地区的物价会飞涨。③急于丘役:急,在这里有加重之意。丘役,军赋,古代按丘为地方行政单位征集军赋,一丘为一百二十八家。④中原内虚于家:中原,此处指国中。此句意为国内百姓之家因远道运输而变得贫困、空虚。⑤去:耗去、损失。⑥公家之费:公家,国家。费,费用,开销。⑦破车罢马:罢,同“疲”。罢马,疲惫不堪的马匹。⑧甲胄矢弩:甲,护身铠甲。胄,头盔。矢,箭。弩,弩机,一种依靠机械力量射箭的弓。⑨戟楯蔽橹:戟,古代戈、矛功能合一的兵器。楯,同“盾”,盾牌,用于作战时防身。蔽橹,用于攻城的大盾牌。甲胄矢弩、戟楯蔽橹,是对当时攻防兵器与装备的泛指。⑩丘牛大车:丘牛,从丘役中征集来的牛。大车,指载运辎重的牛车。

  [原文]

  故智将务食于敌①。食敌一钟②,当吾二十钟;秆一石③,当吾二十石。

  [注释]

  ①智将务食于敌:智将,明智的将领。务,务求,力图。意为明智的将帅总是务求就食于敌国。②钟:古代的容量单位,每钟六十四斗。③秆一石:杆,泛指马、牛等牲畜的饲料。石,古代的容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

  [原文]

  故杀敌者,怒也①;取敌之利者,货也②。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③,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④,车杂而乘之⑤,卒善而养之⑥,是谓胜敌而益强⑦。

  [注释]

  ①杀敌者,怒也:怒,激励士气。言军队英勇杀敌,关键在于激励部队的士气。②取敌之利者,货也:利,财物。货,财货,此处指用财货奖赏的意思。句意为若要使军队勇于夺取敌人的财物,就要先依靠财货奖赏。③已上:已,同“以”,“已上”,即“以上”。④更其旌旗:更,更换。此句意为在缴获的敌方车辆上更换上我军的旗帜。⑤车杂而乘之:杂,掺杂、混合。乘,驾、使用。意为将缴获的敌方战车和我方车辆掺杂在一起,用于作战。⑥卒善而养之:卒,俘虏、降卒。言优待被俘的敌军士兵,使之为己所用。⑦是谓胜敌而益强:这就是说在战胜敌人的同时使自己更加强大。

  [原文]

  故兵贵胜①,不贵久。

  [注释]

  ①贵:重在,贵在。

  [原文]

  故知兵之将①,生民之司命②,国家安危之主也③。

  [注释]

  ①知兵之将:知,认识,了解。指深刻理解用兵之法的优秀将帅。②生民之司命:生民,泛指一般民众。司命,星名,传说主宰生死,此处引申为命运的主宰。③国家安危之主:国家安危存亡的主宰者。主,主宰之意。

  [译文]

  孙子说:凡兴师打仗的通常规律是,要动用轻型战车千辆,重型战车千辆,军队十万,同时还要越境千里运送军粮。前方后方的经费,款待列国使节的费用,维修器材的消耗,车辆兵甲的开销,每天耗资巨大,然后十万大军才能出动。

  用这样大规模的军队作战,就要求速胜。旷日持久就会使军队疲惫,锐气受挫。攻打城池,会使得兵力耗竭;军队长期在外作战,会使国家财力发生困难。如果军队疲惫、锐气挫伤、实力耗尽、国家经济枯竭,那么诸侯列国就会乘此危机发兵进攻,那时候即使有足智多谋的人,也无法挽回危局了。所以,在军事上,只听说过指挥虽拙但求速胜的情况,而没有见过为讲究指挥工巧而追求旷日持久的现象。战争久拖不决而对国家有利的情形,从来不曾有过。所以不完全了解用兵弊端的人,也就无法真正理解用兵的益处。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兵员不再次征集,粮草不多回运送。武器装备由国内提供,粮食给养在敌国补充,这样,军队的粮草供给就充足了。

  国家之所以因用兵而导致贫困,就是由于远道运输。军队远征,远道运输,就会使百姓陷于贫困。临近驻军的地区物价必定飞涨,物价飞涨,就会使得百姓之家资财枯竭。财产枯竭就必然导致加重赋役。力量耗尽,财富枯竭,国内便家家空虚。百姓的财产将会耗去十分之七;国家的财产,也会由于车辆的损坏,马匹的疲惫,盔甲、箭弩、戟盾、大橹的制作和补充以及丘牛大车的征调,而消耗掉十分之六。

  所以,明智的将帅总是务求在敌国解决粮草的供给问题。消耗敌国的一钟粮食,等同于从本国运送二十钟。耗费敌国的一石草料,相当于从本国运送二十石。

  要使军队英勇杀敌,就应激发士兵同仇敌忾的士气;要想夺取敌人的军需物资,就必须借助于物质奖励。所以,在车战中,凡是缴获战车十辆以上的,就奖赏最先夺得战车的人,并且换上我军的旗帜,混合编入自己的战车行列。对于敌俘,要优待和保证供给。这就是说愈是战胜敌人,自己也就愈是强大。

  因此,用兵打仗贵在速战速决,而不宜旷日持久。

  懂得用兵之道的将帅,是民众生死的掌握者,是国家安危存亡的主宰。

  [原典讲解]

  在《孙子兵法·作战篇》中,孙子提出“速战速决”的战略思想。他首先分析了在出兵前应当做的各种准备工作,意在强调军队作战带来的各种消耗与负担不可小视。他认为,正因为作战是牵一发动全身的行为,所以,对敌国用兵,不宜打拖延战,应当速战速决。即“兵贵胜,不贵久。”这主要出于对军队后勤供给与保障系统而言的。因为,任何一场战争都不仅是交战双方军事实力的较量,军事实力所依赖的是综合国力的强弱。军队长期在外用兵打仗的巨大消耗,必然造成国家财力枯竭,前方与后方的各种费用十分惊人,长期消耗,战争难免要失败,即使侥幸不失败,对国家整体实力造成的损害也是无法弥补的。

  因此,孙子认为富有军事才干的将领不会多次从本国运送粮食辎重等作战物资,而讲究从敌国获取粮草。这样做,既可以节省从本国运输粮草所花费的巨额开支,又能够削弱敌国的物资保障,可取一举两得之功效。既能够战胜敌人,又能够使自己更加强大。这种军事思想无论在古代还是在当代,都是十分高明的。二、要点精析

  日费千金,兴师十万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孙子兵法·作战篇》

  孙子说:凡是出兵作战的一般原则,通常要动用战车千辆,辎重车千辆,兵卒十万人,还要运粮千里之外。那么,用于前后方的经费开支,招待国宾、使节、谋士、说客的费用,维修保养弓箭甲盾等兵器所需的胶漆等材料的耗费补充,车辆盔甲的维修等,每天都要有巨额耗费。然后,十万大军才能出动。

  孙子在此指出,作战不仅在计谋上要进行较量,也是在经济实力上的一次较量。因此,出兵作战必须要有周密的备战计划,并且要在有充分的经济实力和物质准备的条件下方能进行。此亦不打无准备之战的道理。

  汉景帝三年(前154年),西汉王朝爆发了以吴国为首的大规模武装叛乱——七国之乱。朝廷升任周亚夫为太尉,命他率军平叛。周亚夫向景帝请求说:“楚兵剽悍轻捷,汉军不宜和他们正面直接交锋。希望朝廷能允许我先舍弃梁国,借以牵制他们的兵力,而我军则乘机断绝他们的粮道。这样,才有可能制服他们。”景帝答应了他的请求。

  于是,周亚夫立即率军出发。当他走到霸上(今作灞上,在陕西西安东白鹿原北首)的时候,有一位叫赵涉的人在路上拦住他说:“将军东进平叛,如果能获得胜利,国家就会得到安定;如果失败,则天下可就危险了。您能不能听听在下的意见呢?”周亚夫见状,连忙停下来,向他施礼并请教他有什么高见。赵涉说:“吴王一向十分富足,他招集亡命之徒已有很长时间了。现在,他知道将军您就要上路,必然会安排间谍藏匿在崤、渑一带的险隘狭窄之地袭击您。再说,用兵打仗向来崇尚出其不意和机密,将军您何不从这里向右,走蓝田(今陕西蓝田西灞河西岸),出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直抵洛阳(今河南洛阳)。这之间也不过相差一二天的时间,却可以直接进入洛阳武库,然后从洛阳击鼓出兵。诸侯们一旦知道了这个消息,将会以为将军从天而降。”周亚夫认为赵涉的话很有道理,当即采纳了他的建议,从而顺利到达洛阳。

  到达洛阳之后,他立即派人前去搜索崤、渑一带,果然搜出了吴王部署的伏兵。亚夫由此发现,赵涉原来是一个很有军事才干的人,便请求朝廷任命他担任了护军一职。在洛阳,周亚夫还召见了侠客剧孟。他高兴地说:“七国发动叛乱,我乘传车到达这里,自己也没有想到会这样的安全和顺利。并且,我原以为诸侯们已经得到了剧孟。现在,剧孟既没有倒向叛乱诸侯,我再控制住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荥阳以东就没有什么可忧虑的了。”

  周亚夫马不停蹄,迅速从洛阳赶到了荥阳,调集各路兵马前来相会,然后向南抵达淮阳(今河南淮阳)。

  抵达淮阳后,亚夫向父亲的老朋友邓都尉请教说:“作战计划应当如何制定呢?”邓都尉说:“吴兵骁勇善战,汉军难以和他们正面交锋。楚兵轻捷,但不能持久。现在,为将军打算,不如引兵向东北前往昌邑(今山东巨野东南),而把梁国放弃给吴兵,吴王会用所有的精兵攻打梁国。将军您则一方面深沟高垒,坚壁不战;一方面以精兵堵住淮泗口,截断吴兵的粮草。这样,吴国就会由于和梁国相互攻战而致疲敝,粮食又会很快用光,而我们却可以养精蓄锐,以逸待劳,等其疲惫到极点时再予以打击。如此,击败吴楚之兵就是必定无疑的了。”邓都尉的见解和亚夫不谋而合,亚夫十分高兴,决定就这么办。

  这时,吴兵正在攻打梁国,梁国的形势十分危急,梁王只好派人向亚夫求救。亚夫坚持自己原来的主张,非但不予理会,反而率兵折向东北,前往昌邑,在那里深沟高垒,坚壁不战。梁王的使节一再向亚夫求救,亚夫严守原来的计划,就是不肯前去救援。梁王无法,只好转而向景帝求救。景帝下诏给亚夫,命令亚夫前去救援,没想到亚夫竟然连景帝的诏命也不理睬,依旧坚壁不出。不过,这时他却已经暗地里派弓高侯韩颓当等人,率兵前往淮泗口(淮河与泗水交汇处,位于今江苏洪泽湖内),以断绝吴、楚军队的粮道。

  吴王刚刚发动叛乱的时候,他的大臣田禄伯担任大将军。田禄伯说:“大军集中在一起西进,如果没有出奇制胜的办法,是无法成功的。希望大王能给我五万人,由我率领,分兵沿江而上,攻占淮南(诸侯国名,治今安徽寿县)、长沙(诸侯国名,治今湖南长沙),进入武关,与大王在关中会师,这可以说是一条奇计。”不想,吴王的太子却对他父亲说:“大王是以造反为名起兵的,这样的兵马是不能依靠别人的。如果别人也像大王背叛汉朝那样背叛大王,那将怎么办呢?再说,让田禄伯分兵而去,一旦有什么不测,就会使自己白白地遭受损失。”

  当时,吴国一位姓桓的少年将军也对吴王说:“吴国步兵多,步兵利于在险要的地方作战;汉军骑兵多,骑兵利于在平坦的地方作战。希望大王在进军途中经过城邑时最好不要攻打,而是径直前行,迅速西进,首先控制洛阳的武库,夺取敖仓(秦置粮仓名,在今河南荥阳东北敖山)的粮食,借助山河的险阻以号令诸侯。这样,即使还没有进入关中,天下大势也基本确定了。相反,如果大王徐走慢行,遇到城邑就停下来攻打,汉军的车骑兵一旦进入梁、楚一带的平原之地,事情就全完了。”

  吴王就此征求老将们的意见,老将们都说:“这样的年轻人,让他去冲锋陷阵是可以的,他怎么会懂得如何谋划大事情呢!”因此,吴王没有采纳桓将军的计策。

  这样,吴、楚之兵便长期滞留在梁、楚之郊,屯兵坚城之下,与汉军打起了持久战和消耗战,而他们的粮道却被汉军截断。吴、楚军很快就开始缺粮,士兵都吃不饱肚子。他们屡屡挑战,但汉军就是不肯和他们进行决战。天长日久,叛军饿得实在支持不住了,吴王没有办法,只好率领他们撤走。周亚夫见时机已到,当即派出精兵追击,将叛军打得大败而逃。吴王丢下自己的军队,只身与数千名壮士落荒而走,朝江南丹徒(今江苏丹徒)方向逃去。汉军乘胜将叛军全部生擒活捉,收复了所有郡县,并且悬赏千金缉拿吴王。一个多月之后,越人将吴王杀死,持头来报,七国之乱彻底平息。

  这次用兵,前后只费了三个月的时间,吴、楚即告平定。因此,大家都认为周亚夫的计谋是非常高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