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人在囧途,心在乐途:无法改变窘境时改变心境全文阅读 > 第5章 云水,不是景色,而是襟怀(1)

第5章 云水,不是景色,而是襟怀(1)


  人世百态,人情百态,没有什么能完全顺从个人的心愿。多数事情,我们想的很好,却发现很多事情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为此,很多人失望,很多人挑剔,很多人无奈。大度就是智慧。海纳百川,有容则大,学会接纳,也就学会了快乐。每一道风景都不同,为什么要在心中限定规格,而不去学着欣赏那些别样的美丽呢?

  1.越计较,越失去

  过分计较会让自己失去更多。

  一个小和尚秉性聪明,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不管多么难解的佛经,他看过一遍就能默诵,还能把意思领会个十之八九,同一个寺院的其他和尚都很羡慕他,但是,老方丈却觉得小和尚只是聪明,还不具备佛性,远不如其他和尚。

  小和尚一直不忿,有一天忍不住问:“师父总说我没有佛性,我想知道我和其他师兄比究竟差在哪里!”老方丈放下念珠,对小和尚说:“你端着那边的供果,随我去大殿一趟。”小和尚不解地端着两盘鲜果,进入大殿,这时正是晚课时间,大殿上和尚众多,有人匆匆忙忙走来,正好撞到小和尚,差点打翻他手中的盘子。

  “你长没长眼睛!”小和尚大骂:“没看我拿着供果吗?撞翻了你能负责吗?”

  方丈再三摇头,对小和尚说:“他就算撞了你,不过一句‘对不起’就能了事,你何必发这么大火?何况不过一盘供果,何必如此计较?我说你心性不高,并不冤枉你。”

  小和尚的智慧,在寺庙里算是数一数二的,没有人能否认。可是老方丈偏偏不看好他。因为从佛家角度来说,参佛是为了普度众生,小和尚却连一个无意中撞到自己的师兄都不放过,如何普度他人?不知这小和尚能不能把老方丈的教训记住,否则,他只能做一个会解读佛经的知事僧,无法一窥佛学门径。

  心胸狭隘的人就如蒙尘的明珠,不同的是,旁人蒙尘是环境的作用,而狭隘的人却是自己使自己蒙尘,他们的想法也很简单:如果自己发光,照到了别人,岂不是便宜了别人?不成不成。于是,他们更希望自己黯淡一点,以免白白便宜了旁人。试想这种人如何成大事、立大业?他们一辈子都只能打自己的小算盘。

  特别在对待他人的时候,有计较,就会有隔阂。总是觉得他人得罪了自己,或者总是觉得别人占了自己便宜,所以,在与人交往中,他们处于一种“严防死守”的状态,别人帮了自己,他们可能记不住,但自己如果给了他人什么恩惠,就记得牢牢的,总想着别人什么时候“报答”。更可怕的是,这些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很小气,他们总认为自己很大方、很大度,更有甚者,就像全世界都欠了他们的,整天觉得别人对不起他们。

  有个大学生暑假回家,突然有了社会调查的兴致。他家所在的小区处于繁华地段,楼下就有两大排饭店。繁华地段寸土寸金,饭店竞争激烈,生存不易。每次大学生回家,都会发现上一次回来看到过的几个饭店已经改了招牌,两年来,不知多少旧饭店倒闭,新饭店开张,只有一家店屹立不倒。更让大学生费解的是,这家店铺面不大,招牌不响,没有口碑相传的菜品,它不过是一间最普通的粥铺。

  大学生几次去粥铺“调查”,才发现粥铺长盛不衰的秘密。这家粥铺招牌上写着“两元粥铺”,花两元钱就能随便喝二十几种粥,喝到饱为止。看上去,这是一笔赔钱的买卖,还真有不少人进去光喝粥。那么,老板如何赚钱呢?

  赚钱的不是粥,而是搭配粥的各种各样的小菜,还有馒头、花卷、烙饼、包子等等上百种主食、炒菜,这些东西价格说不上很高,但比市面上略高一点。来喝粥的人,总会搭配着买上几样,一天下来,老板非但没赔钱,反倒靠着这些简单的搭配,赚了不少。大学生这才明白“薄利多销”的意思,看来,生意场上,舍小利才能赚大钱。

  人与人的相处中,斤斤计较只会带来相互算计与隔阂。那么,在社会上,特别是生意场上,斤斤计较是否就能得到更多?从这个故事来看,似乎不是。再瞧瞧市面上每一个得以确立口碑的品牌,都会打出“考虑顾客需求”的牌子,注重售后与服务,看似增加了成本,降低了赢利,但却得到了更多的推广,可谓“以退为进”。

  不论生存还是处世,人们最需要的就是“空间”。空间越大,你发展的就越好,就像一株植物,放在花盆里,一丁点儿养分,只能长那么高;放在花园里,好一些;如果能放入辽阔的森林草原,让它尽情舒展,它自然枝繁叶茂。在处世时,我们完全可以迂回一些,退避一些,计较少一点,得到的会更多,至少,你会得到更多的空间。计较如果成为一种心态,更需要你高度警惕。就像进入集市选一颗珍珠,嫌这个不够圆,嫌那个有黑点,因为一点小毛病否定所有,最后只能两手空空。

  与人相处切忌计较过度,朋友间计较太多,会因嫌隙而生疏;夫妻间计较太多,会因挑剔而怨恨;亲子间计较太多,会把亲情变为债务……人世间的感情你计较得越多,失去的越多,相反,你愿意相信“吃亏是福”,尽量为别人考虑,就会拥有许多真挚的感情。当你懂得不再钻营蝇头小利,不再为闲言琐语烦心,你就懂得了真正的心灵智慧。

  2.接受不完美,才能接近完美

  生活中充满了大大小小的错误,只有接受不完美的一面,才能尽力弥补。

  小和尚拿着画笔,在纸上画着一个又一个的圆圈,师父看见问:“你在做什么?”

  “师父,为什么我不能把圆圈画到最圆?”小和尚烦恼地说,“我已经练习了很多天,我发现怎么画都不能画出特别圆的圆圈。”

  “我觉得,你已经画得很圆了。”师父说。

  “可是比起那些拿圆规画出来的,它还是不够圆,我为什么画不过圆规?”小和尚说。

  “圆规被制造出来,就是为了画圆,干不了其他的事。你是为了画圆才生的吗?不如它画得好又有什么关系?”师父哈哈大笑。

  显然,小和尚是个完美主义者,做什么都要严格要求自己,这也就产生了一种挑剔心理,不管自己做什么,不能做到“最好”,就没有意义。可是,世界上哪有那么多十全十美?人们都认为维纳斯是美的,她的雕像偏偏是个断臂残疾人;人们都认为蒙娜丽莎是美的,她的微笑却没人能理解,十全十美的事物,只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中。

  每个人都想追求完美,完美是个让人心动的概念,犹如最美的宝石,每个角度打磨得光滑,光芒四射。但是,即使这样的宝石,依然会有人挑剔。有人说宝石太小,有人说色泽不好,有人说不够通透,有人说宝石只镶嵌在王冠上,太不平易近人……可见,每个人对“完美”的概念不尽相同,你心目中的完美,恰恰是别人眼中的不完美。贵重的宝石尚且不能符合所有人的心意,何况完美只是普通人。

  也许只有缺憾才能成就完美,白璧微瑕,但瑕疵不影响它是一块质地最好的白玉,更可以将那瑕疵处加以发挥雕刻,成为独具匠心的艺术品。每个人对待自己的缺点,也应该有匠人的心态,既然改不了,不妨就把它作为特点予以发挥。就像一个模特唇下有一颗黑痣,所有人都说影响形象,但她若坚持下去,这颗黑痣就成了她的标志,让人们更能在一众佳丽中,独独记住“那个长黑痣的女孩”;等到她功成名就,黑痣更会成为她的招牌。

  所有人都说,余先生是个很难相处的上司。

  刚进公司的销售员,可以自己选择跟着哪个上司做事,那时候,大家都盯着销售王牌余先生,真的到了他手下,才发现天天生活在地狱中。

  不可否认,余先生是个优秀的人,他的工作能力数一数二,据说在生活中,他也是运动、厨艺样样好的不可多得的好男人。作为上司,余先生会尽量把自己知道的东西教给下属,这也为他的形象大大加分。可是,几个月以后,没有一个销售员还愿意跟着余先生。

  余先生对下属要求严格,惩罚分明,他认为按照他教的方法,每个人都能拿下预定数额的订单,拿不下,就是下属不肯努力——余先生觉得自己定的标准并不过分,那都是他在还是新人的时候达到的,他甚至还把数量压低了一些。

  但下属们的日子不好过,他们显然没有余先生的天才,很难完成任务,这时,他们就要面对余先生不断地责骂,冷言冷语或者板着的脸。迄今,没有人能达到余先生的标准,而余先生不觉得自己有错,他常怪其他人不努力。跟余先生相处,所有人都战战兢兢。

  苛求别人的人,根本不管别人的处境,也不管别人的能力,苛刻地定下一个标准,让别人必须达到。而他们的标准,有时无异于让一个瘸腿的人去跳高。也许他们以为,自己定下的高标准是为别人好,却不知在别人心里,做根本做不到的事,是最降低自尊心的一件事。做不到还要被人责骂,滋味就更不好受。他们非但不会感谢那些要求自己的人,反倒会有隐隐的怨恨,因为,人的自信得来不易,这些人却独断地轻易打碎,不留余地。

  苛求自己的人,内心深处只有完美主义倾向,他们眼光甚高,不允许自己有一丁点失败,希望事事都做到十全十美,所以,他们的心理就像在走钢丝,一点差池就会感受到挫折。这样的人因为要求高,心理也极不稳定,经常为一件没做好的小事大发雷霆,责备自己。他们活得很累,却不愿意自我解脱,仍旧按照自己的标准,如履薄冰地行事。

  最让人觉得可恨的是自己没做好却还要求别人,自己做不到的事却觉得别人有义务做好。这种人习惯了自我中心,特别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他们动不动就求全责备,指责那个指责这个,仿佛世界上只有他一个人是正确的。可以说,这三类人都在追求完美,但他们得到的,绝不是完美,而是发现了越来越多的瑕疵,越来越觉得无法忍受。但是,在他们无法忍受他人的同时,他人也越来越无法容忍他们的专断霸道。

  人的心灵应该有一种“圆满”的自觉,不需要锱铢必较,逼迫自己和他人像一个车床上最符合标准的零件,要知道最符合标准的东西,恰恰最没有生气,也最让人不愿接近。而那些有缺点的东西,却因不完美显露出可爱的一面,让人更容易心生亲近。对自己和他人,都不要太苛刻,以平和的心态欣赏,才会发现万物各有不同,缺点优点,构成了各自的美丽。

  3.为心灵摘下抱怨的枷锁

  有慧心的人从不抱怨,他们明白抱怨于事无补。

  城里有座寺庙,不少人来烧香拜佛。也有人会找熟悉的禅师倾诉心中的委屈。最有意思的是某一天来了一对男女,他们分别对一个和尚抱怨。

  男的说:“下辈子我一定要当个女人!女人什么事都不用做,只要会撒娇就行。每天锦衣玉食还有人供养,魅力够大,再强的男人都要对她俯首称臣!”

  女的说:“下辈子我一定要当个男人,男人什么事都可以做,开创事业,外出冒险,可以确定自己的价值,而且还能驱使世界上的女人!”

  和尚苦笑着说:“二位施主,就算你们下辈子心愿得偿,你们仍然会觉得不满意,仍然会抱怨个没完。”

  在生活中,我们总能听到别人的抱怨,自己有时也会忍不住抱怨,不管内容是什么,归结起来只有一句:我不满意。但是,当你不满意的时候,别人也正不满意,你期望得到的,正是别人不满意的。就算易地处之,也不过像故事中的男女,滋生许多新的不满意。因为,抱怨不是真的因为环境如何,而是一种心态。

  抱怨大多来自对自己、对环境的错误估量。不论做什么,我们都会对结果有一个心理上的期待,一旦结果差得太远,我们的心理无法接受,就开始习惯性地找借口,证明没有达到预期结果,并非自己不努力、没有能力,而是因为时机不对、环境不对、合作者不对,等等。总之,千错万错,都不是自己的错。

  抱怨还有个特点,就是有传染性。一个地方如果有一个人开始抱怨,其他人最初是厌烦,想离得远点。等他抱怨的多了,其他人也开始抱怨,因为其他人心中也有很多不满意。于是,你抱怨我,我抱怨你,抱怨成了一个强大的病原体,让所有人心情郁闷,不得不用几句怨言发泄出来。发泄之后,事情没有任何好转,只好继续发泄。于是,抱怨一再持续,终于成了人的习惯,再也戒不掉。

  小李刚刚进入公司,她年轻心热,希望和每位同事都保持友好的关系。没多久,公司在全体员工中征集新产品的宣传企划,这种企划无法一个人完成,员工们三三两两组成小组,小李发现,早她一年进公司的小刘没有进入任何小组,就主动提出与她搭档。

  小李这个决定刚做,她的直属上司就委婉地提醒:“别人不这么做,一定有他们的道理,你应该多想想再决定。”小李毕竟经验尚浅,对上司的话根本没想那么多。

  等到开始做企划,小李才明白为什么大家都不与小刘搭档。小刘这个人有一些想法,但她有点独断,还喜欢指手画脚,总是让小李一个人去落实每个步骤,小李忙不完请她帮忙,她就嫌小李动作慢。企划做了两星期,小李憋了一肚子气,小刘埋怨了小李两个星期还没完,等到企划落选,她又到处抱怨,说自己的想法很好,可惜小李这个搭档步调太慢,不能跟上她的速度,言下之意,问题都出在小李身上。

  吃一堑长一智,小李决定,今后除非万不得已,决不跟小刘合作。而且,今后发现习惯抱怨的人,她也一定要躲得远远的!

  团体中最让人讨厌的人,恐怕就是这种满口抱怨的人。他们不会检讨自己的失误,不会承担自己的责任,只会推脱,证明自己的清白。故事中的小李就遇到这么一个大小姐,不管她做了多少事,多么努力,那个没干什么的人依然带着挑剔的眼光,抱怨来抱怨去,最后小李算是明白了:这种人,理都别理才对,让她跟别人抱怨去吧!

  喜欢抱怨的人,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啰唆?不对,是无能。仔细想想,你见过哪个自信又有能力的人不断抱怨环境,抱怨他人?他们没有时间说抱怨的废话,而是忙着改造环境,改变他人。抱怨的人总觉得自己赤着脚走在路上,他们不断责骂脚下的路有多硬,有多扎人,却忘记他们最应该做的是去找一双鞋子保护双脚。

  有慧心的人从不抱怨,他们明白抱怨于事无补。抱怨就像枷锁,把心灵牢牢锁住,再也走不到更远的地方。而且,每一句抱怨都像锁链,会让心灵越来越沉重,透不过气。在这种情况,智慧被锁住,无从施展,人们只会看到乌七八糟一团铁链。对自己而言,有这样的负担,谈何解脱?只能继续抱怨。

  对于不满意的事,不妨以微笑待之,把抱怨的话消解在这一笑中。微笑就像一把钥匙,将心里的锁“咔嚓”一声打开,让阳光照进去,这时再看看自己抱怨的事,就会觉得不过是芝麻绿豆烂谷子,实在小得可以忽略。于是,微笑又像清风一样,把所有微尘吹得干干净净,心灵重新回归干净、轻松。

  4.别自扰,烦恼都是自找的

  真正让烦恼成为大事的,是人的心态。

  一男子整天烦闷,心中有无数烦恼,请求一位禅师帮他开解。禅师听他细说平日生活的种种烦恼,突然对他说:“帮我倒杯茶水。”男子依言而行,和禅师对饮了茶水。

  没想到一刻之后,禅师问:“你可喝过茶?”男子点头。禅师又问:“可把煮水的灶具都收拾好了?”男子点头。二人继续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