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人在囧途,心在乐途:无法改变窘境时改变心境全文阅读 > 第28章 如果不是醍醐灌顶,人生不会方向清楚(2)

第28章 如果不是醍醐灌顶,人生不会方向清楚(2)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名叫海格力斯的英雄。一天,他正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走着,突然看到一个鼓起的袋子,而且这个东西的位置很碍脚。于是他抬起脚来,用力地朝袋子踩了下去。让他没有料到的是,那个袋子不但没有被踩破,反而变得越发膨胀起来。海格力斯被激怒了,他抄起一根大木棍,使出了吃奶的劲儿去砸那个袋子,那袋子居然开始加倍地变大,直到最后那整条路都堵死了。

  这时,一位圣者在海格力斯身后出现了。他和颜悦色地对海格力斯说:“年轻人,赶紧住手!离它远一些!这个袋子叫仇恨袋,如果你不惹它的话,它就会缩小到你刚看到它时候的样子。如果你不断地去侵犯它,它就会膨胀得越来越大,那时候,你永远都没办法从这里通过了。”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是不是可以反观自身,我们是不是也经常会犯和海格力斯同样的错误?在遇到矛盾的时候,总是不愿意自己吃亏。而是向对方步步紧逼。认为如果自己先作出退步就是没面子、没尊严的表现。这样只会导致矛盾不断地被激化和升级,最后弄到无法收拾的地步。

  我们需要清楚的是,退让和宽容并不会让我们失去尊严。相反,它恰恰是一种心胸豁达、成熟理智的表现。一时地退让不仅可以避免矛盾的加深,还能换来别人的尊重和感激。敌意和仇恨就像一面不断增长的墙,而宽容和退让则像一条不断加宽的道路。我们要学会宽容别人,善待恩怨,学会尊重自己不喜欢的人。因为宽容别人就是在宽容我们自己,在宽容别人的同时,也为自己营造一个安宁的心境。

  一位心理专家特意做了一个实验。他让实验者去回忆曾经一个受伤害的场面。在固定的时间内,实验者要先用宽容的心态去回忆,接着再用不宽容的心态去回忆同样的场景。实验结果显示,实验者在用不宽容心态回忆时的平均心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血压也在随之上升。看来,宽容有利于身心健康,并且能够消除仇恨等不良情绪。

  不得不承认,往往由于各种原因,我们难免会和别人发生冲突。当你的朋友背叛你的时候,你是选择伺机报复,还是选择宽容他呢?当有人在背后恶语中伤你的时候,你是想用同样的坏话去攻击他,还是保持缄默、泰然处之?宽容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遇到矛盾的时候,不妨把自己的刺收起来,后退一步,或许是为前进做好的铺垫呢。

  李渊任太原留守时,突厥兵时常来犯,突厥兵能征善战,李渊与之交战,败多胜少,于是视突厥为不共戴天之敌。一次。突厥兵又来犯,部属都以为李渊这次会与突厥决一死战,可李渊却是另有打算,他早欲起兵反隋,可太原虽是军事重镇,却不是为号令天下之地,但又不能离了这个根据地。如果离太原西进,则不免将一个孤城留给突厥。经过这番思考,李渊派刘文静为使臣,向突厥称臣,书中写道:“欲大举义兵,远迎圣上,复与贵国和亲,如文帝时故例。大汗肯发兵相应:助我南行,幸勿侵虐百姓,若但欲和亲,坐受金帛,亦唯大汗是命。”

  唯利是图的始毕可汗不仅接受了李渊的妥协,还为李渊送去了不少马匹及士兵,增强了李渊的战斗力。而李渊只留下了第三子李元吉固守太原,由于没有受到突厥的侵袭,李渊得以不断从太原得到给养。终于战胜了隋炀帝杨广,建立了大唐王朝。而唐朝兴盛之后,突厥不得不向唐朝乞和称臣。

  唐高祖李渊以退为进,为自己的雄心大志赢得了时间。如果不能忍那一时气,李渊外不能敌突厥之犯,内不能脱失守行宫之责,其处境必将陷于险恶之中。

  由此看来,有些时候后退也是一种前进。因此,身处竞争激烈的社会舞台上的我们,不要只为了生存而不停地向前赶路,而应适当地摆出后退的姿势,这样才能更好地前进。

  5.满足,藏在付出的怀抱里

  泰戈尔说:“即使爱只给你带来哀愁,也要信任它,不要把你的心关起。”

  很多人总喜欢对别人横挑鼻子竖挑眼,常常拨着自己心里的算盘,看看是得到的多,还是付出得多,或者算计算计别人给自己带来多少“好处”,而自己给别人带去多少“坏处”。

  无疑,这样的想法只能以狭隘、自私来形容。这些人或许不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你对别人好,别人才能对你好,你为别人付出得多,你才能从别人那里收获得多。

  在一个花园里,一只蜜蜂和一只黄蜂相遇里。黄蜂气恼地说:“奇怪,我们两个有很多共同点,同样是一对翅膀,一个圆圆的肚子,为什么别人提到你常是开心的,提到我却说我是害虫呢?”

  黄蜂接着又愤愤地说:“我真不明白,真要比起来,我有一件天生的漂亮黄色大衣,而你却成天脏兮兮的忙里忙外,我到底哪一点不如你呢?”

  蜜蜂说:“黄蜂先生,你说的都对,但我想人们会喜欢我,是因为我给他们蜜吃,请问你为人们做了什么呢?”

  黄蜂气急的回答:“我为什么要帮人们做事,应该是人们要来捧我吧!”

  蜜蜂接着说:“你希望别人怎样待你,你就得先怎样待人。”

  看看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中,诸如黄蜂这样充满气恼情绪的人并不少见。但这类人往往除了气恼却从不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所在,而聪明又善良的蜜蜂却深深知道想要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喜爱,就要先向别人付出有爱与帮助。

  这一点很好理解,要知道,在多数人的内心深处,自我意识较为强烈。举个例子,一家咨询公司就电话对话做过一项调查,看在现实生活中哪个字使用率最高,在500个电话对话中,“我”这个字使用了大约3950次。很显然,一个人不管其实际状况如何,在其内心中都是非常重视自己的。

  正如一位名叫约翰·杜威的美国哲学家说过的:“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每一个人来到世界上都有被重视、被关怀、被肯定的渴望,当你满足了他的要求后,他就会对你重视的那个方面焕发出巨大的热情,并成为你的好朋友。

  一位男子坐在一大堆金子旁,伸出双手向路人乞讨,索要钱财。

  这时候,佛陀向他走来,男子同样伸出双手乞讨。

  佛陀问他说:“你都拥有一堆金子了,为什么还乞讨呢,难道你还有什么乞求吗?”。

  只见这位男子叹了口气,说:“唉!虽然我拥有如此多的金子,但是我仍然不满足,我乞求更多的金子,我还乞求爱情、荣誉、成功。”

  于是,佛陀从口袋里掏出他需要的爱情、荣誉和成功,送给了他。

  一段时间后,佛陀又从这里经过,又看到那位男子坐在一堆金子上向路人乞讨。

  佛陀问他说:“你所求的都已经有了,难道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吗?”

  “唉!虽然我得到了那么多东西,但是我还是不满足,我还需要快乐和刺激。”男子说。

  听完,佛陀又把快乐和刺激也给了他。

  一晃又是一段时间过去了,佛陀从这里路过,只见那男人仍然坐在一堆金子上,向路人伸着双手。

  佛陀又问了同样的话。只听男子说:“我还是不能感到满足,老人家,请你把满足赐给我吧!”男子说。

  佛陀笑了笑说道:“你需要满足吗?那么,请你从现在开始学着付出吧。”

  一段时间后,佛陀又从此经过,只见这男人站在路边,他身边的金子已经所剩不多了。原来,他正把它们施舍给路人。

  男子把金子给了衣食无着的穷人,把爱情给了需要爱的人,把荣誉和成功给了惨败的商人,把快乐给了忧愁的人,把刺激送给了麻木不仁的人。现在,他几乎一无所有了。

  佛陀问他:“你现在满足了吗?”

  男子微笑着说道:“我满足了,满足了!原来,满足就在藏在付出的怀抱里啊。当初我只想得到更多,以为只有那样我才满足,可是却始终没能如愿,反而越来越不满足。而当我付出时,我为我自己人格的完美而自豪,而满足;为人们投来的感激的目光而自豪,而满足。谢谢您,佛陀,是您让我知道了什么叫真正的满足,什么才是真正的获得。”

  看着人们接过他施舍的东西,满含感激而去,男子笑了。

  这则寓言告诫我们,一味地获取并不能让人满足和快乐,只有付出才能真正获得满足,找到快乐。从这个角度讲,用有形有数的付出,却能换来无形无边的快乐和满足。

  可看看我们身处的现实世界,总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总是想得到一些什么,可他们总是得不到,因为他们从来都不想先付出什么。他们希望得到成功者的帮助,可是他们却不想先为成功者做一些事情,他们总是非常自私的就是想得到,而舍不得先“吃亏”。而这种心态往往注定了他们的失败。

  可以说,向别人付出,是一种爱,这种爱不是一片宁静的土壤,而是一种征服的力量。很多人都不知道,帮助别人也有助于自己的成功。你可以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实现自己的目标。如果你是主管、经理或老板,你在帮助下属获得成功的同时,你自己也会变得更加成功;如果你是教师,学生的成功就是你的成功,因为你教会了学生如何实现需求的本事。当我们学着帮助别人时,我们与别人的关系也能得到巩固和发展。

  所以说,我们要想被人重视,就要先尊重别人;不想被骂,就要以和蔼宽厚的态度对待他人;不想听谎言,就先要对人诚实地讲话;不想失去朋友,就别去伤害朋友……总之,只有你你把温暖带给别人,别人才能将热情回报于你。所以,我们要对他人付出爱和尊重,哪怕只是多一个包含真情的眼神,哪怕只是一个细微的动作,让他们都因为“我”这个人的存在而变得更幸福,更快乐。一旦如此,我们自己便会从中收获更多的幸福和快乐。

  6.要懂得变通,不生不是单行道

  人的一生并非只会在一个地方,一个领域取得成就,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无畏地坚持。只有审时度势,当机立断,才能在变通中寻找出路,在思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古人有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可是反观我们的生活,能将此理运用于自己的生活的人,却不多见,有不少人把人生看作一条单行道,一条道条道走到黑。

  到头来怎么样呢?无疑,这种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做法只能让自己伤痕累累,到头来,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殊不知,很多时候,或许我们只要稍微变通一下,那些令我们头疼的问题便自行解决了,曾经看起来走到尽头的路居然柳暗花明起来。

  韩菲菲从一所师范院校中文系毕业后,应聘到一家出版社任图书编辑。一次,她向一位业内有名的作家约稿。之前,韩菲菲就听说这位作家以难以应付著称,所以这次一接到这个人物,心里就惴惴不安起来。

  果然,韩菲菲与这位作家的第一次谈话没有成功。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无论作家说什么,韩菲菲都以“是”、“是的”或者“可能是吧”等简单或者模糊的词来回答,局促不安的她全然忘了请求作家写稿子的事。

  回来后,韩菲菲总结了自己这次不成功的邀约,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于是她决定改天再去拜访作家,这次一定要向他说明这件事,绝不能像今天这样随便地结束。

  第二次,虽然如约见到了作家,但作家过于冷淡的态度有些让韩菲菲受不了。韩菲菲觉得彻底没戏了。可就在她灰心丧气地将要和作家告别时,脑海中突然闪过一本业内的杂志曾刊载过与这位作家近况的一篇文章,于是她说道:“我听说您的一篇作品被译成英文中美国出版了,是吗?”

  就在韩菲菲说完这句话话,这为作家猛然向前倾了倾身体说道:“是呀。”

  韩菲菲发现作家来了兴致,于是继续说道:“只是不知道您那种独特的文体,用英语是否能够完全体现出来。”

  “这一点也是我所担心的呢。”作家饶有兴趣地说。

  就这样,韩菲菲和这位作家的谈话一直持续了半个多小时,气氛也变得轻松起来。这时候,韩菲菲向作家提出写稿的要求,而这位作家也笑呵呵地答应了下来。

  看完这个故事,或许你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位难以应付的作家,为什么会因为韩菲菲的一席话,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呢?其实,这是因为作家认为,这位编辑不仅读过他的文章,而且对他写作风格方面的一些情况也有比较透彻的了解,同时他也从中感受到这位编辑是一位不会随便应付的主儿。

  由此可见,我们在与人打交道的时候,事先了解一下交谈对象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做,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像上面故事中的韩菲菲一样,在心理上占有一定的优势,从而实现自己想要的结果。

  其实,生活中的很多事,其发展轨迹并不会按照我们所预想的那样,因此仅仅靠书本上和过来人的理论和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懂得变通,才能以“不变”应万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