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历史 > 秦王扫六合全文阅读 > 水淹大梁

水淹大梁


韩国已亡,燕赵已残,六国去其三,天下大半在手,赵政同志刚从荆轲的噩梦中缓过神来,就开始对剩下的三国用兵。三国一起打时不可能的,又回到每日一争时间,到底先打谁?r

赵政悠哉的坐在上面,问题往下面一抛,你们吵去吧,规定时间内给我答复就好。能在铁血赵政手底下活到现在的,治国的本事未必有多高明,但个个都是高级心理医生,你可以什么都不会,至少要会了解上面那位在想什么,因为事关吃饭的家伙。谁都明白,让大家讨论只不过是意思意思,体现一下赵政的民主作风。就像机关单位开会讨论,拍板的还是老板,千万不要以为让你研究就是让你决策了,这样想很傻很天真,老板能说一句你的想法和我一样你就可以偷着乐了,千万不要说这王八蛋抢我主意。r

什么是权力?权力就是,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r

讨论的结果有两个,打楚,或者打魏。r

为什么不打齐国,因为太远了,人家在海边,今天山东,秦国呢,在陕西那边,今天坐火车都要一天多,你可以想想坐马车要多久,而且小兵是靠两条腿的,走过去跟长征差不多。虽然燕赵两国和齐国相邻,但毕竟是刚打下来的地方,没有根基,不适合做跳板。最主要的,齐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很高,没什么人当兵,用国富民强来形容一点不差,但是不会打仗,这财富基本上就等于是帮别人赚的。匈奴穷吧,但是人家会打仗,从战国打到东汉,打了几百年,就抱着小打怡情的战略,没事儿骚扰下,不胜其烦。所以齐国,不足为虑。r

我们再来看魏国和楚国的地域。韩国地方不大,在今天河南一带,和韩国相接,韩国已经打下,而且是比较稳固的,人民也没有什么造反的意思。楚国很大很大,甚至比原来的秦国都大,要数今天的省份实在浪费字数,很简单,淮河以南,都是楚国的。正事因为出国地大人多,所以才有后世的那句话“亡秦必楚”。也对,齐国人口你出国占了三分之一还多,从概率上说这句话是很靠谱的。r

最后还是赵政发话,先打打楚国,打到消停,然后把魏国收拾掉。如果大家还记得,前几年就是先把赵国打消停了,然后把韩国灭了。这是赵政的作风,一强一弱,先打强的,打到强的不敢出头,再收拾弱的。二战时期德国方针,一面是东欧小国,一面是英法两个老牌强国,希特勒刷刷削了英法一顿,英法萎靡了,然后迅速出击波兰等国。过了几千年,仗还是这么打的。r

由于王翦势头太猛,连续干掉燕赵,常年在外,别说公休假,春节都在外面过的,赵政这么脸皮厚的人都觉得不好意思,于是召回王翦,让他休息休息。这次出征的是谁呢,王翦他儿子,王贲。r

赵政的用人之道,就一个字,忠!王翦是可以信赖的,他儿子也不会差。r

赵政给了王贲六十万人,出击楚国,地方就是楚魏边境,目的就是保障秦军攻魏时楚国别来捣乱。要说楚国,春秋时期还是很牛的,名将名相层出不穷,比如出了一个孙叔敖,治国三年,楚而霸。到了战国时期就不怎么行了,名人很多,名将很少。屈原宋玉等我们可以说他们是很好的文人,却不能昧着良心说是很好的政治家。第一,好的政治家不会傻到骂老板;第二,好的政治家不会跳河。r

内无肱骨之臣,外无救国之将,地方再大,也就相当于西伯利亚。对于王贲这种猛人来说,有如一马平川,浩浩荡荡开过去,所到之地,望风而降,基本是不抵抗的,大家都是中国人,何必较真儿呢,投降了我起码还能在秦国混个小官,谁当老板不是当,我不下岗就行。r

楚王也很紧张,六十万人,真要一路开过来自己也受不了,刚要准备抵抗一下,人家撤军了,走的还快,除了刚打下的地方留下少量驻军,大部队全撤了。楚王不心疼那点地儿,自己是个大地主,十几座城池算不了什么,按照一年十几座这样打,自己有生之年楚国是亡不了的,至于儿子那辈,自己就管不了了。r

换了是我,碰到这样的主子,我先砍死他,然后再投河!r

话说王贲留下少量人守城,自己带着那剩下五十九万几千人上魏都大梁去了。(为了简洁,姑且四舍五入,算作六十万吧……)魏国是个小地方,大梁却不小,七座首府之一,还是不错的,至少防御设施不错。r

我们说一下大梁的环境,位于现在的河南开封附近,附近有睢水、颍水、鸿沟三条河,而大梁城就是在这交汇处,而且地势较低。这三条河可以说大梁的母亲河,灌溉啊引用啊,连大梁护城河的水,都是从这三条河引来的。既然水不要钱,那魏国人民就把护城河修的很宽,远远看去大梁城就跟岛似的。护城河上有吊桥,晚上拉起来,白天放下,既然秦国打来了,吊桥就没放下来过。而且由于连年战争,大梁的城墙也被加固加高,很是威武。r

王贲到了城下,六十万人哗啦展开,把大梁团团围住。围是围了,就是没法打。数十米宽的护城河,吊桥拉起,总不能游泳过去吧,而且河对面还有魏军,不会那么好心让你上岸烤个火晒个衣服的,再说城墙上还有人呢,一般来说,都会往地下丢点比较硬的东西像石头,或者比较尖的东西像弓箭。秦军强渡了几次,都没有效果,反而损兵折将,十分被动。r

王贲说那我围死你,你总要吃喝吧。r

魏国人民说我们不怕,你们来之前我们就屯粮了,吃个三五年没什么问题,喝就更不用愁了,什么都缺水也不会缺的。r

王贲抑郁了,人家能撑个三五年自己撑不了,赵政更不会让自己撑,他是不见脑袋不完事儿的人,要么提着魏王的脑袋回去,要么回去交自己脑袋。r

大家就这么耗着,王贲急的都想跳护城河了。这时候,有个人救了他,这个人是赵政的曾祖父,也就是他爸的爷爷,已故的秦昭襄王。昭襄王没有从下面上来(要真能上来大可以直接去找魏王谈心),或许是托梦给王贲了,王贲哈哈一笑,第二天带着工兵连走了。r

大家都记得,长平之战时,昭襄王为了阻断赵括的归路,曾挖开黄河,使丹水猛涨,赵军不能渡河,而秦军的战船在丹水上往来运兵运量。王贲琢磨了一下,说我也挖黄河。r

挖黄河这玩意儿,从战国开始挖,一直挖到民国,从昭襄王挖到蒋介石,哎!r

黄河水流量是很大的,往那三条河里一引,那就不得了了。三条小河哪见过这世面,水位噌噌往上蹦,魏军也纳闷,这护城河的水似乎上涨了。终于有一天,三条小河再也受不了,直接垮棚了,也就是泛滥了。要知道大梁的地势是比较低的,属于小盆地那种,水一出河道就直接奔大梁城来了,六十万秦军早早找了高低待着,就见河水哗哗往往大梁走,很快,护城河就不见了,河边的魏军也进成找高地了。r

要说魏国人还是很有志气的,留在这种情况下,愣是撑了三个月。说说三个月后的情况,除了魏王的宫殿和某些有钱人或者大官家的房子,其他的都在水下了,魏军十万人,基本上没损失,不过全在屋顶上站着。至于民众,就没那个福气了,据统计,淹死者过十万。而且粮仓你不能往屋顶上搬吧,一开始转移出来的粮食吃了三个月也差不多了,再耗下去就只能喝水了。十万当兵的嘴上不说什么,可是眼睛都绿了。心想跟了你这么个倒霉的国君也算倒了八辈子的霉,挑个首都都是这么晦气的地儿……r

水淹大梁三个月后,魏王无奈,派人游泳出去说我投降,投降起码暂时不会死,不投降估计就给当兵的吃了。r

王贲从军第一次大仗,以绝对正确的战略战术获得全胜,人员损失极小,十分难得。当然,这种战术的成功仅限于军事上的,至于人道主义方面,是有所欠缺的。所以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r

魏王投降,六国灭了四个,还有两个大国,先打谁,又怎么打,秦国朝廷又是一片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