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职场 > 棚户人家全文阅读 > 第107章 有史为证

第107章 有史为证


据成虎考证,现在称为梅花山大街梅家的老宅,最初就是由那位明代的户部尚书梅园青所建,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梅园青回乡省亲时,为光宗耀祖,除了在街口树了那座大理石牌坊,还在这里造了一处“三进三堂”的徽式风格大宅,给他在故乡当乡贤的父母亲及家人居住。“三进”为三个天井, “三堂”为三个厅堂,另有前院和后花园,合起来有“五进”,称得上深宅大院了。宅子造好以后,梅园青手书匾额“齐庆堂”,悬于正堂之上。乡绅们则习惯称为“梅府”。r

梅府虽为徽式建筑,但跟典型的徽式民居的结构装饰有所不同。因为梅园青在京为官,而且还是二品尚书,因此,梅府的门楼、跨院、围墙、花园,吸收了一些官吏府邸的风格,威严幽深,尊卑有序,内外有别。r

当年建房选址时,梅园青特意选了一处高坡,所以梅府一进比一进深,一堂比一堂高。这是梅园青寄寓后代高于前辈,一代更比一代好。r

梅府还吸收了北京民居简洁明快的外部造型。一般徽式民居门与山墙平齐,墙上盖有门罩,因风水的讲究大门不一定居于建筑正中,而梅府门楼修在建筑群的中轴线上。如果打开各堂之间相隔的中堂门,你站在三进的厅堂之上,可一目了然地望到大门外街道上的人来客往。门楼是内凹式,门外五级台阶,门楣上数根鱼尾撑支着一排精美的瓦当,四只飞檐直指蓝天。门楼并不豪华,可能是梅园青怕招人非议,但却气派不凡。人们俗称这种门楼为轿子门楼,不知是说它形状像轿子,还是说为主人进出乘轿子方便。因为这样的门楼,轿子停在门口,可以一半门里一半门外,上轿下轿不招风不淋雨不晒太阳。r

大门两边的抱鼓石今天虽然已经不复存在,但据成虎的考察,根据当时的习俗,文官为镜,武官为鼓。梅园青是文官,因此大门两边应该不是石鼓而是石镜。其实石鼓和石镜的外形是一样的,区别仅仅在于石鼓的沿边雕有一个一个的鼓钉,而石镜没有。梅府的大门依地势而建,坐南朝北。按照中国的五行学说,北方属水,兵家属火,水能克火,兵家打了败仗叫“败北”,因此武官府邸的大门忌朝北。文官不忌北方,又因水为财,商家也不忌北方。说明那时梅家的人已开始经商了。r

梅府的大门外墙上嵌着一排系马石,显示着主人家高朋满座。但门槛很高,说明梅府的门也不是好进的。r

梅园青官运亨通,后任刑部尚书并加封太子少保,以后又把其父接去京城共享荣华,此宅交其弟梅园明居住。梅园明受其兄荫护,经营盐与大米,家境豪富。梅园明的儿孙世代经商,除了开盐号、米行,后又陆续开了绸庄、布店、茶叶行并经营南北货。几乎当时所有赚钱的生意都有涉足,家业越来越大。而当时经商有前店后坊的传统,当然梅家做的都不是后坊生产前店售货的生意,可为了聚集人气,所开商铺都集中在一起,逐渐,梅花山一条街,变成了这个城市主要的商业街,繁华热闹,沿街店面几乎都姓齐。r

成虎查清的这些历史,连现在居住在老宅里的梅家后人都不是很清楚。梅家人仅仅知道上两辈的事,也就是到梅社鼎的父亲。即便是这两辈人的历史,梅家人也是讳莫如深,不愿意多说。r

成虎作为一名记者,研究这段历史只算是个业余爱好,他得出这样的结论,也只是凭他最近在沈阳图书馆里找的资料,是一本康熙年间修编的县志和民国初期本市一位落魄秀才记录的这个城市的一些风土人情、人文景观、传说典故,其中有一章专门写的是梅府。就是在这本书里提到了东北近代史上两个著名的人物,说的是抗日战争时的东北抗联英雄杨靖宇将军和辽沈战役中的四野司令员林彪都曾暂短地住过梅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