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历史大搏杀全文阅读 > 第53章 清:汉化、奴化与洋化(1)

第53章 清:汉化、奴化与洋化(1)


  从15世纪开始,整个世界都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在中华这片土地上也一样,满人自己在汉化,皇帝想把臣民都奴化,到最后所有人都在争论是否应该洋化。中华帝国,这个屹立千年的庞然大物,在变化之中走到了尽头。

  一、江山被官僚们卖了

  进入北京的李自成没能得意太久,短短一个多月之后,多尔衮率领的清军就在吴三桂的指引下击溃了李自成的大军,进而攻占北京。又一个新的帝国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它的名字叫“清”。

  清是一个满族人建立的帝国,虽然现在很多人都不喜欢它,但是却无法否认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值得研究的帝国之一。它的兴起令人疑惑:以入关时全族不过六万多男丁居然在短短十五年间就征服了几千万汉人。它的统治令人深思:它以少数统治多数长达两百六十年之久,其间有无数次崛起的机会,然而它却选择走向没落。它的灭亡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华帝国随着它的倒下而就此终结。

  我们先来看看清帝国是怎么兴起的吧。

  李自成攻入北京以后,派人去劝降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在此同时,一心想要入主中原的清帝国摄政王多尔衮也向吴三桂伸出了橄榄枝。吴三桂最终选择了清帝国,并作为清帝国的先锋进攻李自成。李自成兵败,清军攻占北京,接着便乘胜攻占山西、河北、山东等地。当年年底,清军攻占李自成的根据地陕西。李自成逃往湖北,第二年5月被杀,他所建立的大顺政权也就此终结。

  就在李自成的主力被剿灭之后,清军大举南下,于公元1645年一举灭掉了明帝国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的弘光小朝廷。一年后,明帝国唐王朱聿键建立的隆武小朝廷也被清帝国摧毁。同年,张献忠在四川战死,军队溃败。此时的清帝国已是四分天下有其三,只有朱由榔建立的永历政权在农民起义军和拥明派官僚的支持下统治着西南地区。

  到了清顺治十六年(1659),坚持时间最长的南明永历政权也被剿灭,永历帝逃往缅甸,两年后被引渡回国,不久即被吴三桂杀死。至此,明帝国只剩下鲁王依附郑成功父子统治者台湾和东南沿海一带,除此以外,中国几乎完全是满清的天下。

  看着这些史实,我们不禁会产生一个疑问,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当年积贫积弱的北宋帝国在金国的突然入侵之下,还能保住半壁江山。当年懦弱无能的南宋帝国,也与如狼似虎的蒙古大军南北对峙了四十年之久。面对全族也不过六万男丁的满人,堂堂明帝国怎么就将大好河山双手奉上了呢?

  一言以蔽之,明帝国的官僚阶级出卖了整个国家,将它卖给了满清爱新觉罗氏。投降满清的明朝官员多得数不胜数,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洪承畴、宋权、吴三桂、王铎、金之俊、冯铨、李成栋、孔有德、阮大铖、孟乔芳、尚可喜、孙可望等。

  他们投降的原因很简单:他们是真正的官僚。

  一方面,官僚们需要依附于一个政权。

  官僚是代表政权(皇权)行使政治权力的人。他们是历代帝国(两晋南北朝除外)的统治阶级,但是并不是帝国的所有者,帝国的所有者是皇帝。官僚们必须从帝国的所有者那里拿到权力的魔杖,然后才能对社会进行统治或者管理,才能成为帝国的统治者。

  如果用公司作个类比,官僚就相当于职业经理人,他们自己并没有公司的股份,他们必须得到股东的授权才能拥有经营权。所以,对于任何一个官僚或者想成为官僚的士人而言,他们必须到某个政权里去效力,不是这个,就是那个。至于选择哪一个,其实跟现代人找工作是一样的,既要看当前的待遇,又要看将来的前途,但不看老板姓什么、叫什么、哪个民族。最典型的官僚是五代时期的冯道,管你谁当皇帝,只要你用我,我就为你效力。

  其二,宋代以后,官僚们很难自己建立一个政权。

  我们现在也有一些职业经理人自己出来创业,官僚们当然也可以如此。比如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政权都是由官僚创立的,此后的南朝、隋、唐、五代十国从一定程度上说都是一个个官僚创立的政权。但是自从北宋以后,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方面是朝廷加强了官僚体系内部的竞争,个体官僚的权力相对缩小,官僚之间相互牵制。另一方面,随着科举制度的推广,官僚阶层的不稳定性大幅提高,累世高官的情况越来越罕见。结果,在平时任何一个官僚都很难具备与帝国对抗的实力;当帝国被外力摧毁之后,也没有一个官僚具备足够的实力重建帝国。通过满清入关到完全统一中国的这一历史进程,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站出来与满清对抗的官僚很多,但是没有一个实力特别强的。

  综合前面这两点,当时官僚唯一的出路就是依附于已建立的政权,或者集体拥立一个政权。从前者来看,当时可以投降李自成的大顺,也可以投降满清;从后者来看,政权的核心必须是一个朱氏王公,这就是后来被统称为“南明”的四五个小朝廷。

  当我们抛开民族问题不谈,只看当时的几大政权谁对官僚们最有吸引力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投降满清是官僚们在当时的情况下最理性的选择(这里的理性是指纯从个体利益角度出发,不考虑任何感情因素)。

  首先来看看李自成的大顺政权。

  这个政权当时是很强大的,是最有实力与满清争天下的政权。但是,李自成犯了一个致命错误:他对官僚集团下手太狠。

  长期以来,很多人一直以为李自成政权的失败是因为他们进入北京之后腐化了,骄傲轻敌了。从史料中看,当然确实有一部分农民军在进入北京以后开始腐化,李自成等人也确实有些骄傲,但是这对政权的影响并不大。导致李自成政权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由于对明帝国的官僚们过于痛恨,在进入北京后对投降的官僚集团立即进行了清算,史载:“满街捉士大夫,拘系枷锁,相望于道”。大顺政权还实施了所谓“追赃助饷”的政策,短短一个月内就得银七千万两。

  白寿彝先生称赞这个政策道:“从而在政治、经济上打击了明朝的官僚地主,维护了农民阶级的利益。”在天下未定之时过于严厉地打击官僚地主这个在各政权中间观望、徘徊的集团,无异于给自己树敌。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原本已经决定投降大顺的吴三桂在听说这些事情(其中可能也包括陈圆圆被抢)之后,立即决定倒向满清。而随着李自成的败退,很多原先投降大顺的官僚立即转而投向满清和南明。

  可见,是李自成等农民起义领导人自己将官僚们挡在了自己政权的大门外,不能怪官僚们不去支持他。

  我们再看看南明几个小朝廷的情况。

  南明最初的形势是很好的。当时满清将进攻的重点放在李自成的农民军那儿,南明所受到的军事压力并不大。但是,就在这种情况下,南明政权却不重视政权的建设,完全让人看不到希望。

  比如当时有歌谣道:“中书随地有,都督满街走,监纪多如羊,职文贱如狗。荫起千年尘,拔贡一呈首。扫尽江南钱,填塞马家口。”最后一句的“马”指的就是弘光朝的实际掌权人马士英。可见南明腐败到什么程度了。再比如,当史可法离开南京督师扬州时就有人说:“秦桧在内,而李纲在外,明朝的国势可知了。”

  前面说了,找工作既要看当前的待遇,又要看将来的前途。如果说李自成的问题是给官僚们的待遇太差,那么南明的问题就在于让官僚们感觉前途迷惘。弘光帝和永历帝都根本没有政治才干,跟着这样的领导和满清争天下,有前途吗?隆武帝人倒是不错,但大权全在郑芝龙这个没远见的地方军阀手里。假设隆武帝和永历帝换个位置,恐怕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但历史不容假设。

  我们最后来看看满清政权的情况。满清有一支善于作战的军队,这就是争夺天下最有力的武器。能争到天下,就有前途,这是吸引官僚们前去效力的第一个有利条件。

  满清政权吸引官僚们的第二个有利条件就是领导人有政治才干。当时满清政权的实际领导者是多尔衮,他的政治才干虽然并不是特别出众,但比起李自成和南明的几个皇帝来却要高出一筹。

  比如,他在入关以后非常明确地打出为崇祯皇帝复仇的旗号,将攻击的矛头指向李自成,而对于南明则采取不撕破脸的拖延战术,稳住对手。等到将李自成的主力击败以后,这才挥师南下一举攻下南京。

  再比如,入关后多尔衮告诫清军:“此行除暴救民,以安天下;勿杀无辜,掠财物,焚庐舍,不如约者,罪之。”同时还说要:“一、求贤;二、薄税;三、定刑;四、除奸;五、销兵;六、随俗;七、逐僧;八、均田”。虽然后来清军的行为与所说的大相径庭,但毕竟人家最初有这么一个表态。所以,陈致平先生说:“多尔衮正是秦皇汉高一类典型的枭雄。”

  满清吸引官僚们前往效力,另一个重要条件是:满清政权愿意接纳汉人官僚。李自成那里没有官僚阶级的位置,在南明几个小朝廷里,真正有能力的人才得不到重用,比如史可法就遭到排挤。在满清这边,有才能的汉人官僚都得到了重用。

  比如洪承畴,此人是当时的名将,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他镇压农民起义军战功赫赫。出战满清也是因为被中央政府硬逼着改变自己原先的正确作战策略而战败的。他投降满清以后,得到了满清政府的重用。多尔衮在入关之时就采纳他的建议,入京后更是任命他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入内院佐理军务,授秘书院大学士。当江南一带汉人的抗清浪潮风起云涌之时,多尔衮并未对身为汉人的洪承畴加以猜忌,反而加以重用。他以洪承畴取代多铎为招抚江南各省总督军务大学士,并准他便宜行事(从这一事件也可看出多尔衮的政治才能)。

  重用洪承畴并不是一个特例,当时很多明帝国的官僚在投降满清之后就立即得到了任用。多尔衮一进京就连下两道谕旨,宣布:招抚檄文到日剃发归顺者,“地方官各升一级”,“各衙门官员,俱照旧录用”,“隐居山林者,亦具以闻,仍以原官录用”。多铎攻克南京后,把南下途中招降的明帝国官吏三百七十二人分别任命各级职务。

  综上所述,当时只有满清是值得官僚们依附的政权。

  也许有人会说了:“你这是替汉奸们开脱罪责。”不,从始至终我也没有说他们做的是对的,只是说他们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他们没有民族气节、贪生怕死,比起以史可法、张煌言、李定国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爱国志士差得太远太远,不足一论。但是,两面三刀、立场不坚定,正是官僚集团的阶级特性。

  满清政权之所以能够迅速取代明帝国,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很聪明地利用了官僚集团的这个特性。他们在大举进攻的同时,注意保障官僚集团的利益,不断地以高官厚禄引诱官僚集团中的人物,最终导致整个官僚集团(除小部分有气节的以外)完全倒向满清。一旦有了官僚集团的支持,八字也就有了一撇了。

  二、悄悄地汉化

  满清政权得到了大量汉人官僚的支持,形势一片大好。但是,行百里者半九十,八字不是有一撇就算写完了,那一捺也还要点儿功夫。这就是要调整阶级关系。

  满清入关以后朝廷与普通民众的矛盾是比较尖锐的。这里有三个矛盾。

  其一,民族矛盾。

  当时有诗写道:“满洲衣帽满洲头,满面威风满面羞。满眼干戈满眼泪,满腔忠愤满腔愁。”充分表明了汉人的心态。尤其是在顺治二年清政府下令剃发之后,全国各地反清浪潮就一浪高过一浪。

  比如剃发令到江阴,人民高呼“头可断,发不可去”,杀死投降满清的县令方亨,推举陈明遇为领袖,发动抗清斗争。陈明遇因不懂军事,力荐前任典史(从九品的小官)阎应元主持军务。江阴人民在陈明遇、阎应元等人的领导下,与清军血战八十三天,至城破之日“咸以先死为幸,无一人顺从者”。此诚为中华五千年历史上最可歌可泣的一页。

  其二,奴隶制与封建制的矛盾。

  满清政权在入关之时,还是一个半奴隶制政权。他们在入关以后,依然坚持奴隶制剥削方式,大规模圈占官民田地,逼民投充为奴,设立皇庄、王庄、八旗官员庄田,迫使上百万汉民“离其田园,别其坟墓”,“妇子流离,哭声满路”,生活极端困苦,大量死亡。被迫充当八旗王公大臣的近百万汉人包衣,难以忍受八旗贵族官员的残酷压迫,不断地大批逃亡。

  满清政权沿袭了努尔哈赤、皇太极制定的严禁奴仆逃亡的法令,规定包衣三逃者斩,窝主处死籍没或充军,邻居、甲长、乡约分别鞭责和流徙。结果“道途骚扰,冤陷实繁,藤蔓不已,生齿凋敝”。地方官员士民因查逃人,不敢收留难民,使得“饥民流离”,“老稚僵仆于沟渠”,大量饥民冻馁而死。甚至出现了“法愈峻,逃者愈多”,“强有力者”“铤而走险”的形势。

  其三,官僚与平民百姓的矛盾。

  一方面,由于满清政权对于原来的明帝国官僚集团采取了全盘接收的办法,因此许多明帝国官僚集团所具有的问题也就传染到了满清行政体系内部。最突出的就是腐败。虽然满清政府为严防明代胥吏之弊遗留入清曾下令:“衙役害民,从来积弊……如果有巨奸,即加重治,严禁重蹈明朝故辙。”但是,府、州、县守一级,贪劣者亦不乏其人。比如福建巡按周世科,仗恃是关外旧人,残暴苛索,无恶不作,专用炮烙、活钉、火燎、水淹,以及桩坐粪门等酷刑,迫害士民、奸淫妇女,勒取金银,锁拿绅衿兵民。后来被多尔衮下令就地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