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历史大搏杀全文阅读 > 第40章 宋:士大夫时代(6)

第40章 宋:士大夫时代(6)


  所以当时李纲、宗泽等人就力主赵构还都开封以维系民心。但是赵构被吓破了胆,根本不敢北上。于是李纲退而求其次,要求建都关中。赵构还是不敢。最后,李纲再退一步,说最起码要建都南阳。他说:“自古中兴之主,起于西北则足以据中原而有东南,起于东南则不能复中原而有西北。盖天下精兵健马皆在西北,若委中原而弃之,岂唯金人将乘虚而入,流民亦将蜂起为乱。南阳为汉光武复兴之地,西邻关陕,可召将士,东达江淮,可运谷粟,北距三都不远,可以呼应。如不能建都关中,亦当暂时驻跸襄樊南阳之地。”

  然而赵构根本不听,于建炎元年冬,也就是1127年底、1128年初,南迁扬州。这个消息传到中原一带,人心顿时瓦解。

  正在此时,金军再度南下,整个北方宋军除了宗泽与王彦等少数人以外,大多数或逃或降,几乎处处崩溃。可谓是兵败如山倒。其中,很多地方官直接投降了金国。比如折可求以麟、府、丰三州、九寨之地投降娄室。再比如知济南府刘豫、江淮宣抚使杜充等人也是在这一时期投降的。虽然说,他们投降金国、甘当汉奸,是可耻的。但是,你皇帝都跑了,要这些臣子们死节又怎么做得到呢?结果是,赵构一路跑,金军一路追,宋臣一路降。如果金人航海能力强一点,赵构没准能逃到日本甚至澳大利亚去。与此同时,开封、楚州等几个北方的重要据点,虽然守将忠心耿耿,但由于孤立无援,最终也失守了。

  再看第二点。

  由于统治者的逃命,宋帝国对地方的控制力急剧下降。正应了李纲的预言,不但金兵呼啸而至,一时之间,各地变民也是蜂拥而起,不但在北方也在南方。比如李昱在山东,丁顺在河北,陈通在杭州,李成在宿州,张遇在池州、江州,叶浓在福州,盖进在滨州,曹成在河南、江西、湖南一带,孔彦舟在淮南,范汝为在建州等都是拥兵数万,独霸一方。最著名的则是在洞庭一带的钟相、杨么。正统历史书一般都把这些人归为农民起义,其中也的确有很多是农民或者下层官兵。

  但是,这些地方势力的大范围出现,却不是因为阶级矛盾的激化,而更主要的是因为统治层控制力的下降、国家机器的崩溃。否则就不能解释为什么在短短的两三年内,突然出现这么多的农民起义,而且这些农民起义还都不提出类似“均田免粮”之类的政治主张,也不针对特定的政权,只是割据一方甚至四处流窜。

  总之,这个时期金军大举南下、宋帝国的全线崩溃和地方上的变民四起,与赵构等人的逃跑主义路线有很大的关系,是统治者自己抛弃了自己的帝国。宋帝国几乎走上了灭亡的道路。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宋帝国却又转危为安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六、托列祖列宗之福

  宋帝国之所以能免于灭亡,我们得从宋、金两个方面来分析。

  我们先看宋帝国的情况。随着赵构等人的逃跑,宋帝国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几乎完全丧失。大家可以想想赵构他们在海上的情况,那就是一个流亡政府,哪里谈得上统治呀?但是,托赵构他列祖列宗之福,当他抛弃了自己的帝国之时,大宋帝国并没有抛弃他。

  在西部战场、关中地区,宋军在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的领导下与金军展开激战,虽然没有守住关中,但却遏止了金军向南的攻势,保住了汉中,从而保住了四川等地。张浚离开西部战场以后,吴阶、刘子羽、王彦等人仍然忠心耿耿地为赵构死守汉中一带,既没有投降金军的打算,也没有割据一方的企图。

  在中部战场,虽然当时金军没有以主力进攻华中地区,但是这里可以说已经不在宋帝国的控制之下了。这里,除了金军攻占了今天河南湖北交界这一带以外,孔彦舟占据武陵一带,张用占据襄汉一带,李成占据江淮湖湘十余郡,曹成拥兵十余万纵横于江西、湖南、广西一带,刘忠在湖北蕲州也有数万人,还有名气最大的以洞庭湖为中心的杨么。他们有的是农民起义军比如杨么,有的是土匪武装比如孔彦舟。虽然性质差别很大,但这些势力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不听命于宋帝国。能不能剿灭这些势力,直接关系到宋帝国能不能统治华中、华南地区。

  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张俊和岳飞这两位能力超强的军事将领站在了宋帝国一边。赵构任命他们为正副江淮招讨使,率军平叛。从宋高宗绍兴元年,即1131年开始,张俊、岳飞后来又加上韩世忠等人花了四年多的时间,先后击溃了李成,招降了张用,驱逐了孔彦舟,讨平了曹成,平定了刘忠,镇压了杨么,重新将华中华南地区置于宋帝国的控制之下。在此期间,岳飞还率军击退了金国和刘豫伪军的进攻,先后收复了襄樊、淮南一带。

  在东部战场,就当赵构等中央政府的一干草包逃往海上之时,镇守镇江的韩世忠率军截击北归的兀术大军,据《宋史》称,以八千人拒兀术十万之众四十八日,而且在黄天荡击败了金军。当然,最终金军仍然顺利北归。后来,在1134年,即宋高宗绍兴四年,韩世忠在大仪(今江苏省仪征市大仪镇)大破金军,取得了被称为“中兴武功第一”的大仪之捷。

  北边有金人的进攻,后院也起了火。福建的范汝为领导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宋帝国几乎就失去了对福建的控制。这时,还是韩世忠率兵镇压了范汝为的起义,平定了福建。

  我们综观整个战局,不难发现,赵构之所以能够坐稳半壁江山,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一批忠心耿耿为他卖命的军事将领,没有这些人,赵氏江山早就是别人的了。岳飞、张俊、张浚、吴阶、韩世忠等人为什么会忠心耿耿地为赵构打江山呢?全托了赵构列祖列宗之福。这福不是他的祖宗们地下有知在保佑他,而是他们长期贯彻落实的一系列政策起了作用。

  一方面,从思想观念上来讲,自宋太祖立国以来,虽然自己是篡位而建国的,但却始终强调忠君。

  首先从宋太祖这儿他就和其他篡位的人不同。无论当时的真实情况是什么样的,我们所能看到的历史记载,也就是官方的对外宣传,都是一样的:宋太祖是被手下逼着篡位的。无论陈桥兵变是宋太祖精心策划的一出戏还是后来编出来的一个故事,宋太祖赵匡胤都在努力地树立自己是忠臣、并非乱臣贼子的历史形象。不但如此,据说赵匡胤还在太庙里立下规矩,必须保全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并且给柴家发了“丹书铁券”,凭此券柴家子孙犯罪永远免死。比如《水浒传》里小旋风柴进就是因为有丹书铁券,所以才那么吃香,活得那么滋润。这事情是不是真的,咱不能保证。但足以看出,在人们的心目中,赵匡胤确实是个“忠臣”。这和曹操、司马昭的奸臣形象完全不同。

  不光是“以身作则”,而且宋帝国极其推崇儒家思想,从帝王将相到平民百姓,从小就灌输忠孝仁义这些。比如岳母刺字的故事,一个普通农村老太太就知道让儿子精忠报国,何况其他人。

  这里要补充一点。宋代的教育事业非常发达,北宋时期公立学校非常之多,可以说从小学到大学,建立起了完整的教育体系。这个教育,首先是以儒家思想为教学内容,第二是打破了贵贱的界线,将教学的对象扩大到几乎所有有志于求学的人。通过办教育,一方面是培养了人才,另一方面也控制了思想。忠于皇帝成为一种社会集体意识。

  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宋宁宗开禧二年,即1206年,镇守蜀地的吴曦宣布独立。吴曦不是一般的军阀,套用诸葛亮说孙权的话来说是“吴曦据有西蜀,以历四世”(比孙权还多一世)。从最初守卫蜀地的吴阶开始,到吴阶的弟弟、吴曦的爷爷吴璘,再到吴曦的父亲吴挺,传到吴曦手上,已经七十六年了。当时有人就说吴氏世掌西兵,西方只知有吴家军,不知有朝廷。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在吴曦宣布独立之时,他手下的部将王翼等人就劝他:“如此,则相公八十年忠孝门户,一朝扫地矣!”吴曦不听,一意孤行。他没有料到,只过了短短四十一天,其手下将领安丙、张林、朱邦宁、李好义、杨巨源等就发动了兵变,杀死吴曦,将其首级送往朝廷。蜀地重新归入宋帝国的版图。可见当时四川军队虽被称为吴家军,但其官兵却并不是忠于吴氏而是忠于皇帝的。

  另一方面,我们从物质层面也就是社会经济状况来看。当时有两个不利于军阀割据的社会现象。

  第一,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很频繁,因此没有哪一个家族的力量能够与皇族抗衡。

  这里有两个因素,一是宋代土地是放开买卖的,从宋太祖那儿就定下规矩,政府不干预土地市场,因此兼并现象非常严重。当然主要是有钱的商人和有权的官僚兼并无钱无权的普通百姓。二是,宋帝国的官僚不以门第论,虽然有恩荫,但是还有党争,所以累世高官的几乎没有。

  两者结合起来,虽然土地是向官僚阶层集中,但官僚阶层本身不稳定,于是就导致贫富转换很快。北宋张载就说:“今骤得富贵者,止能为三四十年之计,造宅一区,及其所有,既死,则众子分裂,未几荡尽,则家遂不存。”在整个官僚体系中,只有一个位置是世袭的,那就是皇帝。虽然整体上官僚阶层的经济势力很大,但无论哪个单独的官僚,在经济层面上,都没有实力能够跟皇族一较高下。

  第二,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放松了。

  当时,已经不能将农民束缚在田庄中集中控制,而广泛采用租佃制。甚至还出现了类似于农业企业的二地主现象,即地主将土地租给一个人,然后由他组织农民进行生产。而且在官田还出现了招投标,谁投标的租金高,就租给谁。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农民可以在不同的地主或者二地主之间流动,人身依附关系大大地减弱了。于是,老百姓对于地方上的所谓名门望族的依附关系也就减弱了,所以这些地方豪强就很难得到当地百姓的支持,也就难以另立中央。由于这两个社会现象的出现,军阀割据的经济社会基础就受到了限制。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金国的情况。

  他们从1115年建国到1127年灭北宋,从时间上看只有短短十二年时间;从国土的扩张速度来看,国土面积扩大了几十、上百倍;从国民的人口构成来看,由原来的单一民族女真族,变成了女真、契丹、蒙古、汉等多个民族。有一句谚语叫做:人心不足蛇吞象。对于金国这条小蛇来说,辽和宋那是两头大象。它一口气就吞了一个半,结果就引起了一个问题:消化不良。

  一方面,连年征战,军队疲惫不堪。

  早在1115年建国之前,女真人就已经和辽帝国开始了长期的战争,建国之后战争规模更加扩大了。此后十几年的时间里,金军不但年年有仗打,而且年年打大仗。

  我们现在看史书,一提到打仗特别是打胜仗总感觉热血沸腾,非常爽。但是,对于那些战争的亲历者而言,其中又有多少痛苦的经历?所以说,到了绍兴初年,金国内部也出现了主和的声音,不愿意再连年征战了,后来对南宋的征伐也没有取得特别大的战果。比如兀术长驱直入,横扫江南但攻下的地方没有守,而且在回师北上的时候还被韩世忠截击了一下子,受了点儿损失。当时就受到了金军另外一些将领的讥讽。

  另一方面,后方不稳。

  首先是在中原地区,汉人的反金武装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女真人毕竟少,难以在每个城镇都驻扎重兵,因此经常是金兵来、民兵撤,金兵走、民兵来。金国无法有效地控制中原地区。金国的处境就跟后来抗日战争期间的小日本有些相似。金国无法有效地控制其占领地区的汉人,难道他们就能够很好地控制契丹人吗?也不能。比如,辽国降将耶律余睹、槁里等人密谋发动兵变,结果被金国发现,于是就展开了对契丹人的大清洗,很多投降金国的辽国将领都受到了株连。郭药师就被抄了家。即使如此,后方的警报也没有完全解除,女真和契丹之间的民族矛盾依然很尖锐。

  顺便说一句,辽国灭亡之后,辽国残余势力在今天中亚一带建立了一个西辽,其国君耶律大石也曾经发动东征,想复国。这个政权的存在对于金国也有或多或少的威胁。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金国并没有吞并天下的实力,它即使能够灭掉南宋,也统治不了南部中国。汉人还会抬出别的人来建立其他政权与金国抗衡。

  在这种情况下,金国采取了两个措施。其一,在宋高宗建炎四年即1130年,扶植了一个伪齐政权。国君是原北宋济南知府刘豫。其二,对南宋展开外交攻势。绍兴三年,即1133年冬,金国南侵的军事统帅粘罕正式派遣使者到南宋,开始和谈。当然,在开始和谈的时候,军事进攻也没有停。这才是真正会和谈的人,边打边谈,以战逼和。

  七、是战是和

  到绍兴年间(1131-1161),赵构建立的南宋帝国逐渐稳定了下来。现在摆在南宋帝国面前的有两条路,是战还是和?

  《孙子兵法》一开篇就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死之道,不可不察也。”决定是战是和,是最重大的战略问题。当时朝中分为两派,以秦桧、王伦为首的主和派,主张向金国求和;而以岳飞、韩世忠等人为代表的主战派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失地。后来经过斗争,南宋与金国于1141年,达成和议。这一年,是高宗绍兴十一年,所以被称为绍兴和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