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历史大搏杀全文阅读 > 第33章 五代十国:天子宁有种耶?(1)

第33章 五代十国:天子宁有种耶?(1)


  五代十国只是历史的“一个小插曲”,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时代。从这个小插曲之后,直到帝制终结,中国再也没有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再一次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要等到民国时代。

  五代十国,其实也就是十五个地方军阀政权。用易中天先生的话来说:“五代十国在帝国史上是个异类——中原五个汉胡杂糅的小朝廷,周边十个不成体统的小帝国(实为王国),就像五道热菜加十个冷盘。中原那五个小朝廷,走马灯似的‘你方唱罢我登场’,而且国号都有个‘后’字: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之所以叫‘后’,是因为此前已经有过梁、唐、晋、汉、周了。可见这些立国的武夫,是一点创造性都没有的。周边十个小王国,吴(扬州)、南唐(金陵)、前蜀(成都)、后蜀(成都)、吴越(杭州)、楚(长沙)、闽(福州)、南汉(广州)、南平(江陵)、北汉(太原),就更是七零八落可怜兮兮,而且前前后后此起彼伏,简直就是一场闹剧。这些小朝廷的寿命也很短:后梁十七年,后唐十四年,后晋十二年,后汉五年,后周十年,十分短命。十国的历史长一点:吴四十六年,南唐三十九年,前蜀三十五年,后蜀四十年,吴越八十六年,楚五十六年,闽五十三年,南汉六十七年,南平五十七年,北汉二十九年。但这些小国不过割据一方,苟延残喘,并不能算数。而且,按照‘正统’的计算方法,整个五代十国总共只有五十三年,因此我们宁肯把它看作帝国史上的一个小插曲。”

  五代十国确实是“一个小插曲”,但是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小插曲。从这个小插曲之后,直到帝制终结,中国就再也没有出现地方军阀割据的局面。在五代十国之前,西汉末年出现过军阀割据,东汉末年到三国都是军阀割据,隋末、唐末都出现了军阀割据,五胡十六国就更别提了。但是五代十国之后出现过群雄逐鹿的局面,比如元末,但是再一次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却要等到民国。这说明在宋以后,中华帝国的政治体制出现了重大变革,限制了出现军阀割据局面的可能。北宋以后的统治者看到了中华帝制存在的某种体制性的问题,并且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是什么呢?要揭开这个谜团,我们必须回答:五代十国这个乱哄哄的小插曲为什么会出现?

  五代十国,其实是十五个地方军阀政权,他们与其他藩镇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不同之处不过是一是存在时间较长,二是称了帝或王。他们是由藩镇发展而来的,是高级藩镇。这十五个政权之所以分为“五代”和“十国”,其实只是因为所占据的地理位置不同。我们首先来看看“十国”的情况。这十个地方割据政权,所在地都不处于当时全国的政治中心中原,吴和南唐在江淮一带,前蜀和后蜀在四川,楚和南平在湖南、湖北一带,北汉在山西,其他三个吴越、南汉和闽更偏。再看“五代”的情况。后梁和后周,占据的是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后唐,原本占据的是河东一带,也就是今天山西,如果他们只是这样,那么绝对不可能算是“代”而只能算“国”。但是,后唐庄宗灭掉了后梁,占据了中原,于是也就升级成了“代”。后晋,也是从山西起家,虽然是在契丹的帮助下建国,国土面积也不大,但由于占据了中原,就挤入了“代”的行列。后汉,大本营在太原,但占了洛阳,就是后汉“代”,失掉洛阳,就成了北汉“国”。可见,五代十国,其实是同类型的政权,没有什么正宗不正宗之说。

  我们再来看看,这十五个政权是怎么建立的。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开国君主本人是地方官也就是节度使,趁着其隶属的那个政权的中央政府出现问题之时,割裂与中央的联系,独立出来,偏安一方。吴、吴越、闽、前蜀、后蜀、南平、楚、南汉、北汉都是这种情况。

  吴国的开国君主杨行密,是唐朝的淮南节度使;吴越的钱镠是唐朝镇海军节度使、润州刺史;闽国的王潮是唐帝国威武军节度使;建立前蜀的王建是唐朝的西川节度使;建立后蜀的孟知祥是后唐的西川节度使大使知节度事(也就是以副职主持工作);南平的建立者,高季兴是后梁的荆南节度使;楚的建立者马殷是唐帝国的武安军节度使;南汉的建立者刘隐是唐帝国的封州刺使、南海节度使,北汉的建立者刘崇,是后汉皇帝刘知远的弟弟,官居河东节度使。唐帝国崩溃的时候,很多节度使都和他们一样拥兵自重,但是一则是没有他们所在的地理位置优越,二则是也没有他们势力强大,所以不是被消灭,比如幽州节度使刘仁恭,就是臣服于更强的政治势力,比如岐王李茂贞。所以说,以第一种方式建立政权的都是比较有能力或者有势力(但又不特别强大,特别强大的就会采用第二种方式)的军阀。

  第二种方式,举兵造反,取代原有的政权而建立新的政权。后唐、后晋和后周就是这种情况。

  后唐建立者实际上是李克用,他是在镇压黄巢起义的过程中崛起的一个军阀,根据地在太原,在895年还被唐昭宗封为晋王。李克用和他的儿子李存勗都是非常有能力的人,特别是军事才能都很了不起。比如李存勗继位之初,就取得了与后梁潞州之战的胜利。朱温对此叹道:“生子当如李亚子,李克用为不亡矣,至如吾儿,豚犬耳!”这势力一直在和朱温进行激烈的斗争。双方经过了长期的战争,直至923年,李存勗灭掉后梁,占据了中原。由于他们一直不承认后梁政权,所以长期都是自称是为唐帝国作战。正好祖上被赐姓李,所以李存勗干脆就当了唐帝国的皇帝。因此,后唐之所以以“唐”为国号,绝不是如易中天先生所说的“一点创造性都没有”,反而是很有政治头脑的举动。而且李存勗本人也不是一介武夫。他还会写诗呢。有一首是这样:“一叶落,搴朱箔,此时景物正萧索。画楼月影寒,西风吹罗幕。吹罗幕,往事思量著。”

  后晋的建立者石敬瑭,长期以来都被后人耻笑,说他是“儿皇帝”。但是,这个人其实也很厉害。举两个例子。有一次李存勗在作战中遇到了危险,结果石敬瑭率十余骑深入敌阵,左冲右突,无人敢当,终于把整个部队解救回来。这个例子说明他勇敢善战。第二个例子就是在李嗣源率兵前去镇压魏博兵变时,李嗣源自己的军队也发生了兵变,结果有人上奏李存勗说李嗣源造反。李嗣源上书想澄清事实,又被人从中拦截。一下子,不知道该怎么办好。李嗣源思考再三,打算独自返回表示自己并无反意。石敬瑭说:“岂有军变于外,上将独无事者乎?且犹豫者兵家大忌,不如速行。愿得骑兵三百先攻汴州,夷门天下之要害也,得之可以成事。”而且还说:“主上无道,军民怨望,公从众则生,守节必死。”结果李嗣源依计而行,登上了皇位。这个例子说明石敬瑭不但有军事头脑,而且有政治头脑。但可惜的是,他以不要脸的方式获得了契丹的支持,击败李从珂,取代了后唐政权。

  建立后周的郭威也是个能人。郭威在军中接见宾客时,衣着宽袍大袖,风度儒雅;上阵打仗时,身着短装,与士兵一样。“临矢石,冒锋刃,必以身先,与士伍分甘共苦”。士兵立功,即与厚赏;作战负伤,亲自慰问;不管谁提建议,他都能和颜悦色地接待;即使有人得罪了他也不介意,因此深得部下爱戴。他不但是后汉的开国功臣,而且帮助后汉皇帝刘承祐平定了李守贞、赵思绾、王景崇的叛乱,威镇内外。而正是因此,后汉皇帝刘承祐想除掉他,结果郭威不得不起兵造反,一战便夺了后汉江山。

  以上两种建国方式都是地方节度使用的办法,如果这些手握重兵的节度使不是在地方,而是直接控制了中央,那么他们就成为了权臣。那结果就是第三种方式,篡位。后梁篡唐,南唐篡吴,都是没费吹灰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