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与南怀瑾商榷全文阅读 > 第15章 善现启请分(4)

第15章 善现启请分(4)


中国佛学进入后半期,失误频频,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大量的佛学家,不太懂得个人与“宇宙─生命”系统因缘网络的关系,太重视个人意识的改造,似乎只要个人识了“空”便达究竟位了。意识识得“空”,在理论上有一定的价值,但佛学不是一种单纯的学说体系,它是要改造人生的,改造宇宙的,仅是识得“空”,并不妨碍你烦恼依旧、诸苦依旧。中国佛学在后半期的失误与朱熹对儒学的篡改有异曲同工的特点,都是把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观篡改成了个体人的“修养”学,中国文化的衰败与这种文化的大转向直接相关。

人心只是“宇宙─生命”系统中无量因缘运动的一个显示器,完全要受“宇宙─生命”系统整个网络的制约,人的每行每动每念皆非是“我”在起作用,而是整个系统的作用,“我”只是显示一下而已。人们自以为“我在作主”这是一个误解,一个错觉,其实你什么主也作不了。释迦常说世间的许多学问皆是“戏论”,便是指的这一点。不管你有多高的“功夫”,多大的“德性”,不仅出不了这个网络,反而应该认识到这不过是“网络”给你开了一个玩笑,给了你一个错觉。因为“网络”如果不给你“高功”、“高德”,你什么也不是。包括你能“认识”到这一点也是网络的恩赐。

不从根本上摆脱人对自己、人、众生的“灵性”的盲目崇拜、自我迷信;不懂得“真心”“佛”就是“宇宙─生命”系统网络本身,奢谈佛学,把佛学等同于一般修身养性的宗教家行为,你对于佛学永远只能是隔海望花。明白这一点的也不是佛家一家,道家对此也有一定的认识。《道德经》云: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 篇(风箱类)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南先生认为佛学的究竟不过是“善护念”永远护住“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实际上是道家末流的观念。“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翻成白话就是,不必到处去求什么学问,也不必去劝说什么人,倒不如守住自己内心的纯洁。如果把“纯洁”理解为“空”, 理解为“了无痕”, 南先生便是老子的最好门生了。“善护念”与“守中”何其相似乃尔!“守中”也不是那么简单,老子自有其深刻处。

道家把“宇宙─生命”系统这个大系统比喻为一座大风箱,应是很绝妙的。万物、百姓在其中莫过是“刍狗”,“刍狗”就是草结的环,以此喻人与诸种生命体也是贴切的。这些看法与佛学的看法是极为近似的。其实,孔子的思想与此也是类似的。孔子的“仁”,及从“仁”衍生出的“义”“礼”“智”,都是天地本身的至德。老子说“天地不仁”,孔子说天地有“泛爱众”的大仁,说法不一,思维方式及内含的哲学本意是完全一致的。

东方文化的三大家,儒、释、道的这种观念是极可贵的,在当代文化中只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此类似,自然科学只是进入量子理论,才发现了这一点。认真宏扬这种思维,才是宏扬东方文化真正的精华。

佛学并不在此止步,并不是说了知了“事如春梦了无痕”,便把《金刚经》学完了,如果真是这样,《金刚经》的第三品“大乘正宗分”乃至第四品“妙行无住分”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人的意识形成的映象、 概念是虚妄的, “非因缘,也非自然。”( 见《楞严经》)但形成他的因缘决不虚妄,只是无常。形成意识的因缘肯定是“宇宙─生命”本有的,用佛学的术语就是“法身”本有的,万事万物万念,一切精神物质现象都应是“宇宙─生命”系统本有,也就是“法身”本有。因缘相对合了就显示出来了,因缘散了就没有了,因缘运动永不停歇、永无常态,万事万物万念万行,一切精神物质皆无固定不变的自性。

“空”即无自性,无自性不能说成是“了无痕”就够,必须是承认发展,承认变化,承认运动,也就是承认历史。佛学不同于儒、道两家的,之所以要确立“空”这个概念,就在于佛家从来是穿透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来看问题,儒、道两家讲究“修身”、“守中”,正是忽略了“宇宙─生命”系统透三世的运动、变化、发展。真正的佛家不讲修身、守中,但讲“普度”、“灭度一切众生”,就是要囊括十方三世,也就是囊括“宇宙─生命”系统整体。心住于何处?就是住于“宇宙─生命”系统网络的整体。住于整体,才是真正的“应无所住”。住于整体的“应无所住”,才可以“生其心”。住于整体,个体的单一的因果链才会融入海咸一味的大海,才不会有六道轮回。正是住于整体才有了佛家“佛光普照”、“普度众生”的观念。正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不是指的个人道德,佛家的“佛光普照”“普度众生”也不单是某一个成佛者的慈悲道德。东方文化的衰败就在于把古贤对于“宇宙─生命”系统的整体把握都庸俗为“善心”“仁心”之类的个人道德。这才是东方文化的真正悲哀。

佛家所谓的“法”,皆是从这个高度提出来的。

“云何应住”决不是住于“空”,因为你根本空不了,“空”就是穿透三世的运动本身,正如肇注《维摩诘经》所说,真正的大乘,“空观”是“在有不有,在空不空”,实际上就是认定无限无边无穷的运动,也就是释迦老子“诸行无常”的法印。如果真有一个“空”可把握,“空”就是常了。把握“空”,护念“空”,事实上是自己哄自己。

顺便说一句,佛家的如此观念,东方文化的如此观念,极类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如果真想结合东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是极好的桥梁。

南老,从“个体人”中跳出来吧!

南老的《金刚经说什么?》非常忠于他老人家自己所定的《金刚经》的金刚眼,这个金刚眼就是“善护念”。

为了维护自己的观点,南老给我们的指示往往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脑袋。恕我直言,南老让我们“悟”的那些东西,是一些纯心理的东西,教给我们战胜自己的方法,也莫过是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与其说是佛法,不如说更像道家的东西,但距离老子的东西还有一段距离,充其量不过是道家的一些皮毛。下面我们抄几则如下:

南老绘声绘色编制了一段释迦传道的戏剧:“(释迦对须菩提)‘你听着啊,你注意,你问的这个问题,当你要求道的这一念发起来的时候。’说时(释迦)一边就瞪着他。半天,须菩提也不懂,傻里瓜叽的,佛啊,我在这里听啊!换句话说,你没有答复我呀!实际上,这个时候,心就是住了,就降伏了。”

恕我直言,这只是心理游戏,根本不是叫悟“空”,因为此时须菩提傻里瓜叽的,但心理上、意识上一点也不空,只是被一个不可用概念传达的疑团占有了。傻里瓜叽也是意识,石头不会傻里瓜叽。这也不是断烦恼,疑团本身就是烦恼。

禅宗的末流大半是这样玩“禅”的游戏的,日本有一个叫铃木大拙的人,自称是开了悟的禅师,大模大样装腔作势地为这种低能儿的心理游戏,作了“理论”上的概括,什么“非常规的理智”,什么“直觉洞见”,什么“超越感”,什么“刹那性”。实在是胡说得可以,纯粹是欺侮西方人不懂中国文化,而懂禅的人又不会西语。这位打过两天坐,披过两天袈裟的人,娶了一个洋女人,会两句西文的人,正好成了两头欺骗的掮客。

实实在在说南老不知比铃木大拙高多少倍,但仍然把禅混同于一般的心理游戏了。南老指点给我们的这“悟”,于现实何补?不过是宽宽心而已。如果释迦就是这样,“普度众生”、“佛光普照”,这些概念该在何处落脚?佛学、佛教早该进历史的垃圾堆了。

我不懂禅,也没有修过禅,而南先生是这方面的大师,但我可以肯定,禅宗的“句下就是”、“当下即是”、“当念即是”,根本不是什么心理游戏,更不是南老所说的“你问问题的时候你的心已经没有烦恼了”。据我所知,禅宗的“句下便是”不过是说万事万物,人心的每一念头,莫不是因缘的偶合,不需要什么深刻的推理。所谓“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菩提”,就是说万事万物皆可令人明白“缘起性空”的道理;用净土宗的话,皆是阿弥陀佛的显化,就看你识也不识。依佛家净土宗的观念,万事万物,人心的每一念中无不有“佛”在,因为释迦的大愿是对“一切众生之类”的,“我皆令入无余涅而灭度之”。愿力是面对一切众生的,便入了一切处、一切时。万事万物万念万行皆是缘起性空,那末万事万物万念万行中皆有层层无尽的佛的大愿之缘。因为他只是缘,要与众缘聚合才会显出万相——即人类所谓的万事万物万念万行,所以这是“无为法”。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是不可能直接发现的,但作用是绝对存在的,万事万物万念万行形成的层层无尽的因缘中,皆有层层无尽的佛的大愿之缘。所以你不用到哪里去寻找佛,佛无处不在处处在,但他只是因缘,只是众缘中之一缘,所以佛又是处处不见处处见。

这是完全符合佛学缘起性空的基本理论的。所谓“句下就是”“当下就是”,所谓佛是“不生不灭”,所谓“佛入众生心”,“佛在众生心”,所谓“百千三百定”,“无处不是定处处皆是定”,然而又“无定可见”,皆是从“缘起性空”的基本原理生发出来的。不管你信与不信,修与不修,“缘起性空”的原理推不倒,佛学就推不倒,佛力就入一切处,就是“光明普照、光明遍照”,这和练功夫入大定之类神秘的玩意完全不是一回事。

“句下就是”“当下即是”,是因为无处不是缘起性空,无时不是缘起性空,用净土宗的话是无处不是佛愿,无时不是佛愿,佛光遍照、普照。

“佛入一切众生心”,因为众生本无心,因缘而生心,凡缘中皆有佛缘,所以佛入一切众生心,而众生不知。

“百千三百定”、“无处不是定、处处都是定”,因佛的大愿定下了“宇宙─生命”系统的发展的“矢量”,即四十八大愿、西方极乐,即是“宇宙─生命”系统运行的“矢量”,“宇宙─生命”系统恰如太阳非向西行不可。不管你在地球上如何蹦如何跳,你每日都必须随地球转一个圆圈,一年之中必须绕太阳转一圈。人们在地球上发现不了自己在动,实际上无刻不动。反回来说,人们在一生中、生生中,无时不在努力奋斗,无时不是浮躁、烦恼、痛苦、七情六欲,但佛的愿力在隐隐之中引导你走向西方极乐,只不过随着佛愿的因缘不断成熟,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人的浮躁、烦恼、痛苦、七情六欲表现为不同的历史文化形态,今人的苦恼的实质内容完全不会相雷同于苏东坡、曾国藩、梁启超的苦恼。我因电视机雪花太多的烦恼,慈禧、武则天绝对没有。大禹不会因电话不通而烦恼。这其中就有一个历史进步的矢量在起作用。所以众生的吃喝玩乐无处不是定,无处不是至善的一种表现。明白了毛泽东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反回来再来学佛学,佛学的道理是很容易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