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与南怀瑾商榷全文阅读 > 第39章 离相寂灭分(2)

第39章 离相寂灭分(2)


我们知道了“宇宙—生命”系统的发展趋向——“矢量”,便可以清楚地知道“我”的未来是如何,“解脱”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事,不管我懂与不懂,想与不想,“解脱”已经完成,或必然完成。所以,像须菩提这样不知修行了多少年,甚至是早就得了慧眼的人,才会“涕泪悲泣”。

此时的须菩提,并没有如南老所说的一样,照《金刚经》讲的那一条条再去修一遍,而是当时便“涕泪悲泣”。

正如南老所说,“学佛修道的人,在自性清净快要现前的时候,自然会涕泪悲泣。”

也正如南老所说,解悟是“身心马上感受到有一种脱落感,脱滞感。”所以才会“涕泪悲泣”。

这里我说一下自己的一件事。

在佛学院教书的时候,我也曾喋喋不休地给人讲《金刚经》,基本内容当然不是我发明的,大半是照抄南老的《金刚经说什么?》及其他一些讲本,自以为讲得不错。

某日我正在给学生们讲《金刚经》,只听有人大笑。我一惊,见一僧高声道:“再别谤佛了,回家还俗生儿育女去吧!”

在庙中,“谤佛”二字的分量是极重极重的,是非下地狱不可的罪名。我立即向对方顶礼,请求指导。那僧人道:“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是谤佛。你讲的全是法。这不是谤佛是什么?”

我更加战战兢兢,请求开示。那僧道:“我皆令入无余涅而灭度之,而实无众生灭度者,你能不入无余涅吗?你能不听如来之‘令’吗?”

我浑身一震,说不清是惊、是恐、是喜、是悲……眼泪夺眶而出。

那僧留下一偈:

佛即非念号本愿慈摄

心非系念兮一心归命

念不离兮非觉知

本愿合兮难思议

不断妄兮如冰消

不成圣兮古弥陀

生死至兮不着力

全体是兮因果合

不求生兮未尝来

顿生西兮如印泥

真实力兮凡难测

不可思兮圣且信

未尝来去兮古今弥陀

何以如是兮四八大愿

普愿沉溺诸有情

速往无量光佛刹

此偈不多解,愿与诸仁者共享。当时,我读完此偈,实是“涕泪悲泣”。

如果须菩提不是“证语”到了这一切,焉能“涕泪悲泣”?

南老你把“知行”已分作两个了,用禅家语说,便可叫做“打成两截”。

“证悟”如果认为是“自己”的证悟,何以破“四相”?

真正的“证悟”,不是个人的,是整体的,是历史的,是现实的。试举一例,与仁者共享:

人,必有灵魂。这是人类多世以来的共识。读一点人类文化学的着作,人类各民族的古文化,无一家不认为人是有灵魂的。灵魂不灭、灵魂转世的说法,几乎是各民族都流传着,各民族的传说故事也证明着的。虽然,谁也没有见过灵魂。

可是,佛学坚决反对这样的说法。

释迦的“十四不正问”中,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全是断然否定这个东西的。

时代在发展,历史在进步,到了十八世纪唯物主义大张其帜,进入二十世纪,否定灵魂之说已经成了人类的共识,除了一些偏远地区,人类现代文明所及之处,还有几个人相信灵魂的存在呢?

这是唯物主义的胜利,也是佛学的胜利。须知所谓“灭度”之本义正是如此。

“转世”不是不存在,世界各国各种有关“转世”的报道是非常多的,但转世是因缘的转世。当人们沉溺于“四相”观念时,其因缘定会随妄念而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这种说法只有相对正确性。但这不是根本,不是究竟,是人们执着“四相”妄想的结果。当人们已经认识到,无灵魂可说之后,这种共识成为一种社会意识之后,“转世”就不会是简单的从A─B的转世了,因缘散了之后(死),要先回一次本愿大海,再返回个体生命,情况就从根本上不同于过去了。(这一点后面还要详加分析。)

这个道理很难被人们的认识所接受,但被历史接受了, 你看在今日的五十亿人类中,“灵魂不灭”的观念是不是彻底动摇了?人类社会是不是越来越进步了?

这才是真正的“证悟”,舍了这种证悟,那只能是证而不悟。

信解受持?

这一节,南老是分成两个题目讲的,一是“信心清净”,二是“希有功德”。我们合到一起讲。

关于“信心清净”,前文我们已经说过,这里不重述。南老之所以会把“信心清净”,当成个人行为去讲,就是由于他不明白《金刚经》本身是“实相”的描述,而不是什么思想理论。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

这是实相的运动顺序次第。“实相”就是如此,就是这样,岂有他哉。

“若复有人”是法报化三身一体所显化身相。

“得闻是经”是因缘成熟。

“信心清净”是因之果,闻经便是信心清净,也是必然之果。你想不成佛也不行。自己都干扰不了自己,这信心还不清净吗?

“即生实相”,当下就是实相的运动,不受“妄想”,即“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干扰的实相运动,非成佛不可。

解《金刚经》,一定要破相去解,因为“四相”本不存在。《金刚经》就是描绘的实相运动,这里没有一个具体的人、我、众生、寿者,就是因缘的运动本身。 南老认为,要深解义趣之后才能信心清净,这是本末倒置。“深解义趣”是因缘决定你“深解义趣”。没有一定的因缘,没有一定的条件,人都不成之为人,还讲什么深解义趣?

“诸法因缘生”啊!南老!

如果法身本无“信心清净”,如果报身因缘还没有形成“信心清净”的条件,你——作为化身何有“信心清净”?

“若复有人”这意味着是法身本有,因为法身若不令“人”形成,一切无从说起。

“得闻是经”标志因缘已熟。

所以,一切众生,皆当“信心清净。即生实相”。

这个“即”字非常重要。从理上说是佛学“知行本一”、“能所双泯”的观念的具体化。在现实中,如果你已闻《金刚经》,当下就说明你的成佛的因缘已经成熟,成佛是指日可待的事。

你的“闻”,正是佛的“行”。正是由于有佛的“行”,才会有你的“闻”。因为你本无心。心上有了闻《金刚经》的相,此心相是“宇宙—生命”全系统的因缘让你闻《金刚经》,当然“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这便是成佛。

本无佛可成,成佛就是解脱。众生在生死大海中的“我人众生寿者”的妄想造成的因果,被“灭度”了,入了“无余涅”,就是佛了。

这个过程是“实相”的运动过程, 实相又本来无相, 只能通过众生闻《金刚经》这个幻相过程表现出来。所以在这里须菩提要补充一句“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当我们明白了上述道理之后(实际上也没有什么道理,不过是讲了一个过程),再来看“信解受持”四字,问题就非常清晰了。

在释迦牟尼佛这里,在佛学中,在《金刚经》中,理解其观点,要非常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哪段话是指的法身,哪段话是指的报身,哪段话是指的化身,哪段又是从法报化三身圆满说的。不弄清这一切,把佛学中说的任何提法,都当成一个人可以修的“心法”,人人都可达到的“道德”、“功德”,那就全错了。例如佛学中说的佛的“十力”,就不是个体生命的人可以达到的,这是法报化三身圆满的境界。这是说作为愿力身的“佛”、“如来”,以其愿力入一切众生心,入一切众生的一切因缘所产生的“力”。 这样, 一切众生便与佛不是一也不是二,用现代人的语言说,就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体”。如果某一个体生命的肉身人想让自己修到“十力”的水平,以为自己可以具备“十力”,成为超人,那就不仅是错误,而且是荒唐。

这是读解佛经时,千千万万要注意的。

“信解受持”在这一品中两次出现,第一次是须菩提说自己,是从“自己”这个化身说的。这个须菩提,能和释迦生在共同的时代、国度并且能成为释迦的弟子,说明他成佛的因缘已经成熟,是理所当然的后补佛、一生补处, 以他这样的因缘,对于《金刚经》,当然是“一闻”便“信解受持”。

请注意,经文的原文是“我今得闻是经,信解受持,不足为难。”在这里,“闻”是极重要的。

“闻”是因缘成熟的象征。

“闻”是接受《金刚经》的唯一办法。

“闻”是“信解受持”的前提。

没有这个“闻”,信解受持是不存在的。

在“闻”以前,无所谓信解受持。

正是由于有了“闻”,信解受持就是必然之果。

有了“闻”,信解受持是早晚的事,但也不是“你”的事,你没事,你没心,你无信无解无受无持。信、解、受、持,都是因缘的事。只不过是连续显现在一个“心”境上,你以为是你“自己”的行为,其实是宇宙因缘在起作用,就似某几件事发生在同一个时空中是一样的。

“心”本无心,因缘生心。

我们对照一下南老的解释,马上会发现,南老正好把这个关系颠倒了,在南老这里,信解受持成了“修行”的四个层次,先要信,“把佛经的所有道理信得过了。”是谁在信?如果是“我”在信,你在信,他在信,“我人众生寿者”不就是有了自性、本性的恒定存在吗?

解、受、持也当是如此。

“心”本无心,因缘生心,因缘生法,哪还有一个修行的人,哪还有一个修行的法呢?

就这样解释,还没有完全符合释迦的原意。其实须菩提的话,也未完全符合释迦的本意,如果须菩提的话,完全符合释迦的本意,释迦就不会在他说完之后再说那么多话了。

“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释迦听完了须菩提的讲话,马上接着说“如是如是”。这两个“如是”是首先肯定了须菩提的说法。作为“实相”的运动,五百年后可能会出现完全理解释迦牟尼佛本意的人,甚至如须菩提说的完全能理解释迦牟尼佛全部学说的人。但是,问题并不完全是如此。正是由于此,佛才有下面一段更长的讲话。

人们在这里不太注意,以为须菩提全是正确的,其实他也是很不圆满的。所以,释迦才要更进一步解释“实相”的存在方式。

如果说, 须菩提是从化身的角度说的, 须菩提是要求一切化身,都能明白破“四相”的道理,都能明白“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的道理。

这些道理当然没有错误,但是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做到这一点,一切化身都能达到这一点,问题就出来了,如果全成了这个“模式”,诸佛之行不就有“常”了吗?断无此事实。

其实,释迦的本意是,只要“闻”了《金刚经》,信、解、受、持,四种现象都可能发生,哪一种都表示你被度了。不管你是不是四种状态都具备,不管是不是发生在一个人身上,都算是和《金刚经》结了缘,都要“入无余涅”,因为“闻”的是“皆令”。“皆令”就是沾边就算,这就不会让一切生命成为同一个思维模式了,也就还是“无常”。

人们不记得释迦的原话是“我皆令入无余涅而灭度之……实无众生灭度者”吗?

既然是“皆令”,就无可选择,这个“皆令”反映到每一个化身众生心上,是信,是解,是受,是持,都无所谓。关键是“闻”了没有?

还是那句话,是因缘生心。“皆令”是无漏种子,金刚种子,一旦闻了,便入了阿那耶识, 谁也变不了它。 至于这个金刚种子,无漏种子以什么“相”, 什么“心”,什么“化身”表现出来,并不是问题的关键。

如果不信,就请重温如下经文:

“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乃至”“哪怕只是”之义。这里不包括“信解”。

“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随说”是“随意说”之义,“聊天”之意,“塔庙”是无生命的建筑物,无所谓“信解”,只有“受”、“持”,照样“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释迦一再强调他无法可说,若认为他有法可说便是诽谤他,而我们却偏偏要说“信解受持”是四个修行阶段,四个修行次第……我们把《金刚经》解成无处不是法,处处都是法,这能符合释迦的本意吗?

这也难怪,当年的须菩提,对《金刚经》已经信解受持的人,尚还不能完全理解释迦的深意,可见“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思维习惯势力,实在是太难破除了。

对于这种人,最好的办法是,不要把《金刚经》当学问讲。不过,我这句话也是妄想。

因缘如此,岂有他哉!

难得之人?

释迦为什么会说,听到了《金刚经》,能不惊不怖不畏,便是稀有之人?

确实,在古代社会,古印度人为了战胜死神,不知费了多大的代价,不少人为了这一目的,到处求师访友苦苦修行。这在整个东方古文化中是极普遍的现象。

人们不是都想研究东西文化的基本不同之处吗?这便是。西方人也会走出自己的家门,游遍天涯海角,但他们大半对于生死问题没有什么兴趣,更不想探求生命存在的奥秘。西方的古人,更多的是为了个“利”字奔走四方的,即便是求学,也不过是为了谋求利益而寻找知识。读读《荷马史诗》、古希腊悲喜剧,再对比一下中国古代的文论,古印度的奥义书,这一切是非常清楚的。

不管是西方人也好,东方人也好,人们的一切追求,一切文化活动,有一个最根本的前提,那就是,人们总是把自己当作一个独立的生命体,不管是西方人更多地注意人的具体的现实利益也好,不管是东方人更多地注意人的本质的探讨也好,基本出发点,都是佛经所说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是人生俱来的一种心理错觉。正是由于有了这种错觉,人们不管从事什么追求,总是把个人的努力奋斗作为第一前提。不管是西方人重视的物质利益也好,东方人所重视的生命本质也好,没有“自我”的奋斗,一切不可能实现。这又是错觉之上的错觉。

直到十八世纪,西方人打起了“自我解放”、“自我奋斗”的大旗,对民主自由的普遍追求成了人类觉醒的象征。以马克思为代表的思想家们也就是在这时指出,人类个人的追求必是社会性的。只有人与人组成一种力量,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当这些思潮蓬勃兴起之时,东方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但是,说到底人们还是认为“奋斗”永远是个体生命的东西。

而《金刚经》呢?

他根本不否定人类社会的一切追求,同时也不否定自然界的一切运动,从来不指责什么是不对的,但是也不肯定这一切。

《金刚经》说,只要你和我(《金刚经》)结了缘,你的一切就都解决了,便成就了无上功德。当然,这个结缘也不是你愿不愿的事,主动或被动的事,该你结缘,缘分自然会来。一切众生,与我(《金刚经》)早早晚晚都得结缘,都要成就无上功德。

所以,释迦才会说,“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 甚为稀有。”

前文须菩提的话是从佛的角度说的。“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

而在这里释迦说的“不惊不怖不畏”,是指众生的感情而言。这句话也是说,习惯于“四相”思维的人,不可能对此“不惊不怖不畏”,若有这么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极稀有的。

真是让释迦说着了。他的佛学产生了二千五百年,他的《金刚经》、《佛说阿弥陀经》、《佛说无量寿经》、《佛说无量寿佛名号利益大事因缘经》、《妙法莲花经》,乃至《华严经》、《楞严经》,千经万论都不过是指出了一点:我已发了愿,“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而灭度之……实无众生灭度者”。“我若证得无上菩提。成正觉己。所居佛刹。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无有地狱。饿鬼。禽兽。飞蠕动之类。 所有一切众生以及焰摩罗界。三恶道中。来生我刹。受我法化。皆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复更堕恶趣。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不取无上正觉。”(《佛说无量寿经》)。《佛说无量寿佛名号利益大事因缘经》说得更清楚:“如来所以兴出世。说彼佛不可思议真实功德。光明名号利益大事。”“闻其光明名号,若信受,若称号。即时除无量亿劫生死重罪。生清净安乐佛国。”善导大师说得好,“如来所以兴出世,惟说弥陀本愿海。”

这是这多么殊胜的事啊!以人类的思维实在是不可思议的。

但,事实如此,实相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