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官场 > 花旗村风云全文阅读 > 第2章 辍学

第2章 辍学


开姓是花旗村的大姓,据族谱记载,花旗村的开姓后人,是太平天国翼王(军民尊称“义王”)石达开后裔。石达开兵败大渡河后,决心舍命以全三军,经与四川总督骆秉章谈判,自行遣散四千兵丁,这些人大多得以逃生。石达开的一个尚未成年的儿子,在几个随从的保护下,取道万州,假扮渔民经长江水路顺流而下,经过数月漂流,来到仲洋,落户荒无人烟的僻静之地花旗村,从此繁衍生息。

仲洋县地处江淮战略要地,鱼米之乡,素有“仲洋熟、江淮足”的说法,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太平军与清军当然也是在此鏖战数年。当地百姓为躲避战乱,几乎悉数逃离这是非之地,迁往皖南深山。所以,在太平军被剿灭后,这鱼米之乡大片荒芜,了无人烟,空留无人居住的房舍。石达开的儿子和随从来到这里,正是天赐绝妙的栖身之所,为了逃避清廷追杀,石达开的儿子取石达开名字最后一个字,改姓开。而随从们则改姓鲍,寓意终身保护主子。今天花旗村的开家堡和鲍家庄,就是这么来的。

由于鲍家庄一直视开家堡为主子,最好的田地、圩口都归开家堡所有,鲍家庄则多半终身自愿作为开家堡的下人、长工、佃户,只有少量低洼地或容易干旱的土地归鲍家庄所有。

因此,开家堡经过几代繁衍,人丁兴旺起来了。这就是现如今开家堡无论人口还是村庄规模,都远超鲍家庄的原因。

后来,新中国成立,鲍家庄从开家堡分得了土地,开家堡人也过起了自食其力的生活。开、鲍两家终于脱离了主仆关系。

开怀乐就是开家堡一户寻常人家的孩子,在那个年代开怀乐算是文化人,村里和他同龄的孩子,最多上个小学三年级,就得辍学回家帮父母干活了。那时候条件艰苦,没有化肥农药,没有农业机械,也没有现在这样经过改良的高产庄稼种子,全靠农民双手辛苦劳作精心呵护,多一个帮手就多一份收成,养不起“闲人”。但开怀乐的父母不一样,这孩子聪明,是个读书的料,父母希望他将来能走出一条读书的路来。可是,刚上初中,就闹起了文化大革命,学校停课,校长、老师都被批斗游街。

开怀乐没有和其他同学一样参加红卫兵,扛起行李回了家,帮父母挣工分了。

其时,文革运动轰轰烈烈,花旗村自然也不能置身事外。

可大队老书记及其他几个大队干部,都不怎么识字。拿个大喇叭喊村民上工、开个会是可以的,但要写“打到XXX”、“反对XXX”……这样一些标语,村里找不到几个人,上过初中的开怀乐自然就被老书记相中了。

开怀乐也正郁闷,自己上了那么多年学,居然还是要回到花旗村,和上一辈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烈日下,开怀乐和一群村民们正在田里拔草,忽然听到大喇叭在喊:开怀乐,开怀乐,大队书记找你有事,马上到大队部来一下!

听说大队书记找这么个毛头小子有事,大伙都投来艳羡的目光。特别是阿梅,小丫头刚16岁,正是情犊初开的年纪,长得眉清目秀,虽说条件艰苦,但那身材也是凹凸有致,皮肤白白净净的。特别是在田里,裤管撸到膝盖,露出一双白得如同刚出水的莲藕一样的双腿,多少小伙子都想多瞧几眼,只瞧得人心里痒痒的,在田里拔草时,不由自主的都往阿梅旁边靠近。唯独开怀乐,好像根本没看见阿梅一样,自顾想着心事,机械地拔着田里的杂草。阿梅早就关注开怀乐了,不但羡慕他读过书,更觉得他和村里其他小伙不一样,到底不一样在哪,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就是觉得心里喜欢。忽然听到大队书记要找开怀乐,不由得回头仔细看了看开怀乐,看着他慢腾腾的走上田埂,再蹲下,用手在水田里招起水,把脚上黑色的污泥洗干净,穿上那双干净得一尘不染的黑色布鞋,朝着大队部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