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书屋 > 其他 > 横槊天下全文阅读 > 第1卷 第三十六章 度化与卸甲

第1卷 第三十六章 度化与卸甲


  “尚儿!”老将军忽然冲到跟前,双手紧紧的抓住自己的儿子,瞪着眼睛生气的看着竺法蓝说:“你这和尚休要蛊惑我儿,家门不破,何谈入的什么法门?!”

  “父亲,您就原谅我这一次吧。”霍尚看着老将军,眼中带着恳求说。

  老将军狠狠的摇晃着霍尚的身体,“尚儿,难道你疯了吗?你跟这个和尚走了,你的妻子怎么办,你的儿女怎么办?”

  霍尚歉意一笑:“烦劳您照顾一下,那些孩子很快就能懂事了。”

  苏护什么都没有说,他了解霍尚的为人,他和他不一样,苏护知道霍尚如果留下来,亡国的耻辱会在将他心中越积越深,那些永生不灭的仇恨之火早晚都会毁掉他的好友。他不知道佛门算不算是什么出路,但是现在又的确是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尚儿,这个时候,你可不要因为冲动做什么傻事啊!”

  旁边的将官也纷纷来到身边,不住的劝说。

  霍尚灿然一笑,“我意已决,这里当是我红尘之路的尽头。”

  霍尚说完来到一名举着火把的士兵跟前,“把你手中的火借我一用。”

  那个士兵有些犹豫的将手中的火把递给了霍尚。

  霍尚手持火把来到众人前面,凛然说道:“我霍尚有言在先,三百日内,秦若覆灭,我若苟存,就随这位禅师遁入空门。而今大限已到,我与各位拜别,前路渺渺,各自珍重!”霍尚说完一手提起长发,一手拿着火把将它们全都点燃。

  随着一阵滋啦滋啦的声音,一股浓烈的烧焦的味道在四周弥漫开来。

  “尚儿!”老将军老泪纵横的冲到霍尚的身边,不住的扑打那些烧着的头发。几个士兵也慌忙的冲到跟前夺掉霍尚手中的火把,并跟着老将军一起扑倒霍尚头上燃烧的火。但火势蔓延的太快了,当几个人将霍尚头上的火扑灭时,他的头发和胡须已经被烧的差不多了。

  这时的霍尚,头皮和脸皮已经被烈火烧的血肉模糊,纵横之间,看上去是那么的触目惊心。

  苏护见了,心有不忍,他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霍尚会用这种方式将自己度化出家。

  竺法蓝站立一旁,面不改色,只是静静的看着这位未来的弟子,对于他的决心,老和尚应该是很满意的。

  老将军将自己的衣服扯碎,不断地帮着擦拭霍尚头上的血污,双手竟不自觉的颤抖起来。

  霍尚拉住老将军的手,“不必在擦了,虽然有一点点疼痛,可我的心里现在一片平静。”说完,他又来到苏护的身边,笑着说:“一会儿,你应该再送我一程,这样,我们就算两不相欠了。”

  苏护咬着牙点了点头,泪水在那一刹那终于忍不住掉了下来。

  霍尚最后来到竺法蓝的身边,平静的说:“师父,我们现在可以走了。”

  竺法蓝话不多说,提起锡杖,转身而走。

  霍尚卸掉身上的衣甲,望着老和尚的背影跟了上去。

  “尚儿!”老将军撕心裂肺的喊了一声。

  霍尚定了一下,很快又继续他的步伐。

  苏护看着痛哭中的老将军说:“将军,此地不宜久留,您应该率领您的部下逃奔他方,魏国和北凉应当算是仅存的选择。”苏护说完,跨上自己的朱龙宝马,望着霍尚的背影跟了过去。

  当苏护追上霍尚和竺法蓝时,他跳下马,默默的跟在霍尚的身边。

  夜色朦胧,无边的黑暗遮住了远处的青山,也遮住了霍尚那流着鲜血的面孔。

  霍尚转头看着苏护,淡然的说:“我让你送我一程,只是想让你离开那里。现在,你也可以走了,去做你自己的事情吧。”

  苏护有些落寞的看着那个陌生又熟悉的面孔,“霍尚,我听闻佛法无边,参悟其中必然多有寂寥。如果可以,我还能在沙门之路上再送你一程。”

  竺法蓝这时停下脚步,看着苏护说:“算了吧,你尘缘未了,还有那么多的事情在等着你,就不要在此耽搁了。霍尚既然入了沙门,我自然会谆谆以教导。以后霍尚这个人就没了,我给他起的法号是法明。”

  霍尚冲着竺法蓝施了一个礼,“多谢师父赐我法号。”然后又对着苏护说:“我们朋友一场,就此拜别吧。日后若有机缘,或许还能相见。”

  “我们走吧。”竺法蓝看着霍尚沉沉的说。

  霍尚再一次跟着竺法蓝向着西方走去。

  苏护孤单的伫立在宝马朱龙的身旁,看着那眼前的那两道身影变得越来越模糊。

  “法明,再见!”苏护说完,跨上马背,朝着东方疾驰而去。

  离开广宁,苏护本想直奔汾州,可是听说吐谷浑和夏王的部队正在陇西一带掠地,就只好绕道向南,借道天水、南岐、武功、北雍,辗转来到了华阴城外的黄河边。

  虽然经过了多日奔波,苏护心中的波澜依然如那滚滚的黄河浪涛分毫未减。那些挑起波澜的东西除去那些过去的生离死别,还有摆在眼前种种选择。向南渡过汉水即是梁国,向东渡过黄河则是魏国。过了这么多年,苏护觉得自己依然没有选择。梁国,那是一片回不去的朝思暮想的土地。

  苏护在江边一连找了好几个渡口,可是却没有看见一条船只,心中惊奇之余,又觉得万分苦恼。两日之后,苏护来到一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小渔村,这才知道梁国正在征伐魏国,因为要封锁黄河,就将沿岸所有的渔船收缴了上去。

  因为没了生计,渔村里的人对此也是颇有怨言,只是谁也没有那么大的胆子去对抗梁王的军队。久居于边界的他们在任何人的眼中都是那么的无足轻重,而他们也早已习惯了这种纷乱的战事。魏国军队来了,他们就老老实实的归顺魏国,梁国的军队来了,他们又安安分分的臣服梁国。他们只要能生活下去,就不会在意谁是这里的统治者。